正确对待精神疾病患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对待精神疾病
周娟
很多人都知道精神病与遗传有关。

其实遗传并不是最可怕的。

精神疾病犹如大树一样,仅有树根、种子,没有一定的水分、空气、土壤、肥料,是长不起来的!遗憾的是,教育的失误,传统对精神病的认识——包括大多数医生——都将精神病人视为另类,从而给精神病人打下了“疯子”的烙印。

一般,这种烙印都会印记他(她)的一生。

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如家庭成员对精神病人的过度呵护或野蛮管束,都是促使精神病发生、复发的水、空气、土壤、肥料。

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般的精神病人的言行,将他们与醉酒相比,区别是不大的。

他们无非“醉”得深一些、久一些。

醉酒后打人、骂人,只要酒醒了,社会、学校、家庭都将他们作为正常人来对待,因此,他们马上就能以正常人的心态投入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而精神病人就不一样了。

一旦患过此病的人,社会、学校、家庭及他们自己大都心照不宣地耿耿于怀那“疯子”的烙印;学校、社会、家庭,明里暗里对“疯子”的特殊待遇一次又一次加深着那可怕的迹印,以至影响他们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学习、工作,甚至终身都走不出那“疯子”的阴影。

因此,社会及家庭对精神病人的正确对待和怎样让精神病人面对现实,成了避免此病复发的关键。

这里,我们主要从家庭与精神病人及精神病的治疗方面谈谈精神病。

首先,精神障碍患者在急性期应及时得到正规、专业的治疗。

有人(包括部分非精神科的医生)认为,心细的人可以及时发现精神病人的病情发作并帮助解除其痛苦,并且认为家属不应该轻易把病人弄去精神病医院就诊,而是寻找有爱心、耐心的人为其疏导,甚至请巫师作法就可以缓解患者的病情。

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给患者打上“疯子”的烙印。

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精神疾病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而且绝大部分精神障碍的急性期是很难通过单纯的心理疏导来改善病情的,即使是专业的心理治疗师也很难做到,延误治疗只会使得最佳治疗窗口期的延误。

错误的治疗甚至可能强化患者的精神症状,如某女生被送中医科就诊,后来中医说该女生的精神病是“热入血室,与月经有关”。

自此该女生每逢月经时情绪紧张。

当然,在疾病的缓解期,有经验的心理医生和患者的好朋友、平时尊敬亲热的人,可以帮助他(她)找出心理烦恼、恐怖、失望的原因,根据他(她)的性情,结合客观的条件、环境,达成如何解除他(她)的不良状况的共识。

帮助患者病情的进一步恢复。

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精神障碍者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他们神志、言行并非都不正常,即使是他们的病在“发作”时,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样会不认识人、忘事等,他们的认知、判断等功能仅是部分异常而非全部丧失。

就像美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博士在他的《非常态心理学•前言》所写的“认识到被现代精神病学视为是病理的、而且使用抑制性药物进行治疗的许多心理状态,实际上是‘精神应急状态’,即心理精神危机,实质上,它们具有治愈和转化的潜力。

”也就是说,精神病人的异常表现也是一种变相的宣泄。

二十世纪初,美国人C•比尔斯(C•Beens)就把自己在精神障碍时的痛苦体验直率地写入了《发现自己的灵魂》一书,描述了自己患精神病的实况和住院期间所遭受的痛苦经历,强烈呼吁医院和社会都应当对精神病患者给予理解和更人道的待遇,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因此对于患者急性期的异常言行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不能随意打骂更不能虐待他们。

对于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人们不宜承认,也不能简单的断然否认,以免加重病情。

如果患者硬要人们对他(她)幻觉中的言论表态,可考虑予以回避、拖延,往往随着病情的恢复,患者会逐步地放弃自己原本的一些错误思想和言论。

第三,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部分看似正常、不正常的言行,家属应该理性的去进行判断。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不止一次地看到缓解期的病人仅仅是因为和家人的一些正常的冲突或者
争执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也不乏部分患者病情已经很重却被认为是闹小脾气、耍个性的例子。

部分精神病人平时缺乏关爱他人的品质。

即使爱谁,也都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不考虑别人的想法,需要。

有个别的“精神病人”甚至倚疯装疯,蛮不讲理,以求取得一些经济上或心理上的获益、受关注。

因此对于患者的各种表现,我们应该理性地进行区分、对待。

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医生也往往会引导患者对自身言行逐步认识、纠正,并教会患者一些简单的小技巧来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及与周围人沟通。

让患者认识到他(她)的言行举止会反过来影响到他(她)自己,倚疯装疯,蛮不讲理,最终吃亏的还是他(她)自己——被人厌恶、敌视,只有自己去适应自然、社会、家,而不是、也不可能让自然、社会、家庭来适应自己。

“精神病人”如果能客观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角色,以平和的心态正视周围的人和事,将大幅度减少其病情复发的风险。

第四,“精神病人”及其家属应该坚信:“精神病人”不等于比常人差。

古今中外有很多精神病人都比常人更有所为——“1994年,英国皇家心理学会会员Post博士对291位世界名人的传记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艺术家和作家发生精神疾病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人。

随后,在对100名美国和英国作家的传记研究中,Post再次证实了作家的抑郁症和酒瘾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

所以他认为,在某些领域高创造力和精神疾病相关。

” 如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还有著名的画家凡•高和毕加索、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哲学家尼采等,他们都患过精神病。

史上,像这样既具有超人的创造力,又患过精神疾病的人比比皆是。

曾患精神病的人应该让别人清楚自己,这样有利于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从而避免精神病的复发;也避免给他人或社会造成大的损失。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患过精神病的人多更适宜从事艺术类和独立性的科技创造性工作。

创造性工作与人接触相对较少,如此,相对独立的环境对他们也更有利。

精神病人的家属应当有对社会负责的道德意识。

一旦发现自己的亲属有发病的症兆,就应该严密注视其行为,以免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失。

综上所述,正确对待精神病人,应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缓解期坚督促患者服药巩固治疗,但应避免给他们打上精神病的烙印,合理对待患者的各种看似正常或非正常的言行;患者自身要学习正确的对待自己、家庭和社会。

用药以解决失眠是合理,但对于气功、瑜伽这类比较注重运用自我催眠的方法,务请在“正规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因为应用不当很有可能加重病情或者引发其他心理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