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在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纵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如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主线来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改革启动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年到1984年)。

1978年到1984年,是改革启动、局部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改革的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取代“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

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主要是对国企放权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两步“利改税”、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等。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改革的试验也开始起步:废除了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不断减少的集体经济和几乎绝迹的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阶段: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年到1992年)。

这一阶段是改革全面探索阶段,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理论上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改革实践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着眼于探索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富有活力和效率的企业体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同时开放了沿海14个港口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中国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三个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到2000年)。

这一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起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契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这一阶段的改革仍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使国有资本逐渐集中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第四个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现在)。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
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也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因此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解放思想,,加大力度,抓住机遇,突出关键,努力创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趋向。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继续以政府为主导,逐渐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轴心,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为战略目标,使改革有进一步突破。

(一)从总体上看,日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仍以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但政府主导不是主导市场经济,而是主导市场化进程,即对市场化进程的推动、调控和引导。

同时,政府职能转换基本完成,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成熟。

转换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是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

在多次精简机构的基础上,政府将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对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提高效率的事情,都交给市场去办。

政府主要在市场失效和主导产业领域中进行宏观调控。

政府主导的优点在于减少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成本,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能力不断增强,组织协调能力不断提高,为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面对改革中的新形势、新特点,及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政府发挥好主导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新世纪, 中国政府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宏观调控从理论到实践都将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成熟的经验。

(二)以社会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将有决定性的进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重要指导思想。

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形成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配套改革是实现体制转换的重要条件。

覆盖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将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将深度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

中国改革,一开始就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走市场取向的改革之路。

30年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但是,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需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

为此,必须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消除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加快制度创新,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在日后的发展中,中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将获得继续发展和扩大,并进入世界前列,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变化更加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创新改革思路。

要重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使各项改革符合市场经济的通行规则。

展望未来,历史给予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机会是相同的。

抓住历史机遇,国家就可以求得发展,民族就有望得以振兴;丧失历史机遇,就只有落后挨打。

中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仍然漫长,还将迎接更大的挑战。

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