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选读课文:8看戏》公开课教学设计_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选读第八课
《看戏——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探究文本表达的独特之处,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2.感受描写声音的技巧,有层次地感知比喻的精妙,感受语言的精炼之美。

3.通过探究学习,学会和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习作能力。

在习作课中大多都是整体性的指导,而缺少对单独的某一写作策略的指导。

如“声音”这一无形的事物难以描写和表达,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质量不高,甚至无从下手。

《看戏》一文,作者对女主角的声音和唱腔描写极具特点。

作者将无形的声音用具体的珠子来比喻,使之即形象又生动。

教学重难点:
感受描写声音的技巧,有层次地感知比喻的精妙。

通过探究学习,学会和掌握语言的表达技巧,并能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说说自己喜欢听的歌曲。

一、听京剧,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刚刚都说了喜欢听的歌,那你们喜欢戏吗?听过戏吗?那我们来欣赏一段京剧,来感受一下京剧的魅力。

1.播放京剧,第一次写感受。

很多同学第一次听戏,肯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把刚才的这段戏呢描写出来?
(指名说)
课堂策略:找一位没有写完的学生,让其推荐班级写作水平好的同学。

2.交流感受。

预设:......这是你的感觉。

......你从声音高低写出了自己的感受。

小结:想必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但是这种无形的声音写起来确实有点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看京剧,试着尝试对声音进行描写,激发学生对声音描写方法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引出课文做铺垫。

二、研读文本,学习方法
1.那对于刚刚同学们听的这段京剧,作家是怎么描写的呢?
自由读课文,划出作者描写刚刚这段唱腔的句子。

出示:课文(指名读)
2.师范读语段。

(老师觉得作家对这段声音的描写很特别,想先来读一读。

想听吗?)
3.请你们自己也来读一读。

(自由读)
4.指名朗读。

1—2名学生朗读
5.研读写法。

(这段声音写的美吗?妙吗?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美在哪里?妙在何处呢?)
(1)自学研读,做批注
(2)感受文字,研读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聚焦作家对声音地描写语段,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并在朗读指导中感受作者对声音描写的精妙。

预设一:
(1)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1.把声音比作珠子。

珠子是什么样的?你能说说吗?(出示珍珠图)
2.作者把无形的声音比作成具体而又形象的珠子,用文字给我们真切的感受。

一读(指名读句子)
3.其实用珠子比作声音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出示《琵琶行》)。

①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有这样写到。

(谁来读一读这首诗?你来指一位同学读。


②诗中“大珠”“小珠”分别是指什么?
③当铿锵浑厚的大弦在琴上拨动的时候就像?(急雨)
当细腻悠扬的小弦轻轻在指尖拨动的时候就像?(私语)
(嘈嘈切切的弦音交错交换,犹如大大小小的珍珠,一粒粒坠入玉盘。

这不正像作者叶君健所听到的戏词吗,一起读。

4.二读(指名读句子)
小结:原来有形的事物可以用比喻来表达,无形的声音也可以用比喻。

【设计意图】探究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把戏词比作有形的珠子即形象又真切。

通过白居易《琵琶行》的引入,体现作者比喻运用的精妙恰当,并且有依可循。

预设二:
(2)一连串动词的运用。

1.你觉得这四个动词的顺序可以打乱吗?(这动作是连续的。


小结:四个连串的动词不就是在写珠子在动吗,看来珠子这一比喻不是孤立的,仿佛让人感觉声音是在变化的。

2.三读(指名读句子)
总结:确实作者叶君健这段声音的描写,妙不可言,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4)我们一起再来读。

(齐读)
【设计意图】关注四个一连串的动词,把珠子这一比喻描写成一个整体,进一步体现比喻不是孤立的,而是珠子一连串有形的动作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其目的是注意表达时语言运用的恰当。

三、拓展语段,感受写法
过渡:刚才我们品读了一段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段评书的描写。

(一)出示:老残游记.第二回《明湖居听书》——刘鹗
1.出示: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2.自由读一读,这段话里作者又把声音比作了什么?(出示: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变红)
(说书人的声音越来越高,高到什么程度?作者比喻成了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读一读
3.一个像字巧妙的运用比喻,那前面这两个像,又写的是什么呢?(句子变红)
(预设:感受)
小结:我们在描写的时候,可以直接把声音进行比喻,如果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就能表达的更加具体了。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内容的引入,进一步巩固运用比喻描写声音。

防止学生思维的固化,表达单一,除比喻这样方法外,再结合听者自己的感受,不仅能形象的展现声音,而且使得描写更加具体,更能激起学生习作的思维火花。

(二)感受不同声音的描写
过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对声音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出示:描写自然声音的语句。

《草丛的村落》——郭枫(女生读)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山中访友》——李汉荣(男生读)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

《山雨》——赵丽宏(齐读)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小结:同学们,形象的比喻能将无形的声音描写更加美妙,让我们如临其境。

(板书:比喻使描写更美妙!)
【设计意图】前面的学习都是对人的声音进行描写。

因此,将教材中对大自然的声音描写进行整合,其共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

将这些课文中的语段通过读一读来进一步感受。

从单个的声音到所有的声音,以点到面,学生的收获也就不仅仅局限在一点上了,从而到达了扩散和多元。

四、运用方法,写话训练
1.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了这么多描写声音的句子,如果现在让你来描写一段声音,你是不是更加会写了呢?
2.播放音乐《贝加尔湖畔》,听、感受、写。

3.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习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想写、会写。

总结本课学习的习作方法,明确要求,再来对一段声音进行描写。

同时前后两次的习作形成呼应,使学生能进行自我对比、发现。

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
1.是的,声音是无形的,而文字是能展现有形的画面,能震撼人的内心,正像同学们所描写的一样,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段音乐。

六、板书设计:
比喻使声音更美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