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知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
赏析卞之琳《断章》的思想内涵
摘要:卞之琳是“京派”作家群中的代表诗人,是中国新诗史上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人们说他的诗常“于平淡中出奇”,就是因为善于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哲学穿透与开掘。1而他的代表作《断章》,就是通过对常见的“风景”的刹那感悟,讨论了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卞之琳;断章;思想内涵;相对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这首《断章》是中国新诗史上的名作,短短几行字令无数的读者为之赞叹不已。据说,《断章》原是作者某首长诗中的四句,只是因为全诗中唯有这四句令其满意,所以只保留了这四句单独成诗,看来,作者将本诗取名“断章”,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断章”,即不完整的作品、断章残简,“断章”也可以是“片断”或“镜头”,事实上,从本诗的内容来看,构成这首诗的正是日常生活的几个“镜头”,也即是生活的“断章”。然而,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并非描绘出生活的一个或几个“断章”,而是要借此提出、讨论一个哲理性的话题,即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此句中运用了生活中常用的动词“看”,表达的却并非日常的意思,前两个“看”是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看”,是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看”,这个“看”,是欣赏,是沉思,是从容的心境,是悠闲的人生态度。诗句中“看风景”的重复,暗示了心心相印,有一样的爱好和志趣,“看风景人”和“你”有一样的志趣,因此才有后一个“看”,即“爱慕”,将两人融进同一幅画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时,“你”就是“看风景人”眼中最亮丽的风景,也许“你”并不知道自己成了别人的风景,楼上的“看风景人”也许也并不打算告诉“你”,因此有人将本诗理解为一首描写单相思的爱情诗。实则不仅仅如此,诗人要突出的是“看与被看”即主客体的相对关系。“你”在看风景,那么相对于风景来说,“你”是看的主体,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第283页.
风景是被看的客体,楼上的“看风景人”在看“你”,此时,“你”又成了被看的客体,“看风景人”是看的主体,当然,有可能在更高的楼上又有一个人在看“看风景人”,这时“看风景人”又变成了被看的客体,或者有第三个人正在看“看风景人”看“你”,“你”和“看风景人”又同时变成了被看的客体,这是一个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公式,诗人展示出这样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并不是要考脑筋急转弯,而是要告诉人们: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相对的,是互为主客体的,表达了相对的观念。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轮明月高挂,银色的月光爬满“你”的窗台,“你”的窗子因为有了月光的装饰而变得更美,房间灯已关,人却未眠,“你”在思念,而“你”殊不知此时此刻的“你”已走进“别人”的梦,“别人”的梦因为有了“你”的装饰而变得更美,“你”为何会出现在“别人”的梦中,同样是因为“别”人在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别人”睡前就已经预感到“今宵准有银色的梦了”,于是就梦见了你。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个“你”在思念“别人”的同时,恰巧“别人”也在思念着“你”的故事,这一节诗要表达的就是你侬我侬的相思之情。其实不尽然,和本诗的前一节一样,作者将相思这一种情感进行了哲学的穿透与开掘,同样突出了主客体的相对关系。明月装饰着你的窗子,这时候,明月是主体,窗子是客体,而当月光爬上窗子后,它就与窗子互相装饰,共同融为一幅美丽的画面,可以说,窗子也装饰了月光,窗子是主体,明月是客体,或者,窗子和明月互为主客体。“你”在思念“别人”时,你是主体,“别人”在思念“你”时,你又变成了客体,互相思念时,“你”和“别人”都同时即是主体也是客体,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这同样告诉人们:人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相对的,是互为主客体的,表达了相对的观念。
《断章》这首诗的两节并非是连续的,而是并列的,两节写了同样的哲理,即主客体的相对关系。两节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顺序可前可后,甚至可以去掉其中的任意一节也完全不影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的说法认为第二节诗中的“你”是第一节诗中的“楼上人”,第二节诗中的“别人”就是第一节诗中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样,一整首诗就描绘了两个人白天“看与被看”,夜晚“思念与被思念”的情景,这对于将本诗理解为单纯的爱情诗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作者要表达的主客体相对关系的思想内涵来说,似乎有些单薄,难以支撑起这宏达的哲学思想。卞之琳的诗有“非个人化”的特
点,他“绝大多数诗里的‘我’也可以和‘你’或‘他’(‘她’)互换。”2同样,《断章》一诗中的“你”也可以与“他”或“她”甚至是“它”互换,“你”只是一个符号,可以代指世间万物。
卞之琳在诗歌中将“主情”转向“主智”,从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情景体悟出哲理,这是受到中外一些诗人的影响的,他自己则说:“他的白话新体诗,是最着力于‘欧化’、‘古化’或‘化欧’、‘化古’的。”3他从中西方诗人的身上有极其广泛的汲取,他曾经点出名字的就有中国古代的李商隐、姜白石、温庭筠等,西方的波德莱尔、艾略特、里尔克、魏尔伦等,这些都是他曾敬重、学习的诗人。卞之琳的诗与以上所列诗人的诗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就拿晚唐诗人李商隐来说,他著名的诗《夜雨寄北》也表达了相对的观念。而与之不同的是,卞之琳在《断章》这首诗里用的是一种近乎冷眼旁观的姿态来描绘这一相对的观念,没有掺杂一丝一点的个人情感,他在一旁看“楼上人”看“你”;看“别人”梦见“你”,而且不让别人发现他的存在,这是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这一主要目的就是让人们明白:主客体的相对关系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自己的遐想,自己的臆造。
《断章》所表达出的主客体相对关系的哲学思想内涵无疑是十分抽象的,而诗人却并没有用抽象、晦涩难懂的话语来进行表达,他只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口语,并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语言看似简单,实则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看风景”和“装饰”的重复使用,也是诗人特意而为之。诗人对文字、意象的组合也十分高超,他用近乎马致远《秋思》似的笔调,将那桥、那楼、那观景人摆在诗里,仅用几个简单的动词“站”、“看”将其连缀起来,然而就是这极其简单的诗句,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将那月、那窗、那人、那梦,用“装饰”装饰起来,使人不自觉地体会到那景、那情、那思念……。诗人有意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而就在这美丽的画面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主题。
卞之琳的诗歌一直在重复着相对的主题,从《断章》到《鱼化石》,总能使人从中发现一些智慧的闪光,一些哲理的趣味,不管是主客体间的相对关系,还是变化与永恒的相对关系,都能使人感受到成长的主题,感受到人生的主题。
2废名:《谈新诗·〈妆台〉及其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2页.
3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