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义利之辩

合集下载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

何谓 “义利之辩” ?
所谓“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关 于道德行为与利益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 争辩。根据对“义”与“利”间的关系 的态度,可以将“义利之辩”区分为:
“义利之辩”
重义轻利 义利合一 义利并重 重利轻义
以孔、孟、董仲舒为代 表的儒家坚持“重义轻利” 论调。
最早系统地论述义利问题的是孔子。他 区别了义与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在这里,孔子所谓“义”是指行 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利”是指个人的 私利。
《管子》中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 而知荣辱”。认为先有物质生活才有精神生活,义 离不开利,因而是先利后义的。
在商鞅看来,儒家所谓仁义道德是罪恶之源, 他说:“礼乐,淫佚之征也,慈仁,过之母也。” (《商鞅·说民》)因此,他提倡贵利贱义。
以管子、商鞅、韩非子为代 表的法家认为真正的义离不开利 舒为代 表的儒家坚持“重义轻利” 论调。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董仲舒区 分了公利与私利,他曾经赞扬“圣人 之为天下兴利也”(《春秋繁露·考 功名》),可见其反对的也是个人的 私利。
与儒家相反,墨家认为 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合 一的。
《墨经上》有云:“义,利也。” 这就是说,在墨家看来,义,即是利,义 与利二者是合一的。墨家所谓利是“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是公共利益 而非个人私利。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 也反对后义而先利,但他认为任 何人都不可能不考虑个人利益。
“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 钩而不计得鱼者乎?”(《颜习斋言行录》卷 下)由此,颜元对董仲舒的两句名言提出修改 意见,认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 其功”。(《四书正误》卷一)
以管子、商鞅、韩非子为代 表的法家认为真正的义离不开利 且必须以利为前提,因而重利而 轻义。

语文(利义之辨)

语文(利义之辨)

语文
王谙迪209
“利义之辨”是指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

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利”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充满诱惑的,在当今这个世界里只有极少的“圣人”能够看淡“利”。

这些“圣人”之所以能够看淡眼前那些诱人的“利”,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足以让他们快乐的事情。

当然,这些“圣人”只是人类社会中极少数的人,你无法让普通人也做到这一点。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淡薄名利,而凡人之所以为凡人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

这时就需要一个尺度来约束我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之心,这就是义。

人只有在以这个范围内办事才可以称之为“人”,人一旦逾越了这个尺度那么就只能成其为生物而不是人了。

当利在义的范围内的时候,这个利是可以去得到的,而那些超越义这个界限的利是应该杜绝的。

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他们那就是“贪”,应为他们贪图义外面的那些利。

对于这个“利”字来讲既不能过,也最好不要不及。

当你过分追求利益的话就会见利忘义,最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有仁义之利你又不去努力获得,那么你的下场可能会是死于饥寒交迫。

因而对代利与义的时候应当做到“中”这个字,如果你能做到的话你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位伟人。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名词解释
王霸义利之辨是指在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进行的一种辩证思考和抉择。

在人类社会中,权力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如何平衡和处理这些因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王霸,指的是统治者或者权力集团。

在古代社会中,王霸代表了最高的权威和统治力量。

他们通过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然而,王霸往往容易陷入私欲膨胀、忽视民众福祉等问题。

义利,指的是道义与私利。

道义是指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以及公共利益的行为准则;而私利则强调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经济、社会或政治利益。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且必要的,但过度追求私利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王霸义利之辨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一对非常核心的命题,它涉及到权力与道义、私利与公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统治方式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辨析“义利之辩”

辨析“义利之辩”

辨析“义利之辩”中国哲学史上关于道义和功利相互关系的争论。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猛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墨子的说法与儒家不同。

他认为“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主张义和利是一致的。

西汉董仲舒概括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

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

宋代又就义利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

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

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

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

”(《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

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

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

”(《习学记言》)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

他反对董仲舒的观点,把董的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义利之辩是古代思想史的重大话题之一。

这场辨析,不仅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而且辨析过程及其结论对于思想史的影响,进而对于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义利之辩始自春秋初年。

在此前的有关史料,比如《诗经》和《尚书》之中,都以谈论周初形成的德治思想为中心话题,而极少言利,也没有把义利对举的例证。

而在《左传》和《国语》中,义利对举的例证开始出现并逐渐多了起来。

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一条义利对举的例子是《国语·晋语一》的记载,晋献公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献公准备废长立幼,大臣丕郑议论说:“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

……民之有君,以治其义也。

千古一辩义与利

千古一辩义与利

千古一辩义与利《孟子》一书的开篇是梁惠王与孟子的一番对话。

梁惠王开场就是:“你大老远跑过来,是有什么利益要给我吗?”孟子一听,说:“我没带什么利益,我只带了仁义过来。

大王为什么开口闭口都是利益,利益是个好东西吗?利益不是个好东西,你为什么不去追求仁义呢?类似的对话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好几次,基本表达了孟子的观点:利和义相比,义更重要。

什么是义?这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在“仁”的思想指导下做该做的事情,义是仁的外化。

在孟子看来义比生命还重要,更何况是利呢?义比利重要,是中国人的一个基本道德标准,如果人人舍义而逐利,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成冷血的丛林。

李白有诗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正是这些舍利而取义的人,为中国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在晋安帝义熙即位的那年夏天,陶渊明被任命为彭泽县县令,他上任不到3个月便接到上级官员送来的一封公函。

公函上说,那里有个官员要来彭泽县检查公务,文中暗示陶渊明放聪明些,小心谨慎地伺候。

陶渊明一向正直,一生办事公道,从不阿谀奉承。

接到公函后,他感到很纳闷,猜不透文中的深层含义,便叫县衙里的师爷来给他解释一下。

师爷看完之后,心领神会,说:“历任的县太爷为迎接上级官员,都要好生准备,恭恭敬敬地到路边迎候,安排欢迎仪式,为的是讨得他们的欢心。

”“讨得他们的欢心又如何?”陶渊明问。

'啊,这您还不懂?要是讨得这些官老爷的欢心,那升官发财之路就光明了。

否则,恐怕连您头上的这顶乌纱帽也保不住。

大人,您可千万别马虎啊!”陶渊明听到这里,拍案而起,愤怒地说:“岂有此理,怎能为这五斗米的官俸向乡里小人折腰!这官,我不做了!”说完,陶渊明脱下官服,交出官印,毅然回家耕田去了。

陶渊明自然是孟子“利和义相比义更重要”的践行者。

不过,对于利的问题,也不可以走极端,不能把利当作洪水猛兽,碰都不敢碰。

义,固然重要,但难道就不能提利了吗?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都以求利为目的。

论义利之辨

论义利之辨

论义利之辨义利之辨1.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特别推重“义”。

他认为“义”是“人之正路”(《孟子•滕文公下》);为了“义”,他甚至表示愿意放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的“义利”观引起后世批评争议的,是他谒见梁惠王时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一回著名“公案”值得我们再次分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

据《史记•魏世家》,魏惠王“二年,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惠王三年,与齐战,败;五年,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十年,伐取赵皮牢”;“十六年,侵宋黄池”;“十七年,与秦战”,失去少梁;又攻赵,“十八年,拔邯郸”,被救赵的齐军打败于桂陵;“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与齐人战,败于马陵”。

从以上历史记载可以看出,这位魏惠王执政三十多年,频频攻伐,穷兵黩武;然而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损兵折将,国力空虚,被迫迁都大梁,因而被称为“梁惠王”。

造成如此困难局面,梁惠王才“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以高待遇延请贤能的人来帮助他。

孟子谒见,梁惠王是怎么提出问题的呢,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掳,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这样一番话,可见梁惠王仍然没有认识到自己穷兵黩武的错误,没有认识到国君的责任首要在于“敬天保民”、富民教民。

他所谓“利吾国”,并非指有利于国富民丰、人民安居乐业;而是指希望国富兵强,继续征战以开疆拓土,为他“先君宗庙”洗刷“羞”辱,为他这个“寡人”遮“丑”,给他带来更多的财富和享受。

这不是要求“利吾国”,而纯粹是欲以利他的一己之私。

孟子当年勇敢地、超前地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对于梁惠王这种不顾人民,只图自己的论调自然反感,所以当即斥之曰:“王何必曰利~”孟子这段论述开头如此推崇仁义,是否根本不要“利”呢,非也非也。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义利之辩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义利之辩

浅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义利之辨道德和利益的矛盾,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一种矛盾。

如何认识、处理具体的利益要求和具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古往今来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用传统的学术术语,可归结为义和利的关系。

作为道德现象中的根本矛盾和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义利关系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早已为我们的先哲们所着重思考和论述提及中国古代的哲学,不可回避的要谈论到儒家学派,作为一种入世的哲学,儒家主要讨论的都是一些涉及社会、人生的问题,义与利便是其中一个重大的伦理问题。

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

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

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利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孔子首先提出义与利的分别,并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以义为原则,依照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去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去完成它,这才是仁义的君子,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

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他还赞美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

孔子反对的是只追求个人的私立,要求君子“见得思义”。

如果利不符合道义的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利害、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

先秦儒家另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更加强调义与利的对立,表现“崇义绌利”的倾向,给义、利两者的对立开了先河。

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了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在这种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中,他主张义,反对利,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第二节儒家义利之辨义在中国思想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从春秋战国到近代,所谓义利之辨、仁义之道,这样的讨论从未停止过。

一、义利之说1、义利的原始意义利是以刀割禾,对于农业国家来说,表示收获。

收获到可供消费、享用的那些物质就是利。

义,繁体字写作“義”,是上羊下我。

一些学者的研究考证认为“义”的本意是杀羊分肉,后来有所引申为“分配”;再引申,分配合理才是义;意思再扩展义还指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上升到精神层面了。

利是收获财物,义是分配财物,实际上古代的利义关系相当于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后来上升为物质生产和和道德规范,或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较早探讨义利关系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里克,他认为:2、义者,利之足也“夫义者,利之足也。

”意思就是:利是由义支撑着,没有义,利就立不起来。

具体说来就是,义是合理分配,分配合理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就高,创造的财物就多了;反之,分配不合理,人们产生埋怨情绪,就降低生产积极性,影响生产,利也就少了。

因此里克说:“废义则利不立”。

这说明义是促进利的发展的,也可以说义可以增加利、产生利,利多了也就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关于这一点,晋国的另一位大夫丕郑概括出了“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晋语一》)孔子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认为义非常重要,是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早期儒家的义利观1、孔子的观点(1)义然后取义者,宜也。

义是适宜、合理的意思,在分配和处理事情时,合理的就是义。

孔子理解的利有公利和私利之分。

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要先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或者自己拿多少才合适,这就是“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是明白、通晓。

这里的义有合理之意,是指行为的合理之则,也包括一般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利益。

君子知道如何处理才合理,而小人只知道自己得多少利,不知道自己得这些利是多了还是少了,是否符合道德原则。

(3)义利对政治的作用《论语·子路》中有这种一件事情……其实,人口多和生活富裕在广义上都属于利的范畴,从这一段话中,孔子提出富民而后教民,反映出他认为使人们富裕是进行教化的基础,也就肯定了功利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与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义利之辩主要强调义务优于利益,把道德视为基础,以义为主。

它把服从礼法、公德、统治者的旨意作为权威,主张以义行事,反对以利谋求利益。

在古代,“仁义为先”的告诫深入人心,道德
准则成为具有约束力的主导思想。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义利观教育要培养学生从社会和人文角度审视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努力培养他们义利意识。

这将有助于青少年正确对待利益和责任,明确利益和义务关系,让学生牢记“仁义为先”,在安全政策、社会政策、司法政策等各种层面充分考虑义务和利益,以确保公共秩序和法治社会的稳定性和发展。

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在决策中考虑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义务和公共利益。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词语:义利之辨[释义]: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孔子重义轻利,反对不讲道德而获得富贵,把义利两者分离。

韩非则注重功利,认为人与人之间首先是利害关系。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家重义轻利的道义论基本上占据着统治地位。

义利之辨是儒学的重要内容。

儒家所谓的"义"指一般的道德准则,所谓的"利"通常情况下指个人私利。

在义与利孰先孰后、孰重孰轻的问题上,儒家始终强调义的优先地位,主张义以为上、先利后义、重义轻利,反对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但儒家并不排斥利,且认为追求利益是人之本性,甚至认为义能带来利。

义有"一人之正义"、"一时之大义"和"古今之通义"之分,当三者发生矛盾时,儒家认为应以"古今之通义"作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准则。

儒家的义利之辨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企业和企业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一、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义”和“利”是对立的两种因素。

利泛指利益或功利,在我国古代多指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国际利益和家庭利益,而在西方多指私利、财富。

义在我国最早与“宜”相同,泛指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而在西方主要意指正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辨产生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急剧变动;“百家争鸣”学术繁荣局面的出现结果:儒、墨、道、法、名、兵、农、阴阳等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纷纷涌现,他们围绕社会巨变中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义利观。

其中包括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墨家义利并重的义利观、老庄虚无主义的义利观、法家重利轻义的义利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老庄的虚无主义义利观、法家的重利轻义义利观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儒家为主体的德性主义经济伦理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宋明时期的义利之辨是围绕理欲之辨展开的,表现为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相结合的特征。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之辩,这可是个超级有趣又特别有深度的话题。

在古代,儒家学派那可是大力倡导“义”的。

孔子就说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意思就像是在划清界限,君子心里想的是大义,而小人满脑子都是利益。

可别简单地觉得儒家就完全排斥利哦。

孟子也讲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里就把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在儒家看来,义是一种道德准则,是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追求利益可以,但得在义的框架之内。

就好比你赚钱,得用正当的手段,要是靠坑蒙拐骗去得利,那可就是违背义了。

比如说古代的商人,如果他诚实守信,价格公道,那就是在义利之间找到了平衡;要是他短斤缺两,以次充好,那就是只追求利而抛弃了义。

再看看墨家呢,墨家的思想里义利是统一的。

墨家认为,义就是利天下。

他们提倡兼爱、非攻,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互相关爱,不要打仗。

这看起来是在讲道德的义,可背后的逻辑是如果大家都这么做了,整个天下就会太平,大家都会得利。

就像一个村子里,大家互相帮助,今天你帮我种地,明天我帮你修房子,这样整个村子都会繁荣起来,每个人都能得到好处。

墨家觉得那些只讲空话,不做对人们实际有利事情的行为,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义。

道家对义利的看法又很独特。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他们觉得人们不应该被义利这些东西束缚住。

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道家觉得,一旦大家都去争义或者争利,就会产生很多虚伪的东西。

比如说,为了显示自己有义,就会做一些表面功夫,而真正的人性可能就被扭曲了。

而且,在道家看来,人们过度追求利益会破坏自然的和谐。

就像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木材去砍树,砍得太多就破坏了森林的生态,最后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那么这些古代哲学家的义利之辩对咱们现代生活有啥启发呢?那可太多了。

现在社会上有好多诱惑,各种利益摆在眼前。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义利之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关系的辩争。

义指封建道德,利指利益、功利。

儒家先义后利、义重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急其功"。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墨家义利并重,《墨经上》:“义,利也。

”宋以后反理学思想也持此说,明清之际的颜元强调“正其谊911(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

”(《四书正误》卷一)。

义”是一个人心问题、人性问题、心性问题,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内在的人心人性,也叫“心性”。

“义”就是正确认识人的心性,即正确认识人心的基本属性,然后发遵循和符合人心人性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这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心即理”、“性即理”。

这里的“理”与“义”同义。

“利”则是一个效率问题、经济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是外在的外物,主要是经济活动。

“利”就是正确认识外物,去发现更有效率的生产和解决方法。

“义利之辨”与“心物之辩”是相对应的。

“义”属于“心”的范畴,而“利”则属于“物”的范畴。

“心”是人的思考认知主体,人的一切思考认知活动,都是由“心”所发出。

而“物”则是人心的思考认知对象。

“义”属于“心”的属性,而“利”则属于“物”的属性。

在西化的现代学术的误导之下,现代中国人对“义”所存在的最大谬见是,将“义”也看成“物”的范畴,甚至将“义”看成一个经济分配问题,直接与经济分配公平等同。

经济分配公平了,就是“义”、“正义”。

经济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是“不义”、“非正义”。

经济分配公平,的确符合“义”的原则,但是,经济分配公平与“义”存在本质不同。

经济分配无论公平与否,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都是经济问题,属于“物”,属于“利”。

以此为视角,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质相同,都是经济问题,都属于“利”,却缺乏“义”。

其不同仅仅在于分配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分配是两极分化的,而共产主义的分配则是平均的、公平的。

浅析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辨”的现代意义摘要:“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期,深入挖掘孔孟儒学处理道德与功利关系的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现代诠释与转换,古为今用,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实现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解决现今社会中的各种道德困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义利之辨义利观当代价值“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一个核心议题。

自孔子区别了义与利,提出义利两者关系问题之后,“义利之辩”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争论从未间断。

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

它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等领域。

[1]正确处理利义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一、古代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义利之辨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义原指人义、情义;而义,则原指利益、人利。

“义”重在群体利益,“利”重在个体利益。

义利问题各家均有不同的诠释,而儒家对其尤为看重。

儒家学派以重义轻利为先见,孔子强调:“不义而且富贵,于我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则以为:“荣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2]《孟子》开篇即讲“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到了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

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

由此可以见得,人的义和利虽是密不可分的,但却有孰先孰后、孰主孰辅之分。

有人认为“舍义取利”造成很多人谈“利”色变,以为“利”就是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以至于以“义”为荣,以“利”为耻。

这实际上是对“舍利取义”主张的片面理解。

事实上,儒家所言“轻利”,并非不重视利,而是反对“见利忘义”、“因利害义”、“保利弃义”。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义利之辨文言文翻译

古之君子,以义为利,以利为义。

盖义者,人心之所向,道德之所归;利者,人生之所求,物质之所系。

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然世之纷扰,往往以利为重,而义道微矣。

是以君子辨之,以明其道。

夫义利之辨,盖始于孔孟。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又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此皆言义利之辨也。

义者,天理也,人心之所向。

利者,人欲也,物质之所系。

天理与人欲,常相冲突。

故君子必辨之,以正其心。

若夫小人,则唯利是图,不辨义利,以致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下。

夫义利之辨,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古之贤人,皆能明辨义利,以身作则。

如管仲,虽为齐相,然能知其罪,退而自省,终成一代名相。

又如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身居高位,而不忘义理,堪称千古良相。

然而,世之纷扰,义利之辨往往被忽视。

有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此言虽不尽然,然亦可见利欲之盛。

是以君子必辨之,以正其心,以安其身。

辨义利,首在明其道。

道者,天地之理,万物之宗。

明道,则知义之所在,利之所在。

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是以君子以德为本,以礼为用,明辨义利,以正其身。

次在养其德。

德者,心之本体,事之根本。

养德,则心正而利欲自息。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是以君子养德,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明辨义利,以正其身。

再次在齐其家。

家者,国之根本,民之根本。

齐家,则国治而民安。

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君子齐家,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明辨义利,以正其身。

终在平天下。

天下者,国家之统,人民之统。

平天下,则天下太平,人民安乐。

孟子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是以君子平天下,以仁为本,以礼为用,明辨义利,以正其身。

总之,义利之辨,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

君子辨之,以明其道,养其德,齐其家,平天下。

如此,方能成就大业,光耀千秋。

今之人,虽身处盛世,然道德沦丧,风气日下。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

義利之辨義利之辨,是孟子的主要論題之一。

其義可以漢儒董仲舒的「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說明。

即人之行事,必須存心於義,要只為義之故而行,以道德法則作自己行為的原則,而不可以利害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這是要求行為的動機純正,使意志不為私欲所擾亂,而不是不要求事功的成就。

譬如在幫忙朋友時,只是因為幫忙朋友是應該的而去幫忙,而並不是為了利(如朋友會感激我,或我會得到好的名聲等等)才去幫忙。

單是為義之故而去做的行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為。

若是攙入了私利的動機,雖然表面的行為符合於義,亦是沒有道德意義的。

這種分別是很顯然的,此即孟子所謂「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盡心上)之意。

性之,即自然而然,不必勉強便能實踐道德。

身之,即修冶其身,以復其性。

假之,則是假借仁義之名以求濟其貪欲之私。

此中所謂假之,即是為利之故而行義。

而其行義只是借仁義以遂其私,故其義行成為達到功利的手段,是全無道德價值的。

故真正的道德行為,必須是為了義之故而行的行為,而不能只是表面合於義的行為。

為義而行的道德行為,雖不謀利不計功,但結果亦會達致天下的大利大功;而若一心一意志於利,則終會有害而無利。

因為義而行,乃是遵照普遍的道德法則以行,而既是普遍的道德法則,便必是人人都應遵守者,人若遵行之,自然不會徇私欲以害人,而此便是世間一切幸福利益得以成立的超越根據,因一切世間幸福必須在仁心的保障下方為可能。

故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民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梁惠王上)義利之辨,進一步言之,即意志之自律與他律之辨。

因真正的道德行為是只因義之故而行,而絕不能夾雜有任何感性的私利動機的,則引發行為的原因,便只有意志自己,即道德行為的決定原則是意志自己所頒布規定的。

因摒除了一切感性動機,則唯一會剩下來的,便只有意志自身,只有此意志是道德行為的決定者,引發者,這便是意志的自律。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秦儒墨义利之辩是秦朝儒家、墨家和法家之间的思想辩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辩论的发端是秦朝时期,由秦朝时期的儒家、墨家和法家学者们共同发起,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就形成了一场辩论。

儒家以仁义为本,认为仁义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以仁义为本,努力追求仁义,以达到完美的人生。

墨家则以道德定法为本,认为道德定法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遵守道德定法,以达到完美的人生。

法家则以利为本,认为利益是最重要的,要求人们以利益为本,努力追求利益,以达到完美的人生。

因此,秦儒墨义利之辩的核心是以仁义、道德定法和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他们都不能被忽视,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以达到完美的人生。

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

缴不缴

当年刘晓庆曾经下海经商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从而导致入 狱一年多。1990年,影后刘晓庆正式“下海”经商,三年靠 贷款融资50亿元人民币,一鸣惊人。刘晓庆的“晓庆发展总 公司”宣告成立。刘晓庆对媒体透露,她在国内已购入很多 房地产发展用地,分布在上海、南京、安徽。而刘晓庆名下 有竟然还有房地产开发公司,分别在深圳、上海、山东、安 徽从事商业地产。在广东惠州购地200亩,投资一亿元,兴 建一座国际影星花园。在山东烟台购地100亩,与香港一家 外资公司合资5亿元人民币,建造商业区,并已刘晓庆开始 出售。在上海火车站附近购地100亩,投资20亿元人民币, 建造上海不夜城。在上海虹桥机场购地200亩,投资8亿元人 民币,兴建名流城。。。。
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人不能见利忘义。 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不义之财不可取。 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 中去。 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义和利可以统一。 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
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有多少人为 了利益 而抛弃了义, 忘却道德
money
money
但任然有人坚守着义
义与利,通俗的说,就是道德与利益。“义
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也就是说,道德 和利益是人所兼优的。
王充分析:“夫利有二:诱惑财之利,有安
吉之利。”前者指国家的财政收入,后者指 百姓的安定富足的生活。
林则徐有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董存瑞

董存瑞,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国人民解放 军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32师96团2营6连2 排6班班长,小时候读过几天书,后因家贫 而辍学。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在解 放隆化县的战斗中,因部队受阻于敌军的 桥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药包,冲至 桥下。因身边无处安放炸药包,危急时刻, 董存瑞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体充当支架, 手托炸药包,英勇牺牲,而当时的他还不 满19岁。

论述百练: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论述百练: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

论述百练:儒家的“义利之辨”及其现代价值材料一:“义利之辨”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哲学课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不过其明朗化和具体化则在春秋战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遭到重大破坏,人们往往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忘却社会礼法和道德义务。

这种情况下,"义为利本,见利思义"的义利思想便应运而生。

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对“义利之辨”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孔子承认了“嫌贫爱富”的人性前提。

一般来说,人人皆向往富贵的生活而厌弃贫贱的生活,这种欲望具有人性的合理性。

甚至孔子自己也向往富贵的生活,"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第二孔子认为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获得利益一定要符合“道”,即儒家所主张的社会伦理规范。

当义利冲突时,要舍利取义。

因此,《论语》中说“子罕言利”。

孔子还将义利的不同取舍作为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成为君子,在行为准则上要以"义"为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以"人民之利"为义,他强调"修己以安百","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求统治者"因民之利而利之",这不仅符合安邦兴国的原则,也符合人道主义原则。

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直接继承者和发扬者,在“义利之辨”上,孟子继承孔子的心利观,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和扭曲。

孟子认为"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人心本善,追逐利益是人“不能尽其才”的表现。

因此,孟子在人性规定上取消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并且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了逐利的危害性。

当梁惠王问他有什么利于魏国的建议时,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

结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思辩作文咱们来唠唠中国古代哲学家的义利之辩,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特别有深度的话题呢。

先说说儒家吧。

孔老夫子那可是旗帜鲜明地把“义”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

他觉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就好像给人划了个线,君子呢,满脑子想的是正义、道德、该做的事儿;而小人呢,就光盯着那些个利益。

不过呢,孔子也不是说完全不要利,他主张的是“见利思义”,就是你看到好处的时候得先想想这事儿符不符合道义。

就好比你在路上捡到钱了,不能眼睛放光就直接揣兜里,得先想想失主得多着急,这钱该怎么还回去才对,这就是义利关系的一种体现。

孟子更是激进一点,他强调舍生取义。

生命可是超级宝贵的东西啊,但在孟子眼里,如果为了正义,为了那个“义”字,连命都可以不要。

他打了个比方,说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在生和义不能两全的时候,就要舍生而取义。

这就像那些英雄烈士,在面对国家大义、民族大义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他们心中,义的分量比生命还重呢。

再看看墨家,墨家也讲义,但他们的义有点不一样。

墨家的义更多地和功利联系在一起,不过这个功利可不是自私自利的那种。

他们觉得做一件事情要是对大家都有利,那就是义。

比如说,发明个什么新的农耕工具,让农民伯伯种地更轻松,粮食产量更高,大家都能吃饱饭,这就是义。

墨家的思想就像是在说,我们追求的利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享受,而是为了让整个社会都能得到好处,这个时候的利就是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了。

道家呢,对义利就有点看淡了。

老子就觉得,人们老是去争利,去分辨义利,反而会让社会变得复杂和混乱。

他主张“无为”,就是大家别太刻意去追求什么利或者标榜什么义。

他觉得如果人们都按照自然的规律去生活,不去争名夺利,社会反而会变得和谐。

就像在一个小村子里,如果大家都不互相攀比谁家房子大、谁家钱最多,都安安稳稳过自己的小日子,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也不去算计别人,那这个村子肯定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氛围。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