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作者:————————————————————————————————日期:
立足教材走出教材-科学论文
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袁辉
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关键在于教师要明白“教什么”,只有明白了“教什么”,才会更好地“用教材教”,才会更灵活地“教教材”。
我们有必要再次走进教材,弄清楚教材到底告诉我们“教什么”。
走进教材,弄清楚教材告诉我们“教什么”,就是要弄清楚教材上讲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讲,内涵又是什么,还可以怎样讲。
也就是说,先要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就要求我们要科学地对待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度”,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情精心选择、合理取舍、适当整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具体来说,就是要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再走出教材。
一、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意图
由于学科特点,《科学》教材中的图片很多,我们要研究教材,除了要明白教材中的文字,还要读懂教材上的图片,弄明白图片的作用。
我们在进行全市科学教师专业素养大赛时,有一道这样的试题:
请看下面两个图(本内容选自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教材《形形色色的材料》一课),说一说两个图的编排意图,并说说图2有什么作用。
我们发现,选手看了图片后认为,图1是暗示可以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它们是什么材料做的。
图2呈现了两种材料的来源。
较为完整和准确的理解是:
图1是让学生了解教室里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并进行分类,从熟悉的物体人手初步体会材料的多样性,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的”,建立材料的生活概念,对后续学习起到了脚手架的作用。
图2呈现了两种材料的来源,棉布来自棉花,塑料来自煤和石油,并告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科学分类方法。
学生理解人造材料是难点,图2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造材料是人工制造的、非天然的,建立材料的科学概念。
很明显,选手对教材分析不到位、不全面,说明有些教师在研究教材时并未了解教材编写意图,也没有挖掘教材图片的内涵,对教材现有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二、尊重教材,利用教材探究
目前,有些教师认为这次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为迫切,教材上呈现的知识、探究的方法不重要了。
于是乎,上课时蜻蜓点水般涉及二_下教材,虚晃一枪,很快就引导学生脱离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的活动,或者大幅度增加知识点,甚至整堂课都是一些与教材无关的内容。
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
俗话说:课本课本,一课之本。
教师要尊重教材,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探究,认真抓好教材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如果学生连书本上的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学会,再加大难度、扩大知识面又有什么用呢?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教材。
有位教师在《食物中的营养》一课中讲授了如下的概念:脂肪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可以保温;脂肪类食物可以分为动物脂肪、植物脂肪;淀粉可以转化为糖类,甜的食物大多数来自含淀粉的植物。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营养的分类、你最喜欢的食物、脂肪的来源、糖类与淀粉的关系、昨天吃的食物及其营养成分、检验淀粉与脂肪的分组实验。
课堂上,这两项分组实验未做完就开始交流,刚交流两分钟下课铃就响了,只有一个组交流一下就草草收场,没有安排做检验蛋白质的实验。
其实,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分析教材就会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设计并用实验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脂肪等主要营养成分,引导学生探究。
上面这位老师讲解了许多脂肪的来源、糖类与淀粉的关系等内容,加大了难度,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没有很好地利用实验探究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走出教材,开发教材资源
科学教师还要敢于走出教材,开发教材资源,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满足不同地域、不同需求层次学生的科学学习需要。
在设计教学时,有时需要替换教材中的例子,有时需要根据本地实际重新设计探究活动。
有些基本概念的教学,教材中往往选用一些符合大部分地域特点的例子,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
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出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多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和情境,引导他们学习和理解新知识。
例如,《走进池塘》一课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内容是在研究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及不同环境里生存着的不同生物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为例,研究其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点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铺垫。
课程标准中“食物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这样的:懂得食物链的含义。
活动建议是:用生态瓶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
湘版《科学》教材上设计了对池塘里生物的食物关系的认识活动,我们课前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摸底。
由于学生对池塘里生物间的食物关系不了解,如教材中的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等,学生对这些池塘里的生物,有的不认识,有的没有见过,甚至有的名称都读不出来,即便教师告诉学生食物链是: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学生也记不住,更不能理解此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有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在设计教学时替换教材中的这个例子,如认识稻田里的食物关系,并将原课题《走进池塘》改为《食物链》。
学生对稻田中的食物关系比较熟悉,他们基本上能说出水稻、蝗虫、青蛙、蛇等这些常见生物,也见过它们的实物或图片,对它们“吃与被吃”的关系比较了解,比较容易认识”水稻一蝗虫→青蛙→蛇”这条食物链,从而建构食物链的概念,落实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412007)
(本栏目责任编辑陈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