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的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的要求。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内涵不断丰富的今天,科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时代使命。笔者认为,在小学信息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丰富学生的信息认知、发展学生信息技能、启迪学生信息思维、养成学生信息道德,可有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一、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增强学生信息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本人认为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对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就十分有利。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增强,是从解决问题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重要的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开始的。他们亲身经历了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后,就会对信息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利用充满浓厚的兴趣,信息意识也相应的会悄然增强。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信息意识得到强化,老师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暑假的一个星期天,小东要出门去郊游,可他又担心天会下雨,这时他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寻求帮小东去判断当天是否会下雨这一问题的办法,然后进行了汇报交流。

A组办法:通过对动物活动情况的信息观察来判断天会不会下雨。观察是否有小燕子低飞、小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的情况出现。

B组办法: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信息观察来判断天会不会下雨。观察天是否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墙壁和地面的瓷板是否很潮湿。

C组办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天气信息来进行判

断。通过打电话询问气象台、上网查阅天气预报信息。

通过交流后,学生纷纷体验到正是自然界中、生活中的这些信息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信息十分重要。这样,以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探究,引发了学生对生活中信息的重视与强烈的兴趣,有效的使学生信息意识得到强化。

二、以信息课程为基础点丰富学生的信息认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促进学生对信息认知,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的基础性课程,是从小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点。《纲要》在小学学段学习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客观上也因为小学生知识经验的相对不足,学生对信息本身的了解有限,故在教学中丰富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显然十分必要。

为了方便学生科学的把握信息特征,更好的进行信息利用,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就应做到:一要通过让学生对信息获取与存储了解,知晓信息一般以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等形式呈现,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识别方法,不同的信息源有不同的存储方法,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获取途径(如:数据、文本、图象信息可通过实地观察、上网查寻,到图书馆查阅,在家庭藏书中寻找,到书店查阅,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看等途径获取;而声源信息则可通过询问、交谈、收听广播等途径获取);二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感知信息所具有的多项特性(即信息的:可识别性、可存储性、可扩充性、可压缩性、可传递性、可

转换性、特定范围有效性等)。只有学生对信息本身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把握信息特性,为他们日后大胆进行信息实践打好基础。

三、以实践活动为着力点发展学生信息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学好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方法,促进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的技能积极发展,这显然对学生提高信息技能方面的素养意义非凡。科学告诉我们,技能是在反复练习中得到提高的,信息技术能也不例外。在信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以实践活动为着力点,积极发展学生信息技能。

首先,要设计好学生课堂信息实践活动。课堂信息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有单一信息技能练习(如:输入练习、文字编辑练习、电脑写作练习、电脑绘画练习、软件应用练习、网上浏览练习、网上交流练习、利用技术手段捕获、储存信息练习等)与综合性信息技能实践练习之分。二者比较而言,综合性信息技能实践练习,更能促进学生多种信息技能的协调发展。以课堂问题探究实践为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生活的问题情景,并为学生提供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寻求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筛选、加工与信息传递、交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成为他们发展多项信息技能的过程。

其次,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活动课看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或把信息技术活动课视为服务于其它活动的活动课。这样,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行

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的形式和活泼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投身信息实践活动的热情,对发展学生的信息技能十分有利。

四、以学科整合为渗透点启迪学生信息思维

未来信息社会要求人人成为信息人,决定了现在学校教师要人人“教”信息技术(即:各学科教师应全方位、立体化地把信息技术整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为渗透点,以行动启迪学生的信息思维),使学生自觉地养成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在语文、数学与其他综合学科的教学中,应找准信息技术渗透点,将教学内容中的图、文、声、像等信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结合起来呈现,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信息化;在各学科的综合实践性学习中,让学生以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的方式进行学习,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的信息化。各学科教学中信息化思想的合理渗透,让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方法进行高效率学习的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的信息思维受到启迪。这将为学自主提高信息素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五、以健康和谐为归宿点养成学生信息道德

未来的信息社会应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文明社会,这就需要学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信息道德素养的合格公民。当前,网络的运用与普及客观上方便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社会,各类信息均是海量,其中不少信息是不健康的(如:黄色垃圾、反动言论、伪科学、虚假广告等),更有一些信息技术的操作行为是不道德的(如:制造传播网络病毒、黑客侵入破坏、窃取他人信息等)。面对这样复杂的外部信息环境,学生要克服信息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其道德养成问题就不容忽视。学校应采取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