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_以空间介词_上_下_为例_冯韬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推荐5篇]

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推荐5篇]

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推荐5篇]第一篇: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比较句中不对称的对象及其原因,笔者认为:比较句中的不对称是比较前项与后项的不对称,应该从句法语义层面来考察。

同时造成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有比较前项的隐含及后项的省略。

关键词比较句比较项省略隐含一、引言比较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也是人类在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感知经验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投射于语言,比较就成为语言中普遍存在表达事物异同和高下的语法手段。

因此,比较句很早就受到语言学家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

比较句通常由比较项、比较点、比较结论、比较值四个方面组成。

由于比较项的复杂性,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在对比较句的比较项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时,有必要对比较项不对称的对象以及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

二、不对称的对象以及范围的界定以往的研究观点认为:比较前项位于介词“比”之前,后项位于介词“比”之后且前项与后项在词类与句法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同时“比”前的成分等于比较前项,“比”后的成分等于比较后项,若“比”前后的长度不相等,该“比”字句的比较项就是不对称的。

如对于如下的例子以往的研究学者就认为这是不对称的。

(1)我的书比他多。

(2)我的书比他的多。

仅从形式上看,这两个句子中的“比”前后项的长度是不同的,故有人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不对称的。

但在(1)句中,比较的是人,强调的语义比较的是“我”和“他”,也即比较前项是“我”,后项是“他”,比较点是书。

因此,(1)句是对称的。

在(2)句中,比较的是我的书和他的书,比较前项是“我的书”,后项是“他的”,比较点“书的数量”并没有出现。

在(2)句中,比较前项是名词性的偏正结构而后项是“的”字结构,两者在句法结构形式上是不平行的,自然也就是不对称的。

我们认为仅从形式来界定对称与否是不合语法事实的,这样只会无限制的扩大“比”字句不对称研究范围而造成无规律可循。

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以近义词rob和steal为例

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以近义词rob和steal为例
语; 但在 s t e a l 出 现 的句 式 里 恰恰 相 反 , 被 偷 的成 分( a mi l l i o n d o l l a r s ) 是直接宾语 , 而遭偷 者 ( t h e
r i c h ) 是 用 介词 连接 的间接 宾 语 。
人 类 的经验 感 知具有 一种 内在 的关 联【 7 ] 。语 言不
性, 即( 1 ) 和( 3 ) 正确 , 而( 2 ) 和( 4 ) 错 误 。与 汉语 不 同, 这种差 异投 射到 英语 句 法结 构 上是 r o b和 s t e a l 的直接 宾语与 间接宾语所 处位 置不一 样。
或构 式 中既有 对 称性 的 特点 , 也 有 不 对 称 性 的 特 征 。对称 是 相 对 的 , 不 对 称 是 绝 对 的[ 5 ] 3 孔。相 同词 类 的句法 结 构 虽 然 存 在 差异 性 或 不 对 称 性 ,
d o l l a r s .
者 为代表 的功 能 或 认 知学 派 , 主 张语 言结 构 透 过
人类 的认 知得 以解 释 其背后 的规律 。本 文尝试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的 理 论 视 角 阐 释 句 法 一 语 义 的 不 对 称 性 现象 。
英 语词 汇 r o b ( 抢) 和 s t e a l ( 偷) 是 一 对 近 义 词, 皆具有 及 物 性 特 征 , 属 于 三 价 动词 。也 就 是 , 能支 配 三个论 元或 三种 性质 的名词 性词 语 , 如( 1 )
M ay 2 01 5
句 法 一语 义 不 对 称 性 现 象 的认 知 语 言 学 解 释
以近 义 词 r o b和 s t e a l为 例
唐 静 , 雷 容

多元视角下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

多元视角下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

多元视角下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作者:李胤元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语言是人类自身认知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语言所包含的语义内容逐步丰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随着语言不断向前发展,也产生了语言不对称的现象,而此种现象的存在也正是语言发展的动力之一。

针对广泛存在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对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次研究将从多个视角下分析语言不对称现象的成因,继而为其他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多元视角;语言不对称现象;动力;成因语言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其所形成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心理、修辞、语用三个方面因素。

本次研究将从多元视角下分析上述原因造成的语言不对称现象,以为其他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我国语言文化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交流需求。

一、语言不对称现象存在的意义1.语言不对称现象是推动语言发展的动力之一语言是人们面对新鲜事物以及知识吸收过程中对自身思想意识的体现,不管其运用是否恰当合理,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能够被人们理解、接受成为了语言不对称现象存在的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知逐渐增加,语言的发展步伐始终落后于人们的认知,造成了语言不对称现象的出现。

而此种现象也是语言向前不断发展完善的动力之一,在语言的发展历史中随处可见,因此语言的不对称现象是广泛存在的。

2.语言不对称现象加深了人们的交流程度语言的规范是在漫长的时间中由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标准。

在语言匮乏的年代,其具体的应用价值首先表现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交流程度是衡量语言运用与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广泛存在的语言不对称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彼此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语言涵义的构成,从而丰富了词汇和表达形式,促进了语言标准的制定与使用。

有学者研究表明: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它是世界语言的一种存在形式。

所以语言不对称现象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只会在不断的交流、积累过程中得到规范,从而促进语言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语言的发展趋势之一。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语言 研 究
对州
浅 析语 言 的不 对称 性
胡 培 பைடு நூலகம்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 院 但是却没有下列对称关 系 : 活 性— —× 死 性 活 埋 ——× 死 埋 活 口— — × 死 口 活 找 出这 种 不 对称 性 的原 因 。 力— —× 死力 活菩 萨——× 死菩萨 关键词 : 不 对 称 词 汇 语 法 结 构 意 义 在 目前现代汉语中 , 并没有死性 , 死埋 之类 词汇。但这种 不对称并 不是 一层 不变 的 , 在文学作品 中, 为了达到某种 目的 沈家煊 《 不对 称和标记论 》 中认 为语言 总体上是对 称的 , 或效果 , 人们也会仿造出本不存在 的词 , 又或者 因幽 默的需要 局部上是不对称 的。 语 言对称 只是相对 的 , 而不对称则 是绝 对 临时生造 出像 “ 死菩 萨” 之类 的词 。 一旦这些词被大众接受 , 便 的 。不 同民族 、 不 同地 区的人对 同样 的事物有 着不同的认 识 , 又形成新 的对称关系 。语言这种这种对称和不对称 的关 系处 这是语言不对称 的根本原 因。 人们对 于事物认识 的先后顺序 , 于一种动态 的平衡之 中。 2 . 结构 的不 对 称 认 识的角度 ,以及心理认 同趋向等的不 同也造成 了语 言的不 对 称。 “ 活” 和“ 死” 在语法结构 中不对称 。 语 言的不对 称性 既存 在着 不同的语 言之间 ,也存在着一 例如 : 它们都可 以用副词 “ 不” 修饰 ( “ 不死不 活” ) , 都不可 个语 言的内部。 以用 “ 十分 ” “ 很” “ 非常” 副词 的修 饰 。 语言问 但是在某些语法结构中 , 又有着不对称性 。我们说 “ 她活 1 . 词 汇 的 不 对 称 着。 ” , 但是却不说“ 她死着” 。 这是 因为 “ 活” 是一个可延续 的状 人们进行语 言翻译时注意 到,外语 翻译 时并 不能绝对一 态 , “ 死” 却是一 个不 可延 续 的状态 , 如果 说 “ 活” 是 一条 线 , 个外语对一个本族语 。 有的词语可以对应着 等同的词语 , 有的 “ 死” 就是 一个 点。另外 , 我们可 以说“ 活得快活 。” , 却不说 “ 死 词语对应着近似 的词语 , 有的词语 就没有相应的词 。例如 : 汉 得快 活。 ” , 这跟人们的心理趋 向有关 , 人们都期 望长寿害怕死 语 中第三人称有三种形式 : “ 他” “ 她” “ 它” ,分别对应男性 、 女 亡 。 性 以及非人类 的第三人称 。但是在蒙语 中第 三人称有 且只有 “ 活” 和“ 死” 在语法结构 中的不对称性并不是语法 区别造 种形式 : “ t e r ” , 代表 了男性 , 女性和非人类的所有第三人 称。 成的, 即不是语言规则决 定的 , 反而是 因为心理感 知 , 修辞或 2 . 语 法 结构 的不 对 称 者语用 的区别造成 的。 语言间语法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丰富的屈折语英语和缺 3 . 意 义 的不 对 称 乏 形 式 变 化 的孤 立 语 汉 语 之 间 表 现 得 尤 为 明 显 。 英 语 中有 语言 内的不对称不仅体现在语言表面 ,也体现在其 内部 “ 时” 的概念 , 并且 有对 应 的形 态表 示 , 汉 语 中却 没有 , 只用 意义上 , 比如说在语 言中没有分工完全相反的反义词。 “ 着” “ 了” “ 过” 之类的词语来 表示 时态。例如 : 我们可以将语言中所有 的意义看做一个 面 ,如果语言 的 汉语 “ 我正在看 。” , 英语是“ I a m w a t c h i n g . ” 意义有对称性的话 , 就应该有一条中线将其分开 , 互 为反义词 汉语 “ 我看过 了。” , 英语可 以是“ I h a v e w a t c h e d . " 也可 以 的一对词的意义就应该划分在这条 中线 的两边 ,但 是现实语 是“ 1 w a t c h e d . ” 言 中并没有这样的反义 词。 如汉语 中的反义词的适用 范围、 感 3 . 意 义 的 不 对 称 情色彩 、 语体色彩等方面都存在着差 异 , 汉语 中的反 义词 不是 词汇 和语法结构 的不对称是语言形式 上的不对称 ,语言 绝 绝对 对 的反 义词 。也 就 是 说 汉 语 中 的所 有 的反 义 词 的 意义 问的j 鼓义也有不对称性 。例如上 面举例所说 的汉藏语种第三 被不 能被这些反义词绝对的平均的划分。 人称词语 的不对称 , 实质上是词 汇承担 意义 的不对称 。 藏语中 地 区的不 同、 职业 的不 同、 心理好恶的不同等都是语言不 的“ t e r ” 的词汇意义相当于被 汉语 中“ 他” “ 她” “ 它” 三个词语共 对称性产 生的原 因。 但是语 言的不对称性却不是一层不变的 , 同承担 。 王希杰先生说 : 打破不 对称 的行 为, 开始的时候总是个人 的行 语言 间的不对称性有很多原 因, 从本质 上讲 , 语 言是 一种 动, 如果这种个人 的行 动代表 了集 团的需要 , 为整个语言社会 现实意识 , 又是思想外在化 的直接体现 , 不 同民族文化不 同导 所接受 了, 就可以成为一种新 的语言事实 。 语言在这种打破不 致人 们对 事物的认 知不同 , 产生 的语言也就 自然不 同。 从 心理 对称性 中不断地向前发展。 学上讲 , 人们会尽量追求能够带来生理 、 心理满足和愉 悦的活 参考文献 : 动和事物 , 而尽量避免能够带来不 快或痛苦 的活动和事 物( 苦 [ 1 】 沈 家 煊 .不 对 称 和 标 记 论 [ M】 . 1 . 江 西 教 育 出版 社 , 99 9. 乐原 理)。不 同民族人们 的心理趋 向也不相 同, 这导致词语使 1 用频率产 生不对称 。另外 , 从经济学上讲 , 人们的活动是从利 [ 2 】 石毓智. 肯定和 否定 的对称 与不对 称【 M】 . 北京语言文化 己出发 , 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语言理性 的意义的表达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0 1 受制 于人们 的理性决策 即考虑活 动的成本 和收益。这也造成 [ 3 ] 赵 聪. “ 多/ 少” 不对 称 现象 的修 辞解 读[ J 】 . 修 辞 学 习, 了语 言 间 的不 对 称 性 。 2 0 0 6 , ( 6 ) . 二 、语言内部 [ 4 ] 赵聪. 多元视角下 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叨. 湖州师范 汉语 内部 也存在 着语 言 的不对称 现 象 ( 以下 以汉语 词 学院学报, 2 0 0 9 , ( 5 ) . “ 活” 】 马 小玲. 语 言运用 研映不 同关键词 在过 煊的《 不对称和标记论》 【 J ] . 修辞学 习, 2 0 0 3 , ( 1 ) . 去一段时 间里 的“ 用户关注度 ” 和“ 媒体关 注度” ) 中窥见一二 。 作 者简介 : 胡培培 ( 1 9 8 3 — 0 9 — 2 5) , 女。 籍贯 : 江苏省南 通 作 : 内蒙古师范大学 文学院语言学及应 用语言学 专业 。 1 . 构 词的不对称 职称 : 在 读研 究 生 。 在构词方面 , “ 活” 和“ 死” 在有些词汇 中是对称 的: 活 人 ——死 人 活 水 ——死 水 活 火 山——死 火 山 活 法——死法 活路一 死路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

在修辞效果方面,动结式的致使义可以起到简化语言、传递情感等作用。例 如,“他题名金榜,喜笑颜开”中,“题名金榜”简洁明了地表达了获得优异成 绩的含义,同时通过“喜笑颜开”传达出作者高兴的情感。
致使义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动结式的致使义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可以将动结式的致 使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起来,帮助他们理解这种结构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其次, 通过教授动结式的致使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还可以为语言教材的编写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内容三
摘要
本次演示以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为研究主题,探讨了认知研究在动结式配价 研究中的应用,以期推动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研究的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动 结式是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其配价研究对于揭示语言规律、理解句子语义以及 生成自然语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演示将基于认知研究的角度,对现 代汉语动结式配价进行深入探讨。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法和 句法结构上。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述结式的不对称现象。他 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解释,但尚未达成共识。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采用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等方法,对现 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他们不仅语言本身的规则,还开始探 究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和语境因素对述结式不对称的影响。
文献综述
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 不足。其中,对于动结式的界定、配价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动结式与其它句法结 构的互动关系等方面是研究者们的重点。同时,现有研究多从语言学、句法学等 角度进行探讨,较少涉及认知方面的研究。

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

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

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赵聪【摘要】词义不对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

词义不对称包括 A 有 B 无式、A 全 B 偏式及交互式三种类型。

对此,我们可以从模因、语用、文化等三方面加以解释。

%Asymmetric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will make some understanding troubles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re are three styles:having A without B,A full-B bias and alternately.We should explain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meme,pragmatics and culture.【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同义词;反义词;不对称;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赵聪【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95词义不对称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

世界上严格的对称是不存在的,对称是相对的,而不对称是绝对的。

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虽然丰富了汉语的表达魅力,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会给留学生造成许多理解上的问题。

因此,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研究不对称现象,有利于解决教学疑惑,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词义的不对称现象造成的困惑比较多。

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因反义词不对称造成的困惑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词,如阴阳、大小、男女等。

这些词语的构词能力很强,常常构成成对的反义词,如阴历/阳历、阴间/阳间、大学/小学、大人物/小人物、男人/女人、男厕所/女厕所等。

在这些词汇中,反义词在构词上是对称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反义词都有着对称的情况,如在“哥/弟”“生/死”“阴/阳”“雌/雄”等词中,我们可以说“的哥”而不能说“的弟”,可以说“人生观”不能说“人死观”,可以说“阴雨”不能说“阳雨”,可以说“雄姿”不能说“雌姿”……在这些情况下,哥弟、生死、阴阳、雌雄这些反义词,形成了不对称现象。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

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表现及原因探究作者:蒿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1期摘要:不对称是指语言单位在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的分布上出现并置项缺项而无法形成一一对应的对称分布关系。

语言的不对称现象打破了语法规则的可类推性,对语言的不对称性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和实用上对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都很有价值。

本文试图通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词汇不对称产现象为切入点,对现已提出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以丰富汉语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原因作者简介:蒿燕(1991-),女,汉族,籍贯:陕西西安,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语言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一、现代汉语词汇不对称的表现(一)同音异形同音异形词是指同音聚合中读音完全相同而书写形式和词义不同的词。

例如“yuán yīn”有两种书写方式:“原因”和“元音”。

“原因”在辞海中解释为“1,原来因为;2,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

”“元音”是指“1,纯正而完美的声音,常用以指诗歌;2,音素的一类。

声音颤动,气流在口腔的通路上受到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词形成了同音聚合,而两个词语的语音和书写形式、词义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具有不对称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失事”和“施事”。

(二)同形异义同形异义词是多音多义词,是多个词多个音多个义。

同形词聚合的不对称表现在,其书写形式与语音、词义的不对称及字音与词音的不对称关系上。

由于轻声而导致多音多义词的现象很多,例如“地道”一词,如果读dì dào,就表示“地下的交通坑道”的意思,反之,如果读dìdao,就表示“纯粹的、真正的”的意思。

类似的例子还有“大意”、“东西”。

(三)多义词多义词是一个词一个音多个义,其语音相同且各义项之间是具有密切联系的。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作者:胡培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语言间和语言内部存着各种不对称,本文试从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意义之间来谈谈语言的不对称性,并试图寻找出这种不对称性的原因。

关键词:不对称词汇语法结构意义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中认为语言总体上是对称的,局部上是不对称的。

语言对称只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这是语言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先后顺序,认识的角度,以及心理认同趋向等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的不对称。

语言的不对称性既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一个语言的内部。

一、语言间1.词汇的不对称人们进行语言翻译时注意到,外语翻译时并不能绝对一个外语对一个本族语。

有的词语可以对应着等同的词语,有的词语对应着近似的词语,有的词语就没有相应的词。

例如:汉语中第三人称有三种形式:“他”“她”“它”,分别对应男性、女性以及非人类的第三人称。

但是在蒙语中第三人称有且只有一种形式:“ter”,代表了男性,女性和非人类的所有第三人称。

2. 语法结构的不对称语言间语法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丰富的屈折语英语和缺乏形式变化的孤立语汉语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英语中有“时”的概念,并且有对应的形态表示,汉语中却没有,只用“着”“了”“过”之类的词语来表示时态。

例如:汉语“我正在看。

”,英语是“I am watching.”汉语“我看过了。

”,英语可以是“I have watched.”也可以是“I watched.”3. 意义的不对称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不对称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对称,语言间的意义也有不对称性。

例如上面举例所说的汉藏语种第三人称词语的不对称,实质上是词汇承担意义的不对称。

藏语中的“ter”的词汇意义相当于被汉语中“他”“她”“它”三个词语共同承担。

语言间的不对称性有很多原因,从本质上讲,语言是一种现实意识,又是思想外在化的直接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产生的语言也就自然不同。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

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一、本文概述《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是一篇深入探讨现代汉语中述结式(也称为动结式或结果式)不对称现象的学术文章。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现代汉语述结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上的不对称性,从而深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特点的理解。

文章首先界定了述结式的概念,并梳理了现代汉语中述结式的基本类型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述结式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包括动词与补语的搭配限制、句法成分的顺序排列等方面。

文章还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出发,探讨了述结式在意义表达和功能使用上的不对称性,如不同补语类型对动词意义的限制和影响,以及述结式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不同表现等。

通过对现代汉语述结式不对称性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综合运用了语言学理论、语料库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现代汉语述结式的语法特点和语言规律,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述结式,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重要语法结构,指的是谓语动词在表达动作或行为的通过补语来表示该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状态或程度。

这种结构在汉语中极为常见,且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和语义特征。

在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述结式进行分类。

按照补语的语义类型,述结式可分为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状态补语和程度补语四种。

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打破窗户”;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或趋势,如“走出去”;状态补语则描述动作行为完成后所呈现的状态,如“洗干净了”;程度补语用来表示动作行为达到的程度或量级,如“冷极了”。

根据补语与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关系,述结式还可分为粘合式述结式和组合式述结式。

粘合式述结式中,补语直接粘附在中心词之后,中间没有语音停顿,如“写完作业”;而组合式述结式中,补语与中心词之间有明显的语音停顿,有时还需借助助词“得”来连接,如“跑得快”。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

浅析语言的不对称性作者:胡培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语言间和语言内部存着各种不对称,本文试从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意义之间来谈谈语言的不对称性,并试图寻找出这种不对称性的原因。

关键词:不对称词汇语法结构意义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中认为语言总体上是对称的,局部上是不对称的。

语言对称只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认识,这是语言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先后顺序,认识的角度,以及心理认同趋向等的不同也造成了语言的不对称。

语言的不对称性既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一个语言的内部。

一、语言间1.词汇的不对称人们进行语言翻译时注意到,外语翻译时并不能绝对一个外语对一个本族语。

有的词语可以对应着等同的词语,有的词语对应着近似的词语,有的词语就没有相应的词。

例如:汉语中第三人称有三种形式:“他”“她”“它”,分别对应男性、女性以及非人类的第三人称。

但是在蒙语中第三人称有且只有一种形式:“ter”,代表了男性,女性和非人类的所有第三人称。

2. 语法结构的不对称语言间语法结构的不对称在形式丰富的屈折语英语和缺乏形式变化的孤立语汉语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英语中有“时”的概念,并且有对应的形态表示,汉语中却没有,只用“着”“了”“过”之类的词语来表示时态。

例如:汉语“我正在看。

”,英语是“I am watching.”汉语“我看过了。

”,英语可以是“I have watched.”也可以是“I watched.”3. 意义的不对称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不对称是语言形式上的不对称,语言间的意义也有不对称性。

例如上面举例所说的汉藏语种第三人称词语的不对称,实质上是词汇承担意义的不对称。

藏语中的“ter”的词汇意义相当于被汉语中“他”“她”“它”三个词语共同承担。

语言间的不对称性有很多原因,从本质上讲,语言是一种现实意识,又是思想外在化的直接体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导致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产生的语言也就自然不同。

东北方言附加式空间词的不对称性分析

东北方言附加式空间词的不对称性分析

东北方言附加式空间词的不对称性分析闫晶淼;才娟【摘要】东北方言中的附加式空间词相对比较封闭,数量不多、形式明确,且极富地方特色.其特点之一是空间词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平衡性,以“长、短、宽、窄、高、低、粗、细”等为代表的几组空间反义词,在词类转化、结构语义、疑问方式等都存在着不对称的特点.【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10【总页数】2页(P131-132)【关键词】东北方言;空间词;不平衡性【作者】闫晶淼;才娟【作者单位】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7东北方言中的附加式空间词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类,数量不多、形式明确,但极富地方色彩、口语色彩、形象色彩。

同时,空间词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平衡性,这里的空间词仅指“长、短、宽、窄、高、低、粗、细”等为代表的几组空间反义词,示例如下:A a1 长宽高深厚粗b1短窄低浅薄细1B a2 *精长*精宽*精高精深 *精厚*精粗 * 精胖b2 精短精窄精矮精浅精薄精细1 精瘦C a3长下宽下高下深下厚下粗下b3 *短下 *窄下 *矮下 *浅下 *薄下 *细1下沈家煊认为在构词方面存在种种不对称现象,[1]胡敕瑞把这类现象称为语义突显。

[2]本文尝试运用语法和语义分析等方法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受汉语双音化影响,上举各例中,一些单音语素复音化了,如b2、a3,因此,去掉附加成分虽然能够单说,但或多或少地改变它们的语义和功能。

一、词类转化的不对称A组单音节空间词研究得比B组双音节空间词充分,C组研究得最弱。

A组涉及到分布范围、使用频率和组合形态有所不同的几对单音节反义词,在普通话和东北方言中均具有一致性。

每对反义词前者的空间语义范围部分大于后者,频率也远高于后者。

但“细”在东北方言中有两个义项:一是表示“横剖面小;颗粒小;细小”,即为“粗”的反义词,标记为细1;二是表示“节俭;少”,标记为细2。

多元视角下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

多元视角下的语言不对称现象解读



不 对 称 语 言现 象 的 心理 感 知 因素
语言 的认 知分 析 , 就是从 人 的心 理感 知角 度来 分 析语 言 现象 。因此 , 人们 在 使 用 某 种语 言 格 式 的 时 “
候 或许就 总是 与心 理上 对该 格式 所涉 及 的事情 的好 恶感 觉 有关 。[ (。语 言是人 类对 万 事万 物 的认识 , ”2 _ 而 人是 有思想 的动物 , 因此 在认 识 客观世 界 时 , 必然 会带 上 自己的心 智与情 感 。如 汉语 中 的东南 西北 四词 也
在 的 。反演 集合 的关 系是 相互 对 应 、 伴 相 生 , 不 一定 对称 。换 句话 说 , 称是 相对 的 , 相 但 对 不对 称是 绝 对 的, 它是 世界 的一种存 在形 式 。 l( 不对 称语 言现 象 的存在 不是 凭 空 的 , ”】 ] 。 是有 其 认 知原 因的 。本 文拟 从 心理感 知 、 辞认 知 和语 言应用 等 三方 面对 不对称 语 言现 象进 行多 角度 解读 。 修
中 , 类对 “ 西” 人 东 的认识 要先 于“ 南北 ” 的认 识 。因此 ,东 ” “ ” “ 与 西 的语 义 功 能大 于 “ ” “ ” 这 就 形成 南 与 北 , 了“ 东西” 南 北” 与“ 的不 对称 现象 。 “ 和“ ” 高” 矮 看起 来是 一 对语 义完 全相 反 的反 义 词 , 是 “ 的适 应度 明显 大 于 “ ” 原 因何 在 ?“ 但 高” 矮 , 我
7 0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3 1卷
别这个 距离 的程 度 , 才有 了 ‘ ’可 见 ‘ ’ 矮 , 高 包含 着 ‘ ” o] l) 矮 ’[ (a 1p s

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机制

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机制

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机制咱今儿个就来唠唠这语言不对称现象。

这词儿听起来怪高大上的,其实呢,就藏在咱平常生活的角角落落里。

我就给你们讲个我自个儿经历的事儿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这人特别逗。

有一次,我们一群人出去吃饭,那是个小饭馆,人还挺多的。

服务员拿菜单过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点菜。

小李呢,他瞅着菜单上有个菜叫“酸辣土豆丝”,就跟服务员说:“哎,大妹子,你们这酸辣土豆丝辣不辣呀?”服务员就回答:“先生,这是我们店里的招牌酸辣菜,肯定是有辣味的呢。

”小李又接着问:“那能有多辣呀?我不太能吃太辣的。

”服务员就有点含糊了,说:“嗯,这个辣度的话,看个人口味吧,有些人觉得挺辣,有些人觉得还好。

”你看啊,这里就有点语言不对称了。

小李想问个确切的辣度,可服务员只能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

这就是因为在描述辣度这个事儿上,没有个很对称的语言标准。

就像我觉得微辣可能是一点点辣,但是对小李来说,可能就觉得挺辣了。

这就好比我们对颜色的认知,我看着是蓝色,可能在别人眼里因为光线或者个人感官的差异,会觉得有点偏绿。

这时候,旁边的小王就说话了。

他说:“嗨,小李,你就别纠结了,大不了到时候多喝点水。

”小李白了他一眼,说:“你说得轻巧,要是辣得我直冒汗,多丢人啊。

”他们俩这一对话,又体现出另一种语言不对称。

小李说丢人,那他心里的丢人可能是那种脸红心跳、觉得自己很狼狈的感觉。

可是小王说这话的时候,可能就没觉得吃个辣菜会有这么严重的丢人情况。

后来菜上来了,小李尝了一口,立马就吐舌头,说:“哎呀妈呀,这也太辣了。

”我们就笑他。

这时候,从我们的笑和小李的反应来看,对于“辣”这个概念,在语言表达和实际感受上真的是不对称的。

那这种语言不对称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是啥呢?我觉得啊,就像刚刚说的,每个人的感官体验不一样。

我们对事物的感受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接触然后在大脑里形成一个认知的。

就像我看这盘酸辣土豆丝,我可能先看到的是土豆丝的粗细、颜色,然后闻到酸辣的味道,再吃到嘴里感受到辣度。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汉英空间方位表达对比研究——以方位介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汉英空间方位表达对比研究——以方位介

文化长廊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汉英空间方位表达对比研究——以方位介词“上”为例王夏 南通大学摘 要: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初认识外部世界的基础,英汉语言中很多的非空间概念表达都是由空间概念通过隐喻转换而来的,这体现了空间方位范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性。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本文主要以汉英方位介词“上”为例,借助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CCL)探索汉英空间方位表达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探究汉英语言表达的不同与中西方人们之间不同的认知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

关键词: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汉英方位介词;语言;思维[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78-021、引言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将客观的现实世界不断物质化的过程,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为我们证明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基础,由空间概念引申出来的时间概念也从侧面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

人类对空间的感知有共通性,但是由于中西方的生活环境、体验客观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以对空间方位介词的表达也不尽相同。

本文侧重对汉语空间方位语义范畴表达手段的描写和解释,以汉英空间方位介词“上”为例,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示和语义特征分析,借助CCL 和BNC语料库,揭示汉英两种语言表达的特色和各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2、文献综述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发表了《论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的发展的影响》一书,把语言学的研究从语法、语义、语音的角度转向了语言与民族精神关系的研究之中。

后来美国人类学家Benjamin Lee Whorf通过对美洲印第安部落霍皮人语言时间概念的研究,发现霍皮语在表示“时”和“体”这两种语法意义时,依靠的是该语言中的隐形范畴和显性范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从而提出了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的说法。

后来,该理论被发展成语言决定论的强势假说。

到了八十年代,该假说逐渐演变成了语言相对论,即认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是相对的。

不对称和对称_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

不对称和对称_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

u 语言#文学#艺术期三第年六o o 二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不对称和对称: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t 刘禀诚,胡衍铮[井冈山大学中文系,江西吉安343009]摘 要:汉语新词存在许多不对称和对称的情况。

而/共同性语素0与/对照性语素0组合的不对称与对称就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

从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对称及其理据,通过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与对称来预测新词等问题入手,进而得出如下结论:不对称和对称是汉语新词构词的重要途径,标记理论和辩证法是其理论基础,反义词聚的共性与个性是其现实基础;对照性语素是汉语新词的不对称与对称构词的生成点。

关键词:不对称;对称;汉语构词;反义词聚;对照性语素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89(2006)03-0405-04我们在通过5新华新词语词典6(2003年版)和5现代汉语词典6(2002年增补本)进行/汉语新词构词理据研究0时,发现汉语新词存在许多不对称和对称的情况,我们把这些成组出现的具有相反相对关系或对称关系的词语的聚合,称为/反义词聚0(参见石安石、詹人凤,1983:207;黄伯荣、廖序东称之为/反义义场0,2002:295)。

以前的许多论著较多涉及/大$小、远$近、简单$复杂、渺小$伟大0一类形异型/极性对立关系0和/正$反、男$女、白天$黑夜、现实$梦想0一类形异型/互补对立关系0的/反义词聚0,较少全面论及像/婚外情$*婚内情、软广告$硬广告0等新词中/共同性语素0与/对照性语素0组合的不对称与对称现象。

要研究/共同性语素0与/对照性语素0组合的不对称与对称,我们不能不面临这些问题: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及其理据;汉语新词构词的对称及其理据;可否通过汉语新词构词的不对称与对称来预测新词?一、汉语新词的不对称及其理据(一)汉语新词的不对称体现1.在双音节或多音节/源词0上添加有标记成分或/单边对照性语素0。

如:(1)前加/不0的:作为$不作为;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

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及其理论解释的新进展: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摘要该文重点介绍了跨语言掩蔽启动不对称性现象及其新的理论解释一意义模型。

意义模型认为目标词中已经激活词义数目与完全激活该词需要的词义数目的比率决定着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的产生。

目前意义模型较好地解释跨语言启动不对称现象,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跨语言启动,意义模型,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分类号B842.51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双语者是指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人。

当一个人掌握两种语言后,在头脑中就有了两种语言的表征系统,那么这两种语言表征系统的关系如何?两种语言的加工过程是否存在联系?这些问题一直是双语研究领域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者采用跨语言掩蔽启动实验范式研究了双语的表征和加工问题。

在这种范武中,首先快速呈现一个启动刺激(例如,第一语言中的词),然后再呈现目标刺激(例如,第二语言中的词),要求被试完成词汇判断或者范畴判断等任务。

为了防止被试意识成分的参与,多数实验在启动刺激出现前或者出现后或者出现前和后立即出现一个掩蔽刺激。

大量的跨语言掩蔽启动实验范式都发现了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现象。

下面结合实验研究,具体说明什么是跨语言启动的不对称性。

De Groot等人用同源词及非同源词材料来考查跨语言条件下的启动现象。

他们要求荷兰语一英语双语被试完成词汇判断任务。

实验发现在非同源词对的条件下,被试表现出明显的第一语言至第二语言(L1-L2)方向的启动效应,但没有发现第二语言至第一语言(L2-L1)方向的启动效应。

Keatley等人运用跨语言启动实验范式,要求高熟练的汉一英双语者完成词汇判断任务,发现了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语义相关条件下汉-英方向的启动效应(L1-L2);但没有发现英-汉方向的启动效应(L2-L1)。

Gollan等人一项掩蔽实验研究中,要求西伯莱语一英语双语被试完成L2-L1及L1-L2方向上的词汇判断任务。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冯韬(1987—),男,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硕士。

郭熙煌(1963—),男,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摘要: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是人类理解其他一切概念的基础。

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语言空间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

语言空间结构是把一些空间关系与特征映射到非空间关系和特征上的一种结构,它的不对称性有其自身的经验基础。

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

我们的经验影响着语言的结构,作为人的基本经验之一的空间概念也必定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结构。

关键词:空间结构;不对称性;认知;解释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3)06-0132-04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语言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现象的认知解释———以空间介词“上”、“下”为例冯韬1,郭熙煌2(1.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2.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1.引言空间概念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儿童最先获得的是空间概念,然后根据空间概念去获取其他概念(Piaget,1956;Bowerman,2008)。

儿童的空间认知经历一个从拓扑空间(topological space )到投射空间(projective space )最后到欧几里得空间(Euclidean space )的过程。

人类对空间概念的认知首先反映在语言的空间结构上。

语言结构(包括空间结构)既有对称性的特点,也有不对称性的特征。

郭熙煌(2005,2009)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对相同词类在相同句式中显示出的非对称性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它们虽然存在结构差异性(不对称性),但在语义概念结构上呈现相当程度的象似性。

也就是说,不对称性句法结构与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感知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同理,与其他语言结构一样,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有其相应的经验基础。

在所有语言中,“上”、“下”空间概念是人类最先获取并使用最为广泛的。

除了表达基本的空间方位关系以外,“上”、“下”概念还可以延伸至其他抽象概念关系的表达。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解释“上”、“下”空间概念的不对称性句法现象。

2.语言空间结构的不对称性现象语言的对称性与不对称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犹如语言的离散性(discrete )与连续性(continuous )。

对称与不对称都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形式,语言结构一方面是对称的,从另一方面看又是不对称的,它们互补共生。

对称性与不对称性句法结构都是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如I walked up the hill.(我在爬山/上山)和I walked down the hill.(我在下山)。

英文的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介词短语”,属于中文的动补结构,空间介词up 和down (“上”和“下”)分别表示空间抽象域的“上”、“下”方向,在句中有着相同的语法特征,呈现出对称性的特点,因为它们除了介词up/down 之外其他所有成分都相同。

汉语的动宾结构“上山”和“下山”也同样具有这种对称性特征。

这种“上”、“下”对称性结构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结构之中,如:1a.The temperature went up.(气温上升)1b.The temperature went down.(气温下降)2a.My spirits rose.(士气高昂)2b.My spirits sank.(士气低落)3a.上酒店/上厕所3b.下馆子/下厨房DOI:10.13660/ki.42-1112/c.012206以上a组句子表示“上”的语义概念,b组句子表示“下”,它们的句法结构、语法特征呈现明显的一致性,且语义顺畅。

关于语言的这种对称性特征,汉语语法学家黄伯荣、廖序东(1985:312)指出:“语法特征相同或相近的一些词,往往可以概括出共同的意义。

反过来说,能概括出共同意义的一些词,大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特征。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词类能够概括出共同的意义,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语法特征,比如,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能受修饰语修饰、有复数(印欧语言)形式等等。

然而,这只是句法结构的一种形式,自然语言在更多的时候往往还呈现出另一面,即句法结构的不对称性现象,它是指相同词类的词或短语在同一句法结构中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即一种合乎规范,另一种不合乎规范。

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同一词类典型性成员与非典型性成员造成的(参见郭熙煌,2005;2009);另一方面,它是空间认知图式所造成的差异。

比如:4a.He woke up at seven.(七点睡醒了)*4b.He woke down at seven.5a.He ate up his lunch.(吃完了午餐的饭菜)*5b.He ate down his lunch.6a.上酒店/上饭店*6b.下酒店/下饭店以上a、b两组句子分别表示“上”、“下”语义概念,除空间词汇外,它们在句法结构和语法特征上具有完全一致性。

但是,与句1-3所不同的是,b组句子在语义上不成立,或者语义上很怪异。

通过这几组句子,我们发现英语“上”、“下”的不对称性非常明显。

4a表示七点的时候他睡醒了,“睡醒”就意味着一个人处于有意识状态,而“睡着”则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符合Lakoff的图式隐喻: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从而解释了为什么4a是正常语句,而4b不可接受,“睡醒”就不再是无意识状态。

5a表示把午餐的饭菜都吃完了,这里,up的基本义“上”已引伸出“结束”的义项,不再存留其原型义的空间痕迹,或者说它不再是空间原型成员了。

因而,5b 就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是不可接受的。

同样,6a可接受,而6b是不合规范的表达方式,它们都属于“上”、“下”的非对称性分布,这种现象在英语里和现代汉语里都十分常见。

汉语通常可以说“上酒店”、“上厕所”、“下馆子”、“下厨房”,而不说“下酒店”、“下厕所”、“上馆子”、“上厨房”等相关结构,对这种非对称性空间结构,国内学者进行了热烈讨论(陆俭名1995;刘国辉2008;杨子、王雪明2009)。

这类结构高度相似,都是空间动词后接表示方所的名词,但是为何对称性义项产生不对称性结构呢?从认知的角度,我们知道空间概念“上/下”的基本义可以映射到抽象认知域,并进而表示社会心理等级的高低。

等级高与“上”相关,等级低与“下”有关,这符合Lakoff所说的隐喻图式:社会地位高是“上”,社会地位低是“下”,或者说是“好是上、坏是下”的认知图式。

一般认为去饭馆吃饭是较为平常的事情,相对酒店、饭店而言,“饭馆”的社会等级度较低,通常与“下”搭配,因此,人们可以说“下馆子”,而“上馆子”通常不被接受,也就是,语用上的相对淘汰性,接受度很低。

同理,与厨房相关的事务旧时通常都是由下人或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承担的,所以,人们通常说“下厨房”,而不是“上厨房”。

但是,“上厕所”中的“上”与社会等级的高低并无直接关系,人们仍然只能说“上”,而不能说“下”。

这可能主要是由于“上”从其原型义引伸出了“由内向外移动”的义项,因为旧时厕所一般设置在屋外,故形成了“上厕所”或“去厕所”这一说法。

这种解释为“上酒店”、“上厕所”与“下馆子”、“下厨房”等表达方式的成立提供了理据,但不能解释“上/下”所体现的对称性义项为何不能互换,如“下厕所”、“上馆子”。

前者绝对不可接受,后者接受程度较低。

无论是“上/下”的原型义引伸是“由内向外移动”还是“由外向内移动”,无论厕所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去厕所总归是“上厕所”,而不是“下厕所”。

另一方面,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相对概念,对贫困人家而言,下馆子吃顿饭可能是一种奢侈。

即便如此,“上馆子”的接受度依然很低。

在“下馆子”和“上馆子”结构方面,认知语言学的社会心理等级高低的“上下”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于“上馆子”的语用接受度较低的说法,我们通过以下对比或许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如:上酒店上饭店上饭馆上馆子*下酒店下饭店下饭馆下馆子为什么汉语可以说“上酒店、上饭店、上饭馆”而不倾向于说“上馆子”?这四个名词都是表处所的,意思都是“吃饭的地方”。

我们注意到“酒店、饭店、饭馆、馆子”所隐含的等级程度依次递减,“酒店”等级最高,“馆子”最低,其后缀“子”是表示“小、轻视”的意思,这在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Greenberg (1966)将这种后缀概括为人类语言共性之一。

由此看出,“上/下”与社会等级程度的高低相关。

此处的高低有两种含义:一是“上/下”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关;二是与动词“上/下”后接的名词短语所体现的等级程度高低有关。

等级程度低与“上”的搭配标记性就高,等级程度高与“上”的搭配标记性就低。

这就是说,程度低是与“下”联系在一起的,程度高是“上”的语义指示特征。

这种分析较好地解释了上述表达式的合理性。

对“上厕所”这一独特表达方式,杨子、王雪明(2009)指出,“上厕所”的表层结构是空间动词后接方所名词,其深层结构是“动词+事物/事件宾语”结构。

虽然这两种结构都可以表示“实施某行为以满足人类新陈代谢的生理需求”,但后者通过转喻指代行为,表示“实施某动作行为”义项。

动词“上”体现的是“实施动作行为”的动作义(具有“做/干”的义项),而不突显移动义(“由一处到另一处”的义项)。

由于空间动词后的名词不是表示方所的,而是表示事件的,所以“上厕所”成立,而“下厕所”不成立。

这种研究方式挺新颖,可以看做是“上-下”意象图式的补充。

3.空间结构不对称性的经验基础Svorou(1994)在《空间语法》中提到,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经验知识,而不是科学知识。

同样,我们对空间关系的理解也是基于人们的经验知识,包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社会等级的认同。

人类语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上”“下”不对称现象呢?认知语言学认为,这与我们人类的身体构造有关,在我们体验世界的过程中,垂直性在身体上是最为显著的空间层面。

Vyvyan&Green(2006)指出:人类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因为我们是头朝上脚朝下;在引力的作用下,人类身体的垂直轴(vertical axis)在功能上是非对称的。

这就意味着垂直轴的特征是上-下或顶部-底部不对称性的:我们身体的上下部器官是不同的(pp.178)。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或概念者(conceptualizer,相当于Langacker所说的射体或Talmy的图形)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具有内部垂直不对称性,即顶部是天空,底部是地面。

于是,上和下就有了不对性特征。

比如,在我们之上的事物就容易感知得到,因为没有障碍物。

而地面上的事物尽管在我们的视觉范围之内,但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