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早读阅读系列 时文、美文、例文欣赏三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时文篇

从莫言获奖看中国人的诺奖情结 (3)

莫言获奖为何让国人激动 (5)

“被幸福”的莫言正被“过度消费” (7)

邪恶的参拜 (8)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9)

铭记“九一八”,中国在忧患中走向强大 (10)

每个人都应该坚守文明底线 (11)

压力下的国人如何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12)

“中国好声音”的品味与启示 (13)

美文篇

秋的况味 (15)

秋 (16)

老藤椅 (17)

我想留住那缕槐花香 (19)

坐下来,笑一笑自己 (20)

荒野之鹰 (21)

时间是生命的计量 (24)

重阳夜难聚首 (26)

中国作家和文学圈对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总

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从鲁迅戏称之为“诺贝尔赏

金”,并对当时中国作家群“围观”访华的第一

位亚洲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以善意调侃,到

围绕鲁迅、老舍等老一辈作家生前死后、五花八

门、真假难辨的“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传

说,尽管有倨有恭,态度看似迥异,却无不表明

这些文化人心目中,把诺贝尔文学奖当作何等重

要的大事,追慕者固是毫不掩饰地艳羡,调侃者又何尝在心中真正将之“平常化”?

近一、二十年来,“中国人何时能获奖”、“哪个中国人能第一个获奖”,又成为文化圈、乃至出版圈议论不辍的话题,因为诺贝尔文学奖不再是“一人得实惠、全国得光荣”的单纯奖项,在出版商业化的时代,押对了宝就意味着在市场开发领域事半功倍,意味着数不清的“附加值”。最初是北岛,后来相继有贾平凹、严歌苓,当然也包括莫言,被有意无意地卷入这种“押宝”行列,甚至有嗅觉灵敏的媒体专在颁奖前夕赶赴作者家乡、故居“埋伏”,盘算着“第一时间发特稿”的名实俱收。

如果说这样的“押宝”最多算是“过于热情”,却仍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另一些传闻就只能用荒唐滑稽来形容了。

比如近些年被传“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甚至“进入20人、10人、5人候选大名单”的中国作家,就包括叶世斌(某县级市国土局长)、曹乃谦,乃至“四川某青年诗人”、“安徽某文化馆长”等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而一些顶着唬人大头衔的机构,如“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等,也趁机兴风作浪,折腾的结果,是知根知底者真欢喜(或增加知名度,或得到销量),盲信盲从者空欢喜。

出现这些怪现象的原因很多,包括不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规则(许多文学组织都能获得提名权,每年发给瑞典学院的提名信近400封,但最终真正入围的不过十多人;入围最后筛选的名单需保密50年,等等)、出版商借炒作牟利(某台湾作家和某旅美女作家“入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闻都令其新作大卖)、当事人自己炒作,等等等等,但之所以屡试不爽,长盛不衰,说到底,还是国人的“诺贝尔情结”作祟。

一些作者、文化人、媒体人,乃至普通读者,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作“世界最佳作家”或“世界最佳作品”的锦标赛,将获奖视作夺取了文学界的世界冠军,认为只有获奖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才能和身价;更有一些人将该奖视作“政见奖”、“良心奖”、“道德奖”,执拗地认定和自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某些作家理应获奖,另一些在其看来“不够纯粹”者则根本不应被考量,一旦结果、甚至传闻不合心意,便摆出党同伐异的姿态鼓噪,反之则弹冠相庆,欣欣不已。

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跃然先生所言,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不过是“欧洲偏远地区一些不懂欧洲以外文字的70岁以上老头,根据自己独特口味评选出的一个文学奖项”,所反映的是这些评委、充其量是瑞典学院对当代世界文学、作家的观感,见仁见智,如此而已。他们当然有自己对作品、作家,以及作家的创作能力、道德操守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未必符合公众的感受,也未必都符合事实。自1901年至今的111年里,已有109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既有罗曼.罗兰、泰戈尔、萧伯纳、聂鲁达这样众望所归的巨匠,也有赛珍珠这样莫名其妙的人物,而未入评委法眼的,却也有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昆德拉、普鲁斯特和劳伦斯这样响当当的名字,将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当作“文学奥运”,将获奖者视作“世界冠军”,将中国人获奖当作“为国争光”,将中国人长期缺席视为“国耻”,等等等等,都是“诺贝尔情结”的扭曲反映,是“非文学”的逻辑。

事实上,由于诺贝尔文学奖归根结底是一个欧洲小国狭窄文学评论圈的评奖,对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和习惯与之相差甚远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作者、作品而言,海外出版的力度、欧洲文字翻译的水准,就成为重要、甚至关键的因素。本身很难称为一流作家的赛珍珠以似是而非的“中国乡土元素”获奖,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英语作家的真实身份息息相关。

此番莫言能脱颖而出,固然与其勤勉的创作、大量的作品有关,但海外发行的普遍,和翻译水准的不俗,起到很大作用。莫言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早在1988年便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此后20多年里,其大部分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法、西、德、瑞典、俄、日、韩等十多种语言,出版到几十个国家,其中美、英、法等出版大国几乎出版过其所有主要作品,而诺贝尔奖的“主场”瑞典,近年来也接连出版了3部之多。这些作品大多由主流出版社发行,承接翻译的也多是著名汉学家,如美国的葛浩文、法国的诺埃尔和莉莉娅.杜特莱夫妇、尚达尔.陈-安德罗,以及瑞典的陈安娜等。

除了海外发行数量、力度和翻译水平,作品的“对口味”也很关键,莫言的作品在中国虽引起过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其故事、叙述和描写手法,是异文化的评判者很容易看懂、接受、欣赏,并将之视作“中国文化符号”的——当然,这未必符合事实,却也实在无可厚非,甚至无可奈何,毕竟,这本就是体现一个北欧小国的小文化圈子,对世界当代文学理解的一个奖项,从某种程度上讲,更该接受“打分”的不是全球当代作家,而是这个小文化圈子对全球当代文学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

至于“作家的良心”或干脆说政治倾向,则更非获奖与否的关键因素,事实上百余年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中既有萨特这样激进的左翼,也有丘吉尔等公认的保守派,既有“体制内作家”,也有长期流亡异国他乡的异议人士。文学奖就是“文学的奖”,评判标准,自然只能是作家及其作品的水准、感染力和影响力,奢求其同时成为“创作伟人”和“道德完人”,显然是不现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