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绝的苦难”与“温情的苦难”——论余华小说在20世纪90年代的转型

合集下载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

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中文系本科论文)从《活着》看余华写作风格的转型xxx(xxxxxxx中文系05级汉本3班)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这一转型在整个先锋文学寻求突围的大背景下,具有一定代表性。

他将前期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转到诠释“人性善”,体现了他对“人”的关注点的转移。

不仅如此,小说趣味性和故事性的增强,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对现实和历史的反思,还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活着》是余华这一转型的标志性作品。

关键字:余华;写作风格;转型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实验,被评论界冠以“锋派”称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他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①P3-4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首次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作品内容的模板,将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开始对小说叙事技法进行探索,由热衷于“写什么”变为探讨“怎么写”,先锋文学由此拉开帷幕。

然而先锋作家们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个单一方向上,以至不可避免的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了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②P95-97到了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着先锋小说作家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将小说人物生活展现,表现出现实主义的锋芒。

在现实主义的写作中,作品侧重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同时在主题中还贯穿了人道主义思想。

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苦难人生及其解救方式

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苦难人生及其解救方式

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苦难人生及其解救方式摘要: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的苦难和死亡的威胁,常常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展现主题。

作为人,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无论怎么承受挣扎,最重要的是“活着”,人在活着的过程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坚韧的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活着”的过程中的解救方式就是最终的超越。

对苦难的解救方式的探析和思考在余华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的意义。

关键词:苦难、活着、解救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开始,他就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个人感觉及开拓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艺术天地而成为一位再也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

其后他用冷淡甚至冷酷的叙述语言表达了对于生存的某种态度,以及他所感受到的真实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1)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展现出来的是弥漫于整个世界的无边无际的欺诈、暴力、杀戮、阴谋、荒诞。

这幅图景向我们展现了余华80年代小说的一个主题话语:苦难。

然而,余华并不是一个按一成不变的风格写作的作家,而是一个逐渐变化,并在变化中日趋成熟的作家。

亦如他自己说:“作为作家本人主观上总是想往前走,总是想变化。

”(2)然而他并没有对“苦难”这个主题产生丝毫的疲倦,而是始终迷恋且乐此不疲的加以表现,正是用这些难以自拔,而深陷其中的苦难,去诠释真实的世界。

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充分显示出余华小说新的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成熟。

相应的,其20世纪80年代小说的主题——苦难在这一阶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且作者还尝试在小说中找出其解救方式,并最终实现其人性上的超越,这也就使得研究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主题有了深层次的意义。

本文主要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讨论文本。

一、无边的苦难和死亡的宿命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就是苦难。

他以一种冷漠犀利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用一种平淡冷峻的笔触,娓娓道来的方式叙述了一群栩栩如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形象,可以说他们是我们现实世界众多人生世相的历史性社会缩影。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29神州文化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李晓薇南京林业大学人文院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先锋派小说的创作风潮,这类小说以暴力而著称,余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处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激进地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先锋小说转向了朴素而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光芒,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在悲剧中体委温情。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余华的作品浅谈其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风格转变;苦难;温情一、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90年代以后,余华相继撰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几部小说。

这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情使我们意识到,余华那冰冷的心在慢慢地融化。

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脱离不开苦难、孤独、死亡等阴冷的词汇,但人们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余华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情。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余华风格转变后悲剧中的温情。

(一)《活着》中的温情美《活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因嗜赌成性、骄奢放纵而败掉了所有的家产,但即便如此,至亲仍对它不离不弃,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亲人的关爱使得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

福贵从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但是命运的毒手并未从此停住,上天将他最爱的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一个个硬生生地从他身边夺走,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孤独作伴、共度余生。

在《活着》中,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了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但是拨开那层迷雾,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美。

年轻的福贵嗜赌如命,妻子家珍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离开了他。

但是在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过活的时候,家珍又带着儿子女儿回到了富贵的身边。

家珍本是米商老板的女儿,完全没必要跟着徐福贵过这种穷苦的日子,但是在丈夫困窘的情况下,她毅然地选择了共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备受瞩目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扣人心弦的叙事方式著称。

其中,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余华小说的叙事转型。

一、从强化个体性到拓展社会视野余华早期的小说作品,可以说是以强化个体性的叙事方式为主。

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中,一方面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塑造出了较为具体、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将这些人物置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之中,体现出了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

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余华的叙事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局限于个体,而是开始向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拓展。

比如在《在细雨中漫步》中,余华着重描绘了农村变革与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呈现了一个包括更加广泛的社会群体在内的逐渐变化的时代图景。

二、从塑造悲情到表达思想情感余华小说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强烈的悲情色彩,将一些人物置于极度悲惨的处境中,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比如《活着》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等种种苦难后,依然保持着对生命的执着。

而在后来的作品中,余华的叙事呈现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局限于悲情的塑造,而是更集中于思想和情感的交锋。

如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余华通过对三十年前的事件进行回顾,阐述并反思了当时年轻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抗,揭示出这个时代的特点和蕴含的意义。

三、从直言深刻到张弛有度在叙事表达方面,余华小说的语言一直以其直言深刻、生动鲜活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叙述方式上,余华的叙事从过去的单调一致逐渐向张弛有度的方式转变。

具体而言,在叙事结构上,余华采用多元化的叙事模式,如广义上的叙述、回忆体、拟人化、寓言等方式,充分挖掘故事的层次和深度。

如在《第七天》中,作者以主人公的身份描绘了重口味的惨烈事件,但同时又将此事件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人性谴责相结合,达到了一定的审美和思辨的效果。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doc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doc

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内容摘要:本文以余华早期的先锋小说和后期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旨在寻找余华在先锋小说的创作高潮之际突然转向与先锋小说风格截然相反的长篇小说的创作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文章以余华作品的叙述风格和思想内涵上的转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余华早期先锋作品为什么要通过远离常规的叙述方式来暴露人性丑陋与残忍?在将这一风格发展到高潮时期,余华又为什么会通过长篇小说的创作来表现悲悯、苦难、温情的主题呢?这是余华自身成长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造成的,还是因为作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改变。

我们需要全面来看余华整个文学创作之路,从各个方面来寻找作家在创作中做出的改变。

关键词:余华先锋小说长篇小说叙述方式思想内涵目录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转身的距离:从冷酷残忍到悲悯温情——试论余华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原因提起余华,有的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人性丑陋、暴力、血腥、死亡,给人一种冷酷无情,难以捉摸的感觉,有人甚至评价说余华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冰渣子;然而,也有人认为余华的小说充满了苦难、温情、悲悯、和生命难以承受的厚重。

出现这两种对立的两种极端,并不是因为读者自身鉴赏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而是余华的创作确实经历了两种极端的蜕变:创作生涯之初,他选择了冷酷而残忍的先锋之路,而在创作成功之际,却又一个突然的转身,选择一条充满温情和感动的道路。

为何如此,本文将从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转变成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余华先锋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一)弃医从文余华高考落榜之后进入了海盐县的卫生院,开始了他的牙医生涯。

虽然余华对这份工作兢兢业业,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十分落寞。

他说:“我实在不喜欢牙医工作,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一辈子都要去看别人的口腔,这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牙医的人生道路让我感到一片灰暗。

”①于是余华暗暗下定决心要通过写作来改变他的牙医命运了。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毕业论文

论余华作品中的苦难现象摘要余华的作品里面充满苦难现象,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苦难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

本文通过分析余华在不同阶段创作的几部小说,体会余华笔下苦难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小说人物在应对苦难时采取的不同方式。

以80年代的《现实一种》和90年代的《活着》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

可以发现,余华80年代的作品里面,苦难常常以暴力、血腥等形式出现。

到了90年代,苦难叙述呈现出温情的色彩。

通过分析三部作品,探索余华不断书写苦难的原因和苦难意识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苦难主题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苦难现象Suffering in Yu Hua's NovelsAbstractYu Hua's novels are full of misery. The author deeply understands the hardships of our life.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Yu Hua's novels, we can understand different forms of suffering and different ways to deal with misery in Yu Hua’s novels.I will take a novel <A kind of reality> as an example in 80s, <Alive> and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as examples in 90s. The works of the 80s are often violent and bloody. In 90s, the narrative of suffering presents warmth. From these works, we can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change of Yu Hua's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xperience the author's deep thoughts on suffering.Key Words: <A kind of reality> <Alive> <Chronicle of a Blood Merchant> Suffering目录摘要----------------------------------------------------------------------------------------------I Abstract----------------------------------------------------------------------------------------Ⅱ目录---------------------------------------------------------------------------------------------Ⅲ一、《现实一种》-----------------------------------------------------------------------------1 (二)苦难的表现---------------------------------------------------------------------------1 (三)苦难暴力化的原因------------------------------------------------------------------2 (四)《现实一种》的意义-----------------------------------------------------------------3 二、《活着》-----------------------------------------------------------------------------------4 (一)苦难的表现----------------------------------------------------------------------------4 (二)苦难温情性的原因-------------------------------------------------------------------6 (三)《活着》的意义------------------------------------------------------------------------6 三、《许三观卖血记》---------------------------------------------- 7 (一)苦难的表现----------------------------------------------------------------------------7 (二)苦难悲悯性的原因-------------------------------------------------------------------8 (三)《许三观卖血记》的意义------------------------------------------------------------9 参考文献----------------------------------------------------------------------------------------11关于苦难现象的叙述一直存在余华的作品当中。

论90年代余华创作的转向

论90年代余华创作的转向

论90年代余华创作的转向摘要:90年代是中国文化界的转折点,而余华的创作也体现了这种转折。

他的作品从文化大革命的广阔历史叙事向着现代社会的个体命运叙事转变,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和冲击。

本文从余华创作的转向现象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了转向的原因、转向后的创作特征和成就。

关键词:余华;90年代;转向前言90年代是中国文化界的转折点,这期间出现了诸多文化现象,如电影、文学、音乐等。

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个体命运的变化,也反映了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而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余华的创作也体现了这种转折。

他曾经在1980年代末的时候,以《兄弟》等作品为代表,开辟了“文革小说”的独特类型。

但是在90年代初,他突然转向,开始创作现实主义小说,其代表作品有《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人的影响和冲击,展示了一种新的文学审美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余华创作的转向现象角度进行研究。

I. 转向的原因余华之所以从“文革小说”转型为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心态的转变1980年代是个变革的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新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对余华的写作心态和文学价值观产生了影响。

余华逐渐认识到,文革的历史题材已经过去了,现实生活才是文学的源泉和创作的重心。

他开始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并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真实的生活。

2.文化环境的变化9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减弱,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展趋势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

此外,外来文化与国际交流也为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这种文化环境为余华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支持。

3.文学批评的变化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批评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文学批评逐渐被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文学理论所取代,这些理论强调揭示当代生活的现实性和存在性,认为文学应该面对生活、为社会服务。

这种批评的变化为余华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创作启示。

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

余华小说创作中苦难主题的嬗变

当代作家中,对苦难主题理解的最为透彻,表现得最为真实而淋漓尽致的当属余华。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都在他“那现实和虚构的人生里”(《鲜血梅花》自序)借助手中的笔喷薄流泻,令人感慨万千。

从整体上看,他的小说苦难主题的表现存在一个明显分期:20世纪80年代小说的苦难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点:内容上的宿命,本质上的伤感。

余华笔下显示出来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一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余华对苦难的表达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小说中人物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不知所措,而是以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免于危机和沉沦。

这种表现的嬗变把主题衬托得熠熠生辉,照射出人性的光芒,体现了作者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

一、前期主题:对苦难的残酷直白(一)荒诞世界和离奇叙述。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1987年,它标志着余华作为一个当代先锋作家正式登上了文坛。

莫言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晰的仿梦小说”。

余华用一种极而言之的“仿梦”方式,生动地揭示了世界的荒诞无常和青年人在这种荒诞人生面前的深刻迷惘,而作品所剖示的“我”在青春初旅中的种种微妙的心情,则印证了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关于心情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人被抛入世界后首先产生的是种种心情的理论,艺术地完成了对人的存在命题的揭示。

小说中青春初旅的明朗欢快与荒诞人生的阴暗丑陋构成鲜明的反差和剧烈的碰撞,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张力。

余华自80年代初开始创作,但总是在重复着别人的叙述,而在创作这篇小说之后,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

我们阅读这篇小说时,总能感到余华创作时的一种高度灵感状态,习以为常的事情,经他一表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余华的小说,让人惊讶于小说创作经历了穷途末路后竟能找到这样的柳暗花明,也让人惊讶于汉语言文字在余华手下经过重组后的神奇魅力。

余华在让人们感受荒诞时,采用了局限视角,由个体眼中去注视现实。

这种陌生化的叙述不用传统的手法,不按照事件的逻辑和前因后果来叙述故事,使故事在新的感受和冲击中,意义在文本外丰富而多变,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并保持了持久的魅力。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

论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与救赎摘要:在我国新时期的文学中,余华是一位相当引人关注的作家。

他以其独特的风格、真实的个人感觉及所开拓出来的与传统叙事完全背离的创作方式而成为一位无法令人忽视的新生代作家,他以循环往复的情节叙述,单一本质的人物形象,冷漠的叙事语言表达了他个人对于生存的某种态度,表达了他所感受到的世界的真实。

而这种真实在余华笔下展现出来的是无边无际的欺诈、暴力、杀戮、荒诞以及人性之恶,这幅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余华小说的主题—苦难。

然而,余华并不是一个按一成不变的风格写作的作家,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并在变化中日趋成熟的作家,1992年、1995年的长篇《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新的小说创作风格形成并逐渐成熟,但苦难仍是其创作的基本母体,本文通过对余华小说苦难主题的深入研究,探求余华小说对苦难救赎的道路。

关键词:余华小说苦难救赎80年代中期,余华以先锋小说家的面孔出现在文坛,而余华这个名字也伴随着《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发表响彻文坛,此后余华时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余华以其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视角,冷酷的笔触,用文字表达出他所认知的世界——充满暴力、血腥,到处充溢着死亡的气息。

在余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除了看到暴力鲜血死亡之外,有一种更为强大的力量始终缠绕在我们的周围,不论是在直接的暴力作用下,还是在温情外衣的包裹下,它始终不曾离开过我们,它就是余华小说的基本母题——苦难。

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备受学者们关注,相关的文章也有很多,仅作者能够找到的关于苦难的论述就有崔玉香发表在2006年《山东社会科学》第6期的《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吕伟发表在2007年《现代语文》第11期的《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薛永再发表在2007年《陕西教育》第12期的《苦难的叙述与消解》、郭燕红发表在2008年《作家杂志》第7期的《苦难的言说与悲悯的情怀》、2007年浙江大学李佳的硕士毕业论文《在暴力与温情中穿梭——论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2008年山东师范大学公培强的硕士毕业论文《苦难的史诗》等10多篇文章,他们对余华的苦难主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精到的研究,但对余华小说中的灵魂的救赎问题却是少有涉及。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作者:夏君宜来源:《大观》2016年第07期摘要:余华在九十年代的创作应该是先锋创作转型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者不再遵从正常的时空秩序和理性逻辑的力量,而是从内心出发,发起了一场以主观性叙事为主的改造行动。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了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人物的复活、故事的回归、叙述风格的变换。

关键词:复活;回归;叙述一、人物的复活八十年代的余华,对于人物的看法是,“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

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而已。

”这时候的余华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毫无个性可言。

如《世事如烟》中,人物多被数字或字母完全取代:2和T都是男人,3是一个 60 多岁的奶奶,4是一16岁的少女,6则是4的父亲,其他人物则无名无姓,基本上以其职业或外在特征命名,如司机、算命先生、瞎子、灰衣妇人。

这些人物在失去姓名和性格的背后,其实隐喻着作者对于命运的不可知和种种神秘状态的宿命论观点。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自《呼喊与细雨》开始,余华笔下的人物已经开始摆脱上述特点。

一方面余华在写作中意识到了人物自身声音的出现,“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我叙述中的符号,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叙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

但是到了《在细雨中呼喊》,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声音,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到“开始写《活着》的时候,我感到人物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在塑造福贵这个人物时余华说,“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语词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浅谈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

浅谈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

浅谈余华小说创作转型的表现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文坛很有影响力和个性的一个作家。

在他将近20年的创作中经历过重要的转型。

余华创作的三次转型代表着中国当代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处境下积极的应对策略,是作家在多变的文化环境中的突围与裂变,也是一个不断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

关键词:余华小说转折先锋派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余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这个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作家,在二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一直以多变的风格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余华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土壤中获得小说创作最初的营养,在对中西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整合中奠定了更加厚实的根基。

他以严肃冷酷的先锋小说登上文坛,又在走向温情与中西传统的回归中赢得更多的读者。

一、主题:从“人性恶”到“人性善”1987年,余华发表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表达了对“人性善”的怀疑,揭示了人性中的“恶”。

接下来的短短两年,他创作了《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世事如烟》等风格相似的作品,进一步将“人性恶”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精神层面,被看作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和同时代的其他先锋作家相比,余华不是最激进的,也不是最重要的,但是他的思维是最独特的,他的笔触是最犀利的,他对传统和现实的消解是最深刻的。

随着写作的逐步熟练,余华对于人性恶的揭露也越来越深刻,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人性善怀疑的层面,而是将这种恶延伸到人类历史结构和精神结构。

他在作品中以“暴力”为载体,畅快淋漓地表达“人性恶”,义无反顾地与柔性的情感作了彻底决裂。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余华小说的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怀疑并改变先前确立的“人性恶”的主题,放弃了先锋的创作原则和思维方式,回归现实,回归民间,慢慢发现了人性善的光泽并为之欣喜。

这种改变,从《鲜血梅花》开始,随后越来越明朗化。

如果说余华在《呼喊与细雨》中对“人性善”的呼唤和对“人性恶”的批判是同台出场的话,那么到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他对人性善的表达就更为明朗化了。

_经验_的贫乏与救赎_论余华_转型_后的小说创作

_经验_的贫乏与救赎_论余华_转型_后的小说创作

2010年2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F eb .2010第28卷第1期H u m anities&Socia l Sciences Journa l o fH a i n an Un iversity V o.l 28N o .1经验 的贫乏与救赎论余华 转型 后的小说创作黎杨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开始 转型 。

在许多学者看来,余华转型后的小说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 温情地受难 。

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 忍受 并非余华 转型 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 转型 过程中现代中国人 经验 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 经验 的努力,成为余华 转型 后小说的深刻主题。

正是对这一独特而深刻主题的挖掘与艺术表现,凸显了余华 转型 后的小说写作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余华; 经验 ;转型[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0)01-0086-06[收稿日期]2009-10-12[作者简介]黎杨全(1977-),男,重庆万州人,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写作引人注目地开始 转型 。

在小说形式上,他不再尝试80年代艰深的文学实验,转而采用更为朴实、平易的写作风格;在思想诉求上,不再一味地展示暴力与苦难,而是强调忍受、乐观和 温情地受难 。

但在笔者看来,对苦难的展示与对苦难的 忍受 并非余华 转型 后小说的深层思想主旨,而再现由传统社会步入消费社会这一社会 转型 过程中现代中国人 经验 的日趋萎缩与贫乏,以及面对这种困境而试图重新整合 经验 的努力,成为余华 转型 后小说的深刻主题。

余华小说在思想诉求上的这种变化,既顺应了时代情势的客观需要,也是他对自我写作困境的一次突围。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

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第一篇: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从《活着》看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型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开始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写作转型。

质朴温情的写作风格代替了冷漠、极端化的的话语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余华转型代表作《活着》的解读,比较其与先锋作品的不同,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并进一步研究余华写作风格转型的原因和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转型意义引言: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三十年中,在二十年的时间余华总走在读者最注目的风口浪尖上。

以1989年为界,他的作品前期是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先锋创作,后期则转向以长篇小说为主的现实主义创作。

前期的创作文本充满了暴力、冷酷、残忍。

而后期的创作,余华一改往日“先锋话语”的写作状态,笔下不再充溢着恐惧、焦灼、战栗和仇恨,取而代之的是洗尽铅华的质朴和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

但是,前后期创作并非毫无联系,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在某些情节安排与发展上也能找到前期作品的影子。

为了更好地分析余华小说的创作转型,本文将以《活着》为切入点,从情节内容、人物形象、叙事风格、价值观念四个方面分析余华写作转型的表现,从而探究其转型的内在原因以及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一)《活着》中转型的表现余华自1987年携其先锋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以来,就显现出与传统小说迥然相异的创作理念。

他试图构建一种背离常规的认知方式,用极端的表达叙述去展现他眼中血淋淋的现实世界。

正如余华自己所说:“人类自身的肤浅来自经验的局限和对精神的疏远。

只有脱离常识,背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秩序和逻辑,才能自由地接近真实。

”①然而自1992 年长篇小说《活着》发表以来, 余华减弱了先锋小说的创作模式与试验, 开始关注人物的命运,,重视故事情节的完整,。

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展开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从意义的消解到对理性深度追求,从而完成了由先锋向现实的转变。

[1]1.价值观念的转型苦难意识的衍生和升华。

苦难一直是全人类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余华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

论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

论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余华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1月在《北京文学》上发表的成名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到1996年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8o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即先锋小说,后期是9o年代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最初发表在1991年第6期《收获》上时名为《细雨与呼喊》)“这部作品一经间世,人们便立即就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余华对他前期作品的一个总结,也是他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开始,《活着》的发表标志了先锋叙事的成功转型。

“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l1卿36)他的小说前后时期的变化正体现和代表了先锋小说发展的趋势、方向和必然.叙事时间由零碎模糊转向具体明确余华前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碎传统线性完整的时间链,故意淡化情节和对故事性的消解,整个叙事结构在时间线索上是任意的、零碎的和散乱的,人物的游离性和符号化,时间、结构、人物是跳跃的和错乱的,叙事视角不断地游移和转换,叙事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和历史背景。

余华小说的叙事深受法国新小说派核心作家罗伯一格里耶等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是一种彻底多元化、碎片化的世界观。

他认为世界并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各种碎片的拼接。

因此,我们不可能给世界一个统一的认识,也不可能相信所谓的永恒真理,而只能认同这种碎片化的存在状态。

~由于世界本身不存在统一性,所以对中心意义的追寻也完全是徒劳和没有价值的。

同样就叙事而言,文本内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中心意义,一切都只能是表面化、平面化和不稳定的,这种纷乱而不确定的过程就是文本的一切。

”川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一切的叙事时间已不再是客观意义上的、现实意义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作者随意调遣、安排的,并有意制造的一种错位的心理时间,呈现出碎片状态,让试图进入文本和历史的双向线索模糊化,将真实与虚幻相互交织。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

余华九十年代的创作转型一、人物的复活八十年代的余华,对于人物的看法是,“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

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而已。

”这时候的余华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毫无个性可言。

如《世事如烟》中,人物多被数字或字母完全取代:2和T都是男人,3是一个60 多岁的奶奶,4是一16岁的少女,6则是4的父亲,其他人物则无名无姓,基本上以其职业或外在特征命名,如司机、算命先生、瞎子、灰衣妇人。

这些人物在失去姓名和性格的背后,其实隐喻着作者对于命运的不可知和种种神秘状态的宿命论观点。

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自《呼喊与细雨》开始,余华笔下的人物已经开始摆脱上述特点。

一方面余华在写作中意识到了人物自身声音的出现,“我以前小说里的人物,都是我叙述中的符号,那时候我认为人物不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他们只要传达叙述者的声音就行了,叙述者就像是全知的上帝。

但是到了《在细雨中呼喊》,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声音,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到“开始写《活着》的时候,我感到人物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在塑造福贵这个人物时余华说,“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去写,必须时刻将叙述限制起来,所有的语词和句式都为他而生,因此我连成语都很少使用,只有那些连孩子们都愿意使用的成语,我才敢小心翼翼地去使用。

”另一方面这些人物都开始具有了独立而丰富的性格内涵,如在《呼喊与细雨》中出现的脆弱敏感的苏宇、活泼可爱而又倔强孤独的小男孩鲁鲁、莽撞执拗而又让人可怜的冯玉青及主人公“我”周围的一系列家庭成员等,在该书的中文版自序中余华就谈到,“接下来,我就会获得应有的权利,去重新理解他们的命运的权利,去理解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去理解那个名叫孙广才的父亲又是如何骄傲地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彻头彻尾的无赖”。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

浅论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作者:李晓薇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国掀起了先锋派小说的创作风潮,这类小说以暴力而著称,余华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在90年代以后,处于种种原因,余华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激进地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先锋小说转向了朴素而又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他开始直面人性的光芒,注重对生命的关怀,在悲剧中体委温情。

基于此,本文将结合余华的作品浅谈其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以及其风格转变的原因。

关键词:余华;风格转变;苦难;温情一、创作风格转变的具体表现90年代以后,余华相继撰写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喊》等几部小说。

这些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温情使我们意识到,余华那冰冷的心在慢慢地融化。

尽管他的作品中仍然脱离不开苦难、孤独、死亡等阴冷的词汇,但人们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余华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以及对生命的怜悯之情。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余华风格转变后悲剧中的温情。

(一)《活着》中的温情美《活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徐福贵年轻时因嗜赌成性、骄奢放纵而败掉了所有的家产,但即便如此,至亲仍对它不离不弃,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坚定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亲人的关爱使得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了安分守己的日子。

福贵从一个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人。

但是命运的毒手并未从此停住,上天将他最爱的母亲、女儿、儿子、女婿、外孙、妻子一个个硬生生地从他身边夺走,只留下一头老牛与他孤独作伴、共度余生。

在《活着》中,余华用苦难重重的绝望梦魇了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但是拨开那层迷雾,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温情美。

年轻的福贵嗜赌如命,妻子家珍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离开了他。

但是在福贵输光了所有的家产、被迫靠变卖母亲的首饰过活的时候,家珍又带着儿子女儿回到了富贵的身边。

家珍本是米商老板的女儿,完全没必要跟着徐福贵过这种穷苦的日子,但是在丈夫困窘的情况下,她毅然地选择了共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 余 华小说 在 2 O世 纪 9 O年 代 的 转 型
王 海 燕
( 国海 洋 大 学 文学 与新 闻传 播 学 院 ,山 东 青 岛 2 60 中 6 10)
[ 摘
要] 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后 期 , 品 经 济 因素 逐 渐 影 响 文 学 的 格 局 , 学 开 始 表 现 个 体 的 独 立 价 商 文
精神和追求 。北岛是“ 站在文化 废墟之上 , 在基 本的价值 规范被践踏 , 被摧 毁之后 , 所要 求 的, 只能 是最 基本 他 就
的要 求 ” . 想 做 一个 人 。北 岛是 一 个 追 求 个 人 价 值 的 … 只
文化英雄 , 他把 自己看成是 人类 的一员 , 以个 体的 自我 他 来承 担整个 人类 的苦难 , 体现 了知识 分子精 英 的一种责 任和担当精神 。北岛所追求 的是作为 一个类 的概念的人 的价值 的恢 复和确立 , 是集体 性质 的个人 , 自我 的认识 对 依 然是集体 式的。代表 的是他所 属的知识 分子精英 们的
然的 因素置于死地 , 弟们 盲 目而 冲动地复仇 , 兄 每个 人既 是受害者 , 又是新 的灾难 发生 的推 动者 , 事情朝着难 以 使 挽 回的恶性局 面发 展。就这样 , 华用 一种 决绝 的姿 态 余 表现生命 个体的苦 难 , 对人世间 的苦难极尽铺 陈。
的“ 语言实验” 其 主旨在于颠 覆 了传 统 的阅读经验 和欣 , 赏模 式 , 使读 者和作 品之 问呈 现出疏离化 、 陌生化 。读者 [ 收稿 日期 ]2 1 ~ 2 8 0 1 0 ~1
千愁绪化作没 心没肺 的扑哧一 笑 ” J ¨ 。他 对 于苦难 的表
现 不 留余 地 , 助 对 苦 难 的表 达 , 认 个 体 价 值 的存 在 。 借 确
人 , 只是被 生活卷 着往 前走 的人 ” 。“ 生活卷 着往 而 被
前 走 ” 寓 示 着一 种 无 奈 的生 活 态 度 , 显 露 出 孙 光 林 、 , 也 福 贵 、 三 观 们 对 自己 的 个 体 价 值 的 浑 然 不 觉 , 许 同时 也 显 示
[ 中图分类号]I0 . 26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7 —8 1 ( 0 1 0 —06 — 3 63 342 1)2 00 0
对 这 些 作 品 感 到 晦 涩 、 生 和 无 从 理 解 , 得 了全 新 的 阅 陌 获 读 体 验 。先 锋 小 说 家 借 助 形 式 探 索 表 达 质在 余 华 小说 中显露 无 遗 。2 先 O世 纪 9 0年 代 , 会 文 化 意 蕴 模 糊 , 华 的创 作 随 之 发 生 转 社 余 型, 对苦 难 的表 现 由决 绝 趋 向于 温 情 , 种 变 化 与 中国 社会 文 化语 境 的嬗 变更 迭 有 着 密切 关 系。 这 [ 键词] 余 华; 体 ; 体 ; 关 群 个 文学 自身
时候 , 先锋小说家却转向探索小 说的叙事方 式 , 凸显叙事
的作用 , 讨文学形式的意义。 探 重 视叙 述 是先 锋 小 说 开 始 引 人 注 目 的共 通 点 。无 论 是 马 原 的 “ 事 圈 套 ” , 是 格 非 的 “ 言 迷 宫 ” 孙 甘 露 叙 还 语 、
世界 。例如在《 现实 ~种》 生命 个体几 乎是 被完全 偶 中,
市场经济体制 逐渐 确立 , 品经济 的影 响渗透 到生 活 的 商
方 方 面 面 , 击 着 人 们 的 精 神 世 界 。 这 一 时 期 余 华 对 于 冲 作 品形 式 的 关 注 减 弱 了 , 于 苦 难 的 叙 述 态 度 也 发 生 了 对 转 变 。余 华 转 型 之 后 的 作 品 依 然 延 续 了 前 期 客 观 笔 调 ,
子 精 英 的 代 表 人 物 的 北 岛 , 的 创 作 体 现 了 这 一 时 代 的 他
作为余华转型的一部过渡性作 品《 在细雨 中呼喊》 显 示 出一种相对缓和的情绪 。故 事讲述 的是少年孙 光林 的 成长之痛 。从 书名我们 看 到小说 的两 个 主要生 命意 象 , 绵绵 的“ 细雨 ” 给人 以温柔之感 , 节奏舒缓 而忧伤 , 恰如其
度, 个人不再 是群体 中的存在 , 而是将 个人从群 体 中分离 出来 , 使个人价值 得到彰显 。
余华 在 2 o世纪 8 0年代 的创 作 同样 注 重 叙 事 形 式 的 实
难 中的 温 情 与 温 情 地 受 难——论 余 华 小 说 的 母 题 演
验, 他通过文类颠覆达到形式的创新 , 如戏仿侦探小说的《 河 边的故事》 戏仿才子佳人小说的《 , 古典爱情》 。此外, 余华在 《 往事如烟》 中取 消了人物 的名 字, 简单 的数 字符 号来 代 用 替。通过这些形式实验 , 使文本的叙事层面显示 出来 。
人 生 苦 难 明 确 的 价 值 判 断 。叙 述 客 观 而 不 动 声 色 , 血 对 淋 淋 的 场 面 无 动 于 衷 。正 如 郜元 宝 所 说 :余 华 对 苦 难 的 “ 情感 反应 总显 得 和 常 人 不 太 一 样 。 该 关 心 的 他 偏 偏 漠 不 关 心 , 愤 慨 的 地 方 他 偏 偏 无 动 于 衷 。该 心 旌 动 摇 的 地 该
中, 余华对于人生 不同阶段 苦难 的 表现多 了些 温情 , 苦 “ 难” 温情” 和“ 这两种相悖的因子并存 , 呈现 出一种矛盾 的
混合 状 态 。
以往 的集 体 主义完全 抹杀个 人存在 , 集体之 外发 出个 在 体 的声音 , 重新 发掘 个人 的价值 。作为这 一 时期 知识 分
这 一 时期 , 难 “ 余 华 的小 说 中几 乎 是 一 种 宿 命 意 苦 在 味 的 执 着 呈 现 ” , 世 问 充 满 了苦 难 , 着 就 是 受 苦 , J人 活 就 要忍受人与人 之间 的隔膜 、 害。余华 热衷 于表 现人性 伤 中存 在 的 负 面 因子 , 别 是 人 的 残 暴 和 血 腥 杀 戮 、 理 性 特 非 的死 亡 , 难 场 景 基 本 上 是 一 个 充 满 暴 力 和死 亡 的恶 的 苦
第2 6卷 第 2期
Vo . 6 No 2 12 .


- W - 院
W - - 报
2 1 年 4月 01
Apr .,2 1 01
J R AL OF QI Z OU N N HOU UN V R I Y IE ST
‘决 绝 的 苦 难 "与 情 的 苦 难 " ‘ “温
2 纪 8 代 中后 期 , 原 、 雪 、 华 等 青 年 作 家 0世 0年 马 残 余 纷 纷登 上 文坛 , 们 以 独 特 的 话 语 方 式 进 行 小 说 文 体 形 他 式 的 实验 , 评 论 界 冠 以 “ 锋 派 ” 称 号 。在 当 时 文 坛 被 先 的 还 在 借鉴 一些 西 方 的叙 事 技 巧 , 示 “ 揭 伤痕 ” 反 思 历 史 的 ,
处 境 没 有 意 识 , 自己 身 上 的 伟 大 品 质 也 没 有 任 何 发 现 , 对 他 们 只 是 被 动 、 糙 而 又 无 奈 的 活 着 ; 们 不 是 生 活 的 主 粗 他
方他偏偏平静 如水 , 掩鼻 而过 的地方 他偏 偏饶 有兴 味 该
的把 玩 。该 悲 悯 的 地 方 他 又 偏 偏 忍 俊 不 禁 , 该 有 的 万 把
情脉脉 , 华用 轻 松质 朴 的语 调叙 述 许 i 观 的故 事 , 余 然
而 , 情的背后依然充满苦难 , 温 面对 生 活 的 许 三观 无 能 为 力 , 于 苦 难 他 没 有 什 么 承 担 能 力 , 华 也 找 不 到 “ 三 对 余 许
观们 ” 争 的 途 径 。 抗
谢有顺从存在哲学 的角度 出发 对福贵 和许j观作 出 了这样 的评价 : 他们没有抗争 , “ 没有挣 扎 , 自己的痛 苦 对
现 了 人 生 的 三 个 阶 段 , 年 、 年 和 中 年 。在 这 _ 少 老 三部作 品
鉴输入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想 , 掘“ 四” 发 五 启蒙思想 , 寻求 反叛“ 文革” 式和社 会主 义现实 主义 的思 想 、 模 文化话 语
资 源 。表 现在 文学 创 作 上 有 “ 痕 小 说 ” “ 思 小 说 ” 伤 、反 以 及 “ 胧 诗 ” 作 等 。这 一 时 期 的 文 学 创 作 特 点 是 , 抗 朦 创 反
余华是中 困先锋 文学 的代 表 人物 , 苦难 是贯 穿余华
小 说 创 作 的 重 要 主 题 , 余 华 充 满 暴 力 和 死 亡 的 小 说 世 在
界 中 , 难主题被 反复渲染 , 苦 但是在 2 0世纪 9 0年代 , 华 余
对苦难的表现却发生了变化 , 由决 绝 冷 漠 变 得 温 情 脉 脉 。 他 的这 一 转 型 受 到 研究 者 的关 注 , 者 夏 中 义 曾撰 文 《 学 苦
[ 作者 简 介 ]王 海 燕 ( 98一 , , 18 ) 女 山东 日照 人 , 国海 洋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传 播 学 院 硕 士研 究 生 。 中
第2期
王海 燕 :“ 绝 的苦难 ” 温情 的苦难 ” 决 与“
6 1
余华刻意地延迟 、 回避甚 至排 除主体 对 苦难 人生 和
余 华 对 苦 难 的 叙 述 由 决 绝 到 温 情 , 后 有 着 深 刻 的 背
社会 文化背 景 , 体现 的是余华 对于 文学价值 认识 上的两
次转变。 在“ 锋小说 ” 先 出现 之 前 的 8 代 中前 期 , 学 界 借 0年 文
生命依然在苦难中挣扎 , 有了些许 明亮 的色 彩 , 一种 却 有 “ 对于一切事 物理解后 的超 然” j O年代余 华 的三部 j 。9 作品《 在细雨 中呼喊》 《 、 活着》 许 三观卖血 记》 别表 和《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