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5.4 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几何与图形”的基础部分,它与后续的有关“几何与图形”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章围绕认识基本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展开,本节内容是学生经历了图形的运动变化、展开与折叠后的内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感悟了“丰富的图形世界”,经历了图形的运动变化、展开与折叠内容的学习,有了对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感悟,对这些图形数学化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往往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会画简单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古诗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观察、思考、交流、归纳,感知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本质特征(长宽高);通过“做一做”等活动进一步感知组合体的三视图的本质特征.通过活动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特征,巩固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诗引入,培养学生审美观,通过小组交流,小组激励,培养及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活动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一、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
【难点】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过程,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个视图.
二、教学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为主体、教师主导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引用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显示飞机的三视图.
问题情境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你还能
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上述现象吗?
进入状
态,兴致
盎然.
学生思
考,回答
问题.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
兴趣.
实践探索,解决问题:
1.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和1个圆柱,从
不同方向观察这两个物体,指出图5-21的3
幅图分别是从哪一个方向看到的?
2.请说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观察课本135页表中所示物体,并将
看到的图形填入表中.
概括:任何一个物体都有长、宽、高三
个方向的尺寸.
主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俯视图反映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左视图反映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由于三个视图反映的是同一个物体,所
猜
想、交流,
踊跃回答.
互相
讨论,交
流.
观察、
思考、探
索;互相讨
论,三视图
作图长宽高
的一些特
征;
从最基本的入
手,引导学生观察基
本几何体,并画出相
应的三视图.
帮助学生对视图
有关概念的理解,掌
握三视图的特点,并
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
达,帮助学生掌握三
视图的特点.
以每两个视图之间必有一个相同的度量.因此得到:主、俯视图等长“长对正”;主、左视图等高“高平齐”;俯、左视图等宽“宽相等”.
归纳、总结
环节三活动一:
课本图5-24所示的物体,你知道下面的三幅
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吗?你能说出这
三幅视图的名称吗?
学生
画出三视
图.
学生在前面两块
的基础上,通过实践
操作,观察思考,经
历探索的过程,学会
画一些基本图形的三
视图
活动二: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面对面坐在一
个四边形桌子旁边,桌上一张纸写着数字
“9”,甲说他看到的是“6”,乙说他看到
的是“”,丙说他看到的是“”,丁
说他看到的是“9”,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左边,丙在丁的
右边;
B.丙在乙的对面,丙的左边是甲,右边是
乙;
C.甲在乙的对面,甲的右边是丙,左边是
丁;
D.甲在丁的对面,乙在甲的右边,丙在丁的
右边.
独立思考
交流、讨论
踊跃回答.
开放式问题的解
决,让学生尝试解决
更复杂、更难的问
题,进一步激发其探
求的欲望,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品德.
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
数学,学以致用,解
决实际问题,说明物
体的视图与观察的方
向有关.
环节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归纳,交流
补充完整 对知识点进一步归纳,巩固新知
识,加深印象,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P136习题1~2.
七、教学反思
课题
1.三视图:
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2.三视图的特点: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3.三视图与观察的位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