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穆《小城之春》看中国电影的诗化意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从费穆《小城之春》看中国电影的诗化意蕴
学院:音乐与影视学院
学生姓名:吴凯希
学号:08515096
专业:戏剧影视文学
年级:2008级
完成日期:2012年4月5日
指导教师:张鹏
从费穆《小城之春》看中国电影的诗化意蕴
摘要:中国的艺术是诗书画一体的,电影是艺术的一部分,就会融合许多艺术的内容。
《小城之春》是一部被埋没了很多年的诗意电影的代表,它的画面、语言都充满了诗化意蕴。
费穆运用了长镜头、画外音等技术手法使电影看来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
通过对《小城之春》的研究,与其他电影进行对比,展现中国电影中的诗意风格。
关键词:诗意费穆长镜头独白
From Fei Mu's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 to See the Film's
Poetic Implication of China
Abstract : China is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poem one, film is a part of art, will merge many artistic content.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is a buried many years poetic film represents, its picture, full of poetic language. Mr. Fei's use of long shots, voiceover techniques make the film seem like a slowly unfolding picture. Based on the study of" spring", and other films comparative, show Chinese movies in the poetic style.
Key words :Poetic Fei Mu Long shot Soliloquy
目录
一、“诗意”电影的产生 (1)
二、《小城之春》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1)
(一)《小城之春》的故事梗概 (1)
(二)镜头语言中的诗意色彩 (2)
(三)画外音中的诗意色彩 (3)
三、其他经典电影中诗意的运用表达 (3)
(一)《早春二月》的艺术特色 (3)
(二)《城南旧事》的艺术特色 (3)
四、诗意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4)
一、“诗意”电影的产生
20世纪初,一种新的电影方式产生了,那就是“诗电影”。
“诗电影”将电影本性同等于诗,主张用“诗的语言”拍电影,注重联想、隐喻、象征、节拍等诗的创作办法在电影中的运用。
它追求纯光影、线条、画面的技巧处置,展示紊乱的下意识活动,力图探究电影的所谓纯诗性。
我国著名导演费穆用《小城之春》在中国率先开启了诗化电影的先河。
二、《小城之春》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费穆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然,可以用“淡淡的哀愁,浅浅的哀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小城之春》讲述了周玉纹嫁给丈夫戴礼言后与其妹妹戴秀、仆人老黄一直过着平淡、无趣的日子,有一天这种生活被从城里回来的医生、玉纹曾经的恋人、礼言的老朋友章志忱打破了。
在这些天的相处中,玉纹与志忱压抑而不得的情感,戴秀对志忱青涩的爱恋,礼言对他们的有意成全,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情感纠葛。
影片结尾更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蕴与婉转,几位主角在经历一些之后,对彼此的境遇更加理解和体恤,夫妻感情越来越融洽,朋友义气渐渐深厚,最后影片在玉纹和礼言在城墙上目送着妹妹送志忱回到外面的世界中去而结束。
费穆在这部电影中大量使用缓慢的长镜头,在我们面前摇曳。
他的长镜头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和描写,更多的是展现人物的情绪。
影片多次将镜头对准荒凉的城墙,杂草丛生,既隐喻了当时那个混乱的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女主角玉纹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一体,寄托了作者对家园兴衰的感慨和文化危机的忧思,产生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费穆本人曾说过:“我为了传达古老中国的灰色情绪,用‘长镜头’和‘慢动作’构成我的戏(无技巧的),做了一个狂妄而大胆的尝试,结果片子是过分的沉闷了。
”①他巧妙的结合旁白、光暗对比等电影手法,讲话剧艺术熔成纯粹的电影风格。
影片中许多中、全景中的城墙、小河和废园等景象,衬托和渲染了人物的心理,营造出了弥漫全片的感伤和怅惘的氛围。
影片中的栏杆回廊、花园小径等背景不只体现了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美学特点,而且以景衬情,与人物复杂的内心
①李天济:《为了饭碗干上电影》,《电影艺术》1992年第4期,第85页
互相映衬。
例如玉纹夜访志忱时在小径上踟蹰而行,此处用了几处空镜,颇有“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的意境,也衬托出玉纹孤寂徘徊的心理。
礼言服药自杀,老黄来请志忱相救时,先以一个空镜头表现树叶翻飞的场景,暴雨将至的前夕,然后摇至雷声轰鸣中仍独自坐于假山之上的志忱,此处既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也暗示了礼言自杀将带给他们的冲击。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故事环境处理中北京的化繁为简,写实与写意相融合。
戴家破败的庭院是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那些残破的墙壁和凌乱的碎片既是经历战火之后的真实写照,又能够准确烘托出院中主人公们的心理。
礼言觉得自己如这破房子一般“坏得不能够收拾了”,而走不完的苍凉城头似乎是人物内心困境的外在表现。
《小城之春》在取景之时,以较为简单的空间环境为背景,在构图时以比较大的景别为人物活动留出足够大的空间,使画面油然而生一种空旷的视觉形态。
比如玉纹和章志忱的两次城墙约会。
镜头中荒草丛生的残破城墙,作为一种国破家败的景象,是一种因构图而产生的寂寥落寞之感。
他们就在这样的背景中言不由衷的诉说衷肠,对彼此仍隐藏着的爱恋。
那些言外之意就借着这些“空白”渲染开去,有一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
还有大家一起划船,妹妹唱歌的镜头,另外几个主人公都是无言的,但是却让人感觉到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这种意境是由妹妹悠扬美丽的歌声,玉纹志忱脉脉含情的眼睛,缓缓流淌的河水和空阔的天空来营造的。
费穆自己也说过他追求的是中国画与中国戏曲那种抒情写意的美,“中国画是意中之画,所谓‘迁想妙得,旨微于言象之外’——画不是写生之画,而印象确是真实。
用主观融洽于客体,神而明之,可有万变,有时满纸烟云,有时轻轻几笔,传出水花鸟的神韵,而不斤斤于逼真,那便是中国画”。
①
影片中人物的情绪融化在城墙、破败的庭院、蜿蜒山路等景物、景观、景象中,构成淡雅、含蓄、隽永的“意境”,极大地增强、提高了影片的思想力度、情感力度及艺术表现力。
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感情、道德伦理、民族心理、行为方式。
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①费穆:《关于旧剧电影化的问题》,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92页。
费穆在《小城之春》中另一个体现他的诗意风格的就是对画外音的运用,以女主角玉纹的视角为第一主观,透过旁白,慢慢的展开叙事,给人一种强烈的主观性,好像洞察一切。
同时既交代了故事的内容,又表达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例如片头玉纹回到自己房间时,推开房门,同时独白响起“推开自己的房门”,这就是交代自己的行动,使故事内容呈现的更加具体饱满。
在内心声音的表达上,画外音的作用十分关键。
玉纹在电影中的造型和行动都给人一种端庄贤淑的感觉,可是她的内心情感却丰富而复杂,对爱情有炽热的追求,对生病的礼言有强烈的责任感。
她的内心世界多是由画外音呈现的。
画外音与片中景色的融合,使整部影片的诗情画意更加浓厚。
同时导演也使用了时空交叉的方式,与画面结合,创造了新的心理叙事方式。
通过周玉纹的旁白让观众有一种周玉纹不只作为主角在展开故事,同时又作为事后者讲述故事的感受,同一人物在同一空间里却有双重内心视角 ,这种多时空交叉的独白推翻了现实时空,与画面分离,发明了费穆独有的心理叙事方式。
《小城之春》是一部从画面到内容都十分优美的电影精品,它以自己独特的散文诗式的结构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诗化电影的先河。
在它之前,中国的电影并没有“诗意”这个概念。
影片以精致的艺术手法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和民族心理等。
在情感与道义的矛盾之上,费穆恰当的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识与伦理的界线,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和真挚的人性,这是本片持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三、其他经典电影中诗意的运用表达
如另一部经典电影孙道临的《早春二月》,从片名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诗意,它的风格清丽恬淡,造型优美如画,对景的抒情化运用使它成为营造电影意境的典范,看懂它的景,才能看懂它的情和意。
在主人公萧涧秋进入古镇时,那些弯弯曲曲的小桥,古色古香的街道,流水潺潺的河道,就像诗歌的起兴一样,使他一下就进入了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悠闲境界之中。
然而这些表面上的宁静却暗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影片的故事就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徐徐展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也充满了诗意的元素,影片从主人公小英子的角度出发,娓娓道来对老北京生活的回忆。
镜头中所展现的秋千、骆驼、
校园等都代表了深刻的童年记忆,它大量的运用长镜头、重复镜头和停顿镜头,使抒情意味更加强烈。
在开场的时候,《城南旧事》也如同《小城之春》一般,采用了旁白的形式。
“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呀,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见清晰起来……”。
这段旁边就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既能体会到电影的意蕴,又能感受到主人公内心对老北京生活充满想念的情感。
影片通过对平淡生活的描写抒发情感,又从这些往事中寻觅诗意,赋予了影片诗般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四、诗意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
“诗化电影”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我们在不断的寻觅和探索中,借鉴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技巧,融合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对于“意境”的追求、艺术的融合、情绪的表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国的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从诗歌画等各个方向都能找到能融入到电影中的因素。
有了这些因素的衬托,电影的表达会更加顺畅,拍出的镜头也更有韵味。
电影艺术与民族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民族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壤上,电影艺术才能开出更鲜美的花朵。
我们应给予民族文化更多的关注,将他们与电影结合起来,使电影中的诗化意蕴展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①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8.
②武晔岚,赵正节.电影百年佳片赏析[M].中国长安出版社.2005.
③陈墨.中国电影十导演:浪漫与忧患[M].人民出版社.2005.
④厉震林.电影名片十五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⑤电影文学[J].2007.
⑥宗白华.艺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⑦罗艺军.费穆新论[J].当代电影.1997.
⑧吕益都.闪烁在诗意的长河——中国文人电影的叙事特征[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