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项复习第7章 第1讲《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练习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二十)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
(2020·湖南长沙模拟)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2.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1.D 2.B[第1题,①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在莱茵河、多瑙河流域,为德国;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2题,澳大利亚中、西部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美国西部以山地为主,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
(2020·河南南阳模拟)下表示意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读表,完成3~4题。
省份人口/万人面积/万km2
山东省1990年8 439
15 2012年9 685
青海省1990年446
72 2012年573
3.1990~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
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
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
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
4.青海省人口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其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A.交通不便B.人口消费水平低
C.自然环境脆弱D.资源贫乏
3.B 4.C[第3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1 246万,增长速度为14.8%;青海省人口增长了127万,增长速度为28.5%,故A、C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由562.6人/km2增加到645.7人/km2,增长了15%;青海省人口密度由6.19人/km2增加到7.96人/km2,增长了29%,B项正确。第4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20世纪90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回答5~7题。
5.下列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B.广东
C.海南D.广西
6.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化的表现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③大城市劳动力短缺造成的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7.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②依靠资源开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④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B 6.D7.D[人口承载系数越小,人口负担越轻。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造成图示区域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是缓解人口压力的合理措施。]
(2020·河南郑州二模)人口年龄结构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其中20~39岁黄金年龄劳动力最具经济活力。读我国某市1990~2015年不同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统计表(下表),完成8~9题。
年份年龄段年龄段人口占全国同年龄段人口比重
1990年0~19岁 2.31%
2010年20~39岁 1.81%
2015年25~44岁 1.96%
8.
A.1990~2010年青壮年比重持续上升
B.1990~2015年老龄化程度不断减轻
C.1990~2010年黄金年龄劳动力大量迁入
D.2010~2015年有经验的劳动力出现回流
9.据此推断,2010年后该市()
A.基础设施改善B.生态环境趋好
C.生活成本降低D.就业机会增多
8.D9.D[第8题,由表中数据:2010年占1.81%,而2015年占1.96%,说明有经验的劳动力的回流现象,即D正确。而1990年的2.31%、2010年的1.81%,说明1990~2010年间劳动力出现了流出现象,从而加剧了老龄化程度,则B、C错误;因表中为同一个人群的数据,则不能体现青壮年比重变化,故A说法不能确定。第9题,劳动力人口的流动主要原因是就业与收入;由上题分析可知,2010年后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则可能是就业机会增多的结果。]
读某区域某时间段环境供给资源量和人口消耗资源量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M点之后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A.人口减少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D.政策改变
11.甲处可能出现的是()
A.生活质量提高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D.环境质量提高
10.B11.C[第10题,M点之后环境供给资源量快速增多,此后一段时间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增加不明显,A、C错;无法看出政策的改变,D错;若科技水平提高,人类获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会大大增加。第11题,由图可知,甲处环境供给资源量低于人口消耗
资源量,说明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变差。]
二、综合题
12.(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男女性别平等协调发展,是社会公正的重要体现,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性别比问题不仅关系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1)据图归纳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的特征。
(2)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总体失衡的原因。
(3)说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
(4)请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缓解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现状的有效政策。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表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折线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2008年人口性别比增高并超出正常范围(102~107),2009年开始逐渐下降。第(2)题,该题考查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原因,结合文字材料可从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生育政策、社会性别不平等、科技手段滥用等方面来回答。第(3)题,从材料可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对家庭婚姻、社会稳定以及人口可持续发展均会产生影响。第(4)题,缓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需要根据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答案(1)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1980年~2008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增高的趋势;2000年~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
(2)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封建传统观念深入人心,导致重男轻女生育观的产生,从而加剧了人为干扰性别生育的欲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超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为人为选择性别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限制了生育的数量,催化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一些极度偏僻落后的地区存在女婴瞒报漏报以及溺弃女婴的现象等。(任答4点)
(3)可能导致婚姻挤压;就业挤压;犯罪现象增加,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和谐;加剧政府财政负担,加大政府财政支出等各种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