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湿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12
10
疟疾 起病急,寒热往来有定时,汗出热退, 周围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
2018/12/12
11
湿阻 湿阻病病因以湿邪为主,症状以脾胃 功能障碍为主,发热不甚、甚至无发热, 病情远较湿温病为轻,一般不会发生传 变和变证。
2018/12/12
12
伏暑 伏暑在秋冬季节发病,初起虽有表证, 但以里湿热为主,比湿温病初起热势重。
19
【病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 【治疗方法】辛宣芳化,宣气化湿。
2018/12/12
20
【代表方剂】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医原》) 藿香6g 半夏5g 赤苓9g 杏仁9g 生苡 仁12g 蔻仁2g 猪苓5g 泽泻5g 淡豆豉9g 厚朴3g。 三仁汤(《温病条辨》) 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仁18g 半夏15g。
2018/12/12 2
一、概述
(一)定义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
病。本病的特点是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以
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
主要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病势缠绵难愈,病
程较长。
2018/12/12 3
(二)历代医家对湿温的认识
1. 《难经· 五十八难》 “伤寒有五,有伤寒,有 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2. 宋代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提出:湿 温当用“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3. 清代,薛生白撰写了论述湿温病的专著《湿 热病篇》
2018/12/12
13
四、辨证论治
(一) 辨证要点 1、辨湿与热的轻重程度 2、辨湿热在三焦的所属部位 3、辨卫气营血的浅深层次 4、辨湿热之伤阴伤阳
2018/12/12 14
治疗湿温还要注意: 1、加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的药物 2、加入理气行滞的药物 3、选药时要兼顾三焦 4、注意饮食禁忌,减轻脾胃负担
第十一章
湿温
病案讨论
李××,男,22岁,1976年8月16日住院。住院 号:25748 病史:起病至今已10余天。始病觉恶寒怕冷, 继则发热,体温在39.5~40℃左右。用多种抗生素 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来本院治疗。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不多,周身酸楚,头昏 面色萎黄,胸闷不知饥,头重,大便干,小便黄赤, 舌苔白微腻,舌质红,脉濡。 检查:体温39.2℃,脉搏89/分,白细胞计数: 总数4600/mm3, 中性70%,淋巴30%。
6
湿温病理演变示意图:
自口鼻而入 湿热病邪 邪遏卫气 卫分邪解 湿困中焦 湿浊蒙上 泌别失职 湿阻肠道 传导失司 湿渐化热 湿热蕴毒 湿热中阻 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湿流下焦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化燥入血 伤络便血 气随血脱
2018/12/12
7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湿温的诊断依据
(二)湿温鉴别诊断
2018/12/12
21
施治要点
(一)湿温初起,多湿重热轻,所以治疗以化湿 为主,清热为辅。若湿热初起,邪气留恋气分, 形成湿遏热伏之象,治疗中既不能滥用苦辛温 燥之剂以化湿,避助热伤津之弊,也不能单用 苦寒直折其热,以致湿邪不去。所以治疗应采 用芳香苦辛化湿,清宣淡渗开泄之品,使气机 宣畅,湿热分消。 (二)本证湿热在表,证见发热恶寒,头痛少汗 等证类似伤寒,但不能用辛温之剂强发其汗。 因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 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欲言。
2018/12/12
Biblioteka Baidu
8
(一)湿温的诊断依据
1. 发病季节:夏秋之交(夏末秋初)
2. 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3. 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热象
不显。
4. 特殊表现:病变过程中有白pei、尿血、便血
2018/12/12 9
(二)湿温鉴别诊断
暑温兼湿(暑湿病) 急起高热,头痛,颈项强直,喷射 状呕吐,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 高,无相对缓脉等症。
2018/12/12 4
湿温的特点
1. 季节性强,多发于夏秋之交; 2. 以脾胃为中心,弥漫全身,阻滞气机; 3. 多见矛盾性症状;
4. 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2018/12/12
5
二、病因病机
(一)病因:主要原因是外感湿热邪气,但其发 病亦与人体脾胃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 (二)病理变化
2018/12/12
(二)治则治法
湿重于热-祛湿为主兼以清热 湿热并重-清热化湿并举
治则-清热化湿
热重于湿-清热为主辅以化湿
湿热化燥-治同温热类温病 余邪未净-清解余邪 化燥伤阴-滋阴生津 湿胜伤阳-温阳化湿
2018/12/12
16
(三). 初起的治疗禁忌 1.禁汗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2.禁下 -下之则洞泄。 3.禁润 -润之则病深不解。
4.忌温补
2018/12/12
17
(四).湿温的分型辨治
1.湿重于热证治
2018/12/12
18
(1)湿热郁阻,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表情淡漠,面 色淡黄,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
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
2018/12/12
2018/12/12
23
(2)湿阻募原 【临床表现】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寒热往来,继 则但热不寒,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 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
2018/12/12
24
【病机】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治疗方法】疏利透达,开达募原。
2018/12/12
25
【代表方剂】达原散、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散(《温疫论》) 槟榔6g 厚朴3g 草果仁2g 知母3g 芍药3g 黄芩3g 甘草1.5g。 雷氏宣透膜原法(《时病论》) 厚朴 3g(姜制) 槟榔 4.5g 草果仁 2.5g(煨) 黄芩 3g(酒炒) 粉甘草 1.5g 藿香叶 3g 半 夏4.5g(姜制) 加生姜二片为引, 水煎服。
22
2018/12/12
(三)本证可见胸闷脘痞,若误认为积滞而攻下,会导 致脾胃阳气受损,脾气下陷,造成洞泄不止,甚则发 生阙逆等坏证。但如果湿已化热,与积滞相结,则应 当导滞通下。 (四)本证午后热象较显,若误认为液耗阴虚而乱投养 阴柔润滋腻之品,以阴助阳,必造成病深锢结不解。 但如果湿从燥化,耗津伤液,或热邪深入营血,耗血 动血,则治疗原则同温热一样,养阴增液,清营凉血 之法又必不可少。 (五)本证治疗在临床上可合以淡渗之法,使湿热之邪 从小便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