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静待花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待花开
——浅谈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及其主要策略人们常把孩子比作花朵,一粒种子要从播种、抽芽、发叶到最终长成健康的植株,开出美丽芬芳的鲜花,少不了阳光和雨露,修枝和除虫。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缺一不可。
一、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环境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
现在有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应该完全由学校和教师承担,而自己为孩子能做的无非是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这样的观点,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初始塑造的重要性。中国有句俗话说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同样的观念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曾提起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当然,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他字里行间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完全交付到母亲这个角色身上的看法,但是正如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无论您在工作岗位的责任多么重大,无论您的工作多么复杂,多么富于创造性,您都要记住:在您家里,还有更重要、更复杂、更细致的工作在等着您,这就是教育孩子。”
同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到学校,教师承担起的责任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任务,而应该把“传道”放在教育的首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知识过关的人才。
二、家校共育的主要策略
所谓家校共育,并不只是简单的家庭教育加学校教育。如果两者不能协同,家长不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中,不能配合学校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教育环境,而学校也只管埋头教书,不关心学生各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干涉家庭教育,两者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关于家校共育,我有一些粗浅的经验和观点想和大家分享:
1、教师和家长应相互尊重、地位平等
在好些年前,我刚接手一个初一班级的班主任的时候,曾经有一件事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班上的一位学生家长给我打电话,他听了孩子的一些话,对班上一位科任老师的教育方式产生了不信任感,希望我要求该科任老师改变他的教育方法,不行的话就要求我撤换科任老师。由于我校是农民工子女学校,这位家长也不例外,自身文化程度并不高,言辞间很不客气,提到那位科任老师时甚至时不时冒出几句粗话。
对于这通电话,我首先告诉他,科任老师的任教出自学校安排,班主任并不能左右其他老师的去留。
其次,我详细地问了孩子为什么会认为这位科任老师“教得不好”,家长答道孩子回家说,这位老师只知道让孩子背书,有很多东西他想知道的并没有讲,而且平时上课比较严格,“规矩很多”,因此孩子产生了不满。我对家长说,这是由于班上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一开始讲太深学生并不能理解,加之文科类的课程本身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老师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教学方案,是目前最适合孩子们的教法。
最后我还委婉地提醒家长,如果连你作为家长都不懂得尊重老师,还能指望孩子尊重老师吗?带着对老师不满的情绪去学习,你认为他的学习效果能好吗?
这位家长听了之后非常惭愧,连声道歉,同时表示以后在孩子面前再也不会表示出对老师的不尊重了。
同样的道理,教师在对待家长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交流的方式。在上述的案例中,如果一开始我听到这位家长不合理的要求就态度生硬,甚至因为对方的社会地位就对他居高临下,用不友好的态度去回应,只能让家长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加深对老师的不信任感,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有害无益,适得其反。
2、勤交流、频沟通
要想做好家校共育,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交流并不能少。只有沟通交流,家长才能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教师也能通过家长了解到孩子在离开学校之后的言行举止,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家长和老师才能够通力协作,把孩子身上的缺点尽早改善,纠正。
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最传统的方式莫过于家长会。在家长会前,班主任需要做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家庭情况等等,通过这些了解到的情况,你的演讲才能引发家长的共鸣,让他们打从心底认
可你的工作,信任你,从而能够尽心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比如我的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农民工,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条件不好,意识眼界都很狭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现状。对于这类的家长,你要去大谈特谈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社会贡献,他可能根本就无动于衷。从马斯洛需求理论来说,他们缺乏的可能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更上面一些的尊重需求。从这方面着手,我便通过他们自己并不乐观的生存现状,首先让他们自己产生触动,然后反问他们:“你希望以后你们的孩子还过着和你们一样的生活吗?”那一次的家长会,我的演讲甚至让大部分的家长流下了眼泪。而这些感动也从根本上促使他们重视孩子的学习,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当然,仅仅一次的感动并不能支持需要长久坚持的行为。我的家长们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对孩子们学习的关心也容易产生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这不是一次家长会,一次感动流泪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的生活,加深学校与孩子家庭的联系,用真心和爱心去换取家长和孩子的认同,这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便是家访了。
最初当班主任的时候,我的家离学校足有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加上路上塞车的时间更是远远不止。这不单让我自己本身奔波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疲累不堪,也让那段时间我根本没有太多时间花费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工作上。在过了两个月之后,我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我毅然租下了学校附近的一所房子,我们班上的大部分的学生都住在这条距离学校不过五分钟路程的街上。于是,之后的日子,我在晚饭后有大量的时间去家访,我知道了我的语文课代表家里是街上卖菜的,她是大女儿,家里还有一个刚刚读小学的弟弟;班上的数学课代表是个聪明的男孩子,如果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他一定会更加优秀,但是他的父母是收废品的,经济条件并不好,还有一个辍学在家的姐姐,帮着父母做事赚钱;如果我不去家访,我不会知道班上的英语课代表,条件虽然相对较好,但是家长沉迷于牌局,几次家访都没能见到他的父母(都还在牌桌上,不打到半夜不会回家),家里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外婆接待我,那么每天的语文阅读,英语单词听写是谁给他签的字?
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不是老师简单的打个电话,开个家长会就能了解到的,在这些家长实际上也没有尽到教育责任的情况下,家长会下意识地帮忙孩子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