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2皇业肇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立群读宋史2
皇业肇基
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宋朝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一位传奇的帝王,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这一个个传奇的词汇与他紧密相连。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帝王来说,他的一生,只有放置在五代末期那个大背景下叙说,才能充分展现赵匡胤的文治武功和雄才大略,也才能看清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赵匡胤的历史价值。
赵匡胤是不是有家族背景呢?他的高祖父在唐朝做过涿郡(现今河北保定)地方县令,曾祖父做过地方藩镇的官,祖父做过刺史,父亲做过禁军统帅.父亲是赵弘殷,强悍勇敢,擅长武功.在那样个时代,发展不错.赵弘殷开始在威德军节度使王镕的手下,后来得到晋王李存勖的赏爱,被留下来,一直做到飞捷指挥使.父亲确实是在五代时期做过要官的.赵匡胤是第五代.父亲的对赵匡胤的影响有三:一是生于军中,长于军营,赵匡胤在动乱中可能抓到枪杆子;二是坚忍不拔;三是有功业理想.赵匡胤在军营中出生,长大后也学父亲,希望闯荡江湖.赵匡胤成年后,就离家出走了,这个经历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第一站来到复州,就是今天湖北的天门,找了当时的军阀王彦超,却没得到重用,给了钱,让他走.赵匡胤心中不快,当了皇帝后,有一次宴请大臣,走到王彦超面前说,“卿囊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这话分量重,王彦超说,“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话说得智对,巧妙.赵匡胤大笑而罢.赵匡胤还记得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对他有刺激.我们看到王彦趣当年确实看不起他,因为当时他年轻,没证明有才华,怎么收留。王彦趣答得巧妙,关键还在赵匡胤有容人雅量.如果睚毗必报,记住仇,那就坏了.这是第一站赵匡胤没成功.
第二站到湖北随州,这儿的军阀叫董宗本是赵匡胤父亲的好友,收留了.董宗本有个儿子,有个毛病,主要年少气盛,叫董遵诲。赵匡胤和董遵诲两个人经常有摩擦,一次二人讨论兵法,赵匡胤说得董遵诲理屈词穷.结果董遵诲拂袖而去.赵匡胤人在屋檐下,他选择的是默默离开.
第三站投奔的是郭威,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幸运.郭威(904--954)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开国之君,周太祖.郭威现在给谁干呢?给后汉打工.郭威后来得了后汉国君刘知远的赏识.刘知远能当皇帝多亏了郭威的帮助,所以刘知远一当皇帝,就封他为枢密副使,郭威掌握了禁军权力.然而刘知远有个毛病,死得早,刘知远死了.他的儿子汉隐帝即位,封郭威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既管军权又管政权,就是当了宰相了.郭威的权力更大了,然后又是北伐,又是打契丹,立了很多大功,最后被封为邺都留守,这时他的职务是宰相兼方镇,权力达到了顶峰.人的悲剧往往这时开始了.汉隐帝不放心了,要下诏杀他,他识破了,结果杀了汉隐帝,夺了后汉的权,建立后周,郭威当了皇帝.这个过程很复杂.郭威知道汉隐帝要杀他,他就带兵进京,杀了汉隐帝,他让太后掌权,立了刘家的徐州刺史叫刘赟(yun)做皇帝。然后借口北伐带走军队.在北伐途中,来了个黄旗加身,当了皇帝.就把刘赟给杀了.郭威给了赵匡胤三件礼物:一是让赵匡胤参与了这些过程.赵匡胤懂得了怎么收买人心,怎么抓住机遇,怎么名正言顺地夺权.整个过程郭威演了一次,赵匡胤几年后,历史又重新来了一次,赵匡胤就成了男一号加导演;二是把赵匡胤从普通士兵升为官员;三是认识了柴荣.柴荣是郭威的内侄,也是郭威的养子.郭威夺权时,汉隐帝把郭威的家人全杀了,没办法,只好把原配柴氏的内侄柴荣收为养子,他就是周世宗(921--959).这也让柴荣给赵匡胤认识了.赵匡胤得了这三件宝贝.
郭威结束后汉统治,登基称帝,建立后周,开启后周的天下,这件大事对于正在郭威帐下的赵匡胤来说,应该是印象极为深刻,几年之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做法与
郭威这次的兵变如出一辙。可以说郭威是改变赵匡胤命运的第一人,而在郭威之后,柴荣的出现对赵匡胤来说至关重要。
认识柴荣后,赵匡胤的命运开始起重大变化。一是柴荣欣赏他,这是赵匡胤人生的第二个幸运。郭威也有一个毛病,当了三年皇帝死了,死了后,传位给柴荣,柴荣之前就重视赵匡胤,把赵匡胤从地方官员调到京城开封,当时柴荣是开封府的开封尹,这是京城最高行政长官。柴荣又把他调到禁军,掌军权。赵匡胤一生发生了极大变化。这是机遇,可遇不可求,往往比才干更重要。赵匡胤遇到柴荣,完成了人生三级跳。父亲四十年的路,他几年就完成了。郭威死后,传位给柴荣,柴荣即位一个月,遇到了大麻烦,契丹与北汉的国君刘崇联合入侵,这关系到后周的存亡,这仗非打不可。郭威是杀了刘知远的儿子汉隐帝当的皇帝,然后杀了刘赟(后汉国主刘崇的儿子),后汉打后周,一是夺国之恨,二是杀子之仇。后汉一定要灭后周。这一仗是赵匡胤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仗,叫高平之战,在山西。后周的朝廷内部矛盾尖锐,一派主张亲征,柴荣主张的。另一派是冯道不主张亲征,也有道理,这是敏感期,郭威刚死。二是军心不稳,对柴荣还是观望,要倒戈就麻烦了。亲征也有道理,一是柴荣要通过亲征来控制禁军,二是他有底气,他提拔了赵匡胤、张永德等人,三是也想借此树权威。两派不同意见争辩,最后决定亲征。亲征并不顺利。在高平开始打,打时,出现了特殊情况,柴荣分军三路,右路军先出问题,两个统帅刚与北汉一打,就带领骑兵逃了。剩下几千步兵降了,右路军崩盘了。中路柴荣就危险了,赵匡胤与张永德在这儿保护。赵匡胤说:“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跟张永德说,你带军队走左路,我带军队走右路,我们左右联合打他。各带二千包抄。赵匡胤身先士卒,后汉军队大败。刘崇逃跑,契丹不战而溃。一直打下去,周世宗的军队完胜了。赵匡胤左臂被箭射中了,都没下前线。这是高平之战,是赵匡胤的起家之战。打完仗后,柴荣把逃跑的将领全抓起来,杀了。这仗对柴荣有两大收获,一是柴荣巩固了后周的政权,二是在禁军中树立了威信。赵匡胤有四大收获:一是威名显赫;二是建立了重要关系,张永德对他刮目相看,他佩服赵匡胤的胆识;三是晋升高级将领,殿前军都虞侯;四是获得了新机遇,新机遇是周世宗下决心整顿禁军,整军的任务交给了赵匡胤。赵匡胤奉诏整军,这个机遇太好了,意味着他可以对禁军做一系列调整。
高平之战赵匡胤崭露头角,获得了周世宗柴荣的赏识,也奠定了他在后周军队中的地位,后世的史学家称高平之战是赵匡胤肇基皇业的开始,因为在这之后,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根据后周的军制,殿前是指当时的最高统兵机构---殿前都指挥司,一般称殿前司,它与侍卫司共同分掌着全国的禁军,所以,这一职位对赵匡胤来说至关重要,那么在这个位置上,赵匡胤做了什么呢?
一是裁员,裁了老弱病残与反对派;二是精选,殿前军本弱于侍卫司,现在把侍卫司中年富力强的都调来了,殿前司军队一下子超过了侍卫司;三是平衡。后周禁军有两大系统,一是殿前司,一是侍卫司,过去侍卫司强,殿前司弱,现在整顿后,二者旗鼓相当。两个系统都是自己信任的人了。奉诏整军收获太大了。概括起来三条:一是在禁军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大批中下级军官都是他的人,这些人直接管兵,人数多,这就为他的黄袍加身奠定了基础;二是平衡了殿前司与侍卫司的势力;三是建立了自己的派系。赵匡胤的高明之处在以国家的名义整军与建立自己的一套人马。在国家的名义下,完成了一个个人实力的扩张。整军是他人生中一大幸运。禁军面貌大变,周世宗脑中在酝酿大业,可惜也是死得太早。死后不到半年,他的儿子被陈桥兵变了。周世宗此时下一个目标是统一全国。所以后周后来进行了一系列统一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