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高三金奖】

浅议家风

高三(2)王纪茜

在漫天雪花中,东晋谢家人言笑晏晏,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朔风凛冽顿成春风拂面,千里冰封化为绕指柔情。小小庭院中,弥漫出一派春光,更弥漫出一派风雅,这便是一个世家大族对生活的态度——这,就是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薪火相传的一种道德风尚和精神气质。它不仅局限于共同的职业或爱好,

更表现在每个家庭成员的修养与志趣上。在以文取士的古代中国,读书除了是升官加爵的途径,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书香门第的子女拥有更优越的条件,自然更易成才。谢家能出谢道韫这样的“咏絮之才”,更有谢安、谢玄这样的经国之士,实为三代以来的深厚积淀;苏家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亦绝非偶然。杨家将的故事千古流芳,女子从军固然值得赞美,杨家老老少少坚定不移的爱国之情,却更令人动容。当一种价值认同经时间洗礼,被世代传承,它就会成为每个人心中至高的信仰,这种信仰比宗教更纯粹,比法律更牢固,这就是家风。

然而家风并非钟鸣鼎食的门阀世家所独有。孟母三迁,她跋山涉水的背影中,诉说着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岳母刺字,她力透肌理的镌刻中,传递着忠君报国的坚定信念。他们都是贫寒之家,子孙却能为龙化凤,这正是家风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的传承,并不拘泥于隆重的仪式或冗长的训词,更多的依赖于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如曾国藩般著书以遗后人固然是大家之风,但能效仿此道者毕竟寥寥,我观名人家训,大抵是些浅显亲切之言,鲜有艰涩深晦之理。可见,精美隽永的警世恒言是家训,鸡毛蒜皮的唠唠叨叨亦是家训,润物无声的身体力行,更是家训之上上品。或俗或雅,所寄托的,却都是相似的主题:勤俭持家、艰苦奋斗、修身养性、追求真理……莫过于此,莫出于此。

那么,家风究竟是什么呢?归根结底,真正的家风并非止于一家一姓间传承的信条,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上文所言的“家风”如今看来是否有些眼熟?是否与如今贴遍大街小巷的种种“精神”一本同源?“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千万个家在千年历史淬炼中形成了相似的价值取向,家风就随之升华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国魂。我们能从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人口中听到这些相似的论断,不正是因为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成为了架构起中国人价值观念的骨架吗?

当“最后的贵族”、“最后的士大夫”纷纷随着历史的洪流一去不返,多年的政治动荡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使“金粉世家”成为历史的陈迹,那些风流气度、雍容风致,似乎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传说。“三代以上是贫农”这句话,既是中国人对自己草根出身的幽默自嘲,更是对当代中国人缺乏文化底蕴现状的无奈叹息。古人所云“文以载道”,我们的“文”却不断被“革”除着。当我们义愤填膺地批判封建贵族的纸醉金迷时,却选择性遗忘了大家族在文化传承和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如今许多人无家族、无家谱、无家史、无家训、无家风,对神明无信仰、对历史无敬畏、对责任无承担,都成了无根无主的水中浮萍,天涯浪子。失去了家风的连结,苍茫天地间,人们如同座座孤岛,孤苦无依,便是有家,也同无家。

于是才有了如今铺天盖地的“城市精神”、“中国精神”;《颜氏家训》《傅雷家书》才会一遍遍再版再印。人们一边为层出不穷的“将门犬子”李某某、“豪门人渣”药家鑫等而感叹家庭教育的失败,一边企图用喊口号、闹革命式的精神文明建设填补家风缺失的空白,然而这却往往收效甚微。我认为,洗脑式的空喊口号未必能改变中国“土豪”和“屌丝”积重难返的道德缺失、信仰缺失、束缚缺失。重振家风,重兴国魂,仍应从每一个小家做起,从你我做起。

【点评】全文高屋建瓴,见解深刻:“家风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修养与志趣”,“当千万个家在千年历史淬炼中形成了相似的价值取向,家风就随之升华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国魂”。然后笔锋一转,剖析批判当代中国的家风,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全文是黄钟大吕般的警世恒言,又似情理交融的壮丽瀑布!(点评人:张鸿彬)

家风

高二(2)张世恒

前日偶得一部厚重如字典的《张氏族谱》,颇有兴味地翻阅几页,虽然自己的名字只是沧海之一粟,但看懂张家如何徙至江汉的历史变迁,看着一个个同姓后的陌生名,心中仍有些亲切与归属感。家风的影响也许正是这样,它从不被时时提起,但躲在深暗处,默默滋润你、感染你。

家风绝不是僵硬死板的家规家训,它是无形的纽带,是每家特有而又无处不在的空气。它玉成于绵长的历史中,它熏陶于醇厚的人文情怀里。

陆放翁《示儿》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感人肺腑,陆游以他那满腔的爱国热血,染红了一面鲜明的家风大旗。而在王羲之那飘荡着墨香的水池边长大的王献之,又岂是巧合的产物?俗话中说的:“虎父无犬子”,指的似乎并非基因遗传,而是男权社会中父亲支配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影响。

而在今天,这样的家风还有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陈丹青说,他出国前《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刚刚出版,十余年后归国,这些书竟然还在热销,这说明,这样的家长,已经没有了。各种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们,为子女规划好最理想最稳定同时也是最庸俗最乡愿的人生道路,各种功利的期盼,扼杀的不仅仅是子女的所谓创造力,更是曾让人如沐春霖的清雅家风。

国家,即国民共有的家。家风如此,国风亦然。木心曾就中西文化有一番妙喻:“以酒作比,西方古希腊罗马是酿酒师,漫长的中世纪是地下暗黑的酒窖,到文艺复兴酒盖一开,醇香四溢。中国的酒盖在唐朝就掉了,至明清酒气已散得差不多,至五四,把酒倒掉了,加西方的白开水,兑酒精。”太白诗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或许真的一语成谶。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扔掉甚至逃离曾经的国风,在日本,穿和服的老太太在街上走很正常,而在中国,如果有人穿汉服出门只会被当做神经病。五四盛行的文化激进主义遗毒至今,人们想着标新立异,博人眼球,却不肯停下来回头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曾经的士大夫销声灭迹,行止泰然自若的儒士亦已不再,多的是伪装,矫情。

或许让家风国风完全回归从前已不可能,但在浮躁的社会中,时时想着曾经的儒雅家风,想想温良恭俭让,想想离弃已久的传统文化。世界,或许会好点儿。

【点评】你用一部厚重的族谱,巧妙阐发家风的玉成与熏陶之功。谈古论今,剑指当今家风、国风。在中外文化传承的对比中,找到家风失传的遗毒。你视野开阔,见识卓越,笔锋犀利,行文精辟,全文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点评人:张鸿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