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生物学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生物学重点
医学生物学终极总结
1. 观察和实验是我们了解生命知识的唯一源泉。

2. 生命的层次:元素—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 分化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自受精卵开始,从同质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
方面差异显著的异质细胞,进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

4. 干细胞是指一类尚未分化,但具有无限或较长自我更新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这类干细
胞可通过细胞分化、分裂产生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化细胞。

5. 克隆是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或在遗传上基本相同)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

6.生物的九个基本特征:
1) 核酸、蛋白质——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2) 细胞——相似的生命的基本单位
3) 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形式
4) 信息传递——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5) 生长和发育——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6) 生殖——生命现象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会区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7) 遗传和变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8) 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9)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7. 生物的进化包含了生物进化和化学进化
8. 多分子体系形成的两个学说:蛋白起源学说,福克斯的微球体学说、 9. 生物界最原始的生命是:异养、厌氧型的(35亿年前)
10.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变化有两个学说:内共生起源说、分化起源说
11. 胡克第一个发现了死细胞;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了活细胞;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2. 为什么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 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13. 细胞守恒学说
同类型细胞的体积一般是相近的,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

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
关。

14. 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细胞
15. 原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拟核、细胞质、核糖体、中间体组成。

16. 质粒是细胞质中裸露的环状DNA。

17. 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
18. 真核细胞中的膜相结构有:细胞膜、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过氧化氢酶体、内质网、
核膜
19. 真核细胞结构和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特征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 μm
较大,10~100 μm
细胞壁肽聚糖
纤维素(植物细胞)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胞质环流各种细胞器,存在胞质环流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细胞骨架无有内膜系统无有
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核仁)有核膜、核仁染色体单组多组
细胞分裂
二分裂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0. 病毒有DNA病毒和RNA病毒两种。

RNA病毒的RNA是有蛋白质外壳的。

而类病毒的RNA
分子是裸露的。

21. 蛋白质感染分子:又成为阮病毒。

普鲁西纳由于发现了蛋白质感染分子而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
尔奖。

22. 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游离水95%;结合水以氢键结合于蛋白质等分子中的水分 23. 人体中的生物小分子是:单糖、脂肪酸、氨基酸和核苷酸
24. 五碳糖主要组成核糖和脱氧核糖。

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乳糖。

是通过糖苷键连接的。

特殊的结构多糖是几丁质。

25.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26. 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是蛋白质和核酸。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氨基酸中间通过肽键连
接。

27. 关于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是组成二级结构的主要形式,通过氢键
连接;
28. 结构域:一个结构域指的是一条多肽链或能够独立折叠为稳定的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一部分。

一条肽链上相同的结构域一般具有相同的功能,一条多肽链上可能有多个结构域。

29. 核苷酸的组成:磷酸,戊糖,碱基;其中磷酸和戊糖是组成核苷酸骨架的物质。

碱基是连接成
双链的;碱基和戊糖是通过糖苷键连接的;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成核酸分子 30. DNA的双螺旋是染色质的一级结构;螺线管是染色质的二级结构;染色体是四级结构 31. rRNA在细胞中数量最多,在核仁中合成。

32. 了解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周期时间的概念
细胞增殖:细胞通过生长和分裂,获得与母细胞同样遗传信息的子细胞,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终了所经历的过程(生长、遗传物质复制、分裂)
细胞周期时间:细胞周期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3. 细胞分裂包括了:分裂期和静止期(G1合成前期,S DNA合成期,G2合成后期)其中G1合成
前期时间的不同,引起了细胞周期的不同
34. 和细胞周期相关的三种细胞:连续分裂的细胞(造血干细胞),静止期的细胞(肝、肾细胞)终
末分化的细胞(肌细胞、神经细胞) 35. 细胞周期各时特点:
G1期(合成前期)
2) rRNA、mRNA、tRNA大量合成 3) 核糖体装配
4) 结构蛋白、酶蛋白大量合成,控制新细胞的代谢-G1末期合成S期活化因子,启动DNA
41. 减数分裂的意义:
A证人类染色体树数目在遗传中的恒定:减数分裂造成染色体数目减半产生单倍体的生殖细胞,精卵结合重新形成二倍体,保证世代染色体数目恒定。

B生物遗传复杂性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配对,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进行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进行交换,从而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形成生物体的多样性。

C细胞学上证实了遗传学三大定律: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是孟德尔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体之间DNA片段的互换是摩尔根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42.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减数分裂(meiosis)
有丝分裂(mitosis)
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得到四个单倍体细胞; 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得到两个二倍体细胞
有联会
同源染色体没有联会
染色体复制成两个染色单体,不分开染色体复制后,分别分配到2个子细胞中 2个同源染色体分别走向2个子细胞,得到单倍体细胞
子细胞得到和亲本同样的一组染色体,得到二倍体细胞
同源染色体经过交叉、重组
同源染色体没有交叉、重组
43. 精子的发生在睾丸曲细精管中;A型精原细胞——干细胞,分化较低,有丝分裂
B型精原细胞——进入减数分裂;B型精原细胞提经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
44. 精子发生包括了:增殖期,生长期(体积增大),成熟期(分裂),变形期(顶体形成,核染色
质形成,尾部形成)
45. 卵子发生在卵巢内,包括: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的双线期阶段,
每一个卵母细胞都由一个卵泡细胞包裹,形成原始卵泡
46. 成熟卵泡包裹的是初级卵母细胞;成熟卵泡包裹的卵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直到受精后
才完成第二次减数分离,形成卵细胞,如未受精,次级卵母细胞24小时后死亡
47. 配子的成熟与运行包括了:精子的成熟与运行和卵子的成熟与运行。

卵子的成熟包括了核成熟
和细胞质的成熟。

核的成熟主要表现为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的中期。

胞质的成熟表现为在胞质内可见皮质颗粒形成,并沿次级卵母细胞膜分布,颗粒外周有膜包被,内含酶。

48. 受精发生在输卵管的壶腹处。

包括了精子获能,顶体反应,精卵结
合; 49. 单精入卵是由皮质反应和透明带反应控制的;
50. 雌、雄原核形成与融合是形成受精卵的标志,也是受精完成的标志。

51. 遗传:在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或者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子之间或子代个体之间无论多么相似,总是存在差异的现象遗传和变异的辩证关系:遗传现象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 52. 人体的基因组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53. 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由一个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基因簇(序列高度同源,成簇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家族(序列不同的成员,成簇分布在几条染色体上)
54. 人类的结构基因主要由外显子、内含子(可以相互转化)和侧翼序列(启动子,增强子,终止
子)组成。

55. 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 56. DNA聚合酶的特点:
不能将两单独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只能在已有引物的3’端加脱氧核苷酸;只能按5’→3’方向合成新链;具有3’→5’外切酶活性——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性
57. 复制子:真核生物DNA复制有许多复制起点,一个复制起点所进行复制的DNA区段为复制单

58. 基因表达是如何被调控的呢?(传说中要求严格,感觉应该是简答) 1) 转录前调控-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
2) 转录水平的调控-转录因子等反式作用因子与启动子、增强子等顺式元件中特异的DNA靶序
列相互作用
3) 转录后调控-hnRNA的剪切、戴帽、加尾相同的基因产同的蛋白质 4) 翻译水平的调控-核糖体数量、翻译速度、mRNA的寿命
5) 翻译后修饰-氨基酸的羧基化或磷酸化,多肽链的切割和糖基化
59. 基因突变类型:碱基置换(同义突变,措意突变,无义突变,终止密码突变)移码突变,动态
突变
60. 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胎生,卵生,卵胎生)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61. 胚胎发育的阶段:卵裂(受精卵)→囊胚期(具有囊胚腔)→原肠胚→神经轴胚→器官发生 62. 根据卵黄的分部和含量卵细胞分出了动物极和植物极。

有均黄卵(人),端黄卵,中黄卵,间黄

63. 细胞继续分裂,卵裂球数量增多,实心胚体中间出现一个不规则的腔隙,随着腔隙中液体增多,
此腔变为圆形的空腔,称囊胚腔,在人类又称为胚泡腔,这种囊状的胚胎称为囊胚。

囊胚的形成标志着卵裂期的结束。

64. 囊胚形成过程中,外部细胞构成单层的胚囊壁,成为滋养层。

囊胚形成过程中,内部细胞则排
列在胚泡腔的一端,称为内细胞团。

65. 囊胚期以后的胚胎细胞继续分裂,但分裂速度减缓。

植物极细胞逐渐向囊胚内部凹陷,囊胚腔
逐渐缩小或消失,动物极细胞向植物极方向迁移,并外包植物极半球。

这时胚胎成为具两层细胞的胚体,陷入的细胞所包围的腔称为原肠腔,它以胚孔与外界相通。

此时期的胚胎称为原肠胚。

66. 蛙原肠胚形成的方式:内陷、外包、内卷
67. 原肠胚期结束后,胚体开始伸长,并具备了内、中、外三个胚层,它们是动物所有组织器官形
成的基础。

胚层开始分化,在胚体背部产生中轴器官——脊索(notochord)和神经管,这时期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68. 胚胎发育过程概述:、
外胚层:皮肤的表皮、毛发、爪甲、汗腺,神经系统(脑、脊髓、神经节),神经感官的接收器细胞,眼的晶体,口、鼻腔及肛门上皮,齿的釉质
中胚层:肠上皮、气管、支气管、肺上皮,肝脏、胰脏,胆囊上皮、甲状腺、副甲状腺及胸腺,膀胱、尿道上皮
内胚层:肌肉——平滑肌骨骼肌及心肌,皮肤的真皮,结缔组织,硬骨及软骨,齿的牙质,血液及血管,肠系膜,肾脏,睾丸和卵巢 69. 胚胎发育到死亡结束。

70. 有些动物从幼体发育为成体的过程中,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等方面发生显著的改
变,称为变态
71. 胚后生长包括了:生长停滞期,指数生长期,生长减速期
72. 只有当脑细胞死亡后,脑功能完全丧失,才被视为死亡个体。

73.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4. 生命多样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物种多样性,而遗传与变异是推动进化的基本动力。

75. 地理隔离分化是生命多样性形成的主要途径
76. 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它是生物界的生殖单元和
进化单元,由种群组成、与其他单元生殖隔离、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在系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亚种和变种之间是没有生殖隔离的
77. 种的命名:双名法用于命名种(属名+种名)三命名法用于命名亚种或者变种 78. 基本阶元:由大到小界→门→纲→木→科→属→种
79. 生物的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植物,真菌界,动物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中国人
陈世骧六界分类系统 80. 原生动物门:
鞭毛纲绿眼虫为代表。

杜氏利什曼原虫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主要由一种吸血的昆虫——白蛉子所传染。

肉足纲大变形虫为代表其具有伪足不但是运动胞器,而且又能起摄食、排泄等作用。

孢子纲疟原虫科为代表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引起疟疾俗名“打摆子”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纤毛纲草履虫为代表草履虫既可以无性生殖又可以有性生殖 81. 原生动物门主要特征:
1) 原生动物由单个的真核细胞构成,也称单细胞动物。

2) 身体微小
3) 以鞭毛、纤毛或伪足来完成运动
4) 大多数吞噬营养或渗透营养,少数为全植性的光合营养。

5) 有性生殖(配子生殖、结合生殖)和无性生殖(等二分裂、纵二分裂、横二分裂、裂体生殖、
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均有,依不同类群而异 82. 原生动物门与原生生物的关系:
原生生物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一类。

原生生物界包括一切单细胞的和群体的单细胞生物。

生物在低级阶段是没有清除界限的。

83. 海绵动物门(它应属於后生动物中之一个旁支,称之为侧生动物)特
点: 1) 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2) 体形多不对称或辐射对称;
3) 身体由多细胞组成,但细胞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细胞有了分化,但程度低,还没有形成组
织或器官。

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
4) 海绵动物没有专营呼吸与排泄的细胞,没有神经结构; 5) 特有的水沟系统和骨针
84. 海绵动物的分类(根据骨针)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寻常海绵纲(中药紫梢花) 85.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1) 全部水生,大多数在海洋里,少数为淡水 2) 身体为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
3) 腔肠动物笫一次出现胚层分化,是真正的两胚层动物,形成消化循环腔 4) 细胞分化更为丰富,且有了初步的组织分化 5) 具有最原始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6) 发育过程中有所谓的世代交替现象。

7) 具有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和水母型 86. 桃花水母俗称桃花鱼
87. 消化循环腔又称肠腔(gastrovascular cavity),为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具有消化的功能,行细
有口,无肛门,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口吐出。

88.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
征: 1) 两侧对称
2) 中胚层形成,进化成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3) 皮肤肌肉囊由中胚层产生的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
囊”
4) 有口无肛门的不完全消化系统
原口动物:在棘皮动物以前的各类无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的胚孔也就是成
体时的口,所以称为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胚的胚孔发展成为成体的肛门,在与胚孔相对的一
端,另产生一个成年的口。

5)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6) 梯形神经系统
7) 雌雄同体,异体受精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
89. 扁形动物门代表:涡虫纲(三角涡虫)吸虫纲(日本血吸虫—五大寄生虫之一)绦虫纲(猪绦

90. 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进步性的特征,即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是胚胎时期囊胚腔的剩余部分保留到
成体形成的,为消化管和体壁之间的空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内胚层形成的。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2) 三胚层和皮肌囊构造
3) 首次出现肛门,发育完善的消化管,有口有肛门 4)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的排泄系统。

5) 神经系统简单
6) 多雌雄异体,异体受精
91. 线形动物门代表动物:人蛔虫;十二指肠钩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五大寄生虫之一) 92. 关于五大寄生虫:疟原虫原生动物门孢子纲血吸
虫扁形动物门吸虫纲
杜氏利什曼原虫原生动物门吸虫纲钩虫线形动物
门丝虫 93. 环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 两侧对称,同律分节,首次出现真体腔,是动物界最早出现分节现象的动物。

次生体腔: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在体壁内侧和消化管外侧之间由肌肉层和体腔模隔开的广阔
空腔,即为次生体腔或称真体腔、裂体腔。

它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一体节外,其余各体节,形态和机能上基本相同,被称
为同律分节 2) 刚毛和疣足
3) 为闭管式循环系统:
4) 由纵行血管、环行血管及其分支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通,血液始终在血管和微血管中流
动,不流经组织间隙。

心脏和血管的内腔留下痕迹 5) 排泄系统--后肾
管 6) 索式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门的分类系统
多毛纲寡毛纲(蚯蚓)
蛭纲(水蛭)头部明显不明显不明显运动疣
足刚毛无刚毛和疣足生殖
无生殖环带
雌雄异体
有生殖环带
雌雄同体有生殖环带雌雄同体发育担轮幼虫直接发育
直接发育习性海洋生活大多陆生
多淡水
暂时性体外寄生
94. 软体动物门主要特征
1) 身体柔软,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组成。

2) 血液循环为开放式循环系统,血窦成为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3) 后肾管型的排泄系统4) 呼吸器官为鳃(水生)或外套膜形成的肺(陆生) 5) 神经系统不发达
6) 个体发育经历单轮幼虫 95. 软体动物门分类
1) 双神经纲(海石鳖)
2)
腹足纲(石决明)钉螺属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沼螺属华支睾吸虫的第一寄主
扁卷螺科布氏姜片虫的第一中间寄主基眼目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
3)
掘足纲:代表动物:角贝
4) 瓣鳃纲河蚌本品为次常用中药,牡蛎 5) 头足纲:最高等的类群鹦鹉螺96. 节肢动物门:无脊椎动物的发展高峰、最繁茂的一门。

是动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门动物
1) 身体普遍异律分节、身体分部和附肢分节 2) 附肢分节,出现由横纹肌组成的肌肉系统 3) 具几丁质外骨骼和蜕皮现象 4) 多样、高效的呼吸器官 5) 混合体腔、开管式血液循环
6) 前肠、中肠和后肠组成的消化系统与新式排泄器官——马氏管
7)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有平衡、触觉、视、味、嗅、听觉
等。

8) 生殖与发育胚胎发育有3种形式:卵--孵化(破壳而出)--幼虫(脱
皮) 97. 节肢动物门分类:
1) 甲壳纲龙虾、对虾、罗氏沼虾、螯虾;中华绒毛蟹、溪蟹;水蚤、剑水
蚤 2) 肢口纲中国鳖鲎(血为蓝色的) 3) 蛛形纲蜘蛛、蝎子 4) 多足纲蜈蚣、马陆
5)
昆虫纲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有头、胸、腹三部分地鳖虫(土鳖)蝉蜕(蝉衣)桑螵蛸(为螳螂的干燥卵鞘)
节肢动物门进化地位:
1) 身体异律分节,有带关节的附肢; 2) 具混合体腔、开放式循环系统; 3) 有几丁质外骨骼;
4) 一些种类对陆地生活高度适应; 5)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98. 棘皮动物门:-无脊椎后口动物,次生辐射对称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1) 后口动物
2) 次生性辐射对称的体制
3) 中胚层形成内骨骼,并向体表突出成棘 4) 次生体腔发达
5) 独特的水管系统和管足 6) 血系统、围血系统
7) 运动迟缓,神经和感官不发达
8) 多数是雌雄异体(少数海蛇尾和海参除外) 9) 全部生活在海洋中
99. 棘皮动物门分类:海星纲,海胆纲,海参纲,海蛇尾纲 100. 脊椎动物VS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骨骼外胚层的外骨胳中胚层的内骨骼心脏和血管消化道的背面
消化道的腹面神经索实心、消化道腹面中空、消化道背面咽鳃裂无有脊索无

101. 半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间的一个过渡类型。

具有背、腹神经索;消化管背面有鳃
裂;口腔背面向前伸出一条短的盲管,即口索。

102. 主要特征是:
1) 有一背神经索,其前端内部形成一空腔,呈管状,一般认为是背神经管的雏形; 2) 消化管前端咽部处有成对的裂缝,称咽鳃裂;
3) 口腔背侧向前伸出一短的盲管,称口索,过去误认为是脊索,因此命名为半索动物。

103. 进化地位:
此类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在演化上有着较近的类缘关系。

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

Ps:半索动物门讲完之后来了一句是了解的内容……
104. 脊索动物门动物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脊索、鳃裂和背神经管。

105. 脊索位于身体背部消化道和神经管间的一条不分节的棒状结构,内部由液泡细胞组成,围以结
缔组织鞘,韧而有弹性,具支持功能,成熟时即被脊柱取代。

106. 原索动物(包括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无真正的头和脑,又称无头类;脊椎动物(包
括脊椎动物亚门)
107. 逆行变态:变态过程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108. 开管式循环,血液流动每隔几分钟就周期性改变方向。

这种循环方式在脊索动物中是唯一的,
在动物界也是极少见的。

血液无色。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都很退化。

神经中枢仅是一个神经节 109. 文昌鱼(头索动物亚门)无头和躯干之分;无骨质骨骼,纵贯全身并越过典型神经管的脊索是
终身主要支持结构
110. 脊椎动物亚门主要特征:
1) 以脊椎代替脊索,脊索只存在于发育早期 2) 出现明显的头部
3) 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附肢和上、下颌 4) 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
5) 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 6) 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111. 脊椎动物各纲的综合分类表纲别按体形分
按有无颌分按体温分
按有无羊膜分
圆口纲鱼形类
无颌类
变温动物
无羊膜动物
鱼纲有颌类
两栖纲爬行纲龙形类羊膜动物
鸟纲恒温动物
哺乳纲
兽形类
112. 脊椎动物
1) 圆口纲(七鳃鳗和盲鳗)
2) 鱼纲纺:锤体体型,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感觉器官——侧线;出现了活动性的上、下
颌;腮呼吸;单循环;神经系统: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
代表:海龙为鱼纲海龙科动;海马是海龙科动物
3) 两栖纲:不完全的双循环;大多数两栖类在其生活史中具有变态阶段
代表:无足目的鱼螈;有尾目的娃娃鱼;无尾目的蟾蜍
4) 爬行纲:体内受精;大型羊膜卵;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骨骼骨化程度高;脊椎分化为颈椎、胸
椎、腰椎、荐椎、尾椎;胸廓的出现,加强了呼吸机能;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
代表:龟鳖目(玳瑁、鳖(团鱼、甲鱼));有鳞目(壁虎、蛤蚧)鳄目:现存最高等的
一个类群
5) 鸟纲:“气囊”“双重呼吸”“完全双循环”“肾门静脉趋于退化”
金丝燕:唾液筑的巢为“燕窝”“鸡内金”
6) 哺乳纲:口腔咀嚼和消化;恒定的体温;快速运动;胎生、哺乳;具肌肉质唇;肾门静脉消失
a) 原兽亚纲:鸭嘴兽科,针鼹科
b) 后兽亚纲:有袋亚纲:如袋鼠、袋狼、袋熊 c) 真兽亚纲:常见动物
113. 羊膜卵: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胚胎与羊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羊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