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海蜇的人工养殖技术
S i y a n g t i a n d e1苗种的培育1.1亲蜇培育海蜇的生殖期在8月至10月,是内性腺的排放高峰期,这个时候应在自然种群中采捕体重10到15千克大小的亲蜇,活动能力强,色泽较好的。
亲蜇的雌雄外观上是不好辨别的,用镊子从生殖孔插入取出小块性腺组织,在解剖镜下观察,雌雄的卵子大小不等的球形颗粒,雄性精子是不规则的肾状形,通过观察可以鉴别出雌雄,比例是1∶1,每天换水两次为佳。
当亲蜇的性腺颜色呈灰绿色的时候可以进行产卵,这时雌雄分开蓄养,产卵的时间是7到10天。
受精卵经过孵化会成为浮浪幼虫。
1.2浮浪幼虫培育浮浪幼虫营浮游生活着,体表有纤毛,活动能力不强,当浮浪幼虫生活至10到15小时后,就开始进入螅状幼体期,浮浪幼虫期是不摄食的,少量换水,换水时用300目的筛绢网过滤注水,这时放附着物进去,因为生长成螅状幼体时需要附着,不然会漂浮于水面,换水和投饵时会损失掉。
1.3螅状幼体培育螅状幼体培育关键注重的是投饵量,换水,吸残饵。
浮浪幼体附着后变态成4触手的螅状幼体,可以投喂轮虫等桡足类,隔天喂一次,喂食量是水螅体的3倍,摄食后2小时换水。
一周后基本可以长成8触手螅状幼体,饵料主要还是轮虫,丰年虫卵,每天喂食2次,摄完食之后2小时换水吸残饵,10天左右生长成16触手螅状幼体,投食量是螅状幼体的三倍,每天喂食两遍。
螅状幼体15℃以上就可以横裂生殖成碟状体。
半个月横裂生殖一次。
1.4碟状体的培育碟状体的时期一般投喂2-3次,摄完食需要多观察它的的状态,投喂饵料不宜太多,太多时吃不尽会吐出,每天都要换水,换水量是100%,温度保持在22℃最佳,大约5到10天左右长出伞径1厘米,当长成平伞状时应分池养殖,长成半球状时,这时就长成幼蜇。
2成体的养殖技术海蜇养殖最关键的就是温度和盐度的控制,一般最适水温是18-30℃,过高过低都是会影响海蜇的生长,盐度一般18-28,在此范围内盐度越低越好养殖池塘在选择的时候,也需要考虑附近有无淡水资源,盐度较低,饵料生物丰富的有利于海蜇的生长。
海蜇的养殖技术
海蜇的养殖技术塑料大棚养殖海蜇技术初探海蜇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热点,但由于受养殖技术尚不成熟的限制,一则室外养殖成功率普遍较低二则因海蜇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故养殖时间仅限于夏秋两季,货源短缺,价格过高,因此,利用蔬菜大棚种植技术与海蜇养殖有机结合,可一年四季进行生产,使鲜活成蜇源源不断供应市场,既能满足消费需求,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塑料大棚的建设选择适宜池塘,整修改造成长度不限、宽20m--40m、深1.2--1.8m的条形池塘,平整池底,四周用塑料薄膜护坡。
在此基础上,用直径10cm以上的竹杆作立柱,其间距为2m--2.5m;用细竹或竹片作顶部支撑,其间距为1.5m--2.0m;用铁丝将纵横成网的棚顶结节固定好,外部封上雾滴型薄膜,两端留出出口和风门,设置好进排水系统即可。
一般每个塑料大棚面积0.7ha--7.0ha为宜,面积过大则不易管理和调控,且塑料大棚内的池塘四周勿留死角,以免海蜇集群使其活动受限而致死。
二、苗种育成与放养1.苗种来源。
目前,获得苗种的来源有三种方法:一是采捕海上自然苗种;二是半人工采苗,即采捕或收购海上成熟期的海蜇,通过人工投放附着基的办法获得苗种;三是人工育苗,即选用海上成蜇或人工养殖的成蜇,通过强化培育和繁殖获得优质海蜇苗种,其蜇苗生长至1.5cm以上时,即可作为苗种使用。
2.投苗。
投苗密度一般掌握在5只/立方米--8只/立方米为宜。
投苗前,养蜇池应放水50cm--60cm,施肥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以满足幼蜇摄食需求。
作为常年生产的塑料大棚池塘,应设立单胞藻培育池、轮虫培育池和卤虫培育池,以培育幼体的饵料生物,并视海蜇生长速度分级投喂。
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尽量将两者差距调整到越小越好,以免由于差异过大而影响蜇苗投放的成活率。
3.养殖管理(1)水质调控。
养蜇先养水,根据实践,肥水放苗后应稳定水质5天--7天,待幼蜇逐渐适应时,池塘再行加水。
海蜇室内养殖及繁育技术
2024.3海蜇(Rhopilemaesculenta )隶属根口水母科、海蜇属。
海蜇属有4种,其中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在我国均有分布。
海蜇的个体最大,是渔业生产和加工食用的主要种类,也是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品种。
海蜇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栖息于近岸水域河口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沿岸及俄罗斯远东海域。
海蜇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还含有钙、碘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现将海蜇的人工养殖及秋季繁育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设施养殖车间顶部设置遮阳设施,调节车间内光照在2000~2400勒克斯。
养殖池面积为40~50米2,池深1.2~1.5米,配备成套卤虫孵化装置、鼓风机、海水沉淀池、沙滤池、高位水塔等设施。
二、人工养殖养殖开始时间为6月中旬,养殖品种选择红海蜇,其养殖品质较好。
1.海蜇苗入池养殖池布气石0.5个/米2,提前加满水,使水温、水质等与育苗池接近,气石充氧量调至水面微冒气泡。
挑选伞径3~5厘米、伞部光滑无残缺、活力强、胃部饱满的健康幼蜇放入养殖池。
2.饵料投喂海蜇人工养殖,无论是幼蜇、水母体还是螅状体,主要以丰年虫为饵料。
春季也可添加投喂轮虫,轮虫可以从市场购买也可以自己培育。
购买的轮虫必须暂养12小时并经消毒后投喂。
投喂安排具体为白天投喂6次,每2小时1次;夜间投喂2次,分别为20:00、24:00。
海蜇水母体阶段生长迅速、摄食量大,根据其生长情况调整投饵量。
卤虫孵化装置要配套齐全,要保证孵化缸的充氧量,严格控制孵化水温和孵化密度。
丰年虫最佳孵化温度为26℃左右。
孵化温度越高,孵化时间越短,但孵化的丰年虫活力差。
活力差的丰年虫容易沉至池底,海蜇不易摄食,造成饵料浪费,一旦腐烂变质还会污染水体。
3.日常管理红海蜇养殖适宜温度为15~28℃,最佳生长水温为20~26℃,盐度为18~30,pH 为7.8~8.6,喜弱光环境。
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温度适宜、饵料充足、水质较好时海蜇生长速度较快。
海蜇养殖32问
海蜇养殖32问每日一问!第一问:海蜇圈如何清塘?答:经过长年的养殖,海蜇圈普遍存在老化(有机化、还原化、酸化、毒性化等)现象,为了减轻池底污染,净化养殖环境,清塘工作尤为关键。
对于这样老化的池底,最好采取以下措施:养殖结束后,在入冬之前做好清淤工作,以保证有更多的时间让让池底得到充分的暴晒氧化。
一般到第二年的3~4月份即可进行消毒处理,具体方法如下:进水10厘米左右,先用漂白粉10—15公斤/亩消毒,24小时后再用生石灰15-25公斤/亩调整池底PH值,2~3天后泼洒活菌制剂,如“三环活力源”1-2公斤/亩。
这样不仅能杀死部分病原体,还能稳定池底PH值,增强池底的自净能力。
第二问:放苗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答:清淤、消毒工作结束后圈内即可蓄水,时间选择在放苗前一个月以上。
圈内蓄水至1~1.2米,选择晴天泼洒“藻安生”6-8亩/瓶,并与“三环活力源”合用。
注意不要向圈内泼洒鸡粪、化肥等,以防臭底,污染水质。
待水色较为稳定,透明度在40-50厘米左右即可择机放苗。
第三问:海蜇最适宜生长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答:海蜇属于广温、广盐性的海洋生物,对温度、盐度的适应范围比较广。
适温为15℃-34℃,最适水温为18℃-25℃。
适宜盐度为7-39。
最适pH值为7.8-8.5。
适宜溶解氧为≥4毫克/升。
氨氮应≤0.6毫克/升。
喜欢栖息在光照强度在2400勒克斯以下的弱光环境中。
养殖水域中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无赤潮发生。
第四问:放苗密度多少更合适?答:放苗密度的多少与饵料、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饵料不足、环境恶劣是限制放苗密度的主要因素。
饵料不足会导致海蜇畸形率高、长势不均,而养殖环境恶劣会直接影响蜇苗的成活率。
目前,普遍的放苗密度在30个-50个/亩。
我们认为,如果饵料、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所改善的话,放苗密度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反之,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盲目地加大投苗量反而会影响整体海蜇的长势,需要谨慎。
海蜇全人工育苗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效繁殖群体数的公式计算可知要在一个养殖群体 中
选择 亲本 , 同时避 免近交 衰退 , 在实 际生产 中至少 各 有5 0只发 育成熟 的雌蜇 和雄蜇 参与 到繁殖 过程 中[ 1 】 ( 际生产 中所用 亲蜇偏 少 , 实 此数 量作 为育苗 单位 参
考) 。海蜇从外形或性腺颜色难于鉴别雌雄 , 要选择 成熟 度高 的亲蜇 , 镊子从 生殖 下穴插 入 , 出小 块 用 取
( 日照 市 水 产 研究 所 , 东 山 日照 262 ) 7 8 6
海蜇 隶属 腔 肠动 物 门海 蜇属 , 生活 史分 为 有性 世代 和无 性世 代 ,具 有 世代 交替 的生 物学 特 点 , 是 进行 繁殖 生物 学 、 体生 物 学及 遗 传机 理调 控 研究 幼 的合 适对 象 。海 蜇 的育 苗技 术尽 管 已非常成 熟 , 但
养成中可积极探索 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 以海蜇为主 要 品种 , 当搭 配 鱼 、 、 进行 混 养 , 于充 分 利 适 虾 螺 对
用虾 池 资源 , 高虾 池综 合 利用 水 平和 经 济效 益有 提 显著 意义 。已有文献 报 道 的混 养模 式有海 蜇 和杂 色 蛤 的混 养 [ 海 蜇 同对 虾 的混 养 [ 实 际 的 生 产 中可 3 1 , 4 1 , 根据 海 蜇 的生 态 习性 及 生 物 学 特 点 选 择 更 多 的 品 种进 行实 践 。选择 合 适底 质 的 池塘 进行 养 成 , 如池
的活力。 螅状体吃饱后会用触手将多余的卤虫幼虫 杀 死并 包裹 在 自己周 围 , 引起 螅状 体 随 卤虫 尸体 一
起 腐 烂 死亡 ,在 营 养 强 化 阶 段 投饵 量 也 要 加 以控 制 , 宜过 多 , 不 可视 螅状 体 的颜 色 而定 , 吃饱 为桔 黄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水质污染及净化技术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水质污染及净化技术研究海水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海产品的需求。
其中海蜇养殖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项目,具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海水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过程中的水质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首先,我将讨论海蜇养殖中可能出现的水质污染问题。
海蜇养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污染源:废饲料、养殖底泥、粪便和残余药物。
废饲料和养殖底泥富含有机质,当它们分解时会释放出大量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氮源。
这些氮源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体的水华和水生态系统破坏。
另外,海蜇养殖中使用的饲料和药物也可能存在残留,这可能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
针对海蜇养殖中的水质污染问题,科研人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开发了各种净化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净化技术。
首先是生物净化技术,包括生物过滤、藻类养殖和微生物处理等。
生物过滤通过利用特定的生物菌群,将有机废物转化为无机物,并有效降解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藻类养殖则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将水中的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微生物处理则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群落,降解水中的废饲料和有机物,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其次是物理净化技术,如光照消毒、搅拌和气体交换等。
光照消毒是利用紫外线照射水体,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
而搅拌可以提高水体中氧气和溶解物质的均匀分布,促进水中废物与氧气的接触和转化。
气体交换通过增加气体交换的面积和利用气体传质的原理,有效提高水体氧气的含量。
此外,化学净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海蜇养殖中的水质净化。
比如利用活性炭吸附、臭氧处理和草甘膦去除等。
活性炭吸附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异味,提高水质的透明度和质量。
臭氧处理可以氧化有机物和微生物,达到消毒和净化的目的。
草甘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水体净化的除草剂,能有效清除水体中的底泥和有机物,降低富营养化的发生。
此外,有效管理养殖过程和改善养殖设施也是净化水体的重要手段。
2024年海蜇养殖市场前景分析
海蜇养殖市场前景分析引言海蜇是一种重要的水生生物,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
近年来,海蜇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展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
本文将对海蜇养殖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潜在挑战。
市场概述海蜇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水产产品。
其丰富的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等特点,使其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海蜇养殖具有投资少、周期短、回报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关注。
目前,全球海蜇养殖市场规模已逐年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市场驱动因素1. 健康饮食的流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饮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海蜇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低脂肪的食材,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需求,其市场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2. 亚洲市场的增长亚洲地区是海蜇养殖市场的主要消费地,特别是中国等国家的市场规模巨大。
亚洲人民对于海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推动了海蜇养殖行业的发展。
3. 替代品需求由于海蜇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在一些产品中可以替代传统成分。
例如,海蜇面膜、海蜇凝胶等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为海蜇养殖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市场挑战1. 环境风险海蜇养殖对于水质、温度和养殖基地的要求较高。
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会对海蜇养殖产生不利影响,加大了经营风险。
2. 市场竞争随着海蜇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新的养殖企业进入市场,使得旧有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市场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与自动化随着科技的进步,海蜇养殖业也在不断创新,开发出更高效、更自动化的养殖技术。
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品质。
2. 品牌建设及市场拓展海蜇养殖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拓展海蜇产品的应用领域。
总结综上所述,海蜇养殖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健康饮食的流行、亚洲市场的增长以及替代品需求的增加,海蜇养殖市场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然而,环境风险和市场竞争是发展海蜇养殖市场所面临的挑战。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殖风险与风险评估研究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殖风险与风险评估研究海蜇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海洋生物,其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独特的口感,在许多亚洲国家被广泛食用。
近年来,海蜇养殖成为一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与其它养殖业一样,海蜇养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海蜇养殖的风险,并进行风险评估研究,为养殖者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
一、养殖环境风险养殖环境是海蜇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养殖效果。
养殖环境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温度变化:海蜇对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弱,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养殖者在选择养殖场址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并采取相应的温度调节措施,如建造温室或利用冷却系统等。
2. 水质污染:海蜇对水质要求较高,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非常敏感。
水质污染会导致海蜇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养殖者应定期监测水质,并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增加水体流速、设置过滤器等。
3. 水体溶氧:海蜇对氧气的需求较高,缺氧会导致其死亡。
养殖者应确保养殖区域的水体含氧量充足,并及时排除污水和废弃物,以保持水体清洁。
二、疫病风险及防控措施海蜇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发生疫病,导致养殖者的经济损失。
疫病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病原体:海蜇容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感染病原体后,海蜇会表现出免疫力下降、食欲减退等症状。
为了减少感染病原体的风险,养殖者应注意养殖水体的清洁,并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消毒。
2. 病害传播:疫病在养殖过程中通过环境、水体和携带者等途径传播。
防控疫病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查养殖设施和饲料,及时发现并隔离有病的海蜇,阻止疫病的传播。
3. 预防免疫:为了提高海蜇的免疫力,养殖者应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特点,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并定期进行预防免疫。
三、市场风险及应对策略海蜇养殖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下降、产品质量问题、价格波动等。
市场风险的存在可能导致养殖者的产品滞销和经济亏损。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
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海水养殖海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项目,其具有高经济效益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然而,海水养殖过程中养分循环和养殖区域管理是影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海水养殖海蜇的养分循环与养殖区域管理策略,以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养分循环是海水养殖海蜇高效养殖的关键。
养分循环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促使养分的循环再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养分循环。
首先,利用养殖池和相邻水域的水循环系统。
在养殖池中设置合理的进水和排水装置,确保养殖环境的水质稳定。
同时,可以通过循环利用进水和排水中的养分,如活性底泥和粪便,用于沉积物沉淀和藻类生长,提高养分的利用效率。
其次,引入富营养生物和生态环境调控。
可以在养殖池中引入富营养生物,如微藻和浮游生物,利用其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减少有害物质和养分的积累。
同时,通过调控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促进藻类和有机物的降解和利用,提高养分的再循环利用率。
再次,合理选择饲料和控制投喂量。
饲料是影响海蜇养殖养分循环的重要因素,应根据海蜇的生长需求和饲料转化效率选择合适的饲料。
同时,要对饲料的投喂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过度投喂导致养分的浪费和积累。
除了养分循环,养殖区域管理策略也是保证海水养殖海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养殖区域管理涉及到合理规划养殖区域、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
以下是几项重要的养殖区域管理策略。
首先,合理规划养殖区域。
在选择养殖区域时,要考虑水质状况、环境因素、生态承载力等因素,避免选择过度污染的区域和生态敏感区。
同时,要合理划定养殖区域的大小和密度,避免过度集中养殖导致环境压力过大。
其次,加强污染物排放管理。
在海蜇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弃物要进行合理处理,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可以采用生物滤池、沉淀池和人工湿地等技术,对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此外,要对废弃物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如制成有机肥料或生物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原因及对策一、池塘养殖海蜇回捕率低的原因1.养殖池塘选择不规范。
一是池塘水质差、单个池塘面积太小或水深太浅。
二是养殖多年的旧池塘,淤泥厚,坡比小,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
有的池中已养花蛤、文蛤或竹蛏等,养殖前未能进行彻底晒滩、清塘、消毒。
有的是连片垦区虾池,养殖品种不一,规格不同。
加之池渗透严重,造成晒滩不彻底。
外堤中沟进排水污染严重。
三是进出水条件差,有的垦区虾池小潮无法换水。
四是淡水水源缺乏,海水的比重偏高。
2.饵料培育差和饵料不足。
海蜇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小时~5小时后食物即被消化。
海蜇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食量在其伞径20mm时为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时为290多万个。
其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
海蜇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
3.放苗时间。
规格和密度不当或运苗和投苗技术欠佳,造成苗种成活率低,影响回捕率。
4.养殖管理技术跟不上。
一是拦网措施不力,海蜇柔软的伞顶部容易与池壁磨擦、受损,引起海蜇抢滩死亡。
二是水质管理技术。
养蜇先养水,水体肥度及理化因子的高低,要适应海蜇的生长需要,而不少养殖人员,只知道水体的肥度与饵料有关,忽视水质的“肥、活、爽”三要素。
二、提高池塘海蜇养殖回捕率的对策1.选择规范化的池塘,彻底清塘、晒滩、消毒,同时实施合理的拦网措施,应该在岸边水深0.5m处加围网或塑料布,用竹杆支撑,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放苗前要搞好肥水工作,增加水中浮游生物量,以保证放苗初期的饵料生物量。
肥水浓度要合适,以防水质变坏,影响苗种成活率。
用鸡粪进行肥水一定要注意将鸡粪进行彻底发酵7天~8天后才能使用。
高温季节,最好不用鸡粪追肥,以防水质污染。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浮游生物量、pH值等。
同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指标,尽量通过育苗室将两者差距调整到最小,以免由于差距过大而影响蜇苗的成活率。
海水养殖海蜇苗对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补充作用
海水养殖海蜇苗对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补充作用海水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它在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为了保持和恢复海洋生态的平衡,我们需要寻找一种生态友好的方式来改善水产养殖系统的环境。
海水养殖海蜇苗的引入,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方法之一。
海水养殖海蜇苗是指通过特殊的培育技术,将海蜇的幼苗放养于海水养殖池中进行养殖的过程。
海蜇作为海洋中的一种重要生物资源,养殖海蜇苗能够产生多种生态补充作用,从而改善水产养殖系统的生态环境。
首先,海水养殖海蜇苗能够有效控制水质。
水产养殖中,鱼类或虾类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这些废物中的氨氮和氮磷化合物容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从而引发水质恶化。
而海蜇苗则能够对这些废物进行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养分,减少了废物对水质的污染。
其次,海水养殖海蜇苗还具有显著的抗气泡病作用。
气泡病是指水产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主要由气泡细菌引起。
气泡病会导致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大面积死亡,对水产养殖系统的影响十分严重。
而海蜇苗在养殖过程中会分泌抗菌物质,对气泡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少气泡病的发生,保证了养殖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海水养殖海蜇苗还能够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溶解氧是水体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对于水产养殖系统而言,保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十分重要。
海蜇苗通过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氧气,并将其释放到水中,增加了水体的溶解氧含量,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最后,海水养殖海蜇苗还具有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
水产养殖系统中,常常会出现浮游生物过度繁殖的问题,这会导致水质恶化和养殖品质下降。
而海蜇苗能够以浮游生物为食,调节浮游生物的数量,减少其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海蜇苗也是许多鱼类和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引入还能够增加水产养殖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海蜇苗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方法,对水产养殖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补充作用。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海蜇养殖是一种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洋养殖业。
与传统的陆地养殖相比,海蜇养殖具有许多优势,如成本低、水域资源丰富,同时也能够减少对沿海生态环境的破坏。
然而,海蜇养殖也面临生态环境的困扰,为了保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海蜇养殖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
首先,海蜇养殖需要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
海蜇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选择养殖场点时应对水域的水质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
养殖场点的选择需要考虑水深、水温、盐度、溶氧量等因素,以保证海蜇能够获得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此外,要避免选择临近工业区、渔港或污染源附近的养殖场点,以减少对海蜇养殖的不利影响。
其次,海蜇养殖需要进行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包括饲料管理、养殖密度控制、疾病防控等方面。
在饲料管理方面,应选择优质的饲料,并合理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域污染。
在养殖密度控制方面,要避免过度养殖,以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氧气供海蜇生长。
同时,定期检查和清理养殖设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造成疾病传播的风险,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此外,为了减少对野生资源的损害,海蜇养殖还需要进行合理的苗种引进和繁殖工作。
为了避免对自然资源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应采取有效的养殖苗种引进方式,减少对野生青蛙的捕捞。
在苗种繁殖方面,可以探索人工繁殖和改良繁殖技术,增加养殖苗种的供应量,从而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
在海蜇养殖的各个环节中,应加强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养殖场点周围水域的水质、生物多样性、底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此外,养殖过程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也能为养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优化养殖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总之,海蜇养殖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管理对于保持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养殖者应该重视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系统管理,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并通过监测和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养殖效益。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范本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概述海蜇的养殖起源非常早,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人开始养殖海蜇了。
现在海蜇养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业。
海蜇养殖主要是在南方沿海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它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补益身体等功效。
同时,海蜇肉质鲜嫩,味道鲜美,食用非常受欢迎。
本文将介绍海蜇的池塘养殖技术。
设计选址海蜇池塘养殖一般选择水流量较大、水质清爽、沙石底部的水塘。
并且,要选择适合海蜇生长的深度和水质,一般要求池塘深度在1.2-1.5米之间,PH值为7.5-8.5,水温在18℃以上。
在选址时,还需要考虑到供水和排水的问题。
一般来说,海蜇养殖需要供应新鲜的水源。
同时,为了保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要安排好排水管道,及时清除残留物和粪便。
池塘建设在池塘的建设方面,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清理池塘的底部杂物,养殖环境必须保持清洁,保证虾苗健康成长;其次,搭建保护设施,防止天气转凉的时候,海蜇死亡或生长缓慢;第三点,根据不同的养殖需求,调整好池塘的深度和水质,保持适宜的水温和氧气含量。
除此之外,还要规划好出入口的位置,做好围挡,避免外敌入侵。
海蜇种苗选取选用优良海蜇种苗是海蜇养殖的关键,一般选择理想品种,并且年龄要在3个月以上的种苗。
在选取种苗时,需要检查其生长状态、身体颜色和体态,排除疾病和畸形虾苗,选择健康、成活率高的种苗。
海蜇饲养管理饲料海蜇的饲料选择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保证饲料质量,饲料含有充分的蛋白质、氨基酸、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以提高海蜇的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长;另一方面,要保证饲料种类合理,要能在短时间内被海蜇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养殖成本。
在选择饲料时,可以选择虾饵、小鱼、虫类等水生生物,也可以选择饲料颗粒,具体饲喂量根据海蜇的体重和生长阶段而定。
水质管理海蜇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环境敏感性,故水质管理尤为重要。
养殖池水应保持清洁,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海蜇的健康生长。
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畜牧渔业论文
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畜牧渔业论文海蜇养殖稳产的四项技术措施刘吉明(丹东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辽宁丹东118002)最近几年海蜇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北方沿海地区池塘的主要养殖品种。
由于养殖者的经验和技术原因,产量变动和盈亏幅度较大,笔者结合几年的生产实际,分析其中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措施,供参考。
1池塘构造要合理池塘结构是影响海蜇养殖产量的因素之一,一定要适应海蜇生活和生长需求,要有相应的深水区和浅水区。
浅水区水温回升快,有利于繁殖基础饵料生物,也适合海蜇幼苗阶段生长。
随着海蜇个体增大,浅水区已经不适宜生活要求,海蜇喜欢到光线较暗的深水区。
大型池塘一般都能满足上述要求,因而其产量要比小池塘稳定高产。
不能满足要求的池塘要通过加深改造,采用挖沟或加高堤坝方式,增加水深,保持有1.8 m以上的深水区域占池塘面积的20%~30%。
2提高苗种成活率2.1强化苗种培育在育苗室出池前经过投喂卤虫等优质饵料强化培育,可以增强苗种体质,提高对池塘水域环境的适用能力。
2.2培育大规格苗种小水面池塘暂养苗种管理方便,可以投喂卤虫等饵料,提高苗种成活率。
经过半个月的暂养,海蜇苗种伞径达到3~5 cm以上,再放养到养殖池塘;大型池塘养殖,建议用围网划分出池塘一角暂养苗种,待规格达到要求时,直接撤去围网,将苗种放入养殖池塘。
2.3提前肥水通过提早繁育养殖池塘的基础饵料生物,苗种入池后就有营养丰富的浮游动物饵料摄食,可以有效提高成活率。
2.4设置拦网为防止海蜇幼苗搁浅池塘边死亡,池塘四周要用20目的筛网设置拦网。
2.5预防敌害池塘进水口要安装40目的进水网,防止鱼、蟹类等敌害残食海蜇幼苗。
3保持生物饵料数量养殖过程中要施用肥水制剂和营养盐肥水,使池塘的浮游生物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这是一项必要的稳产技术。
生产实践中发现,投喂一些搅碎的鱼肉或糠虾肉有助于提高产量,原因是投饵后大部分溶解的有机物可以肥水,能促进浮游生物繁殖。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与饲养条件优化
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与饲养条件优化海水养殖海蜇作为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优化海蜇的生长性能和饲养条件将对海蜇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海蜇的生长性能、饲养条件及其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海蜇的生长性能是评价饲养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海蜇的生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养分、光照、水质等。
研究表明,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海蜇的生长,一般在20℃-30℃之间为宜。
此外,合理的饵料投喂量和频率也是影响海蜇生长的因素之一。
养殖海蜇时,需要根据其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来确定适宜的饵料投喂量,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同时避免过度喂食导致水体污染。
光照对于海蜇生长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适宜的光照能够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养殖效果。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调节光照强度和照射时间,以保证海蜇的正常生长。
其次,饵料的选择和饲养条件的优化对于海水养殖海蜇的生长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饵料的选择应根据海蜇的食性特点来确定。
海蜇是肉食性动物,对于动物性饵料有着较高的摄食率和消化率。
常见的饵料有鱼饲料、虾饲料等。
在饲养过程中,需要合理配比,确保饵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充分供给。
此外,水质对于海蜇的生长也至关重要。
养殖水体的氨氮、硝酸盐等指标应该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对海蜇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的养殖密度也是优化饲养条件的关键之一,通过合理调节密度,可以减少海蜇之间的竞争,提高个体生长速度。
另外,海蜇的疾病防控是饲养条件优化中的重要环节。
饲养海蜇时,要定期检查水质和海蜇的健康状况。
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常见的海蜇疾病有感染性损伤、寄生虫感染等。
预防海蜇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养殖设备和饲料等方式。
同时,在选择和使用药物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避免对海蜇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饲养海蜇的水体环境也需要进行优化。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和清洁度。
海蜇农业养殖大全
4.3 放苗时机山东沿海放苗时间都不早于 5 月。为避开午间阳光直射, 一般选择在晴天的
一早一晚和无风或微风的时间投放。放苗时,应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过渡
10~ 20 分钟后再
慢慢放入。 最好是选在深度 40cm 以上水域进行多点投放, 切勿在下风头或池周浅水区放苗,
以免因幼苗稚嫩,被冲上池沿致死。
4.4 放苗数量视池塘面积,水体深度、水质以及交换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对条件好、换水 方便的池塘可适当多放, 否则应少放。 其单养放苗数量一般掌握在 7500~15000 片/ ha,混 养放苗量可掌握在 1500~6000 片/ ha。
日— 30%/日)至水深 1.5m~2.0m,放茁密度可以控制在
100 片 /亩,养殖海蜇回捕率平均在
6%— l 5%(亩产 50kg—100kg)。为了准确把握池内放养数量, 亩 10 片— 20 片放养为宜。
建议经中间暂养后计数, 按每
养殖过程中,池水温度应稳定在 16℃— 18℃,水深保持在 0.80m~1.20m 之间,并随着 海蜇个体的增大,水深逐渐调整至 1.5m—2.0m。
现海蜇大量死亡现象, 造成养殖回捕率极低。 在池塘进、 排水条件差时会出现前期海蜇生长
良好,当体重达到 3kg/片— 5kg/片时,由于水质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生存要求,而生长速
度减缓,甚至缺氧死亡。—般地,在养殖中,后期,当池塘内海蜇存池量达到
10 片/亩时,
日换水量小潮时要保持 10%— 20%,大潮时应达到 30%,增大换水量是保证提高产量和回
5.2 投饵海蜇主食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喜食 轮虫和卤虫。故在养殖前期基础饵料好的情况下, 一般不需投饵。 但海蜇具有贪食特性,昼
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
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海蜇头(英文名:jellyfish)是一种珊瑚动物类,也被称为海蛰、水母。
近年来,海蜇头的养殖业发展迅速,成为了许多养殖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本文将介绍海蜇头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
一、基础设施建设1. 海蜇头水池设计:养殖海蜇头需要准备适宜的水池。
水池应具备良好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以保证海蜇头的生长和发育。
水池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确定,选择适当的材料,如水泥池或塑料池,并设置过滤装置来维持水质清洁。
2. 水质管理:海蜇头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不良会影响其生长和养殖效益。
养殖户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PH值、溶解氧含量等,并据此调整水质。
使用合适的过滤装置可以帮助净化水质,避免因细菌和有害物质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二、种苗选育1. 品种选择:海蜇头种类繁多,不同品种适应能力和产量有所差异。
养殖户应根据当地水质状况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如东方水母、海蛰等。
2. 种苗繁殖:海蜇头的繁殖主要依靠孢囊发育。
养殖户应选择健康的母蜇头,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分裂或区域引种,创造繁殖环境,促进孢囊的发育和释放。
三、日常管理1. 饲料管理:海蜇头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养殖户应提供适宜的饲料。
常见的饲料包括浮游动物、虾养殖废料和市售的海脆片。
养殖户可以根据养殖密度和生长情况调整饲料的供应量,以避免过度喂养和水质恶化。
2. 温度控制:海蜇头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一般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
养殖户应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调整水温,可采用水循环系统、加热装置和遮阳措施来控制温度。
3. 疾病防治:海蜇头容易受到各种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导致死亡和损失。
养殖户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洗水池和过滤设备,避免感染的蔓延。
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可以请专业兽医进行处理,以防止疾病蔓延。
4. 养殖密度和分群管理: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但过高的密度容易导致争食和水质恶化。
养殖户应根据水池大小和品种特性合理设定养殖密度,并进行适时分群管理,以避免资源的竞争和损失。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海蜇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海蜇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业,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还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蜇养殖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养殖水域选择、海蜇种类的选择、饲养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养殖方法和科学的管理,可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正文:1. 养殖水域选择海蜇喜欢在海洋中生长,养殖时应选择水质清澈、溶氧充足的海域。
海蜇对温度、盐度和pH值也有一定要求,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养殖。
2. 海蜇种类选择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海蜇品种有刺身海蜇、普通海蜇等。
在选择养殖种类时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做出合理选择,力求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水质调节和养殖管理养殖前需将水域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杂质及有害物质,调节水质的pH值和盐度。
为了保证海蜇的生长和发育,可加入适量的有机肥或养殖饲料。
定期检测水质,掌握养殖环境的变化。
4. 温度和光照管理海蜇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较高,应根据海蜇品种和当地气候特点进行调控管理。
一般来说,养殖温度保持在15-20摄氏度较为适宜,光照时间每天约8-10小时。
5. 饲养和喂食管理海蜇属于无脊椎动物,其消化系统较为简单,饲养和喂食管理相对较容易。
常见的海蜇饲料主要包括小鱼虾、海藻等。
喂食时要注意饲养密度,不可过度喂食以免造成水体污染。
6. 病害防治和养殖风险控制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包括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加强养殖场环境的管理,定期清理污染物和死余物,降低养殖风险。
7. 市场销售和经济效益海蜇养殖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潜在发展空间,养殖者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并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总结:海蜇养殖是一项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但养殖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风险。
通过合理的选择海蜇种类、科学的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养殖者应持续关注市场需求,不断提升自身养殖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开展 种 质提 纯 复壮 及 优 良品 种 选 育
险 ,增加产量和养殖经济效益 。
5 . 从 改 善 水质 、科 学投 喂 着 手加 强 病 害 防 治
2 0 1 0 年 ,东港市水 产技 术推广 站与水 产养殖 开发 中
6 . 科 技 滞 后 于 生 产
放养下茬。滤食性贝类的放养量要根据 池塘 条件 及管理水
平决定 ,从近年养殖情况看 ,滤食性贝类设 计产量最 好在
海蜇养殖 已成为我 国海水养殖 的一项新兴产业 ,但随 2 0 0 k g / 亩 一3 0 0 k g / 亩 。对 虾 的放 苗 量 为 3 0 0 0 只/ 亩 ~5 0 0 0 只/
着养殖业 的发展 ,出现 了一些新的 问题 ,已经影响到产业 亩 。} 昆 养鱼类的放苗量要根据苗种大小及设计产量决定 , 的发展 。如病害 防治 、人工专用饵料研制 、池塘海蜇承载 力研究 、水质调控 、种质改 良等许多技术 问题 ,亟待科研 部 门和有关的生产单位共同去探讨解决 。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为苗种生产场家及养殖业户提供优 良 投喂 ,海蜇多的地方 多泼洒 ,少的地方少泼洒 ,无海蜇的 的种苗。海蜇苗繁育单位从亲蜇选购、暂养、产卵孵化到 地 方不洒 ,以达到最大的利用率 ,保证海蜇 的营养需求和
苗种培育等一系列过程要严格按照 “ 海蜇繁殖技术规范” 操作 ,为养殖业提供优质海蜇苗。这项工作需要有关的科 研单位 、原种场 、良种场 、苗种繁育场及苗种监督管理部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东港的海蜇养 殖面 积已 占海 水池 3 c m~8 c m大规格 苗 ( 俗称 “ 蛋 黄苗” ),然后再分 塘 , 0 只 ~8 0 只的密度放养在成蜇养殖池 塘 总面积的近8 0 %。这样 的规模 ,池塘不能倒茬 ,沿海水 将大规格苗种 以每亩3 质及水 中的饵料 生物得不到休养 生息 ,病 害造成 的损 失逐 中养殖2 0 天 ~4 5 天 ,长至2 . 5 k g 以上 的商品规格后 适时起 年严重 ,能否重蹈对虾养殖的覆辙 ?值得我们思考。 捕销售 ;多茬 :一年放大规格幼蜇3 次 ~5 次 ,多次捕捞 , 捕 大留小 ,轮捕 轮放 。该养殖模式适合本地 区海蜇生产实 际,应大力推广普及 ,以避免过去一次大量放苗或在较短
政 策 方 面 的 大力 支持 。
3 . 适 当的放 养 密度 和 混 养 比例
良好的体质 ,同时减少代用料对水质和底质 的污染。
6 . 提 倡 生 态 养 殖
海蜇被动性摄食的特性决定其对人工配合饵料 的利用
要 靠 水 体 中的 天 然 饵 料 ,凡小 型 浮 游 动 物 多 的 池塘 ,海 蜇
3 4 0 0 万 元 ,引种 效 果 非 常 明显 。
剂、底质 、水质改 良剂 ,为海蜇创造 良好的生活环境。 代 用 料 要 发 酵 后 粉 碎 , 粒 度 要 细 ,最 佳 粒 径
但引进的江苏海蜇经几年养殖后也会退化 ,这就要求
. 2 ur t n ~O . 5 mm ,悬 浮 时 间越 长越 好 ;在 日出 和 日落 前 后 我 们 要 深 入 开 展 海 蜇 原 种 保 种 和 良种 选 育 , 良种 场 要 真 正 O
龙
水 产养殖 这支 产业 队伍 的从业 人员 极不太 稳定 ,每 格健康海蜇苗种 ,分批捕捞 ,控制单位水体海蜇存池量不 年都有进有 出,即使一直从事海蜇养殖的人员 ,从业时间 超过所能承载的负荷 ,并加强水质管理及天然饵料生物培 也不过十年 ,而且在发展过程 中不断有新的 问题 出现 ,所 养 ,就可获得最佳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养殖 产量、效益。 以,整体技术素质不高 。如海蜇养殖池塘的水质管理 、饵 每茬放 伞径3 c m以上 的幼蜇3 O 只/ 亩 ~8 0 只/ 亩 ,个体 重达 料培养 、代用料投喂 、病害防治等技术都有所欠缺 ,每年 2 . 5 k g 以上 可 根 据 市 场 情 况 及 池 水 中 天 然 饵 料 生 物 多 寡 , 因技术不精 、管理不善而导致海蜇养殖失败 的池塘 占总养 适时捕捞销售 ,再放养下茬或在上茬海蜇起捕前5 天 ~8 天 殖面积的2 0 %以上 ,以亏损告终。
二 ,促进海蜇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 . 加 大科 研 力度
任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不断进步,海 时间内数次 间隔放苗 ,导致存池量过高或过低 、规格参差 蜇 养殖 业也一样 ,应增加水产科研 经费的投 入 ,针对 制约 不 齐 或 “ 多 代 同塘 ”等 问题 ,使 一 系列 管 理 措 施 更 有 针 对 产 业发展 的种质退化、病 害防治、饵料研 制、单位水 体海 性 ,减少盲 目性 ,并可避免放 养一茬苗不成功所造成空塘 蜇承载力研究以及池塘水质调控、养殖 水体化学 品的投入 现象 的发生 ,实现 多茬养 殖 ,提 高养殖 成活 率 ,降低风
良好的水质 ,比较充足的天然饵料 ,代用料 的科学投
心合作引进江苏海蜇进行育苗养殖 ,改善了种质质量 ,推 喂 ,是海蜇健康 生长 ,不容 易患病 的前提 。除采用换水 、
广养殖4 1 3 3 公顷 ,平均 每公顷增产8 7 0 k g ,全市增 加收入 施肥等 手段调 控水 质外 ,要根据 水质情 况 ,泼洒生 物制
门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更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给予资金及 率很难提高 ,在没有开发出优质的海蜇 专用饵料之前 ,仍
7 . 养殖 规 模 迅 速 膨 胀
一
般 两步 多 茬 养成 法”
两 步 养 成 :先 将 伞 径 O . 6 c m ~1 1 2 , 1 1 1 左 右 的 稚 蜇 放
在 面 积 比较 小 的 苗种 培 育池 中养殖 1 5 天 ~2 5 天 ,养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