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写作中材料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的写作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作文: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的田中耕一既非教授,又非硕士、博士。他只是“日本企业社会最低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连同行专家对他也一无所知。田中发表论文很少,但他默默无闻,潜心钻研,于1987年发表一篇论文,在高分子研究领域提出了性质界定和结构解析的原创思想。经过十几年实践,这个思想已发展成为世界感应度、精确度最高的生物高分子分析方法,受到欧美学术界高度评价,终于成为此次获奖的重要依据,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主席称田中耕一是开启生物大分子新研究领域大门的第一人。

田中耕一的获奖让日本人吃了一惊,也给我们很多启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在800字。

范例:静中生慧

何为“静”?静,不光是指听觉上的静,更应是心静。要想有一番成就,你得先静下心来。

要想有成就,想“生慧”,你就得“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要是不静,怎么能独自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最后得到拯救众生的真谛?东晋的陶渊明要是不“静”,怎么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要是不“静”,怎么能默默耕耘,潜心研究,最后开启生物新领域的大门?这些人面对尘世的喧嚣,静下心来,潜心于自己的事业,静中生慧,最后才获得成就。

作家陆文夫在《快乐的死亡》中从作家的“静”与不“静”,谈到了作家的艺术生命问题。如果作家不静,他就不可能潜心于自己的作品,那也就是他艺术的死亡。所以,要想有成就,你就一定要做到心静。要是不静,又会如何呢?让我们假想一下,田中耕一面对日本繁华的社会,心浮气躁,每天忙于社交圈里的应酬,心早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又怎么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呢?没有“静”,“慧”从何而来?诺贝尔奖则永远是望尘莫及的了。

说了这么多“心静”,到底什么才算“心静”?怎样才算“心静”呢?释迦牟尼静坐于菩提树下,放弃王子之位,静思以悟道,这是一种方法;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侍奉“乡里小儿”,远离邪恶,躬耕田园,踏踏实实的做一点实在事,也是一种方法;而田中耕一甘于寂寞,埋头苦干,勤于实践与积累,抛开浮躁的心,远离那些整日出书、作报告的“科研工作者”们,他的做法也很简单。由此可见,让自己心静的办法很多,从这些人的成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到心静,就要“心归自我”,不要让“心以身为行役”。

当然,这里的静,并非是不“为”,默默无闻,并非“默默无为”,而劝谏人们去隐居深山,远离社会生活;或去追求幽深的象牙之塔。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刻意追求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为声名所牵累,而是要在知识的海洋中一个猛子扎下去,静心琢磨,潜心钻研,去掉浮躁之心。在这种“静”的心态中,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作为高三学生,在胸怀祖国的同时,静下心来认真地读几本“圣贤书”,不仅对我们的升学,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成长都大有好处。因为“静中生慧”!

心静,可以帮助你生出智慧之花,田中耕一给我们的启示。

立意和构思的特点:

①观点从材料中得出(根据材料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主旨)

②根据材料的中心联想相类似的事例或道理。

③原材料在论证时要涉及,只作为印证的形式。(一般在3处扣题即可)

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

1、材料作文的材料隐含着需要提取的观点.

2、材料作文不能把材料搁置起来,自由发挥,要求在行文中对材料或复述或提及,否则会有“离题”之嫌.

3、材料作文的要求中一般有联系实际这一条,因为单纯对材料作一番分析,发一番议论,文章内容会显得很单薄,缺少深度。

忌材料使用不当: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写议论文忌开头不引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引子当成论据,使评卷老师不明白你的观点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就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用好材料,如果是议论文,除开头引述材料外,论证时还要回头紧扣材料.此外,一般不要在开头用“读了这则材料”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

【题例1】05年北京卷作文:

“安”字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以“说‘安’”为题作文。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说“安”

——第一场雪

2004年的第一场雪,果真比以往来得更晚一些。

坐在教室里,听着枯燥的“马哲”课,心情却如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颇不安宁。我来这边上学已经有几个月了,每天生活像编制好的程序:每天上课下课吃饭睡觉,每个星期天泡在图书馆,每月按时收到父母的汇款……

眼见快要过年,注定这个除夕,我第一次不能和父母团聚。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越飘越密,不远的屋顶已经不见了层层青瓦,一片一片,白白茫茫。好久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了,也许是害怕听见妈妈安静的询问和爸爸深沉的鼓励吧?也许是害怕挂断电话一瞬间的伤感吧?想着这些,心情更添几分不安宁……

终于捱到下课,背上书包走出教室。雪还在下,似乎又大了一些。

来到一家小饭店,店主是一对夫妇,随身带着他们七八岁的儿子,没有雇员。这里环境干净,价格公道,自然而然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似乎,这里总给我一种家的安宁感觉。点了小菜,坐在靠窗的桌旁,喝着茶。茶有些涩,显然不是什么好茶,但进我嘴里却别有一番滋味。就像妈妈每天午后给我泡的茶,喝着喝着,心里就有了一丝安宁。

小饭店走进一个人,瑟瑟地抖去身上的雪花。店主挂着笑脸迎上去:“不好意思,要关门了,您改日再来吧。”“关门?这才几点呀?这么早?”客人有几分诧异。“今儿天不好,我们得早点回家……”店主一边解释一边望向柜台里的妻儿。调皮的小儿子也学着爸爸的口气说:“您明儿个再来吧……”客人转身离开了。

我也没有在店里吃,打包带回宿舍。离开时,看见店主正锁着店门,妈妈牵着儿子的小手,小手缩在衣袖里。儿子仰头,声音甜甜地问:“您冷吗,妈妈?”妈妈从衣袋里伸出右手,在儿子冻得微红的鼻尖轻轻刮了一下。温馨的笑声荡漾在这大雪纷飞的天地间。

伫立在雪夜街头,望着身边匆匆行人。就回去吗?我不知道。掏出手机,逐个按下那心中默念千遍的号码,“妈妈,我这边下雪了,您好吗?”

就在那一刻,心,透底地,安宁了……

点评:借助小事,写母爱的温馨,处处扣题,画面展示,是他重要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