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典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中式水墨禅意禅道禅宗佛祖佛学传承ppt (26)
![古典中国风佛教文化PPT模板中式水墨禅意禅道禅宗佛祖佛学传承ppt (26)](https://img.taocdn.com/s3/m/727a7c02ddccda38376bafbe.png)
是得“,也
波漏可分除
罗尽了段尽
蜜通了变了
了,”易,
。最。二了
后了死了
成了了分
一
思《般而《大佛
花
想大若《大乘法
,般法心般法以
一
是若得经若又大
。经核》经以乘
世
》心又》般法
得,是为若为
界
中是一中法中
佛法以大乘法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门
心
切心门心
《大般若经》为中心,而《心经》又是一切
,
,
般若法得核心,是《大般若经》得中心思想,
一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漏了向变生执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这尽分里易死也
花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个通段边二、除 ,
一
就 最 变 “ 死 变 尽 只标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世
波 罗 蜜
成 佛 为
二 死 ,
了 了 ”
了 , 我
生 死 ,
, 了 了
大 乘 法文 本
界
了究修。们分分把 。竟得了回段段法
就后死了我分段执
是成,”们段生也
。
佛 分 了 段 佛只 分 了 段 只 标
为 段 , 生 为有 段 , 生 有 题
一
究 变 我 死 究大 变 我 死 大 竟 易 们 、 竟乘 易 们 、 乘 , 二 回 变 ,法 二 回 变 法
文 本
这 死 向 易 这把 死 向 易 把
花
个 , 里 生 个法 , 里 生 法 就 修 边 死 就执 修 边 死 执
是 后 易 可 了 易 了 有题
波 罗 蜜
佛学
![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18202375727a5e9856a61d3.png)
三、慧能与禅宗
• “禅” ,天竺语为Dhyāna,音译为“禅那”,简称为“ 禅”,意译作“静虑”。静即定,虑即慧。是佛教的一 种修持方法(古印度就有禅法),通过禅定,静思摒 除妄念,集中观审以起智慧。
• 中国的禅宗,重悟而不重定,与以注重经典、教法和 修持仪轨的教派迥异其趣(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无数泡沫,刹那生灭不停,没有恒常稳定性 的。人生实质上也是无常变化的偶然存在 (从人的生命到人的生活中拥有的一切,只 不过是因缘和合的一种偶遇,缘尽之时也就 相互散去了)。
• 诸法无我: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 空无自性。不论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 个独立不变、自作主宰的实体。
• 佛教认为人是由四大(地为骨肉、水为血 液、火为热气、风为呼吸)五蕴和合而成, 本身也无自性。
• 按照宗门相沿的传说,有六祖传承的法系:菩提 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 —慧能(禅宗六祖,而神秀旁出创立了与禅宗南 派相对立的禅宗北派)——五家七宗。
“拈花微笑”
•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 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真正意义上的禅宗是从慧能创立南宗禅法开始的。
(一)禅宗概况
1、“传灯”谱系
• 《五灯会元》(禅宗史书)讲佛法有“教外别传 ”,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 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据说已 经是第二十八代,迦叶为印度禅宗初祖。达摩于 梁武帝时自南天竺至建业,成为我国禅宗初祖。
• 重于精神的宁静不动,而不执著肉体的枯坐守寂。
《坛经》:“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 头,何为立功课。”
《唐僧取经》PPT课件2 (共25张PPT)
![《唐僧取经》PPT课件2 (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3543965a8956bec0975e3d0.png)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
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过了整整一年, 玄奘终于到达了印 度。经过十几年的 学习,他成了最有 学问的高僧。
18
玄奘遍访了天竺当地的著名 佛教寺院,并在当时最有名的佛 寺——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 通过游历,他不但在佛学上取得 巨大成功,而且促进了东西方的 文化交流。公元645年,他带着 六百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历时 17年,行程5万里。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中国文明课件11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https://img.taocdn.com/s3/m/3634cb0a011ca300a6c3906c.png)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 住为本;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但行直心,不著法相:一行三昧;不同于“凝心入定,住 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定慧等学,随缘任运; 契理的知行合一;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寻求、悟解、保任与行解相应; 触目而真与即事而真;
佛学之所以为佛学的根据之不同:法相学 或系统教义学与义学;阿毗达磨与章疏学;
宗派佛学与判教原理;法相学原理与全体 佛教;佛法是整个的与佛法是宗派的;
宗派佛学的代表:天台宗、三论宗、华严 宗、禅宗、净土宗、慈恩宗;
天台宗:智者大师;
五时八教;牛乳五味;华严时、鹿苑时、 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化仪四法: 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 圆;
一念三千;性具实相;
一心三观;圆融三谛;即空即假即中;
慈恩宗:玄奘与窥基;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玄奘西行的目的; 全体佛学统一解释的要求;了解佛学的全 体;
五种姓;佛性与种姓;
依与转依;
华严宗:法藏; 五教:小、始、终、顿、圆; 法界缘起;性起说;无尽缘起;
禅宗:达磨与慧能;
理入与行入: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 藉教悟宗;宗通与说通;教外别传;见性成佛;
中国佛教与宗派佛学
佛教与佛学:
印度与中国:
印度佛学的发展次第:
原始佛学、部派佛学、早期大乘学(龙 树学)、中期大乘学(无著学)、晚期 大乘学(密教化)
印度佛学的核心观念:
缘起与性空;二谛与三性;八识与四缘; 涅槃与菩提;真如与正智;
一切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中国佛学的形成及其原理 译介与讲习;格义;判教;移植与嫁接; 中国佛学发展与印度佛学发展的不同步;
佛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与印度佛学发展的次 第不一致;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5)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5)](https://img.taocdn.com/s3/m/eb74048c580216fc710afda9.png)
第 一 家 精
限 公 司 是
茶 演 示 广
品中告
零贰
请
点
击
PPT
国有一
输
,
设 计 机 构
第 一 家 精
限 公 司 是
茶 演 示 广
入 标 题
品中告
零壹
零贰
零叁
拒计机中一
拒计机中一
接团构国茶
,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PPT
理益得 限
PPT
品
中 国 设第 计一 机家
请 点 击 输
构精
入
品
标
题
一茶演示
800
700 650
500
500
请
点
300
300
340
击
250 200
输
150
入
100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标
题
零壹
零贰
PPT
平坚尖 司一
庸持得 是茶
,
零壹
零叁
拒计机中一
零贰
拒计机中一
接团构国茶
接团构国茶
,
,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理益得 限
拒计机中一
平 庸 得 设 计
队 , 坚 持 精
拥 有 顶 尖
第 一 家 精 品
演 示 广 告 有
理益得 限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ppt课件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4762dbab84ae45c3a358c32.png)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2、云水禅 藉简单安全的正确修行,和灵鹫山法师共坐云水禅,海天风云 话当下。在大自然中展开自我的生命对话,让人们获得内心平 静,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将心灵安定的欢喜力量,扩散到家 庭社会,让人间充满平安,也创建世界和平的基础。配合有机 蔬菜汁断食,让思绪更清明 、身心灵更健康。云水禅有 单月的「禅一」,与双月的 「禅三」,依大众身心状态, 在灵鹫山无生道场以禅修法 门进行每个月的沉淀与观照。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法鼓山既以“法鼓”为名,便是期寄于佛法之鼓乐,颤鼓 平平人世,激荡庸庸心灵,使不懂佛法之人得听,使未见佛法 之人能见。无论身处何地,即便历及忧患,皆受三宝的浴惠, 人人沁熏受用,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谐和之乐土。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心道法师平安禅开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净】:洗净心尘,清慞温浴 【台北温泉】
卸下一切尘嚣与束缚,在台北著名的温泉泡汤浴身,让旅 途的劳累和生命的奔波在这里歇驻片刻。温浴其身,可以让肌 体得到充盈。有心放下,便可以被自然之法浸溢,盈满身心的 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受】:领纳修境,入身尽享 【灵鹫山——无生道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世所出认,禅是中国的产物,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变迁 ,出现了以六祖惠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并日益丰富发展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唐中叶之后日盛至唐末五代间,分成南 岳、青原两系,后南岳怀让一系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 一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临济宗在宋一 代分为杨岐宗和黄龙宗,合称五家七宗。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灵鹫山——禅茶】 让微妙的温意顺口而下,入身沁肺,一切便是禅的意境。
2、云水禅 藉简单安全的正确修行,和灵鹫山法师共坐云水禅,海天风云 话当下。在大自然中展开自我的生命对话,让人们获得内心平 静,聆听内在真正的声音,将心灵安定的欢喜力量,扩散到家 庭社会,让人间充满平安,也创建世界和平的基础。配合有机 蔬菜汁断食,让思绪更清明 、身心灵更健康。云水禅有 单月的「禅一」,与双月的 「禅三」,依大众身心状态, 在灵鹫山无生道场以禅修法 门进行每个月的沉淀与观照。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法鼓山既以“法鼓”为名,便是期寄于佛法之鼓乐,颤鼓 平平人世,激荡庸庸心灵,使不懂佛法之人得听,使未见佛法 之人能见。无论身处何地,即便历及忧患,皆受三宝的浴惠, 人人沁熏受用,使人间社会成为健康和平,谐和之乐土。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行】:观禅行所,平水止息 【法鼓山禅修】
——心道法师平安禅开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净】:洗净心尘,清慞温浴 【台北温泉】
卸下一切尘嚣与束缚,在台北著名的温泉泡汤浴身,让旅 途的劳累和生命的奔波在这里歇驻片刻。温浴其身,可以让肌 体得到充盈。有心放下,便可以被自然之法浸溢,盈满身心的 旅程将从这里开始。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受】:领纳修境,入身尽享 【灵鹫山——无生道场】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世所出认,禅是中国的产物,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后,历经变迁 ,出现了以六祖惠能创始的南宗顿教,并日益丰富发展为具有鲜 明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唐中叶之后日盛至唐末五代间,分成南 岳、青原两系,后南岳怀让一系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原行思 一系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临济宗在宋一 代分为杨岐宗和黄龙宗,合称五家七宗。
台湾禅修项目介绍
【灵鹫山——禅茶】 让微妙的温意顺口而下,入身沁肺,一切便是禅的意境。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34)
![宗教主题禅意风ppt模板素材中国风西藏佛教佛学文化传统 (34)](https://img.taocdn.com/s3/m/8b32fbe9312b3169a551a49e.png)
禅
骆展单 可示击
意
可时此
更采处
专用编
业方辑 得正您
浓
模清要
板刻得
。本内
骆 可 可
悦容
宋,
简建
字议
体您
.
在
章 节 肆
章 节 叁
章 节 贰
章 节 壹
目 录
. . . .
体在单 青 展击 史 示此 留 时处 采编 用辑 方您 正要 清得 刻内 本容 悦, 宋建 简议 字您
体在单 万 体在单 梦
展击 古 展击 成
得方您
内正得
容清内
。刻容
本输
您得标题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 ·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Click to add up your title here
秋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Biblioteka 字您输体在入。
骆展单 可示击
意
可时此
更采处
专用编
业方辑 得正您
浓
模清要
板刻得
。本内
骆 可 可
悦容
宋,
简建
字议
体您
.
在
章 节 肆
章 节 叁
章 节 贰
章 节 壹
目 录
. . . .
体在单 青 展击 史 示此 留 时处 采编 用辑 方您 正要 清得 刻内 本容 悦, 宋建 简议 字您
体在单 万 体在单 梦
展击 古 展击 成
得方您
内正得
容清内
。刻容
本输
您得标题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 ·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添加您得子标题
Your content title·Your sub-title
Click to add up your title here
秋
悦,内
宋建容
简议,
字您输
体在入
。
展您输 示得入 时内您
秋 夜
采容得
用输内
方入容
正您输
清得入
刻内您
本容得
悦,内
宋建容
简议,Biblioteka 字您输体在入。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
![第7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15f1b69b6648d7c0c7469d.png)
创始人是唐代僧人善导(631-681年)。该宗专修往生阿 弥陀佛净土的法门,故后世称为净土宗。后人多以晋代庐山 慧远为净土宗的始祖。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主要经典:《阿弥陀经》、《往生论》。 主要思想:念“阿弥陀佛” ,去西天净土。
三、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5. 禅宗 禅宗是东土佛教中最具有中国特色、影响最大、传播最
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三)佛教教义
●.小乘佛教:认为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主 张出家修行,宣称生死轮回,在轮回中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 (罗汉)
(三)佛教教义
2.“ 十二因缘说”
人生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 受—爱—取—有—生—老死这12 因缘和合而成, 前因后果,人人如此。悟透因缘说,(缘觉), 便是罗汉果位的最高阶梯。
(三)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宰者。
③“涅磐寂静”:认为人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
绝对安静的、无人生痛苦的精神状态,进入远离烦恼、断 绝相累、无生无死、寂然常住的涅磐神秘的最高境界。
(三)佛教教义
5.大乘教义的法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六度波罗蜜
⑴.布施:① 财施;② 法施;③ 无畏施。 ⑵.持戒:即严持佛教戒律。 ⑶.忍辱:锻炼忍耐力、包容力、忍受打骂毁辱、赞誉奉 承以及饥寒困苦。 ⑷.精进:精勤不懈地学习六度。 ⑸.禅定:使心性专注不散,深入定性。 ⑹.智慧:以般若智慧正观世界实相总导一切修持法门
佛家心理学 PPT课件
![佛家心理学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a6a7478a2161479171128bb.png)
佛教心理学之心身结构
内容: 佛性─┬─心——┬能藏——心识(心体)———胎光业魂
│
├所藏——种子识(记忆)——幽精转魂
│
└执藏——习性识(习惯)——相灵现魂
└─色身─┬意根—┬末那识(思绪)——伏尸魄
│
└意识(直觉)———除秽魄
├身根──身识(触觉)———尸垢魄
├眼根──眼识(视觉)———非毒魄
├耳根──耳识(听觉)———天贼魄
佛家心理学
黄漫远 张丹 薛小雷
佛家心理学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佛家思想与心理学的关系 对佛家心理学的评价
佛家心理学
佛教与佛家概念的界定 佛家:1.诸佛之净土。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
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 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 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 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关键是犯错后及时对治。一方面,要把曾经有过的 不善行为发露出来;一方面,表示真诚悔过并发誓 永不再犯。有了强烈悔过之心,罪业就能得到相应 的化解,乃至彻底铲除,所谓“忏悔得清净”, “忏悔得安乐”。这也是心理治疗中的重要方法。
3.培养正念·修习定慧
除戒律外,佛法中还有定、慧修行,为戒定 慧三无漏学。
心是什么
佛法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是从心理入手,这 就必须了解心的特征。
1.心是多元、复合的作用 佛法认为是普通心理, 相当于心理学所说的感觉、情绪、注意、表 象、意志等。此外,还有善和不善的心理, 是和道德、犯罪有关的心理。
2.心是无尽生命的积累
佛教基本知识概述
2、释迦牟尼 为北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 之太子。母摩耶夫人为邻国 居利族天臂城主之女。释迦 牟尼作为释迦族的圣人和觉 悟者——佛陀,在他45岁 的时候开始了漫长的弘教活 动,直至80岁涅槃。
佛学主题PPT模板-课件
![佛学主题PPT模板-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d6485da90c69ec3d4bb75bd.png)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缚今 ,生 生来 生世 世脱 世离 永一 离切 恶外 道道
天 魔 之 缠
众 生
一
晴慧霜祥
岚水林云
萦潺醉淡
转潺染淡
双
峰
溪
峦
畔
间
二
飞莫绿不
歌问水羡
倚前青神
天缘山仙
心
相
未
对
远
看
三
粗粉翠莠 茶翼柳草 香蹁扶缀 漫跹炊疏 旧桃烟栏 书木 卷剑
8
7
6
5
4
3
2
1
0
2005年
2008年
2009年
Text content
壹
貳
标
标
题
题
文
文
字
字
目 錄
Title Text Here Title Text Here
一
题
文
文
Title Text Here Title Text Here
字
字
三
四
章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内容打在这 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在这里。
心佛 中在
障清乐恶魔今
碍净,道之生
而善得,缠来
看
三
粗粉翠莠 茶翼柳草 香蹁扶缀 漫跹炊疏 旧桃烟栏 书木 卷剑
第二章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内容打在这 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在这里。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点击添加标题
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 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
缚今 ,生 生来 生世 世脱 世离 永一 离切 恶外 道道
天 魔 之 缠
众 生
一
晴慧霜祥
岚水林云
萦潺醉淡
转潺染淡
双
峰
溪
峦
畔
间
二
飞莫绿不
歌问水羡
倚前青神
天缘山仙
心
相
未
对
远
看
三
粗粉翠莠 茶翼柳草 香蹁扶缀 漫跹炊疏 旧桃烟栏 书木 卷剑
8
7
6
5
4
3
2
1
0
2005年
2008年
2009年
Text content
壹
貳
标
标
题
题
文
文
字
字
目 錄
Title Text Here Title Text Here
一
题
文
文
Title Text Here Title Text Here
字
字
三
四
章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内容打在这 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在这里。
心佛 中在
障清乐恶魔今
碍净,道之生
而善得,缠来
看
三
粗粉翠莠 茶翼柳草 香蹁扶缀 漫跹炊疏 旧桃烟栏 书木 卷剑
第二章
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内容打在这 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在这里。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PPT课件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0bc46016fc700abb68fc91.png)
从内容的角度看,道谛的要义在于道德变革,要求 道德自我完善;在于心灵宁静,追求安息的境界。 它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境界。
从方法的角度看,道谛强调培养信徒的坚定的信仰 和精勤的态度。并采用神秘的直观,以对治一切不 符合佛教的认识和思想,同时还十分重视调练心意, 以形成一种特异的心理状态。
“言下顿悟”,投合了庶族地主的口味。禅宗主张不读经、不礼
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来宣扬佛教的基本
精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中国化的佛教开拓了新的领域。
从理论渊源来看,禅宗是对南朝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的进一
步发挥。掸宗思想推源于唐初的弘忍(公元601-674)。弘忍的
弟子神秀和惠能,前者称为“北宗”,主张“渐悟”;后者称为
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佛教 “三法印”说: “涅槃寂静”,指超脱生死轮回,进入熄灭 一切烦恼、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
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是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 成,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 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佛教——禅宗
“业”是行动或作为的意思。 做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动,是意业;后发之于 口,为口业;表现于行动,为身业。
佛教轮回说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在中国一般人心目中,业报轮回说成了佛教 的基本思想。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佛教给中国人心理以 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佛教这种轮回说,强调了个人言行的自我责 任,强调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客观上对人们的行 为有一定的劝戒和约束作用。
”(《中庸子传上》) 契嵩作《辅教篇》,宣扬‘首之有圣人焉,曰佛、
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
从方法的角度看,道谛强调培养信徒的坚定的信仰 和精勤的态度。并采用神秘的直观,以对治一切不 符合佛教的认识和思想,同时还十分重视调练心意, 以形成一种特异的心理状态。
“言下顿悟”,投合了庶族地主的口味。禅宗主张不读经、不礼
佛、不坐禅,采用“直指人心”的通俗说教,来宣扬佛教的基本
精神,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中国化的佛教开拓了新的领域。
从理论渊源来看,禅宗是对南朝道生的“涅槃佛性”学说的进一
步发挥。掸宗思想推源于唐初的弘忍(公元601-674)。弘忍的
弟子神秀和惠能,前者称为“北宗”,主张“渐悟”;后者称为
佛教的基本思想
四、无常、无我和涅槃
佛教 “三法印”说: “涅槃寂静”,指超脱生死轮回,进入熄灭 一切烦恼、内心寂然不动的境界。
诸行无常,指世界万有是变化无常的。 诸法无我,指一切现象皆由因缘和合而 成,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一、佛学发展三阶段 及其与本土文化的关系
二、中国佛教——禅宗
“业”是行动或作为的意思。 做一件事,先有心理活动,是意业;后发之于 口,为口业;表现于行动,为身业。
佛教轮回说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在中国一般人心目中,业报轮回说成了佛教 的基本思想。
从世俗的观点来看,佛教给中国人心理以 深刻影响的,主要是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思想。
佛教这种轮回说,强调了个人言行的自我责 任,强调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客观上对人们的行 为有一定的劝戒和约束作用。
”(《中庸子传上》) 契嵩作《辅教篇》,宣扬‘首之有圣人焉,曰佛、
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
PowerPoint-Presentation--戒幢佛学教育网
![PowerPoint-Presentation--戒幢佛学教育网](https://img.taocdn.com/s3/m/92add52352d380eb62946dfd.png)
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
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
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 是等待。
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 的时代。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 嘲笑,
但那又怎样?
• 然欲发起彼心(欲发此心),又必须先修 发心胜利,于其胜利增长勇悍,并须具有 七支皈依。《集菩萨学论》及《入行论》, 皆作此说。如是所说胜利,略有二种,谓 权时及究竟胜利也。初中复有不堕恶道及 生乐趣二种胜利,若发彼心,于昔积集恶 趣之因,即得清净,并能断绝未来相续。 于先已集乐趣之因,以有此心所摄持故, 将更增长广大,诸新所作,亦能引起,令 无终尽之边际焉。
• 从彼发起菩提心故,故修共同下中意乐者, 实是引发无为菩提心之方便,如是当知, 于修彼二士道时,思惟皈依,业果诸意乐 等。于诸门中,集净励力者,如其所应, 成菩提心前行修心之方便。当知七支皈依 等,亦即为发起彼心方便也。此中诸下中 法类,为引发胜菩提心支分之理,为师者 须详开示,弟子亦须于彼获得决定。
• 依初所作(应作)所说一切,于正下 士或共下士法类中摄。下士特别之处, 不为今世现前安乐,重在希求舍生之 后,善趣圆满,以其(所)修作彼之 因故。
• 如《道炬论》云:“若以正方便,惟 于人天乐,欲求自利者,知彼为下 士。”
• 究竟决定善,有唯从流转出离解脱, 及修一切种智二种。此中依于声闻及 独觉乘,所说一切,于正中士,或共 中士法类中摄。中士夫者,于一切有, 发生厌离,专求自利,从有解脱彼之 方便,于戒定慧三学转趣入故。
• 于每修时,意念此诸意义而修,最为 切要。若不尔者,则上士之道与共中
士下道,各各不相关涉,于未至正上
【精编】鸠摩罗什和佛经翻译剖析PPT课件
![【精编】鸠摩罗什和佛经翻译剖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73616abceb19e8b9f6ba97.png)
宋僧赞宁:“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1) ——翻译文体和翻译原则
• 开意译之风,“依实出华”
时有僧睿法师,甚为(姚)兴知,(罗)什所译经,睿并 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 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西域 义同,但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 相见’?”什喜曰:“实然!”
2.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步骤:每一个岗位或人员在岗、在 班做哪些工作,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在什么区域做到什么 (1、2、3等简单明了).熔炼炉流眼上下班时要检查交接, 存在问题当面交清,如果有一方认为问题比较严重,报告 组长或调度室进行协调处理,否则出现问题接班岗位负责。 在熔炼炉接收电解铝液时或炉内铝料开始熔化时要及时和 经常察看流眼情况、在铝液高温时或搅拌时要及时和经常 察看流眼情况(流眼是设备的一个部位、负责这个部位的 岗位、在设备或工序进行的时间做什么,上述相对应的工 作都要明确),下一个工作步骤(如果发现流眼有异常现 象或跑铝)应该怎么做,跑铝的几种情况:堵头很红的时 候,有可能要跑铝(炉内铝液温度长时间高温、堵套有破 损或材质不好)。第一缩短察看时间、第二用压缩空气降 温。已经有轻微的渗出,而且不再往外渗,采用第一个处 理办法;如果继续渗,检查堵头是否堵紧,如有松动再紧 到不渗为止或用硅酸铝纤维堵塞,直到不跑为止。(如果 自己处理不了报告班长或由班长继续向一级报告)
开设译场(2) ——罗什的贡
献
• 培养翻译人才
• 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 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 了“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 的标准本或者说是范本。
开设译场(2) ——罗什的贡献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1) ——翻译文体和翻译原则
• 开意译之风,“依实出华”
时有僧睿法师,甚为(姚)兴知,(罗)什所译经,睿并 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 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曰:“此语与西域 义同,但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 相见’?”什喜曰:“实然!”
2.明确岗位工作内容和步骤:每一个岗位或人员在岗、在 班做哪些工作,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在什么区域做到什么 (1、2、3等简单明了).熔炼炉流眼上下班时要检查交接, 存在问题当面交清,如果有一方认为问题比较严重,报告 组长或调度室进行协调处理,否则出现问题接班岗位负责。 在熔炼炉接收电解铝液时或炉内铝料开始熔化时要及时和 经常察看流眼情况、在铝液高温时或搅拌时要及时和经常 察看流眼情况(流眼是设备的一个部位、负责这个部位的 岗位、在设备或工序进行的时间做什么,上述相对应的工 作都要明确),下一个工作步骤(如果发现流眼有异常现 象或跑铝)应该怎么做,跑铝的几种情况:堵头很红的时 候,有可能要跑铝(炉内铝液温度长时间高温、堵套有破 损或材质不好)。第一缩短察看时间、第二用压缩空气降 温。已经有轻微的渗出,而且不再往外渗,采用第一个处 理办法;如果继续渗,检查堵头是否堵紧,如有松动再紧 到不渗为止或用硅酸铝纤维堵塞,直到不跑为止。(如果 自己处理不了报告班长或由班长继续向一级报告)
开设译场(2) ——罗什的贡
献
• 培养翻译人才
• 开创了中国集体翻译佛经的先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了所译佛经的信誉度,使伪经市场大大缩水。
• 坚持以梵文本佛经为翻译原本。这在最大程度上避免 了“重译”带来的衍误,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佛经翻译 的标准本或者说是范本。
开设译场(2) ——罗什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特点
• 哲学:理性的探索, • 宗教:虔诚的信仰,
智慧的追求。
独断的说教。
• 佛教以理性的方式满 • 既是哲学,又是宗教。 足人们宗教的情感。 既非哲学,又非宗教。
学佛者的态度
• 学术研究→怀疑→哲学 • 身体力行→信仰→宗教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鸠摩罗什(343—413),龟玆(QIU1 CI2)人,放弃相位,第一次系统介绍 《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 组织大规模译场。
佛学 一门什么学说?
• 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说。 • 佛(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觉者,是觉悟的人。 • 觉:觉察,对其事注意
觉悟,对其事了然。 • 佛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佛,也译智者。 • 智慧(梵语为般若BO1 RE3):明白事理,认识
事实,便称为智慧。 • 慧是明了,智真谛(499—596),南朝梁陈时印度僧 人,译讲《大乘唯识论》
中国佛教四大译师
• 玄奘(600—664),贞观六年(627)“冒越 究章,私往天竺”,孤征17年,身行5万里, 历程110余国,完成学业。他以战胜五天竺所 有的论敌(标志着中国佛学超越了印度)载誉 而归。
• 归国后译经20余年,开创“新译”,即由梵文 直接口授汉语译文,玄奘因梵汉皆精,独得翻 译之便,出口成章,意思独断,译著之宏伟, 译技之精湛,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活动。 • “有情”:有精神活动的众生。 • “菩萨”:“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 • “世界”(又名“世间”):“世”为
迁流,“界”为方位。有情生活的地方。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
如不从有情着眼,而从宇宙和 社会说起,
从物质和精神说起,就不能把 握佛教的真义。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 不空(705—774):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中国密宗的创始人,翻译密宗经典100卷。
佛教的世界观
• 宇宙现象论(宇宙是怎样的?) • 非 宇宙本体论 (宇宙为什么是这
样的,是怎样形成的?)
四大原始问题
• A 世界是:永恒的?非永恒的?既永恒又非 永恒?非永恒又非不永恒?
• B 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既有限又无限? 非有限又非无限?
苦谛(道理)
“苦”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基本价值判断 “人生一切毕竟是苦”
•生 •老 • 病:身病与心病 • 死:生命在呼吸间 • 怨憎会 • 爱别离 • 求不得
无常即苦
佛教的“苦”含有痛苦、逼迫的意思。 苦的四种状态 • 逼恼的状态 • 迁流的状态 • 烧热的状态 • 变坏的状态
集谛(梵文“生起”“集起”) 痛苦的根源
• C 正得大觉的圣者(或如来)死后是:存在? 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非存在又非不存 在?
• D 心灵与肉体:是一?是异?是既一又异? 非一非异?
佛陀的沉默
• 佛陀一概拒绝回答。认为这是毫无价值、对人 毫无益处的“戏论”,是引人误入歧途的“迷 魂阵”。
• 佛教认为,宇宙的存在是本来就有的,而不是 什么造物主创造的。探索宇宙的起源是没有意 义的,对解脱人生的苦恼毫无帮助。
去除无明,转识成智。
• 无明之识: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的无 明作用。
• 转识成智:按理智办事,不被无明之情 所困。
人人都可成佛
众生本具“真如佛性”
• 不觉(如未磨之镜) • 觉悟(如磨光之镜) • 正觉(成佛):自觉,自我觉悟。
觉他,普渡众生。
佛陀是人还是神?
• 乔 达 摩 ( 姓 ) ·悉 达 多 ( 名 ) ( 约 前 563—— 约 前 480 或 490 ) , 古 印 度 迦 毗 (PI2)罗卫国,净饭王太子。
认为苦行不是正道,不苦不乐的中道学 才是合理的。 • 以后45年间在恒河西岸传教,大比丘尼 500人,有称千二五百人。
佛教是哲学还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
• 西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人与神的 结合”。佛教不承认 有全能的绝对主宰的 造物主的存在,也不 接受“人有永恒不变 的灵魂”的观念。
• 东方学者认为,宗教 的本质是在自然条件 的限制下,追求精神 的满足和绝对的自由, 甚至憧憬无限生命的 展开。佛教寻求人生 乃至宇宙万物的真实 本质,目的是求得人 生的解脱。
• 释迦:民族名 牟尼:明珠、圣人 • 释迦牟尼:尊号,释迦族的圣人。不是
造物主,不是上帝之子,是人间的正觉 者,是伟大的哲人、圣人、导师。
六师外道
• 佛陀所处的印度时代,和我国的春秋战 国时代一样,也出现过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时代。其中,学术界和佛教界所 公认的对佛陀有影响的,有六个学派, 即所谓“六师外道”(佛教把自己视为 “内”)。
• 《大涅槃经》:“涅槃之体,无有住处,直是 诸佛断烦恼处。”
• 《大智度论》:“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 灭,故名涅槃。”
道谛
修道的方法
• 戒:戒律,防止人做恶。 • 定:禅定,集中思虑观悟佛理,以断情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
• 印度:佛陀(约前563—约前480或490)) • 中国:孔子(前551—前479) • 希腊: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从太子(转轮王)到佛陀
• 16岁娶妻,19岁生子,29岁出家。 • 苦修6年,在菩提树下参悟七天(一说七
七四十九天)得道(35岁)。 • 佛陀最初向五比丘传道,即批评苦行,
• 贪:过渡的欲求和过于执着的占有欲。 • 嗔:嗔恨。忿、恨、覆、恼、嫉、害。 • 痴:无明。无知或错误的知。痴迷不悟。
痴的本质是“我执”。 贪的本质是要把持所爱之物。 嗔的本质是恶意,害人害己。
人类因痴生贪,因贪生嗔。
• 三毒火:
贪嗔痴
• 三善根:
不贪不嗔不痴
灭谛
涅槃
• 涅槃:梵语,旧译“寂灭”,玄奘新译为“圆 寂”。为解脱之义,烦恼如系缚,脱离系缚即 解脱,断灭烦恼即涅槃。指超离痛苦之和平安 乐之境。
• 佛陀关注的是人们的现实生活,是心灵问题而 不是智力问题,不要人们“以智闭心”。
• 佛陀的沉默,显示着佛法的精神和宗风——重 实践、重实证,而不重语言文字、思维分析。
• “毒箭之喻” ; “无穷过”之失。
佛教关注什么?
有情世界
• 佛教以“有情”为中心和根本。 • “有情”:梵语,旧译“众生”。 • “情”:“情爱”或“情识”,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