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
摘要: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达成一个全球性的认识,但科学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其迅速发展及其广泛运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效应。如: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由此,一些学者将科技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关系分为两种相对的思潮,即“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对于这两种思潮,本文阐述了二者的不同观点,指出两种思潮各自片面夸大了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全面的、辩证的评价其对社会的作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乐观主义;科技悲观主义;
前言:科学技术本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服务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手段,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并且是不合理运用的情况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危及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从而使文明遭受破坏,这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价值观的两个对立的观点。怎样看待科学技术主要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乐观主义,一种是悲观主义。乐观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悲观主义对上述看法深表疑虑,他们确信科技已危及人的自由,希望以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解决当今的科技的负面效应。两种思潮各自片面夸大了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借鉴与整合以至于找到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可持续发展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技术
科学(Science)源于拉丁文,是知识学问的意思,有追求知识,创造学问之意,也可以泛指一切学习形式,英语和法语对科学的解释源出于此。在梵语中,科学是指“特殊的智慧”,在德语中科学是“知识或了解的艺术” [1]。在拉丁语
系中Science源于拉丁语,广泛使用的形容词Scientific是“创造知识的”含义。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一词是英文“Scienc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清末,“Science”曾被译为“格致”。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康有为在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就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2]。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现代,关于科学有这样的定义:科学即反映人们对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上述科学的定义有的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并不包括技术。技术原意是“熟练”,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他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和技术有什么区别呢?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为技能、手艺、本能。《哲学大词典》对技术是这样定义的:“技术一般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运用自然和社会规律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金诚明.加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工作势在必行.地下空间,1998,2:89—90.)当然,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相互渗透,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较广的一些含义来说,技术也可以包括在科学概念的范畴之中[3]。由于二者联系日益紧密,到现代,关于科学技术有这样的定义: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因为人们研究的客观事物的不同,“科学”与“科学技术”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变的概念,也就是科学可以说成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也可以说成是科学。讲科学和科学技术要有针对性,否则科学和科学技术的概念就容易混淆。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创造,创新,很多问题及机会。科技有利也有弊,是一把双刃剑[4]。可以说,2l世纪人类的命运与科技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当今,现代科技革命更加蓬勃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并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浪潮接踵而至。与此同时,我们亦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天空弥漫着烟雾,土地越来越贫瘠,海河充满着污染。这种危机不仅弥漫于自然界,
也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人将此归罪于科技发展。于是,出现了两种对待科学技术截然不同的观点。既“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而如何辩证的对待和认识二者,是现代科学技术价值观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乐观主义
2.1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目前对于技术乐观主义的研究,国内的学术界还没有形成流派,没有专著问世,只有一些较零散的学术文章对科技乐观主义的思潮进行一些有限视角下的非系统性涉猎和探讨,如:北京大学的吴国盛教授以技术中性论、工具论和人的主体论来解释科技乐观主义思想,提出了“技术本无良莠之别,结果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的观点[5];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技术史专家,徐奉臻教授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科技乐观主义的思想历程,提出如果将人类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科学技术,那么,必然的逻辑后果是由科学技术来承担人类失误的全部责任,从而导致由一个极端(技术乐观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技术悲观主义)[6];西北农业大学的苏振锋教授从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个向度对技术乐观主义进行了阐述和剖析,他指出:乐观主义的技术观因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必须要在生态技术观、人文技术观等基础上,构建和谐技术观,藉以推动人类社会持久发展[7];而国外很多具有技术乐观主义思想的学者,诸如,德绍尔(F.Dessauer)、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ller)、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等人,只是在述及技术时,表现出了个人的乐观立场,而对技术乐观主义本体的研究少有涉及[8]。西斯·培根,作为近代西方技术乐观主义的主要倡言人,在他的《新大西岛》一书中勾画出一个技术活动兴旺发达、由技术专家负责行政管理的理想国,并盛赞中国发明的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将这三大技术发明凌驾于亚历山大的武功与罗马帝国的建立之上,认为它们比政治上的征服及哲学上的论争更有益于人类[9]。“技术统治思想之父”圣西门就坚信科学技术会使大多数社会问题得到解决,他认为工业社会与旧社会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以知识为基础、以科学家和实业家为新型统治阶级。圣西门的思想深得西方学者的青睐,是后来“科技治国论”的根源。布热津斯基于1970年断言: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已进入“技术主宰时代”,美国成为这个时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