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孤贫文言文翻译
悼亡诗 沈约诗作
悼亡诗沈约诗作《悼亡诗》——沈约原文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 注释:- 兰蕙:兰和蕙,皆香草。
- 销亡:消失。
- 毁撤:撤除,毁掉。
- 徒:白白地。
- 翻译:去年秋天的十五的月亮,在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
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
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一旦生命凋谢,人生就永远消亡。
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就被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
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
虽然知道万事都有尽头,人亡物空本是规律,可还是令活着的人徒增忧伤。
- 赏析:-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作,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循环往复与人类生命的一去不返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悼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悲叹。
- 艺术手法:- 比兴手法:诗的前四句“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运用了比兴手法,以秋月重照、兰蕙复芳来对比人类生命的不可复生,引发下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细节描写:“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通过对亡妻去世后室内景象的细节描写,如帘屏毁撤、帷席更张、虚座蒙尘、空床覆帐等,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触物生情、睹物思人的悲痛心情。
- 直抒胸臆:“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消逝的悲哀和对生者徒留悲伤的无奈。
- 作者介绍:- 基本信息: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
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 仕途经历: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
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担任过著作郎、尚书左丞等职,是“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萧衍登基后,他担任尚书仆射等重要官职,被封为建昌县侯。
沈约勤学的文言文翻译
约自幼家贫,然其志向高远,不因家境之贫而自堕。
每至寒窗苦读,灯火通明,以至于夜深人静,鸡鸣狗吠,犹自不知疲倦。
其母尝谓人曰:“吾儿沈约,虽无金玉之资,而有文章之才,此乃天性使然,非人力所能及也。
”约年十五,读《汉书》至《艺文志》,见刘向、扬雄等儒者,以文章传世,遂立志欲效法古人,发愤著述。
于是,凡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读书之余,又好作文辞,辞藻华丽,韵味悠长,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约尝游历江南,访名士,求教于前贤。
彼时,江南文风鼎盛,群贤毕至,各抒己见,约得以广见博识,受益匪浅。
然约不以己之才高傲,反以谦逊待人,虚心求教,故人皆敬之。
沈约勤学,非止于书卷,亦广涉天文、地理、医学、算术等诸子百家之学。
尝有《四声谱》之作,创四声之学,为后世音韵学之祖。
又有《沈约集》传世,收录其诗文百余篇,皆为时人所称道。
约虽才高八斗,然不以富贵荣华自居。
尝有士人慕其才,欲荐之于朝,约辞曰:“吾志在学问,非求显达于朝堂也。
”遂隐居山林,以读书著述为乐。
其生平所著,无不以民生国事为念,忧国忧民,以文章济世。
沈约勤学,一生勤奋,不遗余力。
虽身处乱世,然志节不渝,以学问自娱,以文章自慰。
后世之人,无不以沈约为楷模,敬仰其勤学不倦之精神。
昔人云:“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沈约之勤学,正应此言。
其一生勤奋,孜孜不倦,终成一代文宗。
其学问之深,文章之妙,皆得益于勤学不辍。
是以,后世学者,皆以沈约为勤学之典范,传颂其名,世代不衰。
夫勤学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蹴而就。
沈约之勤学,实为人生之至宝。
今人若欲求学问,须效法沈约,勤学不辍,方能有所成就。
是以,沈约勤学之事,虽已远去千年,然其精神,永存于世,启迪后人,激励前行。
《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沈约传》原文及翻译梁书原文: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
幼笃志好学,昼夜不倦。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兴宗为郢州刺史,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尝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事之。
”入为尚书度支郎。
齐初为征虏记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
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校四部图书。
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
当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
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
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
”迁太子家令,后迁中书郎、黄门侍郎。
时竟陵王亦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朓、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明帝即位,进号辅国将军,迁国子祭酒。
永元二年,以母老表求解职,改授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高祖在西邸与约游旧,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司马,将军如故。
时高祖勋业既就,天人允属,约尝扣其端,高祖默而不应。
佗日又进曰:“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
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永元以来,尤为彰著。
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
”高祖曰:“吾方思之。
”对曰:“公初杖兵樊、沔,此时应思,今王业已就,何所复思。
昔武王伐纣,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违民意,亦无所思。
公自至京邑,已移气序,比于周武,迟速不同。
若不早定大业,稽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异,便损威德。
”高祖然之。
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
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
奉策之日,右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咸来致拜,朝野以为荣。
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
沈约文言文的翻译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
生于宋泰始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年六十四。
约少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左氏春秋》及《周易》。
年十五,举秀才,对策高第,为建威将军萧道成所识,拔为秘书郎。
萧道成建梁,约以文学显,累迁秘书丞、太子詹事。
时武帝新立,欲广求文学之士,约因荐举其同乡朱异、刘孝威等,皆为武帝所器重。
武帝尝谓:“吾与沈约共论经义,吾常出其上,及与朱异、刘孝威等论,吾常出其下。
”可见约之才学,非同小可。
约在武帝时,位至尚书令,封吴兴郡公。
武帝尝问:“吾闻沈公善为诗,可试以诗见示。
”约答曰:“臣闻诗者,吟咏情性也。
昔孔明居南阳,尝作《梁父吟》,虽非诗之正体,然亦足以见其志。
臣虽不才,敢以诗献。
”武帝览而大悦,赐金帛以赏之。
约虽位极人臣,然性好清静,不喜奢华。
每岁春,必携酒一壶,携琴一张,于郊外游玩,与山林之士相与歌咏,以自娱。
人问其故,约曰:“人生在世,富贵非我所欲,所欲者,清静之乐耳。
”梁武帝大同四年,约病逝。
武帝闻之,痛哭流涕,曰:“沈约死,吾失一良辅。
”追赠太子太保,谥曰文宪。
沈约生平,以文学见称,然亦非徒然。
其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在位之时,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有政绩可循。
然亦不拘小节,敢于直言,常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得失。
故其诗云:“吾本出布衣,自取良友,结交天下士,以道相许。
”可谓其一生之写照。
沈约之才,不仅在于文学,更在于其人格。
其诗、文、赋、颂,皆各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
其诗,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其文,辞藻华丽,意境深远;其赋,铺陈渲染,气势磅礴;其颂,典雅庄重,歌颂圣德。
可谓文采风流,冠绝一时。
沈约虽已远去,但其精神,仍存于后世。
今日之学者,仍以其为楷模,学习其为人处世的道理。
沈约之文学成就,亦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照耀着我们的心灵。
译文: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生于宋泰始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四年,享年六十四岁。
沈约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广泛阅读群书,尤其精通《左氏春秋》和《周易》。
《晋书》卷三十五阅读及原文翻译
《晋书》卷三十五阅读*及原文翻译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
祖茂,汉尚书令。
父潜,魏尚书令。
秀少好学,有风*,八岁能属文。
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
秀年十余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
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
”宣氏知之,后遂止。
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渡辽将*??鸺蟪⒓鲂阌诖蠼??芩吮傥?颍?ɑ泼攀汤伞K?铮?怨世裘狻G曛⑽菊牡郯捕?拔澜??韭恚嗉?拍伞5壑?种罡鸬?玻?阌肷惺槠蜕涑绿?⒒泼攀汤娠窕嵋孕刑ù樱?ゲ文甭浴N合涛醭酰?甯锵芩尽J避黝?定礼仪,贾充*律,而秀改官制焉。
秀议五等之爵,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
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
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①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由是世子乃定。
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
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
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
”司隶校尉李??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
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
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昧。
于是甄摘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篇,奏之,藏于秘府。
其序曰:“制图之体有六焉。
一曰分率②。
二曰准望。
三曰道里。
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在位四载,为当世名公。
沈约文言文翻译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
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工属文。
弱冠,举孝廉,对策高第,授秘书郎。
迁秘书丞,历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
历仕宋、齐、梁三朝,位至侍中、左光禄大夫。
梁武帝初,迁尚书令,封吴兴郡公。
及武帝崩,约随例降封为侯。
后因事获罪,贬为侯官令。
未几,复迁尚书左仆射,加侍中、左光禄大夫。
再迁尚书令,进封为公。
梁简文即位,进封为侯。
约以年老,固辞,乃拜金紫光禄大夫,致仕。
年七十九,终于家。
《沈约传》文言文翻译: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
自幼好学,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擅长作文。
弱冠之年,考取孝廉,对策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秘书郎。
后来升迁为秘书丞,历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
沈约在宋、齐、梁三朝都曾任职,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
梁武帝初年,升迁为尚书令,被封为吴兴郡公。
等到梁武帝驾崩,沈约按照惯例被降封为侯。
后来因事获罪,被贬为侯官令。
不久之后,又被升迁为尚书左仆射,加授侍中、左光禄大夫。
再次升迁为尚书令,进封为公。
梁简文即位后,再次进封为侯。
沈约因年老,坚决辞去职务,于是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退休。
享年七十九岁,在家中去世。
沈约,字休文,是吴兴武康人氏。
他自幼喜好学习,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写作。
成年之初,就考取了孝廉,对策考试名列前茅,被任命为秘书郎。
后来升任秘书丞,历任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
沈约在宋、齐、梁三朝都有过任职经历,官至侍中、左光禄大夫。
梁武帝初登基时,他被升任为尚书令,并被封为吴兴郡公。
梁武帝驾崩后,沈约按照惯例被降封为侯。
后来因为一些事情获罪,被贬为侯官令。
不久之后,他又被升任为尚书左仆射,并加授侍中、左光禄大夫。
再次升迁为尚书令,进封为公。
梁简文即位后,他又被进封为侯。
由于年纪已高,沈约坚决辞去职务,最终被授予金紫光禄大夫的荣誉,退休在家。
他在七十九岁那年,在家中安详去世。
沈约病瘦的诗词典故
沈约病瘦的诗词典故第1篇:沈约病瘦的诗词典故典源出处《梁书·沈约传》:“沈约字休文,曾“以书陈情于(徐)勉曰:‘……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当由生灵有限,劳役过差,总此凋竭,归之暮年,牵策行止,努力祗事。
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
常须过自束持,方可(min)俯。
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
上热下冷,月增日笃,取暖则烦,加寒必利,后差(chai)不及前差,后剧必甚前剧。
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以此推算,岂能支久?’”沈约曾任东阳太守,谥为隐侯。
释义用法沈约因为长年生病,身体日渐消瘦,腰带往里移孔,手臂越来越细。
后用此典表现人多病消瘦,或因愁苦而瘦弱。
用典形式【沈愁】唐·白居易:“莫遣沈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沈腰】五代·李煜:“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宋·周邦彦:“仙骨清羸,沈腰憔悴。
见旁人,惊怪消瘦。
”宋·徐伸:“嗟旧日沈腰,而今潘鬓,怎堪临境?”【休文瘦】宋·陆游:“半分臂减休文瘦,七尺躯存曼倩饥。
”【衣带缓】宋·杨亿:“髀肉渐生衣带缓,早朝空听汝南鸡。
”【沈约瘦】唐·李商隐:“沈约只能瘦,潘仁岂是才。
”【沈郎围】清·王夫之:“鸩步偶同神禹迹,蜂腰狂学沈郎围。
”【沈郎瘦】清·项鸿祚:“沈郎瘦已经年,更懒拂*丝,赋情难遣。
”【沈侯瘦】宋·钱惟演:“沈侯新觉瘦,宋玉旧多愁。
”【带围宽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病卧牛衣的诗词典故典源出处《汉书·王章传》:“王章字仲卿,……,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诀),涕泣。
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印(昂),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宦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释义用法汉代王章为诸生时在长安求学,生活困窘,患病时无被可盖,只好躺在牛衣中取暖,与妻诀别,哭泣。
沈约好学文言文注释
沈约好学文言文注释
以下是《沈约好学》的文言文注释:
1. 沈约:南北朝时期人,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
他是南朝梁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务。
2. 孤贫: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3. 笃志:坚定志向,不断努力。
4. 殆:大概,几乎。
5. 属文:写文章。
6. 累迁:多次升迁,表示官职不断上升。
7. 左迁:降职调动,表示官职下降。
8. 草创:草稿,初稿。
9. 殆尽:几乎全部用完。
10. 少:稍微,略微。
11. 许:大约,左右。
12. 竟学:最终学有所成。
13. 尤:特别,尤其。
14. 绝人:超过一般人。
15. 群书:各种书籍。
16. 备诸要略:各种重要的书籍都详细研究过。
17. 言必穷理:说话一定深入道理。
18. 务:力求。
19. 至理:精深的道理。
20. 一遍诸典:每一处都要查找各种典籍进行验证。
21. 人事有代谢:人世间的事情总是不断变化的。
22. 不朽才:不朽之才,表示非凡的人才。
23.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24. 美满的婚姻:幸福美满的婚姻。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文》的译文
沈约《谢灵运传论文》的译文史臣曰:人民禀受天地的灵气,包含金、木、水、火、土五常的德行,人的性分刚和柔更迭搭配,人的情感分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表现。
情感在内心激动,那么就会有歌咏发表於外。
这是赋、比、兴、风、雅、颂六义的依据,是与风、大雅、小雅、颂四始相关联的。
盛衰的讴歌吟咏,风、雅中纷披繁多。
虽说虞夏以前的没有见到遗留下的文字,但是禀承天地正气,心怀萌生灵感,道理是不会有什麽不同。
造就是说歌咏的兴起,应该是从民间开始的。
周室衰败后,教化流行更加显著,屈平、宋玉开导清正的源流在前,贾谊、司马相如激扬芳香的尘土在后,美好的言辞铭刻在钟、鼎、石碑上,崇高的义理直冲云天。
从这以后,情感志趣的表达愈来愈宽广。
王褒、刘向、扬雄、班固、崔驷、蔡邕之类,各自走的道路虽有不同,但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奔跑,他们竞相仿效。
虽然清美的辞藻,华丽的曲调,不时在篇章中表现出来,但是芜杂的声音,混浊的气韵原本也很多。
像张衡那样华美的文章,文采随着情感的变化而焕发,《四愁诗》那样的高踪绝唱,嗣后很久没有音响了。
至於建安时代,曹氏始承天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陈思王曹植,都蕴蓄满腹文才,才开始根据情感来组织文辞,用文辞来润饰内容,互相配合,交织成完美的统一体。
自汉至魏,四百多年,辞人才子,诗文的体裁风格,经历了三次大变化。
司马相如擅长辞赋,能巧妙地将物体的形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班固擅长於抒情、言志、说理相结合,阐说情理很透彻,曹子建、王仲宣以各自本身不同的才性气质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他们都能标榜才华,表现其特有的美好,独自光耀当时。
因此一时的文士,各各仰慕仿效,推究其教化流行的初始,没有不都是以《风》、《骚》为祖宗的。
只不过因为欣赏爱好的情感不同,因而文章的内容和体裁也就不相同。
后退到晋惠帝元康年间,潘岳、陆机的诗文特别秀美,表现手法不同於班固、买谊,变更了曹植、王粲的体裁风格,星稠绮合,极富辞采,但缚旨繁文,过於浓艳堆砌。
沈约文言文翻译
沈约文言文翻译1. 沈约传文言文翻译《南史·沈约传》原文(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翻译(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
2. 文言文《沈约笃志好学》的原文、翻译、解词、问题(*^原文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译文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放下书卷(不知疲劳)。
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
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从家中被起用接受朝廷征聘。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
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
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表,你们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
”资料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
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假期文言文练习 学生版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遂博通群籍,善属文。
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洲,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昼夜不释.卷()宜善师.之()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昼之所读,夜辄诵之。
10.请根据选文概括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狂泉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
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
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
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火艾、针、药莫不毕具。
国君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饮之,饮毕便狂。
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欣然。
8.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独得无恙.()(2)饮毕.便狂()9.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国人既并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
10.找出文中表明“众乃欣然”的原因的语句。
1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日立于市。
人莫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10.解释加点的字词(1)比.三日立市比.(2)臣有骏马欲.卖之欲.1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12.理解文意,从“伯乐还而视之”到“马价十倍”这一现象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2题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①息矣;独下帷绝编,迨②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终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游:游玩②迨:等到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温公尝言尝:(2)患记问不若人患: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昭君辞(沈约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昭君辞南北朝:沈约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标签抒情、伤怀、写人、凄苦译文早上离开汉代后宫,晚上度过汾水。
此时已远离故乡离匈奴更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
沾在粉妆上的泪水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每天可见之处风沙奔腾,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处可见。
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深入骨髓。
南望故国泪流满面,然而关山阻隔再不能回去。
试图用欢乐的曲子排遣心中的哀怨,始终无法弹出。
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的夜晚,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披香殿:汉后宫宫殿之一。
济:渡。
汾阴:地名。
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
因在汾水之南而名。
汉武帝时曾于此得宝鼎。
汾阴河,似指汾水。
怀:怀念。
胸怀。
九逝:几度飞逝。
谓因深思而心灵不安。
双蛾:一双蛾眉。
沾妆:接触化妆。
湛露:浓重的露水。
绕臆:绕心得胸臆,缠绕的臆想。
状:形状似。
流波:流水。
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
奔沙:奔腾的风沙。
稍觉:逐渐觉得。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朔风:寒风、西北风。
肌骨:肌肤和骨头。
非直:不是直接。
绮罗:有文采的轻纱罗衣。
我意,指美人。
衔涕:含着泪涕。
试:尝试。
郁:郁郁葱葱。
嵯峨:山高峻貌。
阳春曲:古曲。
苦寒歌:古词牌。
三五:十五,半月。
赏析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
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
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此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
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沈约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诗南北朝:沈约四节逝不处。
繁华难久鲜。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注释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篠: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裛: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长时间挨饿。
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关于作者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
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
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
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
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
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梁书—沈约传》“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梁书—沈约传》“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
幼笃志好学,昼夜不倦。
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
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
好坟籍,聚书至两万卷,京师莫比。
少时孤贫,丐于宗党,得米数百斛,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
及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传。
齐初为征虏记室,所奉之王,齐文惠太子也。
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校四部图书。
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
当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
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
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
”后太子薨.,时高祖勋业既就,天人允属,约尝扣其端,高祖默而不应。
某日又进曰: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今王业已就,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
昔武王伐纣,始入,民便曰吾君,武王不违民意。
公自至京邑,已移气序,比于周武,迟速不同。
若不早定大业,合天人之望,脱有一人立异,便损威德。
”高祖然之。
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
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
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与勉,勉为言与高祖,弗许。
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
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
约性不饮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
十二年,卒官,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梁书·沈约传》)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B.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C.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亦不可违得也D.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已终/莫不云明公其人也/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苟是历数/所至虽欲谦光/亦不可违得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斛,中国旧量器名,也是古代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多以计量粮食。
《宋书—列传二十七》“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宋书—列传二十七》“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也。
祖玄,晋车骑将军。
父,生而不慧,为秘书郎,蚤.亡。
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
谓亲知曰:“我乃生,那得生灵运!”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从叔混特知爱之。
袭封康乐公,食邑二千户。
以国公例,除员外散骑侍郎,不就。
为琅邪王大司马行参军。
性奢豪,车服鲜丽,衣裳器物。
多改旧制,世共宗之,成称谢康乐也。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以为记室参军。
毅镇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毅伏诛,高祖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高祖伐长安,骠骑将军道怜居守,版为谘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侍郎。
奉使慰劳高祖于彭城,作《撰征赋》。
宋既立,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
坐辄杀门生,免官。
高祖受命,降公爵为侯,食邑五百户。
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
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
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
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
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在郡一载,称疾去职。
从弟晦、曜、弘微等并与书止之,不从。
灵运父祖并葬始宁县,并有故宅及墅,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关。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
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宋书·列传二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秘书郎,蚤.亡蚤:通“早”B.灵运幼便颖悟,玄甚异.之异:以……为异C.文章之美,江左莫逮.逮:赶得上D.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致:达到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的一组是①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①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①遂移籍会稽,修营别业①既不见知,常怀愤愤①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①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灵运祖父声名显赫,父亲资质平平,谢灵运却早年聪颖异常,深得祖父和堂叔的喜爱。
《梁书·羊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梁书·羊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羊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梁书·羊侃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梁书·羊侃传》原文及翻译梁书原文:羊侃字祖忻,汉南阳太守续之裔也。
弱冠随父在粱州立功。
魏正光中,稍为别将。
初,其父每有南归之志,常谓诸子曰:“人生安可久淹异域,汝等可归奉东朝。
”侃至是将举河济以成先志。
魏帝闻之,使授侃骠骑大将军,长为兖州刺史.,侃斩其使者以徇。
魏人大骇,令仆射于晖率众数十万,围侃十余重,伤杀甚众。
栅中矢尽,南军不进,乃夜溃围而出,且战且行,一日一夜乃出魏境。
侃以大通三年至京师,诏授散骑常侍。
八年,迁都官尚书。
时尚书令何敬容用事,与之并省①,未尝游造。
有宦者张僧胤候侃,侃曰:“我床非阉人所坐。
”竟不前之,时论美其贞正。
太清元年,会大举北线。
侃劝元帅贞阳侯乘水攻彭城,不纳;既而魏援大至,侃频劝乘其远来可击,旦日又劝出战,并不从。
侃乃率所领出顿堰上。
及众军败,侃结阵而还。
二年,侯景反,攻陷历阳,及逼京师,众皆恟惧,侃伪称得射书,云“邵陵王、西昌侯已至近路”,众乃少安。
贼攻东掖门,纵火甚盛,侃亲自距抗,以水沃火,火灭,引弓射杀数人,贼乃退。
初,侃长子鷟为景所获,执来城下示侃。
侃谓曰:“我倾宗报主,犹恨不足,岂复计此一子,幸汝早能杀之。
”贼感其忠义,亦不之害也。
贼既频攻不捷,乃筑长圃。
朱异、张绾议欲出击之,高祖②以问侃,侃曰:“不可。
贼多日攻城,既不能下,故立长围,欲引城中降者耳。
今击之,出人若少,不足破贼;若多,则—旦失利,自相腾践,门隘桥小,必大致挫衄。
此乃示弱,非骋王威也。
”不从,遂使千余人出战,未及交锋,望风退走,果以争桥赴水,死者大半。
后大雨城内土山崩贼乘之垂入苦战不能禁侃乃令多掷火为火城以断其路徐于里筑城贼不能进十二月遘疾卒于台内时年五十四。
(选择自《梁书?羊侃传》,有删改)【注】①省:中央官署名,此指尚书省。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选自《南史·沈约传》)
【翻译】
沈约家境孤苦贫寒,志向坚定而且热爱学习,日日夜夜不知疲倦。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熄灯)。而(沈约)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众多典籍,能够写出很好的文章。 济阳蔡兴宗听说了他的才能很赏识他。蔡兴宗时为郢州刺史,引荐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任记室(官名)。蔡兴宗曾经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沈约的为人堪称师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沈约孤贫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沈约简介】
沈约,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幼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宋孝建中,为奉朝请,历安西外兵参军、征西记室参军,带阙西令。元徽末,为安西晋安王法曹参军,转外兵兼记室,入为尚书度支郎。齐受禅,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历太子步兵校尉,迁家令、兼著作郎,进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兼尚书左丞,寻为御史中丞,转车骑长史。隆昌初,除吏部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永元初,迁左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改冠军将军、司徒左长史、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梁台建,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右仆射。武帝受禅,进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迁尚书左仆射、兼领军,加侍中。母忧服阕,起为镇军将军、丹阳尹,进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扬州大中正。改尚书左仆射,领中书令、前将军。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转左光禄大夫,加特进。卒谥“隐”,后人因称“隐侯”。
沈约在当时文坛负有重望,齐、梁两朝重要诏诰多出自其手笔。他的诗文数量极多,据《梁书》、《南史》本传载,共有集一百卷。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有其遗文八卷,除了例行公文外,大量的赋、论、碑、铭皆足以表现其“高才博洽”。如《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文辞典雅,用事得体;《郊居赋》,洋洋洒洒,以矫情掩盖牢骚;《与徐勉书》自叙老态十分形象,“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后世因此而有“沈郎腰瘦”这一典故。其文学创作以诗为主,工于用意,不露圭角。今存一百七十余首,其中拟古乐府诗四十七首,侍宴和应制之作也不少,多内容贫乏,辞藻艳丽,然平稳工整。部分作品受南朝民歌影响,感情真挚,形式活泼。比较突出的是少量描写山水景物和离别哀伤的诗。山水诗中的《早发定山》、《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石塘濑听猿》、《宿东园》,皆可列入优秀作品之列,其中名句如“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倾壁忽斜竖,绝顶复孤圆”(《早发定山》),“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描写离别之情,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感情深沉真挚,在艺术技巧上也富有独创性,后代有不少名篇隽句均从中脱胎而出。另有一组《怀旧诗》,共九首,每首悼念一位已故朋友。其《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壤!”极易令人联想起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另一组《八咏诗》体裁介于诗、赋之间,不仅文体具有特色,而且情韵兼备,时号绝唱。清沈德潜《古诗源》言沈约不如鲍照、谢灵运,“然在萧梁之代,亦推大家,以边幅尚阔,词气尚厚,能存古诗一脉也”。钟嵘《诗品》列沈约于中品,说他“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其工丽为“一时之选”。又工书法,精研佛理,《广弘明集》中收录有其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他还是一位高产学者,著有《晋书》一百一十一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宋世文章志》三十卷、《迩言》十卷、《谥法》十卷。其《宋书》流传至今,为“二十四史”中的一种。另有《俗说》五卷、《杂说》二卷、《神中记》二卷、《四声》一卷、《袖中略集》一卷、《珠丛》一卷、《集钞》十卷。其存世之作,明张溥辑为《沈隐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沈约为齐竟陵王萧子良“八友”之一,曾积极参预萧衍代齐自立的活动,政治地位极高,加之耆年硕望,深于世故,因而成为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著有《四声谱》,与谢朓等共同开创了“永明体”,把同时人周颙发现的平、上、去、入四声用于诗歌格律,要求诗中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音节错综和谐,即后世所谓调和平仄。此外,他还提出了“八病”说,要求在诗歌创作中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律上的毛病,归纳出较完整的诗歌声律理论,促成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发展,为五言律诗的正式形成开辟了通途,并影响到骈体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