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发生条件和实质。这里是在 前一篇 分析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货币转化 为资本的问题。但是,这个第二篇,还不是研究资本的生产 过程本身,而是分析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因 此,它是进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的前奏,是由第一篇对简 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商品与货币的研究到第三篇开始对资本 的生产过程的研究的一个过渡。
孔狄亚克(1715—1780):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1776 年发表《商业和政府》一书中同重农学派勒特罗纳进行论战。勒特罗纳 认为:等价交换不可能成为财富的源泉。此观点正确。但孔狄亚克对勒 特罗纳进行了错误的指责,认为交换中“双方都能得益”。在他看来, 物品的价值就是“物和我们需要的关系”,即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有 用性决定的。因此,当人们拿自己多余的物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时,物品的价值就增大了。
“例如,有人说:‘贸易使产品增添价值·····。”
纽曼(1797-1842),美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经济著作 是183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他特别注意贸易问题,并正确地 指出:贸易的作用就在于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但他错误地 认为贸易也会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就是商业利润的来源。他说:“贸 易使产品增添价值,是因为同一产品在消费者手中比在生产者手中具有 更大的价值”。所以,他把贸易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活动”。实际上他 像孔狄亚克一样,也把使用价值和价值当作一回事。按照这种观点,势 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须支付两次钱,一次是为了它 的使用价值,一次是为了它的价值。如果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商品的有 用性,那么货币对于买者事实上比对卖者更有用。显然,孔狄亚克、纽 曼之流的观点是很荒唐的。
背景资料
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阳冬洪(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一、《资本论》概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
”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
第三章__剩余价值的生产

剩余价值率(m’) 的表示方法:
m = v = 无酬劳动 有酬劳动
一种是活劳动的表示法: m’=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
影响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量的因素 雇佣工人数量或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
剩余价值绝对量—资本家所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 间内生产剩余价值的数量。 M= ×V=m’ ×V v M—剩余价值量 V —代表可变资本总量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流通
的货币的区别是:
(1)两者流通的形式和顺序不同。 简单商品流通的形式是: 商品—货币—商品 (W1 —G —W2) 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货币—商品—货币 (G —W —G’)
思考: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在 形式上的共同点。
(2)两者流通的内容和起点、终点不同。 W1 —G —W2 G —W —G’ 简单商品流通从商品开始到商品结 束,运动的内容主要是使用价值的运动。 货币是交换的媒介。 资本流通的起终点是一种特殊的使 用价值,而且起终点的特殊使用价值(G、 G’)是不同的。运动的内容是货币。商 品成为流通的媒介。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它包含 历史和道德因素。 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的历史传统习惯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其他商品相比,具 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不仅能创造出本身的价 值,还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劳动 力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价值的源泉。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的 必要劳动时间,相对的延长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 间而生产出来的。(生产方法本质相同) 区别:(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直接目的和动机,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众多资 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商品的个别生产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结果, 因而是暂时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却是全社会资本 家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归个别资本家所有,而相对剩余 价值则归整个资本家阶级所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商品交换内在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而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资本。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其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G’),其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货币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交换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使命在于使不同的商品完成交换。
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市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了。
公式中的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以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而且,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同样,价值增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
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第3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指“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基本条件: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 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另一个是劳动力的所有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生产资料 的形式存在,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的形式存在 , 一部分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 。 马克思根据这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把资本区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中借助于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 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 中去,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即不增殖价值, 所以叫不变 中去 ,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 即不增殖价值 , 所以 叫不变 资本( ) 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资本(C)。它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而只是工人劳动的吸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收器,是剩余价值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 , 使原有的价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V)。 值量发生变化,即发生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 叫可变资本
资本论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的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若是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类利用价值的互换,只考察这一进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咱们就会发觉,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
商品流通的那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处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
(1)但是,为了熟悉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没必要回忆资本产生的历史。
那个历史每天都在咱们眼前重演。
此刻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此刻舞台上,也确实是出此刻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通过必然的进程,那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第一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
但除这一形式外,咱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运动中通事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讲,已是资本。
此刻咱们较认真地研究一下G—W—G那个流通。
和简单商品流通一样,它也通过两个对立时期。
在第一时期G—W(买)上,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第二时期W—G(卖)上,商品再转化为货币。
这两个时期的统一是一个总运动:货币和商品互换,同一商品再和货币互换,即为卖商品而买商品;若是不管买和卖的形式上的区别,那确实是用货币购买商品,又用商品购买货币。
(2)整个过程的结果,是货币和货币互换,G—G。
假设我用100镑买进2000磅棉花,然后又把这2000磅棉花按110镑卖出,结果我确实是用100镑互换110镑,用货币互换货币。
很清楚,假设G—W—G那个流通进程只是兜个圈子,是一样大的货币价值彼此换,比如说,100镑和100镑互换,那末那个流通进程确实是荒唐的、毫无内容的了。
马原 货币转化为资本ppt

第一节
资本的总公式
主要内容:从资本的流通形式分析资本的实质。 第一节包括25段,主要说明了三个问题: (一)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第1-3段);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第423段);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第24-25段)。
第二节
总公式的矛盾
主要内容:阐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提出剩余价值由何产 生的问题。 第二节包括32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作为资本的货币在流通形式上的矛盾(第1-2段); (二)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第3-28段); (三)剩余价值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第29段); (四)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第30-32 段)。
第三节
劳动力的买和卖
主要内容:阐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或决定性条件: 劳 动力的买和卖,揭露资本的实质。 第三节包括23段,主要说明了四个问题: (一)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第1-2 段);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第3-9段); (三)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第10-20段); (四)劳动力的使用和资本的实质(第21-23段)。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主要内容:是通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阐明资本的形 成条件和实质,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社会 关系。这里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所阐明的由商品与货 币的对立,发展到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 对立,从形式上看,只是由商品与货币的对立,变成由货币 与商品的对立。但是,这是一个飞跃,是一个质的变化。从 内容上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是简单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 产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与由劳动力充当的商品的对立,则 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经济关系的产物,是资本与雇佣劳动 的对立关系。 第四章包括三节。第一节通过资本总公式的分析,阐明资 本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第二节通过总公式的矛 盾的分析,阐明剩余价值产生的途径;第三节通过劳动力买 卖的分析,阐明资本运动形式矛盾的解决和剩余价值生产的 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劳动
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

货币转化为资源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资源化,指的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将所取得的货币财富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可用来增殖和带来更多财富的手段的一种过程和机制。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货币不是生来就是资本,当它能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2、流通中的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资本家在流通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
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货币资本化的定义:货币资本化,指的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将所取得的货币财富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可用来增殖和带来更多财富的手段的一种过程和机制。
货币资本化实际上就是使货币变成可带来更多财富和利益的手段,使货币性资产向可增殖的金融资产转化。
二、货币资本化的形成条件:货币资本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有了货币就开始了资本化过程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货币都可能转化为资本。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有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货币变成商品。
货币要变成资本,必须先成为商品,即变成可以用于交易的货币商品。
而要使货币变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个是交易双方能自主交易,一个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或利息基本上能自由升降。
如果达不到这两个前提,则是不能称之为货币商品的。
2、货币功能“外溢”;3、社会已逐步建立起货币进入和退出资本过程的机制;4、有较健全的防止和躲避资本风险的机制。
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劳动力不仅能创造自身价值,而且能创造超过自身价值以上部分的价值;3、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4、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行交换,就能使其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2.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 (1)从历史上看,最早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 (2)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
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后 再从事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 区别:
❖ (2)运动内容不同 ,前者以社会两种不同使用价 值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为内容,后者交换两极的货币是 同一性质但不同数量,以增殖为内容 ;
❖ (3)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以满足需要为界 限,资本流通是无休止地价值增殖运动;
❖ (4)运动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以商品为运动的主 体,资本流通以价值为运动的主体。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 法学和社会改革家 ❖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小结:
❖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 基础。
C劳动资料作用:P79
❖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第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 第二、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标志 ❖ 第三、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3、劳动过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 为什么称为资本总公式?
❖ 适合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货币转化为资本是生产关系一系列变化的过程

案例分析:苹果公司的资本转化 与生产关系变化
以苹果公司为例,我们可以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以及对生产关系的影 响。苹果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将获得的货币用于研发、生 产和营销等活动。这些投资活动促进了苹果公司的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苹果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显著增 强。这使得苹果公司能够通过股票和债券的分红和利息支付等方式向投资者返还 投资收益,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资本积累。
总之,翻译过程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它需要翻译者具备多种技能和能力。通 过深入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和掌握翻译技巧,翻译者可以更好地进行翻译工 作,为人们提供准确、流畅的翻译文本。
文化资本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资源或资产, 可以被转化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文化资本通常存在于人类文化中, 可以包括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活动、文化创意、文化服务等等。
首先,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的媒介。它在作 为媒介的过程中,赋予了商品以交换价值,使得商品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换。这种 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其次,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其使用价值被重新定义和转化。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下,货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简单的购买商品和服务,而是表现为对 劳动力的购买,从而转化为资本。这种转化使得货币的使用价值从简单的商品交 换媒介转变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从而进一步转变为剩余价值的索取者。
生产关系的变化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生产 关系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首先,资本的积累会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当企业获得更 多的资本时,它们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雇佣更多的工人和工程师, 从而增加生产能力和产出。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 济发展。
07政治经济学第三章1

结论:
剩余价值来自于生产领域, 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流通过程即买和卖的过程都应该是 等价交换过程,所以不可能产生多余的 价值,只有经过生产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但是,没有买的过程,就没有东西拿来 生产,没有卖的过程,生产者生产出来 的产品就不能换成货币,成本都捞不回 来,也就谈不上赚钱了。
如果说,生产过程存在,那么,资本 总公式就变成了G-W…生产…W’-G’,其矛 盾也就得到了解决。因为G-W和W’-G’这两 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因此,要解 决矛盾就要能够进行生产。而要进行生 产,又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能 够满足人们进行劳动的需要)。 对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 够创造价值,因此,对劳动力的使用能 够创造价值。而且,劳动时间越长,创 造的价值就越多,当劳动超过一定时间 (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之后,就会创造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多 的价值,超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通用的定义:资本——能够增殖的价值。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也存在)
(二)资本流通
1、资本流通公式(资本总公式): G-W-G′( G' G G ) 马克思把△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 m表示)。 这个公式反映了所有的资本主义生 产的目的和动机(追求剩余价值),因 此,称为资本总公式。
2、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A 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 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 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答案:D
资本流通的总公式是
A G—W—Gˊ B G—W—G C G—Gˊ D W—G—Wˊ
答案:A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
A B C D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
资本与剩余价值理论

2、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独立的单个小 资本集中所谓资本集中是将分散的、 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它有两种形式, 资本合并成大资本。它有两种形式,一是大资本并吞 中小资本;二是通过信用机构组成股份公司, 中小资本; 二是通过信用机构组成股份公司,将分散 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 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形成较大的资本。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 在于资本积聚是以积累为基础的, 二者的区别:①在于资本积聚是以积累为基础的,因而单个 资本的增长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量, 资本的增长能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量,但积聚的规模受积累的 限制,靠它来增大单个资本的量,速度比较缓慢; 限制,靠它来增大单个资本的量,速度比较缓慢; ②资本集中是通过单纯改变既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来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来实现的,它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但可以使个别资 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大。 两者的联系是: 两者的联系是: 资本积聚有利于加快资本集中; ①资本积聚有利于加快资本集中; ②资本集中则能促进资本积聚。 资本集中则能促进资本积聚。
第五节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一、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 不变)的情况下, 不变 )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劳动日进行剩余价值生 产的方法。 产的方法。 2、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工 工作日的延长会遇到工作日的最高界限的限制。 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生理界限。 第一,生理界限。 第二,道德的界限。 第二,道德的界限。 3、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 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 间的力量对比和斗争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概述
• (一)解决了使李嘉图学 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这一章的中心 是分析货币
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的。马克思的分析告 诉我们,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所以,这一章的中心内容,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劳动 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 品,才使“幼虫”变为“蝴蝶”。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 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政治经 济学上 的重大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在社 会科学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明确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
实现价值增殖。而他 增殖价值的目的“也不是取
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
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第1 卷 第174-175页)。
• (三)G— W—G’为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 为贵卖而买,即G— 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
• (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过度
•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为 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章在 整个《资本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 第一,从这一章马克思才开始进入资本的分析, 但是,这一章还不是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 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的前 奏和过渡。
• (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 商品流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价交换,一种是不等价交
换,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剩余价值。 • 在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当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是
因为: 第一,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生剩余价值。我们知 道,由于是等价交 换,简单商品流通不会带来剩余价值, 而资本流通从形式上来看,不过是 把简单商品流通的先 卖后买的次序,颠倒为先买后卖。仅仅把次序颠倒, 并 没有越出简单的商品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 第二,交换中使用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流 通过程中,从使用价值的交换来看,交换者互通有无,因 而是互利的。但是,作为交 换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 则,对于交换者任何一方都没有增殖价值。 • 第三,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 通中,同一 价值在同一商品所有者手里,最初是商品形 式,然后再转化为货币形式, 最后又转化为商品形式。 商品流通只引起商品价值形式的变换,就只引 起等价物 交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所以,也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商品就是
。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 脑力总和。现实的劳动力还包括着在现有社会生产力条 件下从事劳动所需要的必要技能。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 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 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 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转化为商品 的条件是在历史变革中产生的。
•
一般货币: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 表示的是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货币仅仅 是交换的媒介。 •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货币——商品— —货币)表示的是价值从货币形态出发,以商品 为媒介再向货币形态的回归, 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归宿。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在W1—G—W2(商品1—货币—商品2)中,商品 生产者的目的或动机是获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 在G—W—G (货币——商品——货币)货币所 有者的目的或动机只能是价值的增殖。因此,后 一公式应写成 :G—W—G+ΔG 或: G—W—G’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 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 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 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 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 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 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 —让人家来鞣。
3.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以等价交换方式购买了劳动力,在生 产中使用劳动力就可以得到比投入的价值更多的价值。 • 这样,就说明了资本总公式中呈现出的矛盾。 • 劳动力买卖实质上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劳 动力之间建立雇佣劳动关系。虽然买卖过程是平等自愿的, 但是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雇佣劳动 关系后,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就成为资 本家,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而劳动 力的出卖者成了雇佣工人,处于被支 配地位。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资本与剩余价值的初步概念: 当货币以G—W—G+ΔG的形式运动,从而带来增 殖额ΔG时,这个货币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它已 经转化成资本,尽管在表面上看它与一般货币没 有区别。 作为资本的货币在运动中带来的增殖余额ΔG, 我们称之为剩余价值。
2.资本的区别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
一般货币:W1——G——W2
商品1 货币 商品2
作为资本的货币:G——W——G
货币 商品 货币
在两个运动形式中:顺序、起点与 终点、过程的媒介存在着区别。
1.一般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
• 资本是在流通中逐渐积累的,货币是商品流通的 最后产物,又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商品流 通是资本流通的出发点
• 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以等价方式进行的,因而不 能产生价值的增殖。但资本的运动结果却产生了 价值增殖。因此,所谓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是资 本的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2.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 G—W—G’分为两个阶段: G—W和W—G’ (1)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上; (2)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W的价值上,只能发生在W的使用价值上。 • 只有在以下情况下资本才能增殖: 货币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于它能够创造价值,并且在它的使用中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 价值更大的价值。将这一更大的价值加以出售实现,就使最初 投入的货币变为更多的货币,实现了价值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