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共鸣,精神的交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灵的共鸣精神的交融

——道德课堂的思考

胶州市常州路小学陈兆慧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题记一接到关于要写“道德课堂”论文的通知,就一直在思考,什么的课堂是道德课堂?几年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件难忘的事,立即浮现在眼前,这些年来,静坐时常常反思,我在课堂上的做法道德吗?

于是,认真翻阅《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学习。查阅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以求证实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的基础就是平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中的核心。以此推论,发生在三年级那节阅读教学课上的对话是符合课标要求的。可我的课堂对话设计符合道德课堂的要求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至今都让我记忆犹新的课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早已背的滚瓜烂熟。但对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以及作者作客他乡,孤单寂寞,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学生却难以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精神的交融?我苦苦的思索。

精读课文时,学生自己亲近文本,圈画出“已经、两年、十五岁”等体会他小小年纪长时间在外的艰辛与不易,但对作者的孤单寂寞,对亲人的思念,学生丝毫没有感觉。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一年一度”和学生进行了对话,使学生初步感悟到了在长安城里家家户户欢聚一堂的情景和王维独自一人孤独寂寞的情景,并引领学生进行了想象对比。补充引诵“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但在朗读时,学生还是没进入情景。现在的孩子丰衣足食,无忧无虑,根本没离开过家乡,没离开过亲人。也难怪他们体会不出孤单寂寞。想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怕把学生带进更难以理解的状态。于是,我想联系学生能够熟悉的例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或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忽然想起一年级刚入学就失去母亲的小佳,刚开学,我不愿触及孩子脆弱的心灵,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她。但现在已经三年级了,小佳失去母亲的事班中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我想利用这个难得的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肯定会让学生进入情景的。于是,我动情地说:“比如说我们吧,正月十五、八月十五你们会和爸爸妈妈一起游公园,看烟火,全家赏月,吃月饼,买好吃的,好玩的……你们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你们根本没有感觉。(我故意突出“你们”字)而我们班的小佳,大家都知道……”我停了片刻,充满关爱的看了看小佳,(我怕伤了她幼小的早已失去母爱的心。)大家的目光也投向了小佳。“小佳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的和爸爸妈妈一起,她就会(孩子们伤心地补充:很伤心),她就会思念(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伤感地说:思念自己的妈妈……)”孩子们静静地听着,我的对话引领已经让孩子们和王维和小佳产生了心灵共鸣。我的话还没说完,便看见小佳的泪水已经悄悄流了出来,与此同时,好几个孩子陆续告诉我:“老师,小佳哭了。”“老师,小佳流泪了。”此时,我的心里也酸酸的,眼泪差一点流出来。我极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接着说:“小佳此时最能体会到王维的心情了,那王维在佳节倍思亲时心情怎样?我想大家从小佳身上,一定能体会到,王维当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这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再来读读这一段。”学生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仿佛自己就是身在异乡的王维。读后,我进行了表扬,看着流泪的小佳,我走到她跟前俯下身亲切的对她说:“小佳,你能来读一读吗?”小佳的眼睛饱含着泪水,伤心而又感激地看着我,点了点头,慢慢站了起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当读到“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时,

小佳声音哽咽,泣不成声。尽管她读的不是很流利,但非常动情。就在她读完的一刹那间,不知在谁的带动下,同学们不约而同的为小佳鼓起了掌,那掌声热烈,持久。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也深深地震撼着班中的每一个孩子,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给小佳孤独的心灵注入积极向上的力量。从此,她将不再孤单,我们每一个都将和她心心相连。(事隔多年,当时课堂上那感人的瞬间仍历历在目,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至此,孩子们对王维的心情感悟体会的非常到位,和文本、作者产生了心灵的碰撞,接下来对王维想到以前团聚的快乐和现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寂寞,对“倍思亲”的理解更加水到渠成。孩子们朗读时的感情异常投入,催人泪下。

“阅读教学是三颗心一起跳动。”用在这节阅读课的教学上真是恰如其分。在平等的对话中,我引领全体学生和文本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精神交融和心灵相约,更让小佳敞开了心扉,既表达了自己的思念又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鼓励。

“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在查阅什么是“道德课堂”的资料时,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甲骨文中的‘教’字,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过,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由此,我想,我的对话设计虽然让小佳暂时的伤感,但却触及了她的心灵;小佳声情并茂、充满真情的朗读又感染了我和班中的每个孩子,并触及到了班中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我们彼此心灵相约,精神交融。这不正与道德课堂的要求相吻合吗?我如释重负,多年来认为那次课堂上让小佳伤心的自责已踪影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我对道德课堂的恍然大悟。

《道德经》中是这样解释道德的:“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何为道德课堂?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然而,现在,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创造力的现象屡见不鲜,重知识,轻德育,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心理需求更是视而不见。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有些课堂上孩子们充满恐惧,有些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充满着欺骗和恐吓。“愉悦课堂”没有愉悦,“文明课堂”如何文明?于是,这样的课堂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善良愿望”和“呕心沥血”,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反感和社会的责难,而且,“善良愿望”越强烈,“呕心沥血”程度越高,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社会的责难就越多。于是,我们老师困惑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我的好心却得不到好报?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是真正让学生产生心灵感应的道德课堂,孩子们一定会在课堂上充满勃勃生机。她们一定会用纯真的童心感恩我们的真心付出。

古有“以德服人”,今有“以德执教”,“以德树人”,让我们德存心底,德在社会,德耀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