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新阶段与华夏体系的构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开放新阶段与华夏体系的构建

摘要:我国已从一个世界贸易的小国成长为大国,开放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文章讨论了中国开放新阶段的主要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实现新阶段目标的可能路径。着重讨论了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即华夏共同体,形成北美、欧盟和东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并据此建立世界经济新体系的构想。

关键词:全球化;开放新阶段;华夏共同体一、导言

全球化的目标是实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新体系。与全球化的浪潮相适应,我国的开放政策从1978年开始,已经历34年的辉煌历程。如表1所示,1978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3.67%,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0.66%,是一个经济与贸易小国;而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55.23%,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8.8%;出口总额排名世界第一,进口总额排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我国已从一个世界贸易的小国成长为大国,开放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本文将讨论中国开放新阶段的主要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实现新阶段目标的可能路径。中国开放新阶段的两大主要目标有:一是通过开放政策的战略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与结构调整;二是推动世界经济新体系的建立。

两大主要挑战:一是(对外)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规范创新、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来打破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中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垄断、技术垄断、规范垄断、制度垄断与理论垄断;二是(对内)消除国内各地区间贸易与要素流动障碍,形成竞争、开放、高效而统一的中国大市场。

可能路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建立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经济体系,形成北美、欧盟和东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并据此建立世界经济新体系;二是建立以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为主导的开放竞争的中国市场,并据此来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垄断;三是建立以县城经济为中心的开放竞争的区域市场。通过县域经济的竞争与开放来消除地区贸易障碍,并据此建立统一的中国大市场;通过县城经济的发展来平衡大城市与农村的结构扭曲,推动大城市与农村的健康发展,实现平衡的,健康的,可持续的城市化战略。本文主要讨论可能路径的第一层次。

二、开放新阶段的挑战

开放新阶段的主要挑战一是(对外)通过市场创新、技术创新、规范创新、制度创新与理论创新,来打破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中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垄断、技术垄断、规范垄断、制度垄断与理论垄断;二是(对内)消除国内各地区间贸易与要素流动障碍,形成竞争、开放、高效而统一的中国大市场。我们用三个例子来讨论开放新阶段的挑战。第一是通过中国钢铁产业的结构与贸易来讨论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垄断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第二是通过稀土贸易来讨论发达国家的规范与制度垄断。第三是通过中美贸易的结构扭曲来讨论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制度垄断与理论垄断。

(一)发达国家主导的市场与技术垄断的挑战:以钢铁产业市场结构与贸易为例

中国钢铁行业近10多年来以超过20%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1980年中国粗钢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5.1%,而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38%,达到5亿顿,2012年预计达到7亿顿,稳居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与钢铁行业迅速

扩张的同时,却是行业利润率的低微。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3.5%,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利润率6%,也远低于世界钢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10%。中国钢铁行业的低利润率与进口铁矿石价格的飞速上涨密切相关。2008年中国铁矿石需求的70%依赖于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矿山,以及印度进口。铁矿石价格逐年上涨,2005年上涨71.5%,2006年上涨28.5%,2007年上涨65%,2008年上涨80%。2010年,铁矿石价格上涨30%;仅此一项,中国钢铁行业在2010年多付300亿美元,而2010年全行业利润总额仅为136亿美元。这些数字可谓触目惊心。

上游铁矿石生产基本由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矿山垄断,而下游中国钢铁行业却惊人的分散且过度竞争。1998年中国有177家钢铁企业,到2007年增长到315家。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高集中度行业。由这个行业规模递增的技术特征所决定,一个国家的钢铁通常由两三家超大型企业所生产。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如图1所示,在绝大部分国家中,最大三家钢铁企业的本国市场份额都超过50%,但是在中国最大三家钢铁企业的本国市场份额只有15%。除了西藏、新疆、青海以外,我国的每一个省都至少有三家以上的钢铁企业。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钢铁市场被地区所分割:每一个省的钢铁产量只与这个省的GDP相关,而和其他省的GDP无显著相关。钢铁市场的地区分割使得全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远低于这个行业的技术要求。尽管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铁矿石买家,但钢铁行业的地区分割与过度竞争使得这个行业失去市场权力,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通过中国钢铁产业的结构与贸易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铁矿石生产由国际上三大矿山所垄断;二是由于地区分割,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过低,而且过度竞争,因而无法形成市场权力;三是钢铁生产的几乎所有利润都被国际铁矿石垄断公司所攫取。如果把上游的铁矿石垄断换成上游的技术垄断,在全球行业内的产业链垂直分工中,我国几乎每一个行业都与钢铁行业类似:上游技术由发达国家的几家公司垄断,我国在下游过度竞争的制造行业生产,行业利润的绝大部分都被上游发达国家的垄断公司所获取。

(二)发达国家规范与制度垄断的挑战:以稀土贸易为例

如果国际三大矿山对铁矿石市场的垄断使得上游资源企业获得高额利润,同样的逻辑在中国的稀土行业却不适用。如图2所示(纵轴是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从90年代开始,中国的稀土生产迅速增加,从1990年的16000吨增加到2000年的73000吨,大概增加了4倍。相反,美国的稀土生产从90年代开始迅速下降,并于2003年完全停止。中国只有世界稀土储蓄量的不到50%,但2001年中国的稀土产量是世界总产量的90%,2010年增长为97%。但是,这样大的世界市场份额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垄断利润。在2005年之前,世界稀土价格长期维持在超低水平。由各级政府支持的大、中、小稀土企业纷纷进入这个行业,过度竞争。大规模的稀土开发给当地环境带来破坏。大量的小企业进入稀土市场,在短期利润的驱使下进行掠夺性开采,使得整个行业生产率低下、稀土储蓄浪费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稀土资源,中国政府试图限制对稀土的掠夺性生产和出口。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税收、就业、以及经济增长方面依赖稀土生产,中央政府对稀土过度生产的限制收效甚微。中央政府对稀土出口的限制,就成为限制和管理稀土过度生产的替代手段。中国政府对稀土出口的配额限制始于1998年,但刚开始的配额大于世界市场的需求,因而并不有效。从2005年到2010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