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华尔街大崩溃带给我们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华尔街大崩溃带给我们的启示
日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名为《绝情华尔街》的小说,这是国内第一部真实再现原生态华尔街的商战世情小说。该书首次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华尔街由辉煌到迷失的溃败过程,揭示了这场金融海啸的动因。这部以华尔街为主题的小说中没有专家评论,也不是讲述当事人自己的故事,只是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华尔街。
作者陈思进是一位在华尔街大投行工作了15年的华尔街金领,目前任某国际金融财团全球投资部资深顾问。他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华尔街工作,从金融软件工程师做起。他是华尔街大职场中的一枚小棋子,他眼中的华尔街商情、世情、人情是原汁原味的。在这部小说中爆出了许多华尔街这个超级职场上你死我活的故事,还原了投行金领们华丽面具下不为人知的真实生存状态,描画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华尔街众生像。同时,这部小说也讲述了一个美国梦的破灭,记录了一个华人在华尔街的成长历程。
不断更新换代的衍生产品是华尔街炙手可热的印钞机,金融大鳄籍此翻云覆雨,投行买办趁机中饱私囊。华尔街一派歌舞升平之下潜藏着摧枯拉朽的暗潮,记者近日采访了小说《绝情华尔街》的作者陈思进先生,他的新书为我们在金融海啸之后寻根溯源提供了一种可能,也请身处华尔街的他谈谈这次华尔街大崩溃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记者:您写《绝情华尔街》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陈思进:在华尔街工作多年,因直接参与了金融产品电脑化、衍生证券化的进程,对华尔街有了本质上的了解,便有意通过《绝情华尔街》一书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给广大读者展示华尔街的真相,这对打开国门的中国是有益的。最起码能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唤起国内金融界对华尔街狼吃人、狼吃狼的血腥环境,心理上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
我和雪城小玲去年初开始构思《绝情华尔街》,08年10月底完稿。我们有意采用小说的方式,着重描写人性,因为人性中的弱点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元凶,书中有两个金融案例先在这里着重提一下:其一是书里所描写的“香草兰”,是华尔街一种比较简单的衍生产品,可就是这个产品,轻而易举地把看似坚固无比的“洛克证券”给弄垮了。小说的题材取自于现实,在华尔街,这些巨资投资亏损的案例层出不穷。设计这个故事,就是想提醒中国企业对这种金融产品要特别谨慎小心。真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就在我们完稿之际,传来了中信泰富集团做杠杆式外汇产品(一种类似“香草兰”的产品)亏损155亿,惊人的巧合,令人扼腕。其二要说到书中的人物林志高。林志高是个披着“精英”外衣的海归,身上带着耀眼的光环,令人仰视。而往往就是这样的买办,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置母国的利益于不顾,为虎作伥。最近惊爆的力拓间谍门就很说明问题。这些“志高”式的人物引狼入室,狂卷中国7000亿,可见“志高”式的洋买办给国家带来的损害,远比原子弹更具杀伤力!
记者:书的开头部分讲到了主人公去投行面试,遇到了古怪的面试官,写得特别惊心动魄,这个是您的真实经历吗?能不能谈谈你觉得应聘金融类行业的职位需要注意哪些细节?
陈思进: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中的面谈场景是带了些戏剧性的夸张的。不过华尔街的面谈是非常另类的,类似小说中的面谈经历我在电话、面对面的交谈中都碰到过,对方什么专业问题都不问,就盯着奇奇怪怪的事情问,考智力的问题特别多,其实那种智力题多半儿没有标准答案,他们一来考你的反应程度,二来从如何应对上,判断出人们解决问题的态度。有的人害怕答错,索性不回答了,那肯定就没戏了,因为你试都不试就放弃了,书读得再好也没有用,他们称这类读书人叫“书呆子”。
另外,因为技术问题履历上都有写,大致如此。而且这儿的中国人都不习惯“吹捧”自己,有10分往往只写7分,还要留3分在肚子里。而老美正好和中国人相反,有7分他写10分、甚至12分,面谈的时候他们口若悬河还要再加个几分。不能说他们不诚实,因为就算是做相同的项目也不可能都一样,总是有变化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的。
另外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把所谓的“面试”,变为“面谈”。“面试”让你感觉你是去应试,是单向的任人挑选;而“面谈”是双向的,对方在“试”你的同时,你也在“试”对方,从而选择最合适自己的位置。招聘并不是考试,分数越高越好。
记者:在金融危机下面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跳槽“还是”卧槽“,对于职场中人您有什么好的关于职业选择的建议?您觉得《绝情华尔街》这本小说中,最值得中国读者借鉴的职场经验是什么?
陈思进:拿我的经验来说,我们中国人在白人的地盘上闯荡华尔街,障碍重重。在头几年,除了学历、经验、语言等,还特别涉及一个身份问题,即绿卡。而中国人靠公司担保,从学生签证转工作签证,再到拿劳工卡,最后获得绿卡,一般要5到6年。也就是说,在没有拿到绿卡之前,人并非“自由身”。即使拿到绿卡之后,更要全盘考虑职业的发展。在美国有一句话,叫“滚石不生苔”,每一个千辛万苦闯入华尔街的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职位随着经验一齐往上升,能够冲破“天花板”。挪动了地方也就等于你先前好不容易织起来的网,漏缝了。这个放在中国来说也一样,“跳槽”的话得考虑你之前编织的网在下一个岗位能否继续适用。
当然,主动出击也不是不可以,这里就牵涉到以下这点:在美国公司,特别在华尔街,主动跳槽走和因公司发生特殊情况走,存在着本质上的分别。
首先,华尔街各公司之间竞争激励,而雇员又是华尔街公司最大的资源。雇主都希望公司的员工对企业、对公司应该有起码的忠诚度,假如做不到这一点,你这山望着那山高,心不在焉不可能好好做事,还有可能把公司的机密透露给另一家公司,这样的员工他们不会要的。所以对求职者,特别要求前雇主的推荐,一旦你是辞职的,那就很难指望你
的雇主给你像样的推荐了。而因为公司破产或者被兼并的原因被迫寻找新工作,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来说,你的前雇主会给你丰厚的遣散费,还会给你提供最好的找寻新工作的资源,为你写最好的推荐信。
因为华尔街是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所以《绝情华尔街》能够提供给中国读者的职场经验不一定具有普遍性。而关于选择职业的问题,一路走来那么多年,我觉得应该至少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事作为职业,因为只有喜欢的事情你才能真正地做好,就拿我自己来说,其实我真正喜欢的是写作,做起来得心应手,可是为了谋生,我就不得不改变志向。幸亏我的个性比较具有挑战性,所以,才有可能在华尔街待这么久。
记者:您在书中对金融衍生产品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那就个人理财而言,您觉得应该如何投资才能使财富保值增值呢?
陈思进:金融衍生产品就像核电站,控制得好,便能造福人类;一旦失控,就会变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衍生产品作为金融对冲工具,原本是具有积极正面作用的。但问题是衍生产品被华尔街越搞越复杂,使得监管机构根本看不懂这些产品,也就谈不上监管控制,所以才会泛滥猖獗危害社会。
比如,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次贷,其本身总值不过1万亿美金而已,而被华尔街一包装成了2万亿美金的次债,进而更“衍生”出65万亿美金的有毒衍生证券再一次涌入房市,将虚拟需求一下子放大了几倍,酿成巨大的房市泡沫。这种衍生证券推出时,全美国不到10个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作为华尔街监督机构的美联储,竟然没有一个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