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武昌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中开展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研究主题年、质量月的活动。其目的是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我区正在逐步推进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变革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局面,让学生学习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学力)的发展。本文试就课堂教学中变革学习方式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提出一些看法。

课堂变革是学与教方式变革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力发展的主阵地。项目启动以来,南湖区各中小学关注学与教的方式变革,以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为关注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授课方式、评价方式和作业方式。许多学校用“预学”、“导学”等帮助发展式的学与教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力,达到“轻负高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是“学与教方式变革”实施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习力发展”的摇篮,也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项目启动后,全区各中小学从课堂转型、作业变革、学法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如清河中学就开展了“教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市实验初中开展了“学习指导课程”建设研究,多所学校开展了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教改实验等,成效初显。

全区很多学校还通过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推进学生学习力发展的研究项目。如嘉兴市实验小学的“基于探索‘电子书包’环境下的教学实践”、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小学生‘全科阅读’的实践研究”、三水湾小学的“周末开放性作业的实践研究”等项目,都已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为什么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意味着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而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以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这三个基本维度之上的。所谓变革学习方式,就是要大力倡导以自主、探究、合作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

许多现代的中外教育家、心理学家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达成了以下一些共识:1.学习方式是学习质量的基本变量,高质量的学习效率必须依赖高效率的学习方式。2.学习目标决定着学习方式的层次,单一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相对单一,层次也不够高;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对学习方式的要求必然具有多元性(如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3.高质量、高层次的学习方式从动机与行为参与必然体现出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自主性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性、机械性和他主性;探究性是就学习行为(策略与方法)而言,相对于接受性,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合作性是就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相对于“个体性”,强调在小组或大集体中有强烈的责任感、主动性与合作性。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起源于孔子时代的私塾学堂,世代相继,以他主、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一提起学习,学生想到的行为是读书、听讲、做习题、考试,其价值取向是长知识,

过门槛,上台阶。大量的课堂教学现象显示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所看到的是教师在讲什么,怎么讲;教师即使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也是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他所设定的标准答案上来,而不是学生会有哪些疑问,怎样使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样的教学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有一定的功效的,然而从课堂教学的功能来看获取知识与技能并非唯一的价值取向。如果忽视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就大大削弱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并不是以取代或削弱知识与技能为代价。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知识与技能,而是怎样获取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削弱乃至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导致学力的低下,严重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必然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以低效或无效劳动,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言以蔽之,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硬举措。

二、如何变革学习方式

变革学习方式,是指从他主、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据此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倡导以下几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探究式:依据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设计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的程序,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或运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教学方式的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它适用于大量的学科性的课堂教学。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工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材内容,要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发展,有所提升。此外,要充分了解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的潜能。(2)要确定恰当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而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此外,探究的形式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切不可千篇一律,如语文课,要体现其语言的训练要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数学要注重数学知识、技能与数学思维训练的统一。物理、化学则要注意从情景(现象)入手,提出问题。(3)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参与的面更宽;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恰当地向广度、深度的方向引导,使参与的程度更高。(4)探究式学习方式,绝不是离开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是要改变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科学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会学习,增长学力。离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而架空地去探索,是徒劳而无实效的。

2.体验式: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这种学习方式的特征,重在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对新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新的知识或技能。它适用于部分情景类学科的课堂教学。如语文的文学欣赏,历史、地理、生物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体验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