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几种类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详案案例:江苏赣榆县外国语学校董淑芝《愚公移山》的教案设计

【设计简说】

作为一篇文言文,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课堂上在理解课文、疏通文意之后,能通过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能深刻理解故事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本篇课文设计为三步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疏通课文意思。

2、体会文章用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寓言结尾借助神灵的力量的用意。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略)

二、教学活动

(一)闯关之一:疏通文意,趣味朗读。

(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所以要想深入理解分析课文,必须做到理清课文思路,疏通文章大意。对于这一环节老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指导朗读,把字词、难读、难解的地方借助注释、资料等尽量弄懂课文,对于难解之处作出标志以待课堂进一步探讨。)

1.学生质疑

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不懂的字、词、句当堂提出,会的同学可直接站起来为其解答,老师从中适当点评或引导。

2.老师强化巩固理解。(投影)

①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河阳之北达于汉阴吾与汝毕力平险投诸渤海之尾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我之死

而山不加增河曲智叟无以应

②翻译重要句子: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

毛,其如土石何?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利用这一环节可以强化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把学生发现不了、解决不了的字词,教师巧妙地解决掉。同时对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予以强调。)

3.分角色朗读,师参与其中扮演智叟。要求尽量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后师生共同评价。

4.师问:在这一故事情节中,最精彩的内容是哪里? (第3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对话中有两个人的语言很相似却又很值得

揣摩,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

(二)闯关之二:揣摩对话,自编自演。

(这一环节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准确理解愚公之妻

和智叟二人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并感受愚公和智叟二人的性格特点,从而为准确理解故事寓意作准备)

1投影两段对话:

A、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师问:这两句话很相似,但他们说话的目的一样吗?(让生自由说)

(此问主要让学生准确理解二人的目的:前者从“献疑”角度,提醒愚公正视移山的困难和解决移山中实质性的问题,是支持其移山的具体表现;而后者则是嘲笑、讽刺、说风凉话,是反对移山的。师就此指导学生读书时应准确读出二人不同的语气和

心理,并让生试读。)

3.理解了智叟的心态,指导学生自编自演: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对智叟与愚公的对话自编一个短剧片断,进行表演,分组完成。

明确要求:①既忠于原文,又灵活创新;

②表演自然到位;③用现代语言表达。

4.学生分组编剧,准备表演。

5.让两组学生分别表演,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师陈述:不难看出,愚公和智叟二人对“移山”的态度截然不同并为此各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然,时代在进步发展,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如何评价这二人在“移山”一事上不同的态度呢?

(三)闯关之三:探讨辩论,归纳感悟。

(本环节是对全文理解的深化和升华,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表演的基础上,对愚公、智叟这两个中心人物的形象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由表面现象挖掘内在本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1.提出辩题:请你以一个二十一世纪现代中学生的眼光来评论一下,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并说出理由。

(让学生依据各自所持的观点分成两大组,合作准备。明确要求:无论支持谁、赞同谁,反对谁、批评谁,一定要说明理由,说出他们值得肯定、值得欣赏的地方。提示

方法:可在文中找依据,可引经据典,也可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还可用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2.组织自由辩论。辩论中师可以不断引导、调控,防止跑题。

3.总结评价(略)。

三、作业探讨

有人说:“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不明智的举动。”结合本节课的辩论和你对课文的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写成一篇小论说文,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

2、简案案例:江苏省苏州中学蒋祖霞和江

苏省苏州外国语学校康剑嵘的《美猴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美猴王》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美猴王的来历。结构清楚,情节完整,语言通俗,文字浅显,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从吴承恩以及《西游记》进入文本。要求用《西游记》中的人物完成对联,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下联:“__,__”(参考答案: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由此过渡到《美猴王》。

(2)在下面横线上填写人物形象:“阳光灿烂__,百变猴头__,憨厚老成__,阿弥陀佛是__。漫漫西天取经路,除妖斗魔显真功。若问是谁普此画,淮安才子吴承恩。”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了解文章结构,说说文章大概内容:石猴出世、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被拥戴为王。(三)语言揣摩

(1)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妙:简洁美、节奏美、变化美。

例如“名曰傲来国”“唤为花果山”,加点词有变化美;“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有节奏美。

(2)本文经过了教材编者的修改,给教师开发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请同学对照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