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与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以来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评析
内容提要:文章就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评析。
主要包括:政策启动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要点、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对“挤出效应”、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减税和国债风险等问题的认识。
文章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揭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成效一、政策启动的背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转轨中的财政困难和多种制约因素,近20年间中国财政政策总体而言是“低调”的,主要表现是财力安排捉襟见肘,连年赤字、职能范围收缩而同时“错位”(越位与“缺位”)严重,维持“吃饭财政”在许多情况下都成为问题,就更谈不上十分积极的调控举措。
但1998年一季度过后,这种情况发生很大改变。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迭加在一起,迫切需要以宏观政策措施扩大内需,实施反周期操作。
于是政府在决策上果断地启动了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使财政政策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启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1.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以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为标志而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出一浪又一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其对于亚洲和世界经济影响之巨,大大超出早些时候一般人的估计。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被评价为在亚洲表现最好,受影响最小。
但到1998年,外贸的增长幅度也明显放缓,并于5月出现负增长,客观上这成为使各方对严峻形势形成共识的响亮警钟。
2.金融危机影响迭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增长率衡量)从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
1998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7%,与全年8%的增长目标形成明显差距。
积极财政政策 助力经济“回春”
人民周刊 / 2021年第6期封面报道/C over story财政,是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经济恢复的政府财力保障。
财政之“大”,关乎“国家账本”;财政之“微”,涉及国民日常。
我国“国库”中的可用资金充盈还是紧张?企业与职工是否能够减轻税负?家庭消费能力有没有提升的可能性?答案中的“谜底”,几乎全部可以在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 助力经济“回春”本刊记者 武凤珠税务局工作人员正在寄出减税降费红利账单。
的调控方向中找寻到。
今年的财政政策,意义非凡。
走过经济发展遭遇疫情冲击的2020年,超越6%的GDP增速目标重返《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五年我国的“家底”。
“2021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步。
这一年的财政政策,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说。
财政政策向促进经济复苏倾斜1万亿元,是2020年我国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规模。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停产停工的企业,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我国政府为短期内筹集大量财政资金、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发行国债筹集到的款项,用于建设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用于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政府购买增加、市场主体保住、消费稳住,我国才有了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主要经济体的奇迹。
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分四期发行完成。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1年,将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
“这与我国疫情防控成效较好有直接关系。
疫情得到良好控制,使我国的公共风险强度明显减弱。
在此前提下,我国经济正在强劲地恢复,市场主体、就业和民生等方面的表现都超出预期,因此财政刺激没有必要再保持2020年的力度。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刘尚希认为,相比2020年,今年我国公共风险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
浅析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许春霞(大同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山西大同037008) [摘 要]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良好效果。
但任何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在内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我国财政政策离不开其赖以发挥作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和形势, 2005年政府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对财政政策的调控目标、方式、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实现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以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长期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稳健财政政策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自1993年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起,到1997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但从1998年起,经济出现偏冷,共有四个特点。
第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一度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第二,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
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迹象明显。
第三,全面买方市场形成。
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较全面的“买方市场”,生产能力过剩,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四,货币政策连续运用,但效果不佳。
尽管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等,但货币政策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间和余地已经相对狭小。
我国不同时期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各个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起伏变化,相继选择了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且,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渐放弃了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直接调控,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体系。
公共财政主要是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公共利益,要努力做好财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对“三农”、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
60年来,全国财政支出规模从1950年的68亿元,扩大到2008年的6026万亿元,2009年预算安排7.62万亿元,增长了1120倍。
最大的变化是,财政运行模式由计划经济时期的生产建设财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安排中,仅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就达到24610亿元,比2008年增长25.1%。
仅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7161亿元,增长20%以上。
【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 【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202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22 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最新)1、[试题]下列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中,最高级、最精确的是 ( )。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定比尺度。
按照计量学的一般分类方法,可将所采用的计量尺度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略到精确分为四个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2、[单选]张某为了现场观看2012 年夏季奥运会比赛,到当地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因私普通护照,该部门按规定向其收取了200 元费用,这笔收入属于( )。
A.税收收入B.专项收入 C.规费收入 D.使用费收入【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政府收费。
规费是政府为公民个人或单位提供某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如护照费、户籍费、商标注册费、商品检验费、公证费等等。
3、[多选]法的形成或法的确立阶段涉及的流程有()。
A.法律案的提出B.法律草案的拟订C.法律案的审议D.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
E,公布法律【答案】ACDE【解析】本题考查法的形成或法的确立阶段。
法的形成或法的确立阶段具体包括以下几步:(1)法律案的提出;(2)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4)公布法律。
4、[单选]我国财政收入主要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构成。
A.税收B.特殊性财政收入C.政府收费D.政府债务收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财政收入的形式。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由一般性财政收入和特殊性财政收入构成。
5、[试题]将产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依据是产业( )。
A.规模B.内部组织结构C.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D.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产业结构的划分标准。
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等。
6、[单选题]下列融资方式中,不属于公共物品融资的是()A.强制融资B.自愿融资C.联合融资D.典当融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公共物品的融资方式。
《财政政策与预算管理》练习题
《财政政策与预算管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是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A.税收B.国债C.国有资产收益D.收费【答案】A【解析】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它是各国财政收入中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国债收入的特点的是()。
A.有偿性B.灵活性C.强制性D.自愿性【答案】C【解析】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3.()指指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A.前转B.后转C.消转D.旁转【答案】D【解析】旁转也叫侧转,是指纳税人将应负担的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者以外的其他人负担。
4.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
A.奥地利B.法国C.荷兰D.英国【答案】D【解析】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
5.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是()。
A.政府采购制度B.部门预算制度C.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D.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答案】B【解析】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
6.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这是()的财政政策。
A.中性B.相机抉择C.扩张性D.紧缩性【答案】B【解析】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分为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7.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
A.涉外经济需要B.私营企业需要C.城市居民需要D.社会公共需要【答案】D【解析】公共财政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8.遵循市场效率准则来安排财政支出,优化资源配置,以最小的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体现了财政支出的()。
A.稳定原则B.效益原则C.发展原则D.公平分配原则【答案】B9.根据各国财政支出的实践,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是()。
国债资金及其管理
国债资金及其管理录入:农经股# 2008-11-7 人气:8221、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防止经济下滑,确保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
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指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1998年,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性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
第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第三,为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兔、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
第四,为扩大吸收外资,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
第五,为减轻企业负担,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不合法、不合理基金、收费共计727项,减轻企业负担370多亿元。
1999年,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保持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其主要内容是: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增收节支和调整支出的结构,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补发拖欠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现行税率减半征收;等等。
2、什么是国债专项资金?所谓国债专项资金,是指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人的资金。
国债专项资金分两类:一类列人中央预算支出,用于中央项目建设和补助地方项目建设;一类转贷给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用于地方项目和中央部门项目建设,由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还本付息,不列入中央预算,也不作财政赤字处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辅导经济基础知识17
第二部分财政——第十七章财政政策本章重点:1.财政政策的含义,财政政策的功能,财政政策的目标。
2.财政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类型。
3.财政政策的乘数,财政政策的时滞。
4.2008年政策与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
5.我国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经验。
知识点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一)财政政策的含义:为实现预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中央政府是调控主体)财政政策: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等组成。
(二)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调节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引导国民经济运行。
2.协调功能:经济中失衡状况进行调节。
3.控制功能:调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对经济社会有效控制。
4.稳定功能:调整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量平衡,实现稳定增长。
【例题·多选题】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
A.导向功能B.协调功能C.控制功能D.管理功能E.稳定功能『正确答案』ABCE『答案解析』财政政策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和稳定功能。
(三)财政政策的目标:1.促进充分就业2.物价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经常项目:贸易项目,指一国的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和出口;资本项目指一国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经常项目盈余:国际贸易顺差;经常项目赤字:国际贸易逆差;经常项目平衡,即贸易平衡。
◆资本项目盈余:资本流入大于资本流出;◆资本项目赤字:资本流入小于资本流出。
4.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稳定增长决定于两个源泉:一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一是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
【例题·多选题】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
A.促进充分就业B.物价基本稳定C.预算收支平衡D.国际收支平衡E.经济稳定增长『正确答案』ABDE『答案解析』我国财政政策目标包括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增长。
知识点二、财政政策工具与类型(一)财政政策的工具调控机理:1.预算政策(1)预算调节经济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
我国97和08年对比
第三,经济下跌幅度不一样。2008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直接转变为自由落体下的下跌(如图1所示),而亚洲经济危机前,中国已处于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只是雪上加霜,对企业的心理影响较小。
2、财政政策对比分析
(1)相似点
第一,政策理念相似。无论是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还是当前积极财政政策,都立足于短期内通过政府投资迅速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是相同的。
第一,推出的政策力度存在较大差异。1998年、1999年两年共发行长期国债2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现在为了应对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央除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还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台了一揽子刺激经济的重大措施。
第二,推出的税收政策不同。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只出台税收减免政策,没有出台税制改革措施。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则以“增值税全面转型”等改革措施为主要亮点,体现出统筹经济短期增长和长期发展的战略意图。可见,这次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出台的速度、力度都远远大于上一次金融危机。
3、政策实施效果
2009年1-5月,中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一成五;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了近三成二;制造业采购指数已连续四个月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一季度城镇登记失业率百分之四点三,与去年大体持平。夏粮也已连续六年丰收,实现增产。因此,7月2日晚,李克强在全球智库峰会表示,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总体形势企稳向上。
四、中国经济未来走势预测
综上所述,笔者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提出如下看法:
首先,从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不断根据宏观经济变化而变化,但也使经济发展对积极财政政策形成了依赖。从1998年到2009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实行了不到四年(由表6可以看出),政府便不得不又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12年间,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了七年,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的不到两年,而当前又实施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恰当的配合,促进了我国经济十年稳定发展,但是,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不能不说是中国经济未来稳步发展的一个极大的隐患。
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十年回顾
对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 对此,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表现为稳健货币 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政策中的“适度从紧”。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法定准备金率(2003年9月21 年 月 日起,把原来6%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 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7%, 日起, 日起,把原来 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 ,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金 年 月 日起 率从7%提高到 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日起, 率从 提高到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 年 月 日起 将资本充足率低于 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 个百分点。 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 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 日起, 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 年 月 日起 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 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 年以内、 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 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 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 统一加上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 个百分点, 统一加上 个百分点 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 个百分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 年第一季度, 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第一季度,央行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 年第一季度 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 亿元。 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亿元 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例如,央行于2004年1月18日下发通知,要求商业 日下发通知, 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例如,央行于 年 月 日下发通知 银行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贷款, 银行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贷款,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 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扩大消费和增加就业等方面 的贷款支持。 的贷款支持。 年至今, 从2005年至今,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表现为“紧缩性” 年至今 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表现为“紧缩性” 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方面。 的,包括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整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政政策历史简要回顾[ ★wxmang ] 于:2010-04-07 02:06:36 主题帖由于目前许多人对未来财政可能出现的巨额赤字(2010年预算草案为1万500亿,实际肯定会突破)和恶性通货膨胀忧心忡忡,我觉得有必要先回顾历史,因为前三十年我们一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我们30年的经验就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1、1979年: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中央集权开始松动11届3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绝大多数投资资金都来自于财政)引发严重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外贸逆差增加(具体数据可上网查,)。
紫阳真人这时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1)、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这是导致今天产生诸侯增长速度控制在10%—25%之间。
(3)、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
尤其是对社会集团购买力实行计划管理,限额控制,1980年,规定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实行“预算包干,结余留用,征收归己”的办法,一事一报批,控制扩大支出和年终突击花钱。
同时还开展了财务纪律大检查,控制奖金总额和超额津贴。
(相信年纪大点的人都有记忆,集团购买要指标,指标=粮票,比资金还难搞到)(4)、增加农产品和日用品供给能力,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
1979年安排了174亿元财政支农资金,1980年支农资金150亿元,同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1979年,国家将粮食统购价格提高了20%,在此基础上超购加价幅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也提高了油料、棉花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1980年,国家财政的粮油价差补贴、超购粮油加价补贴和粮食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共计108.01亿元,比1979年增加了47.39%,但是这时粮油副食品开始大幅涨价。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实质上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
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
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
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
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的货币政策主要是:第一,较大幅度地增加货币供应量,尤其是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
考虑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金比较富裕但货款需求相对不足,而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相对于贷款需求却显得不足的状况,投放基础货币可以考虑如下方式:一是财政部发长期国债,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购入后转卖给中央银行;二是增加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改变目前实际上存在的对小金融机构再贷款的限制,对资信和经营状况较好看中小金融机构以再贷款支持,使它们有能力支持中小企业、非国有经济和小需镇建设;三是根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实际需要,适当提供再贷款,并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行债券,抵冲关键性大中型国有特别是军工企业的部分债务,由央行买入,增加货币供给,化解部分金融风险,从而有效使用沉淀在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过剩资金。
第二,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完善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有助于增加金融机构可运用的资金数量,以支持经济增长。
当然,除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外,还应继续改革准备金制度,包括降低乃至最终取消超额准备金存款利息,并将由此节省的利息支出转入中央财政的预算收入,还包括按月平均计算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法定准备金可用于清算,等等。
我国历年财政、货币政策实践
一、货币政策1997年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来源:新京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本文来源:新京报)二、中国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7月开始,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
第16章 财政政策最全思维导图
第16章 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工具与类型乘数与时滞我国财政政策实践经验含义功能(协导稳控)⺫⽬目标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能调节企业各个⼈人的经济⾏行为,引导国民经济运⾏行对某些失衡状况进⾏行调节和制约通过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行为,实现对社会经济有效控制征收消费税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促进充分就业稳定基本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表明⽣生产要素的投⼊入情况,⽤用就业率表⽰示是各国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控制失业率市财政控制的主要⺫⽬目标之⼀一经常项⺫⽬目收⽀支、资本项⺫⽬目流⼊入流出的差额之和为零是国际贸易(包括上平和出⼝口)和国际资本的综合平衡经常项⺫⽬目亦指贸易项⺫⽬目是重要⺫⽬目标源泉⽣生产要素的增⻓长⽣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程度⼯工具类型预算政策税收政策公债政策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政策补贴政策萧条时:扩⼤大⽀支出,保持⼀一定⾚赤字规模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萧条;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繁荣繁荣时:缩减⽀支出,保持预算盈余繁荣时:提⾼高税率,较少税收优惠萧条时:降低税率,实⾏行更多税收优惠税收是政府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繁荣:发⾏行期限⻓长利率⾼高的国债萧条:减少发⾏行国债繁荣:减少公共⽀支出萧条:增加公共⽀支出概念⽅方式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政府⽇日常⾏行政事务必要的⽀支出,消费性⽀支出财政资⾦金⽆无偿、单⽅方⾯面转移的⽀支出政府补助、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繁荣:降低投资萧条:提⾼高投资繁荣:减少补贴萧条:增加补贴依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依据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累进所得税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汲⽔水政策补偿政策以市场⾃自发机制为前提,是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活跃社会投资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经济恢复既停短期财政政策,经济萧条不存在,既不再实⾏行反⽅方向调节经济变动,已实现经济稳定为⺫⽬目的萧条:增加⽀支出,减少收⼊入经济萧条时进⾏行公共投资,增加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繁荣:增加收⼊入,减少⽀支出依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均衡性财政政策)萧条情况,减税、增加⽀支出繁荣情况,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经济稳定增⻓长时期,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动态平衡的财政政策,既不扩张也不紧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双松搭配类型双紧搭配类型松紧搭配类型扩张财政政策或扩张货币政策组合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带来通货膨胀的危险增减财政⽀支出,减税;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增加财政⽀支出,增税;提⾼高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抑制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优点:控制通货膨胀,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缺点:货币政策过松,可能难以抑制通货膨胀优点: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通货膨胀缺点:会积累财政⾚赤字乘数时滞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含义公式作⽤用和特点税收增减和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b/(1-b)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比率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是税收增量的b/(1-b)倍含义公式作⽤用和特点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1/(1-b)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支出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是⽀支出增量的1/(1-b)倍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即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收⼊入与⽀支出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含义公式作⽤用和特点=1政府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有扩张效应,其效应为1类别总结政府投资或⽀支出扩⼤大,税收减少,对国民经济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政府投资或⽀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对国民经济⼜又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内在(与决策机关没有直接联系)外在(与决策机关直接发⽣生联系)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经济现象发⽣生变化到决策者认识到需要变化所需时间调查研究花费的时间分析结果提交⽴立法机关审议通过所需时间有关单位付诸实施所需时间正式实施到已对经济产⽣生影响所需时间财政政策时滞的存在,可能是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与财政政策制定初衷相反的效果分类总结财政政策的演变积极财政政策内容基本经验1993-1997: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8-2004:扩张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2008:趋于中性的财政政策2008第四季度开始: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大幅度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8年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不同环境变化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内容有新变化调控⼿手段多始终把握相机抉择这个财政政策管理的基本要求实现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的有机结合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注重国内外政策的协调。
中国近十年(1998年-2008年)货币政策回顾以及未来货币政策回顾经典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对进口商品的需求通常也会增加,结果会出现贸易逆差;反之,为消除逆差,平衡国际收支,需要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主要用于调节货币总量。
具体来说,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98年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的重心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基础上逐渐由监管加微调向加大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方向倾斜,以比较积极的姿态为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措施基本上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
我国应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比较【摘要】1998年和2008年分别是我国面临的两次经济危机,政府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政策来应对。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实行了一揽子的财政刺激政策,包括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和扩大社会福利支出。
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我国则实行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提高财政支出、实施减税等措施。
对比两次危机中的财政政策,可以看出2008年政府更加注重稳定经济,采取了更积极的政策,而1998年更注重稳定社会,着重于社会保障支出。
2008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灵活、有效,更加注重稳定整体经济。
【关键词】财政政策、1998年经济危机、2008年经济危机、比较分析、总结、我国、财政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我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政府随即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应对危机,其中包括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和减税措施,以刺激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
十年后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来袭,我国再次受到冲击,但是这次危机的影响较1998年的危机更为严重。
2008年,我国政府再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内需等举措来刺激经济增长,避免出现更严重的经济危机。
两次危机中,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通过对1998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中我国财政政策的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在危机中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本文将对这两次危机中我国的财政政策进行比较,以期能够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2. 正文2.1 1998年经济危机的财政政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我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之一。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
我国实施了财政刺激措施,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提振经济增长。
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以推动经济的复苏。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
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中国各历史阶段的财政政策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依次采取了“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以及“积极财政政策”。
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时间】:1979年【背景】: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及引发的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
【内容】: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实现收支平衡。
1980年起,除北京、天津、上海继续实行“总额分成、一年一定”的体制外,各省、自治区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新财政体制,打破了统收统支的局面,调动了中央和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积极性,事权和财权的统一、权利和责任的统一促使地方合理地安排财政收支和自求平衡。
这种体制对减少财政赤字,加强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
1979年,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基本建设财务拨款管理的通知》,要求基本建设不能突破国家预算指标范围;严格按照国家计划供应资金;严格执行结算纪律,防止和制止拖欠贷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纠正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做法。
对引进的项目和1000多项未完工程,除保留必要的部分外,全部停建、缓建;对大部分非生产性项目也实行停建、缓建。
同时,严格基建投资的审批手续,并将基建资金逐步改为有偿使用,强化了投资硬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 1998以来长期建设国债的规模、使用方向
年份 规模(亿 使用方向 元) 1998 1000 基础设施 1999 2000 2001 1100 1500 1500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西部开发,生态环保,科教 基础设施,国企技术改造, 生态环保,科教,重点为在 建项目和西部开发
2002
2003
1500
1400
同上
重点是在建项目
(2)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3) 调整税收政策。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提高城市 ①停征固定资产投资方 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向调节税。②推进税费 实行了“两个确保”和城市“低 改革。③先后三次提高 保”。 出口退税率。同时,对 ——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 ——采取多种措施减轻农民负担, 实行免、抵、退税办法, 增加农民收入。①农村税费改革是 有力地促进了出口。 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一项重大措施。 ②加大农村扶贫力度。③通过增加 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减轻农民负 担。④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和城镇的合理有序流动,拓宽 (4)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了农民就业渠道,对农民增加收入 具有重要作用。
•
•
上述几方面的情况综合在一起,使决策层于1998年为力 求实现8%的增长目标而采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方针。为有 力地贯彻这一思路,启动财政政策便是必然的选择。因为走 向市场经济“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制,财政政策是 货币政策之外唯一可以仰仗的“主力型”工具和手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6-7月,党中 央、国务院又转发了国家计委《关于今年上 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工作建议》,并 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8月,全 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 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 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 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至此,中国 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式启动。
表2 1992-1998年居民消费、储蓄增长率比较
年份 社会消费 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 品零售总 额(亿元)额年增长 率(%) 17.7 城乡居民 储蓄年末 余额(亿 元) 居民储蓄 余额年增 长率 ( %) 消费与储 蓄增长率 之比(消 费=1) 1.51 0.98 1.50
1992 9704.8
表1 1997—2002年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年份 GDP增长率(%)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8.6
7.8 -2.6 -0.8
7.1 -3.0 -1.4
7.8
7.3
8.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动 0.8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 2.8 (%)
-1.5 -0.8 -1.3 0.4 0.7 -0.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8.8 13.9 5.1 长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 10.2 8.6 6.8 长率(%)
10.3 13.0 16.1
9.6
10.1 8.8
具体来看,当时面临的问题有:
一、国内供求矛盾突出
1、消费需求。居民家庭未来支出预期增大,预期收入增长 减缓。由于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精简机构、国 企改革、社会保障等。住房制度、教育体制、医疗保险体 制改革等,增加了居民支出的预期。农村市场萎缩,收入 差距拉大,都使居民的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 (见表2) 2 、投资需求。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项目法人制、 项目资本金制度等)、金融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和国 有企业的预算约束逐渐强化。旧的投资扩张需求被抑制, 新的投资扩张机制缺乏。
四、货币政策连续、密集运用,但政策效果不够明显。
• 针对我国经济“软着陆”过程中的情况,货币政策方面采 • •
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 中央银行自1996年、1997年连续3次降低利率后, 1998年3月25日和7月1日又连续2次降低利率。 在降低利率的同时,中央银行还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 存款准备金利率。随着利率的下调,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也 持续下降。同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限额控制。 恢复了在货币市场的债券回购交易业务。鼓励开发和增加 消费信贷。 货币政策如此连续、密集的运用,可以说是“竭尽全力” 的,然而,迟迟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余 地已经相对狭小。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
• (一)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内容
• 1998年财政政策主要是汲水型的财政政策,即依靠一定数额的公共
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活力。具体内容包括:
• ——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中央和地方各得500亿元,用于基础设
施建设
• ——发行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项用于补充国有独资银行的资
– 2004年11月6日,即国务院常务会结束第二 天,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公开表示,中国明年 将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在服务于宏观调控政 策的同时,适当削减赤字和公共投资,加大农 业税减免力度,积极增收节支,推进财政改革。 – 200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宣布:要实行“双 稳健”的政策 。标志着财政政策正式由积极转 向稳健。
五、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与积极
财政政策出台
• 伴随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
了下滑趋势
– 从2008年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加 速下滑的局面 – 2008年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额、出口额和进 出口总额开始表现为负增长 – 投资和消费增长速度放缓
2007-2008年中国按季度计算的GDP及各产业增长值增长率(%)
–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济呈现复苏趋 势 – 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有所改善 • 投资需求不足和外贸出口乏力的矛盾明显缓解 • 通货紧缩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 经济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社会投资主体的信心普遍增强,
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 经济运行中出现过热苗头
– 财政政策继续加大扩张力度的约束条件有所趋紧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
• 1、扩大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 1998-2002年累计发行的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安排
项目投资328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4600亿元。财政政 策对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见表 3)。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本金,
• ——将年初用于基础设施的180亿支出,调整为经济项目支出,增加
科教、下岗职工生活保障、离退休养老金等支出。
——支持出口, 分批提高了纺织
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 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 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 “免、抵、推”税收管理办法的 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 实行了贴息的办法。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减轻企业负担。
46279.8 20.1 53407.5 17.1
1.41
1.48 1.98 2.51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 1997年7月,从泰国开始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
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引出一浪又一 浪的冲击波。到1998年,已席卷了几乎整个亚洲,并扩 展到俄罗斯,波及拉美,进而使欧洲和美国也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在此次危机中的表现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但是, 1998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逐步 显现出来。
三、“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分 流人员和失业压力。
• 国民经济增长放慢带来新增就业机会不足,再就业形势严
峻。缓解失业压力成为决策者和社会各方所关注的大事。 在“软着陆”后需求不旺的宏观环境下,为了对企业维持
必要的优胜劣汰改组压力,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
一年约1000余万人,失业压力增大。
(二)1999—2002年补偿性财政政策
• 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各种财税手段,实施反周期
•
• •
调节,稳定经济。这几年除了增发国债保持投资需求外, 还加大了税收、转移支付、补贴等手段的运用。 1999年根据当年第二季度表现出来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 回落、出口下降、消费需求持续不振的情况,决策层决定 对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具体措施做出进一步调整。 从1999—2002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 个大的方面: (1)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并扩大其使用范围。 2001和2002年各发行的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坚持 了上述方向,并重点用于在建项目和西部开发(见表3)。
• 决策层关于“转型”的讨论
– 2004年5月27日,财政部长金人庆在上海 “全球扶贫大会”上提出,为确保中国经济稳 步健康发展,财政政策将由“积极”转向“中 性”,从而引发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 性”的讨论。 – 2004年10月底,发改委一位主要负责官员在 一次讲话中提出:“明年继续实行‘具有积极性 质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继续 实行从紧的土地管理政策”。
-50
-100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15.0
13.2 10.9 10.5 10.1 7.4
2008-09进出口额月度变化
150 100 50 0
20 08 -0 20 1 08 20 04 08 20 07 08 20 10 09 -0 20 1 09 20 04 _当月同比 增速 (%) 出口额_当月同比 增速 (%) 进出口额_当月同 比增速 (%)
一、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
•
“软着陆”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 紧缩迹象。中国经济增长率(以GDP 增长率衡量)从 1993年的13.5%回落到1997年8.8%的水平,平均每年 下降约1个百分点,这时被认为还处于比较适宜的区间, 但惯性下滑并未停止,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7.8%。国内 物价持续走低,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自1997年10月 开始出现绝对下降,截至1998年7月,持续下降了9个月。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98年3月开始出现下降。工业品价 格指数自1996年6月以来持续下降,到1998年7月,已达 25个月之久。从全年价格走势看,没有明显的回转迹象。 投资和消费增长幅度也趋于下降(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