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摘要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基础的变更、产业结构的变更以及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流动到最合适的就业岗位上,以达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动态的最优配置。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合理有序的劳动力流动将为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系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防止城市人口的聚集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城市化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局面。改革初期,由于我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乡镇企业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实行就地转移。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 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到了70%多。从1989 年特别是1995 年以来, 我国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和“民工潮”的势头日趋汹涌;直到从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城市“下岗”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

能力下降,致使大量劳动力闲置。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相脱离。同时,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期,农村中需要就业和转移的劳动人口将日益增大,而就地转移已很难解决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大规模的“候鸟式”劳动力流动将是我国一段时期内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当前,市场机制对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并有可能最终成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而从劳动力的流向看,不论是迁移还是暂时居住,现阶段中国劳动力流动的趋势都表现得十分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经济和自然条件差的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和自然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利益驱动已成为导致中国现阶段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二、中国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成本—效益理论, 劳动力流动是人们追求更大经济收益的行为决策过程, 流动者通过实施这一行为将会得到比较大的收益。

从流动者个体的角度来看, 实施过程中的流动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 前者包括流动费用(主要是交通、住宅、食物和寻找工作的信息等方面增加的支出)及流动时因失业而减少的收入两个主要部分;非货币成本主要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成本(流动和寻找新工作花费的时间)和特定地点的资产放弃(如放弃客户、离别朋友及亲属、离开熟悉的环境)所形成的心理成本两部分。与此相应,流动的收益包括货币收入(如收入的提高和额外福利的增长等)和非货币收入(如更宜人的环境、更便利的文化设施和卫生诊所, 更高质量的学习培训机会、社会关系的改善、个人心理的满足等)两部分。当流动收益大于成本时,流动就可能发生。

从政府的角度分析,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政府支出的主要成本包括政府就业

机构的人员经费、公务费、业务费等货币成本, 非货币成本则包括因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等方面。主要收益包括货币性收益, 即劳动力流动后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而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等; 非货币收益, 包括劳动力流动而带来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成熟发展等。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模型:

(一)净收益

Y=

其中:Y 代表劳动力流动的净收益;

(代表在t 时间内流动的n 个劳动者所取得的净效益;

代表在t 时间内流动的n 个劳动者所付出的流动成本;

G代表政府促进劳动力流动取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份额;

W 代表政府促进劳动力流动所支付的费用;

Fs 代表劳动力流动非货币收益;

Fc 代表劳动力流动非货币费用。

(二)收益率

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的成本收益率L=/

政府的成本收益率L=G/W

从个体看,政府角度计算的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率指标,是衡量劳动力要素市场是否成熟,反映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成本的重要指标。随着产业化程度的提高, 我国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随着这一阶段的发展, 剩余劳动力必然出现大量的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并保持适度的流动比例。因此,用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指标来衡量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发展状况、衡量政府部门的工作状况,对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发展分析

(一)目前我国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就业信息属公共物品的范畴, 个人取得这部分的成本应该较低。而我国现阶段在劳动力流动中,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劳动力流动的信息成本过高。

2.缺乏健全的劳动力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针对劳动力流动设计的模式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距离,对市场的运行信息缺乏客观的调查,对市场的运行规则缺乏应有的尊重, 对各种服务需求缺乏必要的组织,重收费、轻管理、缺服务,从而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3.行政干预的程度过大

从全国范围来看,劳动力流动大都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流动成本相对要大一些,如大量的乱收费,以及一些地方或基层领导人受计划管理思想的影响,人为地设计“规范管理”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二)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完善措施

1. 大力提高人民素质。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人民素质与其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密切相关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素质越高,它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提高人民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现在中国的各级政府、企业及不少家庭已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投资数量连年较快增长。要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来源,使人力资本投资总量能更快增长。同时要不断扩大教育的规模,积极发展各种教育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利于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使全民族的素质不断提高。

2.加快全国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是世界性的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流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将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特别是那些发展速度快的城市流动。全国各地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创造条件。首先要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城乡分隔的制度壁垒,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其次,城市要对所有居民实行统一待遇。不论原有居民还是外来居民,在购房、就业、社会保障、子女读书等方面都应实行统一政策,平等对待。再次,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根据我国城市化的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

3.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促进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城乡分隔的“户口制”,部门所有的“档案制”,地区之间的不公平竞争都大大妨碍了劳动力的流动。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彻底改革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优化组合。

4.城市部门在接纳剩余劳动力流动时,必须统筹兼顾,做好劳动力就业规划。在目前状况下,城市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外来劳动力的涌入加剧了城市就业矛盾。因此,政府机构对劳动力流动要因势利导,提前安排,争取措施得当,减少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政府部门必须随时关注劳动力流动的状况, 以便及时地制定可行的人口流动的经济政策。

5.政府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部门。当前我国在提倡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 加大了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改变了过去重工轻农的倾向,为农业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采取有利措施,确保农民收入增加。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增产增收了,同时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放缓, 也减轻了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马策.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实证分析.中共四川省委党

校学报.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