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建立新型的开放性的课堂。

本文就两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技术;开放课堂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语文课上以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信息传输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是,现阶段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呆板陈旧的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还占主导地位。

这与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相违背。

因此,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关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以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

现就以下两方面进行阐述,供各同行们参考、指正。

1.的教学传统模式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我们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早在几年前就看到了这种核心的重要性,但反观我们几年来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虽然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个核心,却始终没有更大的突破,孩子们的个性依旧被抑制,按照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容易重书本,轻实践,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差。

这与当今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需要严重脱节,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不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第一是教学的封闭性。

它忽视了教育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相联系,学生重书本,轻实践,教师也只围绕书本口头讲授,整个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比如语文教学一般都是:题解——作者简介——分析课文——归纳中心——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分离,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学生学得的只是“死”的知识,很难活用于社会生活;第二是教育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固定僵化,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模式照答就行。

在学生的教育方面,教师只注重智育,而在智育上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德育和体育的发展,比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看重的都是“正确答案”而不喜欢去探究为什么。

第三是教学的机械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过分强调教学计划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和教学内容的统一,不注重学生的个性的特征,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教学活动机械、呆板,教师采用“满堂灌”,而学生则死记硬背,这样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1.2 重传统知识教学:这突出反映在整个教学严格以教材为中心,老师们都是“依纲靠本”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易出现重书本、轻实践、重解题、轻动手、重分数、轻创造的不良现象,这样的学生实属“高分低能。


1.3 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着重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只考虑把问题讲深、讲透,而不考虑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不问对象,忽视学生个别差异。

还强调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居于主体地位,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学习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都由教师决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更影响了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推行。

时代在呼唤,社会在呼唤,呼唤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出台。

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型的、开放的语文课堂。

2.建立网络条件下的开放的语文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新型的教育技术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也相应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模式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强有力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快速传输和快速储存知识,为开放语文课堂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

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

这些都为我们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下面,我就从开放的语文课堂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教学内容的确定:在网络条件下,教学的内容不光只是教材,
教学也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着眼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例如:对古诗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了解到所学古诗的作者、写作背景,诗中所涉及到的人、事、物、地、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去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诗歌流派,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等,甚至可以对诗的产生、发展历史进行一些粗略的了解,不求统一答案,不求统一的学习效果。

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就变成教材的“点”出发,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将“点”扩展成大小不一的“面”,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中。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的“主导”,以教师为中心,而在网络条件下开放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成为知识资源的提供者和信息海洋的导航者,随时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勇于探索。

教师选择的方法应当有助于让学生知道有了问题,应该到哪里去寻求答案,引导学生学会查询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处理问题。

比如,同样是利用教师提供的主题知识库学习古诗,教师可启发学生以邮件、留言、制作演示文稿等方式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跨越知识库的内容,在网络中寻求更高层次的理解,一方面还可以帮助较差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利用主题知识库了解自己无法通过思考获得的知识。

相比传统的教学,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更加多样,教师可以随课堂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2.3 教学过程的设置: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常常是由老师安
排、由复习到新知,由提问到回答,由学生的回答到老师的总结,每一节都渗透着老师“精心”的安排,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指挥下跟着转。

开放的教学过程是没有指令性的,而是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随时修改教学方案,诱导学生更快完成既定的目标或更高的目标。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入手,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背景,交流对赤壁之战重要意义的看法,学生们自然会去了解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诱发了他们研究课文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又发现了诸如“三顾茅庐”“诸葛亮痛斩马谡”等故事的精妙,于是老师再次引导学生去深入了解这一经典的方方面面。

在这样的教学教程中,学生所得远远超过了一篇课文的范围。

2.4 相关领域的拓展:随着对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深入,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天文地理、风俗民情、日常生活、道德观念都成为语文资源。

仅凭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很难满足他们渴望理解课文知识的愿望,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就成为老师的责任,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把相关领域的知识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自由汲取。

比如教《追寻人类起源》时,我就是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共享资源来配合教学。

首先,我简单介绍有关情况,布置好活动目标,给学生列出网址,然后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了解大量的相关内容及他人的评价。

通过这样,知识面得以拓宽,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使这些丰富的知识资源得到了更充分
的利用。

综上所述,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是促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

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现代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敢于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中学文科》
收稿日期:2013-05-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