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新课教案-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水一中2019—2020年经济生活新课教学设计
第十课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经济建设
丁勇2019年11月26日星期二
10.1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学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展望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懂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
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
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科学精神:辩证理解我国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注意其中存在的“两个没有变”
法治意识:展示我国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新征程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遵纪守法
公公参与:学好本领,积极参与经济生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 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及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开启新征程,了解和掌握两个百年目标和两个阶段。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变革(教材P85-86页)
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原因: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表现:abcd
⑵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表现:abc
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原因: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表现:ab
2.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教材P86-88页)
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⑵含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⑶两方面理解:
①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人民需要的内涵大大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提出更多需要)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发展不平衡:如城乡、区域、发展各领域生产力水平差异、产能过剩与不足并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明星“短板”、发展成果共享方面存在群体差异如收入分配差距、贫富差距等
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
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需要加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转变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客观上还存在发展不稳定和不持续的情况。
⑷如何适应新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从两个方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通过识别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来界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标准,判断是否属于高质量发展。
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③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略;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三)开启新征程(教材P88-89页)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个阶段安排: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求略,其中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0.2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目标:
1.知道新发展理念的内容。
2.明确新发展理念注重解决的问题。
(重点)
3.明确和运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措施。
(重点、难点)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学习和掌握新发展理念,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高度认同
科学精神:全面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掌握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科学方式合理合法解决问题法治意识:让学生增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遵纪守法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生活,针对每个发展理念,为社区或学校制作数字化宣传资料;组织参观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制作“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展板;结合广水实际,举办“经济社会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举”的征文比赛;或对广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某方面情况进行调研,剖
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专家,了解当前我国经济所处的
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思考为什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搜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
的相关资料,探讨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为什么要放在实体经济上;针对建设制造强国、发展先进
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某个问题,组织调研或参观,撰写报告,
提出对策建议;就“如何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结合自
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学习计划。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材P89-91页)
1.坚持新发展理念
(1)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五大发展理念★★★
①创新发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本课重点讲解)、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经济意义:
分: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或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是国之重器,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证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的建设,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如①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②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获得额外利润等)
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②协调发展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名词点击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新”
新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重点是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
新的理念:破除城乡的二元体制、城市内部的新二元,做到机会平等、权利平等
新的路径:这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并举
新的方式:把生态文明和城镇化捆在一起,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之路
新的格局:大城市群、大中小城市群和小城镇的布局要科学,遵循国家大规划
新的动力:释放改革红利,依靠改革、制度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核心是改革
③绿色发展
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重要性:
①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总)
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③坚持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可展开),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④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⑤利于主动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六项原则”是根本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以及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重点任务(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⑷开放发展。
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⑸共享发展
解决问题: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重要性: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材P91-92页)
⑴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②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七个方面)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
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内涵: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
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
“实体经济”是一个相对于“虚拟经济”的概念,不是仅仅包含制造业,而是涵盖着一二三产业。
地位: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举措: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巩固提高:
1.(1904浙江).在“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共享经济快速发展,网约车、在线短租、共享医疗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
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达
2.9万亿元,同比增长41.6%。
这表明
①消费推动技术进步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③经济结构实现了战略性调整④创新给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注: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2017)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①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②制造业的增加值呈现下滑趋势
③科技投入转化率明显提高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贯彻落实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