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PPT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敷脂熏香
• 盛唐时期,男性装饰多具女性化特征。李华
《与外孙崔氏二孩书》:“妇人为丈夫之象, 丈夫为妇人之饰,颠之倒之,莫甚于此。” 前者指女着男装,而后者则指男子薰衣粉面, 过分注重外表的修饰。沈既济《任氏传》言, 韦崟风流好色,闻友人得一佳丽,“遽命汲 水澡颈,巾首膏唇而往。”
• 此外,唐代文献也多有男子重视姿容的记载。
大区别在于繁简之分。
• 祭服:祭祀时所穿特制的衣服。
• 朝服、公服、祭服都是礼服,也称法服。与
礼服相对的是常服,也称便服、野服。
• 此外,还有吉服与凶服之分。年节喜庆时着
吉服,要求华丽光鲜、整齐洁净;灾荒败亡 时着凶服,要求用缟素。表明古人对上天的 敬畏意识和忧患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四、唐宋时期的服饰文化
• (一)男性
• 2、遮羞。班固《白虎通义》说:“衣者隐也,
裳者鄣也,所以隐形自鄣闭也。”
• 3、悦目。《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
以悦目也。”
• 除以上三个基本功能之外,随着时代的变迁
和社会的发展,服饰又被赋予了新的功能, 如政治功能。不同形制的服饰,具有不同的 等级意义。
• 贾谊《新书·服疑》:“贵贱有级,服位有
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
•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虽有贤才美
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
• 传说从舜开始,服饰就有“十二章”的制度,
界限分明。平民遂称“白丁”、“布衣”。
• 古代对于服饰“以下犯上”的惩罚,也非常
严厉。曹植的妻子穿了她不该穿的衣服,被 曹操看见,“还家赐死”。有的朝代轻一些, 如元代规定,官员服饰僭越,罚停职一年, 一年后降级使用;平民僭越,打五十大板, 没收违制服饰。而位在上级的人,则无论如 何是不肯趋下的。如孔乙己身上的长衫。
• 二、服饰的主要特征 • 服饰的实用、伦理、审美、政治等意义,既
是其基本功能,也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服 饰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流行性等 特征。
• 民族性 •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方面,服饰文化是一
个民族得以存在的重要标志,在民族心理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孔子所说:“微管仲, 吾其被发左衽矣。”又如异人衣楚服之事; 另一方面,在民族交往中,各民族文化之间 往往持开放的态度,并尊重异族服饰习俗。 《韩诗外传》载廉稽出使楚国事;唐代律令 也规定,允许“各服本国之服”。
中国传统文化服饰文化课件
• 一、服饰的功能 • 自古吃饭穿衣并提,从我们的习惯看,比较
俗的说法,吃都在穿的前面,如:老百姓要 求“吃饱穿暖”,浪荡子醉心于“吃喝嫖 赌”,所谓“人生在世,吃穿二字”;
• 比较雅的说法,则衣在食前,“衣食住行”,
衣居其首。同样表述人的基本需求,用的是 “温饱”二字;连翻译佛经,也是先穿后吃, 谓之“衣钵”。
李山甫姿容秀美,发长五尺,每沐浴后,使 二婢女“捧金盘承而梳之” ;卫玠注重美容, “盥面用化玉膏及芹泥,故色愈明润,终不 枯槁”;晚唐时期赵匡凝矜严盛饰,每梳洗, 前后置双镜以自照。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白皙美姿容”,“日傅粉施朱,锦衣绣 服”。有杨再思者媚之:“人言六郎面似桃 花,再思以为桃花似六郎。”
服饰,有着很繁琐、细微的规定。作为一名 官员,除家常穿用的衣服外,至少还要常备 三种服饰:朝服,公服,祭服。
• 朝服:进宫朝见,除非皇帝恩准,必须要穿
朝服,否则就犯了“不敬”之罪。如西汉武 安侯田恬事;皇帝接受百官朝见,也要换上 朝服。如魏明帝接见大臣杨阜事。
• 公服:日常办公时所穿服饰。其与朝服的最
• 这种用词雅俗在语序上反映的侧重点的变化,
代表了人们不同的生存观念,先吃后穿,较 多地反映了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需要;先衣后 食,则较多地反映了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需要。
• 中国古代,衣服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用、伦理
和审美三方面:
• 1、御寒。《墨子·辞过》:“故圣人为衣服,
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衣必常暖,然 后求丽。”
隋唐的锥帽
• 流行性
• 服装的变化,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
从横的方面说,则表现为流行性。
• 服饰流行包含有变异、趋同两个过程,先变
异后趋同,从而造成一种新的流行风尚。
• 古代服饰的流行大致有几种情况:一是政治
因素。应劭《风俗通义》:“赵王好大眉, 民间半额;楚王好广领,国人皆没颈;齐王 好细腰,后宫有饿死者。”体现为一种自发 的趋同意识。
• 时代性
• 服饰的发展变化,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
• 政权更迭:“改服色,定服制。”
• 通常根据服饰的时代性,考古学家可以断定
出土文物的年代;同样,掌握了服饰的时代 性,作家和艺术家也更容易成功地再现历史 人物和历史风貌。后者如唐代名噪一时的大 画家阎立本的《昭君出塞图》,将晋代才出 现的“锥帽”画到了作品中,就遭到时人的 批评。(参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 流风所及,善于修饰、姿容美丽的男子,往
往引起世人的瞩目,他们的装饰打扮,对社 会风俗的趋向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路岩风 貌神俊,善修饰,曾是成都风流人物竞相仿 效的对象。或有善嘲者,见侩猪曰:“此豚 端正,路侍中不如。”
• 柳仲郢,史称其“以礼法自持…厩无名马,
衣不薰香”。
• 同是以男子比喻花,李商隐作诗未见争议,
• 服饰流行的时尚,往往受到比审美意识要复
杂得多的社会观念的影响。醉心于竞尚时新, 除了对美的追求外,有时也表现为低品位的 思想格调,诸如趋奉争宠、贪慕虚荣、附庸 风雅等。但从宏观上说,这也是社会物质生 活、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表现之一。
• 服饰的流行往往是短暂的,一时的。
• 三、古代官员的服饰种类 • 中国的礼法,对不同场合下应该穿用不同的
• 二是对艺术的认同。如唐代以剑舞著称的公
孙大娘,其舞蹈服是改造过的军装。司空图 《剑器》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
• 三与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陆游《老学庵笔
记》:“宣和末,妇人鞋底尖以二色合成, 名‘错到底’。”
• 古代礼法对于流行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特
别是对那些超出寻常界限的“奇装异服”, 往往持禁止的态度。《礼记·王制》:“作异 服者杀。” 甚至将“奇装异服”称为“服 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