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_古文评论_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古文评论》的文章学思想及其意义
蔡德龙
内容提要:康熙《古文评论》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文话著作,它强调文章的经世用途,既要求文章力求醇雅,符合儒家义理,又注重文体的辨析,要求作文务必得
体。而对“雅”的推尊,则下启“清真雅正”之钦定文章政策。康熙以文章的实用与否
作为衡文准则,为骈文赢得了文体地位。其文章学思想为清代文章向质实、雅洁的
道路发展奠定了基调。
关键词:康熙《古文评论》清代文章学
康熙作为清代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除了在政治上有杰出作为之外,他本人亦学识渊博,对传统文章学有着相当的造诣。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御选古文总集《古文渊鉴》,并率领徐乾学等臣僚对所选文章逐篇置评。其后大学士张玉书编辑康熙文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时,将《古文渊鉴》中的圣祖御评汇集一处,称《古文评论》,置于《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三集杂著类中。康熙《古文评论》①凡十八卷,1391条,始自《左传》,终于南宋谢枋得《交信录》。康熙的评论视角虽不一致,间有史论、政论等,但以文论为主,因而这十八卷《古文评论》实为非常重要的清代文话著作,直接反映了康熙的文章学思想。清代是一个极端重视文治的封建社会,统治者非常关注文风建设,常通过帝王训饬与御选总集的方式来引导文坛创作方向。这部文话因系康熙御制,它所反映的文章思想与理念,无疑会对当时文人起到直接的影响。对《古文评论》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直接窥探康熙本人的文章学思想,更能为贯彻清代的诸多文章理念寻到源头。
文道论
康熙帝推崇程朱理学,在其统治期间,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地位无以复加。清代昭梿《啸亭杂录》“崇理学”条称:
仁皇夙好程、朱,深谈性理,所著《几暇馀编》,其穷理尽性处,虽夙儒耆学,莫能窥测。所任李文贞光地、汤文正斌等皆理学耆儒。尝出《理学真伪论》以试词林,又刊
定《性理大全》、《朱子全书》等书,特命朱子配祠十哲之列。故当时宋学昌明,世多醇
儒耆学,风俗醇厚,非后所能及也。②
康熙本人对程朱理学有深湛研究,其文章学思想亦受理学影响。《古文评论》源于总集《古文渊鉴》,在《古文渊鉴》之中,康熙御选了大量宋代理学家的文章:卷四十六收录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杨时、范育的文章,卷六十二录有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的作品,卷六十
①本文所用《古文评论》为《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本,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②昭梿:《啸亭杂录》卷一,第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
121
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4期
三收录真德秀、蔡沈文章。而朱熹既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本人又长于为文,故其文章尤为康熙所重,在《古文渊鉴》之中,选录朱熹文章有三卷之多,超过了唐宋古文大家韩愈和苏轼,成为全书入选文章最多的一家。
在文道观上,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①。康熙继承了朱熹关于文、道关系的主张,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是首要的,形式技巧处于次要地位。他提出《古文渊鉴》选文的首条标准便是“可以鼓吹六经者”②。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他便说过:“文章以发挥义理、关系世道为贵。”③《古文评论》为朱熹《与刘共父书》所下评语称:“若无意为文,而文之敏妙迥非修辞家所能企及,由其理胜故耳。”便是认为作者理胜则文自然敏妙,且非刻意为文者所能企及。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在《答吴充秀才书》中也曾有过相似言论:“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欧阳修所说的“道胜”,除了指在思想上提升儒学修养外,还指向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知与把握④。康熙则将欧阳修所说的“道”改为“理”,将“道”的涵义确定在理学范畴,其指向更为明确,也更为醇正。需要说明的是,康熙对理学的推重,完全是为其统治服务的,他曾说:“朕平日读书穷理,总是要讲求治道,见诸实行,不徒空言。”⑤他以经世立政为本,凡事强调实用,对一些空谈理学家,便斥之为“伪道学”。他在文道论上要求文章醇正,思想主旨符合儒家义理,也是从文章有益教化、稳定统治的功用角度而言的。他评朱熹《静江府学记》云:“切要不浮,有资教化。”便是从此处置评。基于此,康熙更为偏爱符合儒家义理规范的《汉书》,而认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史记》驳杂不纯,他在《汉书·游侠传序》的评语中说:“立言极其正大,觉史迁之艳称驳而不纯矣。”他常以“醇正”、“纯正”、“典正”论文,如评《虔州学记》“论议却自醇正,文章极其疎古”,评《帝范后序》“意既切至,文复典正纯雅”,皆是从道的角度予以置评。
康熙之前,顺治帝作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已经开始注意文章的教化之功⑥,但“无论是个人的‘儒雅’修养,还是修举文教的力度,顺治帝尚不如康熙帝”⑦。康熙之时,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统治更趋稳定,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向文治⑧。他以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强调文章符合儒家义理,有益教化,为其后的官方文章政策奠定了基调。雍正、乾隆时期提出文必“清真雅正”的圣谕,即是从康熙文论发展而来。康熙在要求士子学习程朱理学之时,也对他们提出勤习文章的要求,曾说:“道学者,圣贤相传之理,读书人固当加意;然诗文亦不可废;
①《朱子语类·论文》,王水照编《历代文话》第22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康熙:《古文渊鉴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康熙起居注》,第115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④参见祝尚书《重论欧阳修的文道观》,《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⑤《圣祖仁皇帝圣训》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⑥顺治十二年三月壬子谕礼部云:“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儒术,以开太平。”见《世祖章皇帝圣训》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代文学生态研究之一》,《古典文献研究》第10辑,第90页,凤
⑦参见曹虹《帝王训饬与文统理念——
凰出版社2007年版。
⑧康熙十六年圣谕云:“治道首崇儒雅。前有旨令翰林官将所作诗赋词章及真行草书不时进呈。后因吴逆反叛,军事倥偬,遂未进呈。今四方渐定,正宜振兴文教,翰林官有长于词赋及书法佳者,令缮写陆续进呈。”见《圣祖仁皇帝圣训》卷十二。康熙令翰林词臣不时进呈诗赋词章,其中自然包括文章作品。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