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物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物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中物量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应对策略

量词划分的标准、方法和量词系统

量词小类的划分 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被确定下来后,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量词内部类系进行划分,然而这部分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今天来说学界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各家根据自己的标准,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量词小类的划分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所得的结果千差万别。但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量词研究的基础,要想做好量词研究,量词内部范畴的划分是不能够被跨越的。 一、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 量词小类划分的标准不一。有的从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等语法特征上划分,有的从语音形式上划分,有的从量词词汇意义上进行划分,有的从词源上进行划分,还有的从计量精度上进行划分;有人采用单一标准,而有人采用多重标准。“人们在为量词定位、分类时,角度不同,依据的标准不一,对量词本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侧重不同,因而划分起来有很大的分歧。”1正因为这样,量词小类划分的几个标准首先要明确: (一)意义标准 这里所谓的意义就是指词的概念意义,就是词的概念。对于量词,实际上就是指量词的语义分布。比如词典中关于“把”的解释:“量词,用于把手的器具,如:一把刀,一把扇子”2。但这里所说的意义标准是丰富的,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是否计量,这里要分析量词的作用是计量还是表示事物的种类、等级顺序的,当然不计量的量词是很少的;二是计量的多少,有单数和复数之分,比如“群”和“个”比较,“群”所指的一般是复数,而“个”计量的一般是指单数;三是计量的精度,指的是量词表示名词事物的量是明确的还是含糊不定的,比如“一副手套”,中的“副”往往表示成对出现的事物,而“一群人”中“群”则表示数量不定;四是量词重点在于强调数量的多少还是部分属于整体,例如,“一截竹竿”中的“截”指的就是相对于整根竹竿而言的一部分,没有说明具体多长,强调的是部分。 (二)语法特征标准 由于汉语量词概念的模糊性、复杂性,仅以概念意义为标准分类往往不能完成量词分类的任务。词的语法特征是词类划分的主要依据,量词也不例外。这里的语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6页

《左传》中的名量词研究

《左传》所见名量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号:01010236 姓名:单丽梅 内容提要:本文以《左传》中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对该书全部名量 词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左传》中的名量词的分类、结构类型以及语法 功能。旨在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从词汇和语法角度两方面揭示《左传》时代名量词的发展概况,明确其发展史上的自身特征。 Abstract:Study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Zuozhuan was given in t his paper. Discusses were gone on all such phrases in the book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structure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phrase made up of noun and measure word in times of Zuozhuan from the syntax and lexical levels, and the features of their own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ion were shown. 关键词:名量词《左传》分类特征 Key words:phrase ; noun and measure word ;Zuozhuan;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cation 量词的使用是汉语言的重要区别特征之一。它是一类十分活跃而又极其普通的词,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甲骨文的记载来看,殷商已经有度量衡、容器、货币的单位词(即量词)出现了,如容器量词“升”,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甲骨文中量词的运用范围较窄,数量也较少,还没有出现动量词。语法发展还很不充分,在句中只能做主语和宾语,而且与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一般只能出现在名词之后,其位置较为固定。到周秦,又出现了表示事物特点的个体量词。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运用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结构,这在刘世儒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

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管理案例分析-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失败的课堂管理案例 一、背景介绍 此案例来自我个人的教学经历。2016年3月,某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培训中心的老师将一个校区的汉语课堂教学工作交付给我。当时我就读的是英语专业,由于我个人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学习发展计划偏向第二语言教学,所以平时在学校经常一对一地帮助留学生学习汉语,2015年11月我在学校汉语培训中心实习了一个月,实习内容为跟随老师听课、协助办公室面试前来应聘的汉语老师,实习结束时试讲了一节复习课,所以对汉语教学有了一点实践上的了解。我所负责的班有两个,一个为本科生班,一个为硕士博士混合的班,此案例来自硕博混合的这个课堂。该班有30人,5个学生是博士生,其他为硕士生。他们已经有了34个课时的学习,教材为《汉语会话361句》。学生有半数来自巴基斯坦,其他学生来自北非、东南亚和中东;学生年龄都偏大,有的甚至都有好几个孩子了。学生上课很守纪律,有个别会经常迟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可以说是非常符合中国人眼里的“懂事”和“听话”的学生。课后师生交流也比较频繁。但是同时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本科还未毕业的小女孩,尤其是对于巴基斯坦的学生来说,学校让一个任何学位都没有拿到的小女孩来给他们上课,来自传统文化的他们心里是有点难以接受的。 二、案例 一般上课我都会按照教案和PPT的顺序讲解语法点和操练,学生很配合,偶尔碰到有学生问题比较多的语法点我会停下来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学生都是理工科专业的,逻辑思维非常缜密,一旦有一个地方不“通顺”,学生是会主动发问直到理解为止,但是他们理解得都很快。一次,上课上到一半时,我正在讲解一个语法点,班里最活跃的一个男生突然“钻牛角尖”般地追着这个语法点问问题,他的思维是发散的,从一个问题跳到另外一个问题,而问题的内容越来越偏离这节课的内容。我明白课堂内容已经偏离正轨了,所以我心里非常不情愿去接着回答问题,因为这样问下去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但是当时为了答疑解惑,我还是耐着性子仔细地给他解释下去。但是真正的问题出来了,他问题问得越深,我越无法解释,毕竟超出了我的对外汉语知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偏误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 beside ” ,“exc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 除了?以外, 也?” ,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 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 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 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 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 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 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 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 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 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 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 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 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 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 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一. 引言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只有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因为英语中数 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

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所以在学 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此外,比如“书” 的专属量词是“本”;“椅子”的专属量词是“把”等常用量词都需要在学习中让学生掌握。

近三十年中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_黎洁琼

第16卷第5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6No.5 2010年10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Oct. 2010近三十年中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 黎洁琼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量词的迅速发展是中古时期典型的语法现象之一。对中古量词最早的系统研究是刘世儒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系统论著。近三十年来,研究的方向和角度更加多样化。其中有对专著的研究,有对量词小类的研究,也有对单个量词的探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此同时,也存在着综合比较的不够和概念上的模糊等等不足。 关键词:中古汉语;量词; 刘世儒;《百年来古汉语量词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0)05?0131?06 一、引言 中古汉语的概念是瑞典著名汉学家高本汉提出的,他在研究汉语语音史时把汉语分为太古汉语、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老官话五个时期。对汉语史的分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界定,王力先生主张“以语法为汉语分期的主要标准和依据,但还是兼顾语音的标准”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的中古时期为公元4世纪~公元12世纪[1](43);潘允中将中古时代定为“自两晋经过十六国时期至隋唐五代”[2];向熹参照王力、吕叔湘二先生的观点,将六朝唐宋时期定为汉语史的中古时期[3];太田辰夫认为汉语史的中古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并认为这个时期是汉语史的质变时期,而且“这种质变可能开始于后汉时期”[4];相关的分期还有多家,如钱玄同、唐作藩、周祖谟、罗常培等,各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划分,但是总结各家的划分可以看到其中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宋代的归属以及六朝和隋唐五代的分合问题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划分的依据的不同。关于史期的划分,是没有绝对的,既然分期如王力先生说的那样不是阶段性的,就决定了联系中的不可分割性,那么也就只能依据划分的标准或者是依据来判断哪一种更为合理,或者说哪一种在某种条件下更加明晰。本文对中古的界定按照现今通行的观点,将公元3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即六朝至五代时期定为中古期。 “中古汉语的语法构造比上古有较大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一部分词已具有自己的语法特征。”[2]量词的迅速发展是中古时期典型的语法现象之一,在大多数的研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量词特别是名量词的成熟时期,而在唐宋时更是得到了发展。量词是汉语基本词类中出现最晚的一种,作为一个独立的类的研究是近五十年的事,尽管汉语量词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对其研究由于角度、方法的不同,观点也就有所不同。刘世儒先生说过,“对于量词发展前途的展望,那就更不能离开史。要想正确地预见到未来,只有在很好地总结了过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否则那就是臆测,当然可靠性就不大了。只有把量词的各个历史横断面都研究好了,汉语的整套的系统的量词史才有可能建立起来,否则没有材料,‘游谈无根’,要建立科学的汉语量词发展史那是永远也不会办到的。”[5]本文主要是对近30年(1979年~2009年,整理过程中发现其相关的研究论文主要是集中在近十年)的中古时期量词的研究作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断代的量词研究概览为量词的整体性研究整理、积累材料。 对中古量词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早刘世儒先生。他于1959~1962年间在《中国语文》上先后发表了《汉语动量词的起源》《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魏晋南北朝动量词研究》《魏晋南北朝个体量词研究》《魏晋南北朝称量词研究》系列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写成《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一书,于196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第一部汉语量词断代研究的专著,详尽地叙述了这一时期的量词的使用情况,指出汉语量词的完整体系是在这一时代形成的:名量词数量丰富、分工细密、规范明确,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成熟时期了; 收稿日期:2010?01?08;修回日期:2010?05?15 作者简介:黎洁琼(1986?),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

周随堂练习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班级:2011级对外汉语班 姓名:杨语佳 学号:20111032132 一、案例分析: 某位本土汉语教师在教案日志中记录了如下情况: “今天教了五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写自己的名字。有一个学生写他的姓是瘳。我问他你是不是姓廖?他说是。我说你写错了后面的两个点应该没有。他不但没有承认错误反而还大声地跟我说:我以前也这样写,我妈妈也这样写,我的老师也这样写。然后我给他看一本词典,但是我恰巧带的是一本小的词典,里面没有廖这个词。这个学生跟我说,你自己也看词典嘛!我跟他说我想给你看你写错了。他还不服说,‘你不相信就问我妈妈,问我的老师,我的老师是从中国来的。’中国来的老师有什么了不起?” 问题: 1.面对学生的质疑,你认为该本土汉语教师的处理 方式是否得当?如果是你,你怎么处理? 2.从这份教案日志,不难看出该本土教师在汉语教 案课堂中,遇到了除“质疑”以外的“问题”, 由此,给予了你什么启示?

3.在汉语教案课堂中,教师常会面临学生的“质 疑”,请结合自己的教案经历,列举自己曾经遇 到过的“质疑” 答:1.如果是我会先上完准备的内容后再依靠词典等工具书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观点不一定全正确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2.案例分析:这个案例暴露出很多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第一,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必须过硬,否则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只会误人子弟。如案例中的事件,就是由中国的汉语老师教错了汉字才引发的。该案例中,中国老师之所以教错,很可能是因为他本身就认为“廖”字就应该有后面的两个点,由此可见该教师对汉字的掌握并不过硬,最起码对“廖”和“瘳”两个字的区别并不清楚。把错的东西当成正确的教给学生,自然会出现问题。 第二,在教授过程中,如遇到自己不确定的字词或知识点,一定要查阅、确认之后再告诉学生正确答案,不能凭自己的感觉或猜测来应付学生。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案例中,如果该生之前的老师能负责地查阅词典、确认之后再教给学生“廖”字的正确写法,也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发生教错的事,其一可能是如第一条中所述,老师本身对知识的掌握有问题;其二,则是老师也不知道正确答案,而随意地拿自己也不确定的答案来应付学生,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表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 发生偏误的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的词、动词“有” 、母语和目的语中义域不对称的词。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的词语偏误: 1?对词义的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的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的语义,以及它所表达的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的地 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 2?词语的功能被扩大 词语的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的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的词包括连词、动词“有”。为”是使用最多的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最典型的是动词“有”功能的扩大。“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的话语中,“有”的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 3.词语的搭配产生偏误 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的第一人称问题、词的 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个”是留学生最熟悉的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的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的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很多成对的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的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集体的。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的首都” 这样的错句。再者,部分词的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的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 4?选词错误 在选词错误中,首先是同一语义场中的词。在话语表述中,留学生一边讲述一边在脑海中思考适用的词,如果该用A 词却用了E词,而AE两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就是选词错误。同一语义场中的词最容易导致选词错误。语义场包括上下义关系、总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5] [p?13 3 ]留学生的选词偏误主要发生在同义关系场和类义关系场。同义关系场中的词具有义相同或相近的特点,类义关系场中的词往往属于同一个类别。留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词语时,搜索的范围就是这两个语义场,因而与之相关的偏误特别多。其次是义域不对称的词。母语词语或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之间的义域不对称导致了选词偏误。任何两种语言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语,其义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如学生在描述自己国家的树时说树“很瘦”,这显然受英语词语thι n的影响。“thin ”相当于汉语中的“瘦”和 “细”,义域比汉语宽,学生在选用这类词时没有解到义域的差别,从而产生了偏误。 5.词的固有成分被遗漏 固有成分被遗漏的词通常是成对的连词。我们知道有些连词只能成对使用,不能省略。 留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点,以至于不能遗漏的部分也遗漏了。如“对中国人有点辣”,漏了“来说”。另外,“是,,的”这个句式中的任何词都不能省略,而留学生常常把最后的“的”字遗漏了,如“他们是差不多”。 (二)语法偏误的类型 鲁健骥将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4种,[6]我们的分析显示,除这4种偏 误外,还有:前后照应偏误、句型错误、过度省略,等。显然话语中的语法偏误有不同于文本之处。我们所说的“省略”不同于“遗漏”,“遗漏”是由于忘记或没有掌握而导致的成分丢失,而“省略”是主讲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任课教师:陈敬玺 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号:201131249 姓名:黄璐 考试日期:2012/2/21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摘要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量词十分丰富,而英语词类中却并没有明确划分出这样的一种词类。而正是这个原因,量词成了许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汉英表量词汇分类和词汇语法特征对比,为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尽量降低量词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量词; 汉英对比; 量词教学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which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the concept of the number.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at it has abundant quantifiers. However in English, such a certain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doesn’t exist. By comparing of the Chinese-English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and the vocabulary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ends to offer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Chinese qualifiers for foreign learners. Key words:quantifier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量词是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在一定阶段内,学生尤其容易出现量词“个”的泛化,而且量词“个”的偏误会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造成这种错误, 不仅有“教”的原因, 还有“学”的原因,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响,应采取有效办法, 帮助学生避免偏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一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短期进修班的美国留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在学习说句子“我是一个美国人”时, 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因为在英语里, 同样的意思说出来是“I am an American”, 即“数词 + 名词”, 而用中文表达时却要加上“个”,即:“数词+量词+名词”。“个”是留学生最初接触到, 也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量词。学生在知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后, 喜欢以不变应万变, 所有的数词和名词之间都用“个”, 于是出现诸如:“我家有一个马”, “教室里有几个桌子”,“我养了一个狗”,“我有一个电脑”等病句。四个名词涉及不同的量词, 马用“匹”, 桌子用“张”, 狗用“只”或“条”,“电脑”用“台”。即便在后期,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量词后,当出现新的事物名词需要与数词搭配时,学生仍然会倾向先用“个”来代替。 我觉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汉语作为母语并经常在生活中操练的人来说, 对量词的很多规则性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则不同, 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时, 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留学生就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很多名词都能和“个”搭配,于是就用类推的办法把“个”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中新的语言现象上, 把“个”当作一个“万能”量词,造成了偏误。 2、当学生把“个”当作万能量词,不管是什么名词, 其前面都放“个”, 如:一个楼,一个书,一个门时,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日常的交际中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听得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便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因此也助长了他们对量词“个”的依赖心理和使用时的取巧心理,铸成了留学生对量词学习的惰性。

对外汉语量词研究综1

对外汉语量词研究综述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333010117 张盼摘要:如何让准确、得体的运用汉语量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问题之一,本文集中了一些汉语量词本体研究及教学研究成果,就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分类,量词的使用情况和量词的教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名量词;动量词;语义;语境 量词的大量使用是汉语中较为独特的语言现象之一。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多,用法灵活,有的还具有很强的修辞功能。随着汉语学习者数量的增多,如何让学习者掌握汉语量词的用法,成为许多汉语研究者和教学者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关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研究的文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分类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对量词的分类标准有着很多的分歧,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同是二分法或者是三分法,次小类的划分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如在九十年代以前赵元任、吕叔湘把量词分为九类,朱德熙把量词分为七类,后来邢福义、邵敬敏、黄伯荣、廖序东等人将量词二分,但同时又各自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吴启主,马真等人则采用三分法等等。 量词如何分类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汉语教学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分类有利于学习者对汉语量词的习得。 如今,在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中所采用的分类方法是二分法,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个、位)、集体量词(种、群)、容器量词(杯、瓶)、度量衡量词(米、度)、不定量词(点儿、些)、复合量词(人次、车次)、借用量词(脸、手);动量词分为:普通动量词(次、遍)和借用动量词(针、脚)。 这些大类小类的划分都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比较易于课堂教学实施及学习者分类记忆。但这种分类方法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是否有利于学习者对量词的习得,以及是否还有更好的分类方法,这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和研究。例如:有研究者按照“±必要”将量词首先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两个大类,作者认为非个体量词中绝大多数英汉是一致的,因此对于英语背景的学生来说,个体量词是他们学习得重点,他认为这种分类可以更好的解决英语

第六章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

第六章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精讲多练”是我们的一个高频词,也是我们的一个总原则。但“精讲多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讲多少算“精讲”,练多少算“多练”呢?一般我们说老师讲的部分不超过30%,而练的部分不少于70%,就可以说是做到了“精讲多练”。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就要注意“怎么讲”和“怎样练”的问题。讲,只能是提纲挈领地讲,抓关键要领的讲,要讲那些对学生最实惠、最有用的东西,同时又是富有启发性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讲。“讲”,要迅速地,印象极为深刻地解决“懂”的问题;只要能理解,越少越好,要一语中的,但要做到精讲而不缺。老师把意义解释得再清楚,使用的限制条件讲得再好,学生也未必能马上会用。为此就需要我们设计大量的、实用性的练习来让学生事件所学的东西。对操练感到棘手的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练不会,一练就烦”。毫无目的机械性的操练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产生不了应有的效果。我们提倡有质量的交际性的操练,即利用各种手段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比较接近实际的交际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某种交际的需求,并使之在模拟交际中产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达到交际性的目的。“练”不要要学生盲目地想句子,老师最好给他一个语境,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老师及时结合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偏误作出分析,这样,通过反复、整合、重新编码等过程,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并真正学会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所依据的教学法理论、教材的质量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水平等,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得是否得当,是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因素。教学方法和技巧运用得好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间有限,而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自古多种多样,所谓“教无定法”,就是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我们这里说的教学方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语法教学的基本方法;二是语法规则的表述方式和方法。在此我们不加细分统称为“教学方法和技巧”。前面我们说过,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表

偏误分析试题

★外国学生常说“我明天见面他。”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我明天跟他见面。(1分) (2)偏误原因: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之后不能加宾语。所以采用介词“跟+名词”的结构将其作为状语。主要受到母语负迁移。“见面”对应的英语翻译为“meet”,而“meet”是一个及物动词,所以容易让学生产生偏误。(2分) (4)教学策略:说明汉语“见面”是不及物动词的同时,增加“跟/与……见面”的结构,并通过大量例句进行操练。(2分) ★外国学生常说“他回来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 a.他回到学校的时候,我在写作业。 b.他回学校来的时候,我在写作业。(1分) (2)偏误原因:“学校”与“来”的位置不对,不了解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关系。(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说明趋向补语与处所宾语搭配时,处所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来/去”前。例如,“上山来,下山去,进教室来,回日本去,过这边来”等。也可以不用趋向补语,用结果补语表达,如“回到学校,上到山上,进到教室里”等。(2分) ★外国学生常说“请等等我一下”这样的句子。请你先改为正确句子,并分析产生这种偏误的主要原因;再举例说明应采取哪些教学对策。(5分) 答:(1)正确表达:a.“请等我一下” b.“请等等我”(1分) (2)偏误原因:“等等”是动词重叠形式,动词重叠以后已经能够表示“时间短或次数少”,因此不能再和动量词“一下”以及时量词如“一会儿”等组合。 这种偏误主要来源于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将动词后面可以跟动量或时量补语的规则不恰当地泛化了。(2分) (3)教学对策:教师在讲授动词重叠形式时可采用对比法,将动词非重叠形式后面加动量或时量补语的情况与重叠形式对应起来,进行一下对比。这样学习者很容易领悟到两者在使用中存在的差别。(2分)

对外汉语教学之初级汉语语言项目

初级汉语语言项目(400学时) 一.第一阶段 (1)基本语序:主语+谓语+宾语:我学习汉语。/ 我很忙。 (2)“是”字句(一):我是学生,我不是老师。 (3)“是”字句(二):这本书是我的。/ 这本书是新的。 (4)“有”字句:我有汉语书,没有英语书。 (5)形容词谓语句:我很忙,他不忙。 (6)动词谓语句:我学习汉语,不学习英语。 (7)名词谓语句:我北京人,他不是北京人。/ 现在八点十分,不是九点十分。(8)主谓谓语句:我身体很好。/ 他学习很努力。 (9)双宾语动词谓语句:老师教我们汉语。/ 我问老师一个问题。 (10)用“吗”的疑问句:你是学生吗?/ 你忙吗? (11)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不能用“吗”):他是谁?/ 这是什么书?/ 你去哪儿?(12)正反疑问句:1。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去不去商店?/ 你忙不忙? 2.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词典?/ 你有词典没有?(13)用“还是”的选择疑问句: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14)用“几”和“多少”的疑问句:你有几本书?/ 这本书多少钱? (15)用“------,好吗?”提问:我们去商店,好吗? (16)定语:1.的+名词:这是我的书,那是王老师的书。(领属关系) 2.不用“的”:这是中文书。/ 他是汉语老师。(说明性质)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亲属或单位) 3.数量词、指示代词作定语:他有一个中国朋友。/ 这本词典很好。/ (17)状语:1.副词作状语:我常去商店。 2.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我们努力(地)学习汉语。 3.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你快走!/ 我要多听多说。 4.介词短语作状语:我在中国学习。/ 我在他那儿看电视。/ 我从美国来。/ 我跟他一起去商店。/ (18)表示存在的“在”、“有”、“是”: 1.人/ 事物+在+处所:他在学校。/ 我的本子在老师那儿。 2.处所+有+人/ 事物:教室里有三个人。/ 教室前边有一个图书馆。 3.处所+是+人/ 事物:教室里是留学生。/ 教室前边是一个图书馆 (19)程度补语:动词+得/ 不+ 形容词 1.动词后没有宾语:他学汉语,他学得很好。你学得好不好? 2.动词后有宾语的三种形式:他学汉语学得很好。(重复动词) 汉语他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他汉语学得很好。(宾语提前) (20)称数法:1。十进法2。钱的计算 (21)年、月、日、星期、时的顺序 (22)能愿动词:想、要;会、能、可以;应该、必须 (23)方位词:上、下、里、外、前、后、左、右、东、西、南、北(边、面)(24)量词:个、本、张、把、件、节、口、篇、位、些、公里; 元(块)、角(毛)、分;点(钟)、刻、分 (25)连词:和、跟、或者、还是---- // 介词:在、从、跟、给、往、向、对二.第二阶段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精品文档

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策略 i=r 名量词又叫“物量词”,是用来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 根据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名量词大致分为:个体量词,如:个、条、件等;集体量词,如:对、双、批等;度量词,如:丈、寸、平方米等;借用量词,如:一桶水、一碗饭、两本书等(借用名词);一捆柴,一堆土,一挑水等(借用动词)。[1] 鉴于名量词有不同的种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加强对学生的练习。而在现在的教学中,名量词的教学和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因此需要对名量词的偏误进行分析。 二. 名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 1.名量词的遗漏 遗漏是较为普遍的偏误类型,在学习初级阶段较为常见。此外,对母语是英语的学生来说,“造成名量词遗漏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因为英语中大部分名次不和量词搭配使用。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就会遗漏了量词的使用。” [2] 如: ①* 我弄丢了一书。 我弄丢了一本书。 汉语中的名词表示的是一类事物的类名,实际上是不可数 的,而量词起着把事物形状具体化、个体化的作用。只有在名词 前加上量词,把名词个体化以后,才可以计数。”因为英语中数词是直接和名词放在一起连用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受到英语母语的影响。 2.名量词的误加

误加现象在使用度量词和准量词的时候最为常见,如: 天”、“年”、“分钟”、“尺”等等。这些词本身可以和数词直接连用,无需再加名量词。如: ②* 他们俩个人想去公园。 他们俩人想去公园。 误加偏误出现的范围比较固定,一般在特定的量词中才会出现。例②中,“俩人”表示的就是“两个人”的意思,它既包含了数又包含了量,所以不必再加量词“个”了。 3.名量词的误用 误用是错误最多的偏误类型。汉语中的量词数量庞大,学生要选出合适的量词并要考虑其语体和感情色彩,所以出现量词误用的现象在所难免。误用类型主要有: 1)量词“个”的泛化 个”是学生最先接触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所以在学习中,学生把它当作万能量词,造成了“个”的泛化。如: ③* 我们家有三个车。 我们家有三辆车。 在例③中,“车”的专属量词是“辆”。此外,比如“书

语文量词用法大全 (1)

量词用法 1表示人的量词:个、位、条。位是比较正式客气的用法。条的用法有限。 一个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女孩一个男孩一个画家一个司机一个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士兵一个朋友一位同学一位老师一位客人一位长官一位代表一条好汉 2表示动物的量词:只、匹、头、条、峰。 一只狗一只鸟一只猴子一只鸡一只大象一只羊一只猫一只老鼠一只蝴蝶一只虫一匹马一头牛一头羊一头驴一头骡一头豹子一条蛇一条鱼一条虫一峰骆驼 3表示人和动物器官部位的量词:个、只、颗、根、张、片条。除了个和只以外其他大都表示形状。 一个脑子一颗脑袋一根头发一根眉毛一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耳朵一张嘴一片嘴唇一颗牙齿一个舌头一个下巴一条胳臂一只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拳头一条腿一只脚一条尾巴一颗心 4 表示植物的量词:棵、株。 一棵树一棵白杨一棵草一棵松一株水稻一株麦子一株树一株小草 5 表示水果的量词:个。例外: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柿子一个梨一个李子 一粒葡萄一根香蕉 6 表示植物部位的量词:朵、片、条、颗、粒。大都表示形状。 一朵花一朵玫瑰一朵红梅一片叶子一条根一颗种子一粒米 7表示食物的量词。 一顿饭一顿早饭一份早餐一份午餐一份晚餐 一份中餐一份西餐一份点心一根油条一个包子 一个馒头一根鸡腿一个鸡蛋一片肉一块牛肉 一个三明治一道菜一道汤一片面包一块蛋糕 一根冰棒一片饼乾一粒糖果一片西瓜一根棒棒糖 8表示餐具的量词。 一根筷子一把叉子一把汤匙一张餐纸 9表示家庭用品的量词。包括表示电器仪器的量词:台。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板凳一条沙发一张床一条棉被一条毛巾一根火柴一根蜡烛一盏灯一个灯泡一把牙刷一条牙线一块香皂一块桌布一块手表一面镜子一个脸盆一个桶一只桶一把伞一条绳子一部电话一台电视机一台录影机一盘录影带一盘录音带一个冰箱一根香一帖膏药一服药 10 表示穿戴用品和装饰品的量词。 一件衣服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个口袋一顶帽子一条围巾一只手套一只袜子一只鞋一只眼镜一只耳环一枚胸章一枚戒指 11 表示建筑物的量词:座、栋。 一座城一座桥一条路一栋房子一座别墅一座高楼一幢楼房一座塔一座庙一扇窗一扇门一面墙一堵墙一间房 12 表示交通工具的量词:辆、列、架、艘。 一辆车一辆汽车一辆自行车一列火车一架飞机一条船一枚火箭一艘军舰 13 表示工具的量词:把 一把锤子一把锁一把剪刀 14 表示文具的量词。 一支笔一枝笔一张纸一块墨一方砚台一台电脑 15 表示文艺作品的量词:封、则、首、篇、道、幅。 一封信一则日记一首诗一篇文章一幅照片一张照片一幅画一台戏一道命令一首歌一支曲子一篇报告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16 表示事件和动作的量词:件、顿、场、通。 一件事一个事件一个动作一通电话一顿毒打一顿吵架一顿臭骂一场球赛一场风波一场战争一场大火一个案例一通报告一阵骚动一阵掌声 17 表示武器的量词。 一把刀一面盾一张弓一支箭一支枪一发子弹一门大炮一枚炮弹一枚导弹18 表示地理天文气候的量词。 一座山一道梁一条江一条河一个池子一个湖一个海一个月亮一轮明月一颗星星一个太阳一朵云一阵风一场雨一个响雷一道闪电 19表示形状的量词。条、根、支、道、面、片、张、颗、粒、块。例子请见以上各类。一(个)邮箱一(片)草滩一(门)科学一(座)研究所 一(截)枯藤一(项)特权一(项)任务一(块)点心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题目:《她学得很好》案例分析 课程名称: 对外汉语教学案例研究 姓 名: 任鹏颖 学 号: 13065084 培养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院系专业: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印制 得 分 评卷人

她学得很好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这是我在博文楼311听的一节汉语综合课,张老师(化名)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教授十五名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教程》第一册(下)第二十五课《她学得很好》。张老师是一名有数次教学经验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十五名留学生中有八名来自韩国,两名来自非洲,三名来自意大利,两名来自俄罗斯。韩国留学生的发音相对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说要好一些,但也存在问题,非洲留学生的发音相对来说不太好,意大利和俄罗斯留学生的发音还算可以。十五名留学生的发音总体上都有问题。 张老师先进行了新课导入环节,张老师在PPT上展示图1,走下讲台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课,那么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分享一件事情,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大家最近看了那个韩剧《太阳的后裔》了吧?那么老师梦见了宋仲基跟老师结婚了,所以老师今天非常开心。”张老师一直面带微笑,语气活泼,声音响亮。导入结束后走回讲台在PPT上放了图2与图3,开始新课讲解。张老师先请同学读课文:“下面呢,请同学们来读一下课文。”并叫了两名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来读课文。同学“老师:罗兰,电视台想抢留学生表演一个汉语节目,你愿意去吗?罗兰:老师我不想去。老师:为什么?罗兰:我汉语说得不好,也不会表演。老师:你学得不错,有很大进步,汉语水平提高得很快。罗兰:哪里,我发音发得不准,说得也不流利。让玛丽去吧。她汉语学得很好,说得很流利。玛丽会唱京剧。老师:是吗?她京剧唱得怎么样?罗兰:王老师说她唱得不错。老师:她怎么学得这么好?罗兰:她非常努力,也很认真。”张老师说:“非常好,谢谢!那么大家注意一下老式标红色和蓝色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