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2讲 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史》 [探究] 根据材料,说明推动秦朝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频繁的战争与发展的交换;种族观念的淡薄;秦朝完成大一统使各民 族交融。
返回
2.秦朝的历史地位 (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观念 从此深入人心。 (2)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3)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4)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巨大,修筑的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返回
3.巩固统一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
(3)颁布法律,修驰道、直道。
(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的 社 会 矛 盾 和 农 民 起 相权;设刺史监察郡级官员和豪强;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改
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 革币制,盐铁官营,控制经济;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北击
汉衰亡的原因
匈奴,解除边患。③汉朝政治的五个“特点”:布衣将相、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宦官专权、儒士受到重用、地方势力强

目录
夯 提培 实 升育 必 关学 备 键科 知 能素 识 力养
[试答] C
1.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治理
项目
面临的问题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政治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初建和巩固——秦汉
特点 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内容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以“天”来约束君主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 三纲五常 ”
发展 表现
秦朝 汉朝
制定管理“市”的法律,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圆形方孔 半两钱;统一全国的度量衡。这些措施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
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西汉长安有“市”九处;开通丝绸之路,中 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商业 秦汉时期奉行 重农抑商 。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 政策 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过程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① 221 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结果 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内容 (1)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2)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县长由皇帝② 直接任免 。 2.作用: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 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统一全国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这一制度的开创决定了秦朝经济、 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经济
(1)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 货币、文字的统一 (2)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 制度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串讲(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意义 ①促进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 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②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中国古 代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使中国外交更活跃,范围也更大,中国外交开始走向 世界。 ④加强了欧亚几个文明地区之间的联系,使中国文化开 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文明也开始融入中国。
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
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
断最为合理的是
()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家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解析
3.公元前 115 年,桑弘羊提出“均输”方案,规定:凡各地应贡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
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
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故材料反映了儒家理想化的
政治诉求,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
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 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答案:C
3.(2017·全国卷Ⅱ)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
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
(二)着眼于政治层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2018·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中国史)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

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

这表明西周(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2.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

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 )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3.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4.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

战国时期,更有苏秦这样的“游士”背井离乡、四处游说,以寻求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这些现象表明该时期( )A.华夏认同观念形成B.选官注重个人才能C.宗法体制遭到破坏D.变法改革渐成潮流5.中国古代“君子”一词在《周易》中指封君的儿子。

自孔子开始,君子被赋予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而成为令人仰慕的、有很高道德地位的人。

君子内涵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封君的道德水平在提升C.德治理念得到推广D.封建等级秩序开始崩溃6.老子提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墨子主张“我为天之所欲,天亦为我所欲。

”“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

”两者( )A.对人性的认识基本一致B.政治立场基本一致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冲突D.注重社会秩序构建7.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历时39年,在其旁修陵劳役墓地中发现的一件瓦片墓志记录了死者的身份信息。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单元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一)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21-前207年)一、秦朝的统一:注意《秦朝疆域图》原因——条件基本成熟:联系加强(民族不断融合、经济交流加强、局部统一发展);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实力最强。

嬴政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远交近攻过程——灭掉东方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加强对西南地区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结果——形成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义——结束春秋战国割据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为经济发展、民族交往、社会安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治:皇帝制度、三公诸卿、郡县制、颁布秦律经济: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利于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了地主阶级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三、秦末农民战争原因——秦朝暴政: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过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在陈建张楚政权;刘邦灭秦朝意义——推翻暴秦,迫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特点:汉承秦制,但在废除秦朝苛法前提下,有所损益变化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汉武帝设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逐渐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地方行政——郡国并存◆西汉初年王国问题形成:封国分王国和侯国,王国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无治民权,受郡监督;◆汉武帝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颁布“推恩令”,分裂王国;颁布“附益之法”,规定诸侯王不得参政与招结宾客注意《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此图揭示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此时的州不是地方行政区域,而是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区选官制度——察举制、皇帝征召制目的: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察举制:两汉最主要的选官途径之一◆汉武帝建立特点: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推举标准是儒家的孝廉,同时注重才能;对象有吏有民意义:使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推动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使汉武帝时期各方面突出人才不断涌现,推动汉武盛世局面的出现◆东汉——注重孝廉一科;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形成官僚集团编户齐民——目的:控制百姓,征收赋役;内容: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兵役;汉代田租较轻,但人头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三)两汉时期民族关系一、匈奴兴衰:◇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汉武帝时遭重创,后来内部混战不已;东汉初年分裂为南北二部;◇东汉前期北匈奴大败,政权瓦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Word版无答案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 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Word版无答案

解密01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B.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C.城中发现20多万千克的炭化稻堆积D.古城外围分布着体量巨大的水利系统2.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

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

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A.宗法制逐渐得以确立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3.(下列诗句中,创作于下图所示水利工程竣工的历史时期的是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B.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C.穿来自秦汉,流出注湘漓D.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4.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5.楚国的先君鬻熊,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了“子”的封号,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桓王不许,熊通闻之,怒曰:“吾先人熊鬻,有辅导二王之劳,仅封微国,远在荆山,今地辟民众,蛮夷莫不臣服,而王不加位,是无赏也;郑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讨,是无罚也。

无赏无罚,何以为王?由此可知()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B.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C.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受到挑战6.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记述了秦对官吏的各种要求,提出吏有五善:中(忠)信敬上、精(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龚(恭)敬多让。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

第2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秦汉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

2.经济:农耕经济从停滞、倒退到初步恢复发展,手工业、商业获得发展,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强盛。

3.思想文化: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科技、文学得到初步发展。

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1)秦朝统一,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代①中央集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并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②君主专制:汉承秦制;实行“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③选官制度: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举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经济方面(1)秦汉统一货币,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实行专卖制度。

(2)汉代①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建了漕渠等水利工程。

②手工业: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丝绸远销亚、欧;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③商业:出现专供贸易的“市”;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西汉时开通了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思想文化方面(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西汉董仲舒改造形成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官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以医学、数学、天文学和造纸术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赋”成为汉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印宗秦汉”的篆刻艺术产生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政治设计考向一从文明传承角度考查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真题典例]1.命题点:汉承秦制(2018·高考海南卷,T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转型。这次社会变迁牵涉广泛, 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 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 型。 传统认为,这次社会转型实际上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算完成。
9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主题二 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
角度1 “周秦之变”——第二次社会转型
【典例1】(2019全国Ⅱ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
10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主题二 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
角度1 “周秦之变”——第二次社会转型
[学术前沿]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 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 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 王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 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13
问题探究·角度
探究主题二 秦汉制度创新(“周秦之变“与“汉承秦制”) 角度2 “汉承秦制”与汉代的国家治理
【典例3】 (2019·全国Ⅰ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
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
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B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1)休养生息:为了恢复发展社会经济,限制土地兼并,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减免 赋税,实行以农为先、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轮通史复习·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②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有利于巩固统治 (积功劳为官、征辟是两汉官员选拔的重要补充)
2.考核制度:秦汉---上计制
每年县、侯国将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的多少等汇集到郡,郡国汇总上报中央, 御史参与审计,上计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
3.监察制度
①中央:秦汉设置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②地方:监御史(监察) 汉武帝设置刺史
(五)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户籍制度: (1)百姓入籍,编户齐民 (2)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门人员主管 (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2.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①秦汉基层组织--乡里制: 县下设乡(P100三老、啬夫、游徼)、里(里正),乡里外设置亭, 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3.社会救济 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大一统
中央:设立内外朝制度,内朝拥有
西
决策权,加强君主专制

地方:
强 盛 时
政治 大一统
①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设刺史监察地方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

豪强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选官制度:察举制,以德才为标准
秦汉官员考核制度:上计制
西
货币: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思 想
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五经博士
内容: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

合一、三纲五常
西 汉
一 统
②加强中央集权,罢黜…儒术
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 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①北:击匈奴 ,设河西四郡

酒、武、张、敦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讲重要知识点1秦朝(前230----前221),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车轨、度量衡、文字、驰道,焚书坑儒。

2汉朝(前202-----公元9年-----220=211+16+195=422年,西汉----王莽-----东汉)①前207年----前202年,楚汉战争,刘邦、项羽。

②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无为而治)③汉承秦制、郡国并行、七国之乱(汉景帝)④政治:推恩令、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游侠。

经济:铸币权、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征收财产税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河西四郡--- 酒泉、武威、敦煌、张掖丝绸之路(张骞)、西域都护(公元60年)3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光武中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党锢之祸4《史记》《汉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造纸术。

知识点一秦的统一(前230----221年),秦始皇1背景:客观条件---大势所趋?政治上:战乱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主观条件---秦国强大?①以法治国,国富兵强;②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③地理位置优越,物质雄厚。

2过程:①策略:远交近攻;措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

3政治制度:①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②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驰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补充解释:1皇帝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2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3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中央垂直直接官理,形成官僚政治;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地方完全服从中央。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帮)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帮)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目录
1 课程标准 2 考情分析
3 时空定位
4 考点梳理 5 考题预测 6 本讲涉及的选必知识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 汉衰亡的原因。
文化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概念辨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 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 主要特征是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 于一身,专断独裁。 (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 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 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 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 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
随着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和发展(两 汉),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大一统思想逐渐引申为国家 的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秦灭六国:
公元前230—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的 策略,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
(2)完成统一:
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 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在原有 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 辽东的万里长城。
思考: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
第2讲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原因
客观条件——大势所趋。 1.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经济上: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及本质: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