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融资渠道探讨企业如何优化资本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融资渠道探索企业如何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筹措的资本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使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化。它应是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不同资金来源的组合配置产生不同的资本结构,并导致不同的资金成本、利益冲突及财务风险,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如何选择融资策略,使负债和股东权益保持合理比例,形成一个最优的资本结构,不但是股东和债权人的共同目标,也是长久以来金融理论研究的焦点。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过度负债的不合理资本结构越来越成为深化国企改革的障碍,并因而成为许多国企改制上市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最根本的政策动因。在上述背景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特点,以及政策环境和管理动机对融资行为的影响,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健康发展、推动国企股份制改造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根据西方资本结构理论,股权融资成本大于债权融资成本,企业在融资时,最优融资顺序应为自有资金—银行借款—普通股股票。上述融资定律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反观我国上市公司,则普遍具有股权融资偏好。从根本上讲,中国在过去、现在及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不是一个资本富裕的国家。在资本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如何使有限的资本提供给那些最需要资本同时又有投资回报作保障的企业,是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对于资产负债率整体较低的上市公司来说,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优化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殊为不利。
我国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融资结构以财政融资为主。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被限制发展。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为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利润实行统收统支。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30多年中,企业融资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企业作为政府部门的附庸,在国家吸纳其全部积累包括折旧基金的同时,也享有政府对企业资金的供给。银行只不过是执行财政部门和资金安排的工具。与财政融资相比,银行在积累和供应资金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应当在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的基础上,取消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限制,实现利率市场化,加快二级市场建设步伐。降低公司融资成本。建立专门的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积聚工程、经济管理、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依据大量的信息、资料、设立科学、公正、客观、
全面的评级指标体系,对各债券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使经营业绩好,现金流量充足,偿债能力强,资信度高的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发债,改变我国目前企业债券信用差,再融资能力差的状况。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可从以下两方面可以反映出来:从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看,我国上市公司将配股作为重要的融资方式,近年来则对增发新股十分热衷;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看,资产负债率总体不高,而负债中,流动负债比率过高,近几年来权益性融资成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是其面对股权融资的低会计成本、扭曲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政府过度介入市场行为的理性选择和反应。然而,在市场尚不完善,公司内部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无限地扩张这种软约束的股权资金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及投资者利益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和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从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强调通过调整股权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证券市场效率、转变政府角色等途径来对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进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