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情感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情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育。但是受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几乎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基本上是唯理智教育占统治地位。这种教育是以传授系统知识、开发理性能力为目的,借助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概念、逻辑、科学等理性化的手段和工具来实施的教育。它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其教育过程重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和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课堂教学、正式课程为最基本、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以教师的语言、教学仪器为最主要的中介物,以标准化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程序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需求,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绪机制,因而很难对人的情感方面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教育者不断提出批评,美国迈克默林提出:“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是不能编制有效的教学大纲,去着意培养情感和意志方面的人格和经验。”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有力手段,又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达到的培养目标之一。如何让“情感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中呢?本文主要从情感教育的界定,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遵循情感的规律,发挥情感的功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情感教育有以下三个特征:

1.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既相对又相容的教育概念,它认同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但是,它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并贯穿在德、智、体、美等各育之中,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中发生新的质变,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满发展。

2.情感教育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教学艺术,不是某一具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人的情意潜能综合开发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念,它要求把情感因素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整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这种理念认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在接受教育影响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情感的因素。情感因素渗透在德、智、体、美等各育之中,使各育实现功能性的统一,使得影响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认知、审美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处于最佳的融合状态。

3.情感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使人的情感系统同认知、意志和行为系统平行发展,互为手段、互为目标,达到和谐一致的发展状态。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达到某种目标状态,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促进各育在新的层面上的整合。

二、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既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教育过程和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交互作用的统一。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结构。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又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统一过程。其中,情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条件,是调节人们行为的精神力量,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在接受知识、形成信念、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情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尤其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德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人。学校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德育工作的起点,而将知识转化为行为,还需一系列的内化过程,其中情感、意志系统的加工作用必不可少。因此,对青少年情感系统有目的地实施教育影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2.思想政治课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能性。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育教学不仅要求重视知识的传授、智能的发展,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养成健全的人格。思想政治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情感的健康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在考察情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把学生的情感发展纳入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体系之中。而且情感与价值体系的关系及情感与道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为思想政治课实现情感目标提供了可能性。

三、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1.思想政治课需要情感教学。

第一,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这个交往过程和活动,学生才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和态度,其人格才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作为教与学的统一过程,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方面,教学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之上,教学的主体是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身心的充分发展。要完成这个任务,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基础之上,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主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价值观念的冲突、融合。教学过程中,不进行情感教育,就会造成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割裂。因此要进行情感教学,因为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传递教学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应还是一个发生教学目标效应的情感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获得解放与自由。

第二,从教学任务来看,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虽然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但是,思想政治课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科学人

生观和世界观为首要任务,不同于其他学科侧重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矛盾首先是”知”与“不知”的矛盾,它不仅要求教师通过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它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及“知”与“行”的矛盾。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后,并不等于就一定信仰马列主义,更不一定在实践中按照马列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考试分数较高的学生,其思想情感未必就有很大提高,更不一定在行动上就按照所学的方法去做。因此,思想政治课要解决的矛盾更为复杂。

要解决上述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以新的视角考察思想政治课的现状,以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过程,遵循情感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并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目标之一,进行情感教学。

2.思想政治课情感教学的要求。

第一,主体性要求。

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消极的教育对象,而是能动的教育主体。这种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对客体具有选择加工能力,以及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只有当教育的要求与学生个体需要相一致,而且学生对教育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时,这种教育才是有效的。主体性要求是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教育观念上,教师必须确认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而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过程,无不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接受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都受到他们自己意识的支配和主体心理结构的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广度和深度。在涉及教育教学的一切活动中,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思想政治课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好调查研究,对知识、能力、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样原来水平较低的同学,就不会因此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上课时,把班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进步的突破点,从而实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布置作业时,要体现作业的差异性和可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使他们都有学习成功的积极体验,不仅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还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二,平等交往的教学关系。

我们应把教学过程视为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过程,即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