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乡村发展历程框架3

日本乡村发展历程框架3
日本乡村发展历程框架3

一、概述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国情如何特殊、自然禀赋如何迥异,历史的进程终就会将其拉回共同的发展规律中来。而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其乡村发展历程具有普遍共性,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岛国,但却拥有与欧美国家相当的城市化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城乡1发展经验。追溯其发展历史,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实现富国强兵,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带动城市化起步,乡村开始发展变革。在这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围绕农地制度、农业政策以及农村管理体系等方面不断改革,最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1898‐2011年日本城市化率的变化

日本的乡村发展历程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密切相关:(1)第一阶段的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阶段,改革旧的领主土地所有制2和农村的管理体制,实行“町村合并”,同时改良传统的农业技术;(2)第二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废除封建农地制度,建立自耕农制度,改善租佃关系,建立资本主义农地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3)第三阶段城市化加速阶段,工业化基本完成,进行持续的技术改良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应于日本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

1日本城乡划分:通常以人口为指标,将人口集中地区称为城市,其他地区则定义为乡村。日本实行两级地方行政区制,一级行政区有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二级行政区有市、町、村。除北海道外,日本的都、府、县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系统。

2 领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天皇所有,领主领有土地,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和买卖权(有点类似于中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

效率大幅提高,加速了农民的离农化和兼业化;(4)第四阶段城市化成熟阶段,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乡村发展追求乡村生活魅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究试图从城乡关系的视角出发,基于日本各阶段不同的城乡发展环境,总结乡村演变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乡村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1868—1920年(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阶段)

(1)城乡发展背景

江户时代3后期,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幕藩体制4开始分崩离析,经济发展萧条。同时,封建城市正在转型,以武士消费为中心的城下町5逐渐瓦解,而一些适应新形势、积极发展地方产业的城市,尤其是港口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近代城市雏形初步形成。

为改变国内积贫积弱的局面,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实行“殖产兴业”6的政策,日本迈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7。这一时期日本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表现为征收高额农业税,汲取农业剩余扶持工业发展,同时引进当时国外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建立了一批示范工厂。1871年,日本推行“废藩置县”,为了便于管理,确立3府72县8。1888年,日本确立了市町村9制度,奠定了近代日本行政区划的基础。

(2)乡村推行的政策制度

明治维新推动了地方制度的变革,1878 年日本制定《郡区町村编制法》,町村正式被明确为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而后为了提高行政管理的规模效应,扩大公共设施的覆盖面和使用效益,1886年日本首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小学

4年义务教育,但由于部分町村人口过少,无法满足建立一所小学的最低人口需求。因此,政府以满足设立小学所需的 300 ~ 500 户的人口规模为町村的人口规模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町村合并。

3又称德川时代,是德川幕府统治日本的年代,它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

4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在幕藩体制下,将军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幕

府是国家的最高的政权机关。幕府统治全国各地的藩国。各藩的统治者是大名,效忠于幕府。

5十六世纪,为配合其领国的统一,伴随著兵农分离政策的推行,领主下面的直属武士团与商工业者被强制

集中于城下形成的,并逐渐发展成领国政治、经济、交通的中心。

6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

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7工业化第一阶段:从工业化启动开始,到工业具有了自我积累能力为止。

8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府、县知事管理。

9市町村:市是城市化地区,町和村是农村的基层行政区。

1888‐1920年,日本市、町(镇)、村个数变迁

为支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制定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变革:第一,废除德川幕府时期所颁布的一系列禁令,改革旧的领主土地所有制关系,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制定和大力推广“劝农政策”,推进农业技术改良,兴修农田水利,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重视农业经营,推广农业教育。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也对农地制度变革提出了要求,主要表现为耕地整顿。1899年,日本制定和颁布了《耕地整顿法》,对零散、不规则土地进行整理。1909‐1915年,以《耕地整理和土地改良奖励规则》为契机,出现了耕地整顿的第一个高峰。 (3)乡村取得的成效

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首先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农产品,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到1920年,日本工业产出首次超过农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8%。其次,农村耕地开发、耕地整顿、町村合并扩大了耕地面积,也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大量的土地。最后,依托工业化发展带动下的品种改良技术进步,日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业总产值的提高。1890年至1900年,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率从1.4%变为2%,在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完全依赖于较高的生产效率增长率。

扩大耕地面积的具体措施

耕地开发 1868—1896年,日本通过耕地开发,耕地面积出现

了飞跃式的增长,年均增长2万—3万町步(1町

步约合0.99公顷),期末耕地总面积增加至少500

万公顷

耕地整顿 对零散、不规则的耕地进行区划整理,共整理土地

约3万公顷

第一次町村合并

保留了原有町村总数的20%左右,为耕地的有效整

理和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 2、第二阶段:1920—1955年(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

(1)城乡发展背景

上一阶段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的方针,牺牲了农村本身的建设,农村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城乡二元结构初显。此外,农地制度并未彻底变革,仍延续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土地租佃制为主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了日本农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

随着日本的工业逐渐具备自我积累能力,日本开始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1920年,工业化进入了第二发展阶段,工业和农业平等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20到1955年期间,第二产业的产出占GDP 比重的从26.5%上升至33.7%,第一产业则从32.9%下滑至19.2%。

这一时期,日本也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1940年日本城市化率达37.9%,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率一直停留在38%。二战结束后,为了重振经济,日本政府将“经济高增长”视为唯一目标,大力推进生产力变革,并借助美军在朝鲜战场的军需增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劳动力加速向重工业城市集中,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工业带。且至1955年,城市化率达到56%,城市人口首次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6000

6500

1880188518901895190019051910191519201880-1920年日本耕地面积变动图(单位1000h㎡)

超过农村人口。

(2)乡村推行的政策制度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政策:第一,减轻农业税,为农业发展减轻负担。第二,提供农业信贷资金。第三,推行补助金农政,将推行农业政策所需的经费专门列入财政预算。第四,促进农业协同组合的发展,将农民组织起来,以“小规模所有、大规模经营”的方式促进农业效率提高,增加农业收入。

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对农地制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因此,日本政府对农地制度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1946 年公布的《自耕农创设特别法案》和《农地调整法修改法案》,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创设自耕农,改善租佃关系,建立资本主义农地制度。

二战后,日本为了加快民主化进程,同时将有限的财政更多地用于重工业发展上。于1947 年颁布实施了《地方自治法》,将许多行政事务转移至市町村承担,但由于市町村规模小、财政能力弱,无法有效完成行政事务。而后为了提升行政事务效率,1953年日本制定了《町村合并促进法》,以设立初级中学所需的人口规模作为町村的人口规模标准,进行第二次市町村合并,町村数量减少,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1920‐1955年,日本市、町(镇)、村个数变迁

(3)乡村取得的成效

通过上述政策,推动了日本农业经济逐步发展以及乡村行政事务效率提高。

3、第三阶段:1955—1977年(工业化基本完成,城市化加速阶段)

(1)城乡发展背景

长期以来日本建设的重心都放在了那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而忽视了资源贫瘠的农村地区,且由于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产品需求方式的差异,导致农

业劳动力的收入增长速度远低于工业部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外流,中老年人和妇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了工业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工业剩余开始向农业回流,实施“以工补农”。同时开始关注农村建设,调整城乡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

这一时期是日本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满足就业需求。在1963—1973年的十年间,农村平均每年向农外部门提供80万个劳动力。日本城市化率从1955年的56%上升到1977年的76%。同时形成了三大城市圈:东京、大阪和名古屋。

(2)乡村推行的政策制度

在这一时期,日本工业开始反哺农业,为使农民共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日本调整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力图把农民生活标准提高到非农业工人水平,是解决农业问题的突破点,同时开始实施工业化第三发展阶段的农业保护措施,如价格保护10、提供补贴、限制进口、调整农产品结构等。1969 年日本颁布了《农业振兴地区整治建设法》,为农业地区规划提供法律依据。在实施农村工业化方面,1973年制定的《农村地区工业引进促进法》,通过有计划地向农村地区引进工业,促进增加农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和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谋求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发展。

长期的工业化拉开了城乡发展差距,导致了城乡二元对立,乡村面临生活水平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难题,日本政府为破解这些难题,调动广大农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50年代中期,提出“新农村建设构想”,开始第一次“新农村建设”11,在政府指定的区域成立农业振兴协会,制定振兴规划并付诸实施,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据统计,平均每个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市町村费用中有 40% 是来自中央政府补贴。60年代后期,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日本进行第二次新农村建设12,不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开始注重农村造血功能培育与人居品质提升,提出“把农村建成具有魅力的舒畅生活空间”

10价格支持是工业剩余回流农业的主要形式,使农民和工人消耗相等的劳动时间,可以得到大体一样的劳动报酬。

111955年12月,时任内阁农林大臣的河野一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1956年至1962年,实施了第一次新农村建设(1955‐1962)。

121967年,日本政府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出台谋求经济产业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缩小城乡差距、消除环境污染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开始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1967‐1979)。

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提高农业现代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改建和新建农民住宅等,并且大力发展重工业,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3)乡村取得的成效

通过二次新农村建设,提升了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抑制了大量农民流向城市。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期间,平均每个农户的年纯收入也增长了47%;在第二次新农村建设期间,农业生产总值增幅高达177.6%,农民人均收入在1973 年超过城市居民。同时也改善了农村基本建设与环境,改变了农村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

4、第四阶段:1977年至今(后工业化时代、城市化成熟阶段)

(1)城乡发展背景

农村后继乏人现象严重,1980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龄男性为53.3岁,女性为51.0岁,农村人口过疏;同时石油危机13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使得日本反思兴建城市的模式;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无序的城市边界扩张蚕食农村优良农田。同时工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给城乡环境带来问题。

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第二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石油危机: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大量消耗石油的巨型技术、企业、项目难以启动,甚至曾经利用廉价石油的交通运费也越来越昂贵,国家和个人都不堪重负。

日本实际GDP年平均增长率

随着日本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注重城市问题(土地、交通、环境等)的综合治理,传统工业迁离大城市,搬至周边地区甚至海外,劳动力也随之向周边郊区、中小城市、农村分流。城市化进入分散型的城市阶段。表现为中小城镇的崛起和大城市向周边扩张的所谓“逆城市化”,乡村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此外,一些新兴产业在大城市中心地区集聚,也导致再城市化的发生。

(2)乡村推行的政策制度

日本政府为了适应进一步的地方分权和促进人口集聚,于 1995 年修改了《市町村合并促进法》,1999 年制定了《合并特例法》,2004 年制定了《合并新法》以推进合并政策的实施。由此,市町村又开始大规模合并,以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和经费支出方面的规模效应,避免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有效配置资源。加之交通工具的变化使生活圈扩大,跨行政范围的服务设施使用增多,都为合并的推进增加了动力。

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白地地区14的规范化建设,减少日本的城市规划区和农业振兴区边界重叠、土地混杂情况。于1987年出台了《聚落地区整治建设法》,并

14白地地区:在农业振兴整治建设区域以内,未被《城市规划法》和《农业振兴地域整治建设法》所直接控制和管理的“真空”地带。

分别在《城市规划法》和《农业振兴地区整治建设法》中补充了白地地区建设的相关内容,由此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利用规范框架。

这一阶段,为解决农村“人口过疏”问题,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日本开展了第三次新农村建设,即“造村运动”,重点聚焦于推行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全面内容的乡村复兴运动,注重乡村特色和乡村空间塑造,并开展了旨在充分挖掘村庄自身优势的“一村一品”运动。

(3)乡村取得的成效

物质层面上,促进了农村产业振兴,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上消除了城乡差别,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农户收入大幅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大幅提升,至今,城乡收入比一直维持在1左右,实现了城乡收入的均等化。非物质层面上,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运动从“造村”扩展至“造人”,通过培训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管理培育大量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启示意义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济的提升、城市化的推进、城乡的发展都离不开工业化。根据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15,当前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城镇化率已达58.5%,而江苏已十分接近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率为67.7%,基本类似日本的第四阶段。因此参照日本的发展经验,我国尤其是江苏地区,应围绕以下几点寻求新时期新阶段乡村振兴的出路。

(1)正确认识城乡不均衡的阶段性

日本的城乡关系演变都循着工业化的轨迹而有所变化,城乡差距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的城乡发展阶段,乡村发展的重点存在差异。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审慎地看到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必然性、阶段性和严峻性,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化的发展策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

(2)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

从日本城乡关系的演进历程来看,国家权力逐渐退出农村的政治领域,通过建立农民自治组织,提高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话语权,推动乡村自治。同时日本

15工业化水平评价体系:用来计算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分项指标包括人均GDP、产业就业比、工业结构、而城镇化率。

建立了农业协同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可以在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民生产计划、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帮助,促进了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因此,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应重视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产业、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3)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

从日本发展经验来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城乡互动、促进二者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必须在政策取向上实现由过去城市偏向型向城乡互动型的转变,通过偏向乡村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来带动或激活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释放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我国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也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政策支持力度。

(4)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日本通过改善农业水利设施、推广优良的农业品种、广泛施用有机化肥的这种劳动密集和土地密集相结合的小型精耕细作式的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使更多的农民得以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而向其他产业寻求就业,这就为乡村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劳动力基础。因此,我国乡村农业发展也要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适度释放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

(5)发展农村工业,吸引劳动力回流

日本政府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行工业生产导入农村的政策,有效地引导大城市的一些工业向农村、小城镇扩散,既减缓了所谓的“大城市病”,又有利于带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为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级地方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一村一品”运动,先大力扶持地方龙头企业,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工业区,吸引资金进入。因此,我国乡村发展也应注重城市工业导入农村,但要避免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土地撂荒以及非法侵占耕地的现象。同时积极培育乡村地方特色加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类型的小微型工业,让农民工真正实现本地兼业,促进乡村振兴。

(6)推动小城镇建设,分流大城市农业人口

日本将部分工业迁入小城镇,推动了部分劳动力转向小城镇。我国面对农业

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而带来的各种问题,应考虑通过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来进行劳动力的分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既可以为农村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为小城镇居民和农村工业从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效提高其生活水平。

(7)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乡村区划调整

日本乡村的区划调整贯穿城乡发展的各阶段,它强调以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推动村庄合并。而我国一直都以行政单元来整合公共服务,造成了公共服务交叉或空白的问题。因此我国应转变以行政单元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整合配套方式,借鉴日本以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的乡村区划调整的经验,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8)推动人、财、物等城乡要素互动。

日本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中,不仅为农村人口的向城市破壁,也为城市人口、产业向农村的转移破壁,允许城市劳动力随着产业向乡村分流,特别是重视大城市向周边扩展形成形成的“逆城市化”为乡村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因此,我国要促进城乡融合,也应积极推动人、财、物等城乡要素互动,尤其是在现在推进农村土地利用改革与租赁同权的背景下,乡村地区非农人口的集聚就更加显得必然和必须。

(9)建立全覆盖的土地利用规范框架

遵循日本白地地区的建设经验,我国应建立全覆盖的土地利用规范框架,规范乡村地区建设,引导乡村地区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生活集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吴梦笛,陈晨,赵民. 城乡关系演进与治理策略的东亚经验及借鉴[J]. 现代城市研究,2017(01):6‐17.

[2]邱丽君. 发达国家乡村演变的历程与启示——以日本为例[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02):123‐126.

[3]孙仕祺. 日本城市化经验及其对浙江省的启示[D]. 浙江工商大学,2013.

[4]陈路. 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D].苏州大学,2011.

[5]郑宇. 战后日本城市化过程与主要特征[J]. 世界地理研究,2008(02):56‐63.

[6]孔祥利. 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治理的演进历程及启示[J]. 新视野,2008(06):94‐96.

[7]郭建军. 日本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和经验教训[J]. 农业展望,2007(02):27‐30.

[8]李微,冯海发. 日本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农业政策[J]. 日本研究,1991(04):22‐28.

[9]施虹. 日本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J]. 世界农业,1997(07):8‐10.

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秦艳萍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对中 国的启示 姓名秦艳萍 学号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娄钰 2006年4月10日

摘要 本文通过对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历程,产业特点,优势所在的分析,得出了日本动漫产业之所以取得当前蓬勃发展的局面,归根到底是由于其完整的产业链,使得产业链的各个部门都能获利,进而得到长足的发展。日本动漫从其发展伊始,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其动漫产业链先从漫画的出版开始,到发行单行本,然后进行动画制作,接着是周边衍生品的开发。在这样一个产业链下,产业活动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能够循环往复的进行下去。再者,日本动漫将受众群体进行分类,这大大的扩张了产业市场。由此,我认为,对于振兴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产业链的发展建设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扩大市场,兼顾成人动漫。为此,我们应该从政府政策,市场人才培训的角度予以支持。 关键词:日本动漫;产业链;创意人才;动漫分级制度 问题:1.模板不对,请紧扣模板 2.题目改为: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 的启示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就及陈宫的原因 三、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四、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五、启示 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 参考文献格式一定要对 Abstract Inthisarticle,throughanalyzingthedevelopmentandthecharacteristicsofJapaneseanimationindust ry,,,publisherspublishedsingles,animation,目录这个目录不对吧? 引言 出于对日本动漫的喜爱,本人对日本动漫的精致精彩深有体会,进而对当前我国的动漫产业的发展状况有所质疑,因出此有了这篇研究论文。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于日本动漫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学习其产业的发展模式。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到位,提出的想法会有所局限。 一、日本动漫产业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就 1.概念阐述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

日本汽车发展史 (2)

看日本汽车发展史 2007-11-0200:25 ??提起日本我是又恨又敬佩,恨是因为他们的侵略历史,永不能忘,敬是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富强的国家学习。关于汽车工业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想从日本汽车发展的成功历史找出我们发展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系汽车的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50 在 1961 30%以上, 以至 1、制 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3、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保证本国汽车的独立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到处是合资企业。究竟哪种方法更好,现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合资企业(全球最强汽车公司基本都来了)已经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而外国汽车通过合资建厂使他们的成本与民族企业没有太大的差别了,而技术上保持绝对优势。这就不难看出民族企业面临多大的竞争压力了。没有合理的利润他们的研发费用必定不足,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虽然加入世贸我们的关税逐步降低,但进口汽车尤其是进口中级以下车对民族企业的压力并不大,合资车才是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虽然彩电、手机的合资企业并没有扼制民族企业的发展,反而使他们在技术上很快追了上来,并进而冲击世界市场,但汽车这一相对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是否也能达到这一效果,前景难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过多的合资对民族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希望国家能够有效控制这一问题。此外,国家应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中国汽车发展史简介 摘要 (2) 关键字 (2) 前言 (2)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3) 二、中国汽车发展史,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 (4) 三、中国与发达国家汽车差距 (7) 四、中国汽车发展展望 (8) 五、参考文献 (8) 摘要:时下,对于居住在都市和乡陌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已再是什么新奇之物了,但是对中国汽车历史的经过却少为人知,本文对中国汽车自古及今的历史简单介绍,并综合中外汽车的现状略加分析,了解中国汽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关键字:座驾中国汽车汽车历史现状差距发展 一、汽车的原始概念――座驾 座驾,意即有人坐有人驾驶的代步工具。 每天迎着晨曦,眺望满街的车水马龙,汽车像蝗虫一样塞满了街道,开车的,乘车的满脸焦虑,汽车已经主宰了交通工具市场。现代文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车”的世界里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车代步发展到如今,是否还可以激发起人们对车的怀旧情结?那些原始和落后的交通工具,伴随乘车人、拉车人那份怡然自得的心理却又是十分难得的。 在所有的历史变迁中,车的变迁,可谓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都具有时代个性,代表着一种文化背景和品位。从它的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我无法考证其“车”的沧桑巨变,据说在我国就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时英雄好汉驰聘沙场是骑马,留下了几多惊险神话。后来皇上出游或战争需要,人们发明马(或牛、驴)拉的两轮车,这可从兵马桶的出土和许多古迹壁画上可以证实。《苟子“解蔽》:“奚仲作车”。“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轩,就是古代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帐幕的车子,供大夫以上乘坐。“啸嗷东轩下”、“月上轩而飞光”的情境是多么令人景仰。杜牧《阿房宫赋》:曰“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车骑塞巷,宾客盈座”,又是另一般场景。辒,乃古代兵车之一种,四轮车,上蒙以生牛皮,下可容十人,又能往来运土填堑,以攻城为主要任务。辒车,是古代一种卧车,据说秦始皇在外驾崩,就是用辒车运回宫的。辎车,则是古代一种有帷盖的大车,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后汉书》载:“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不由入想起杜甫《兵车行》里车辚辚,

日本汽车发展史

案例正文: 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的个案剖析 ——以日本汽车发展史为例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是世界最大最激烈的汽车市场儿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击败美国汽车。由于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使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世界第一的奇迹,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强大实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生命周期局限性 引言 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在其发展史上也经历过坎坷。 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使得日本汽车发展势头较弱。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势。特别是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随后,日本政府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于1987年废止,其后至今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国产汽车工业。而中小汽车厂家为了生存,或引进技术或采取与国外厂家达成“事业合作”或“技术合作”以发展汽车产业。在引进技术以及“技术合作”的同时,日本企业通过不断改进汽车技术,使日本汽车产业得到迅速发展。1967年日本即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随着日本汽车厂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他们研发出省油、轻巧的小型轿车。进入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让省油的日本小型轿车大行其道,出口量骤增,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1日本产品的生命周期 从技术创新的的角度讲,产品有一个发生、发展乃至衰落的生命周期,这种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完整版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摘要:动漫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日本国家的一个文化符号,其近邻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受此影响较大。从简单模仿到立于世界之巅,发展过程可谓艰辛曲折,日本动漫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利用。本文归纳了日本动漫历史发展过程,并讨论了日本动漫的文化特点,以期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漫 目录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二)、日本动漫的流行原因 (三)、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 (四)、日本动漫及其有效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合并的简称,并逐渐意指具备Et本风格的动画或漫画。日本动漫萌芽于上个世纪2O年代,以《力与世间女子》为代表的幽默路线作品成为日本动漫的标志。2O世纪40年代,日本动漫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反战题材较多,剧情结构有所改善,受众群体得以扩大。随后日本动漫迎来成熟时期(70__90年代)和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一上世纪末),动画技术得到极大改进,题材逐渐扩充,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熟知的《灌篮高手》、《东京巴比伦》、《名侦探柯南》等作品便出自于这一时期。新世纪以来,日本动漫步人分化与创新时期,题材进一步拓展,画风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并与当代社会价值相契合。日本动漫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主流文化意识成为了Et本文化的代名词,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形象、叙事和文化张力起到了塑造日本文化形态、凝结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日本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造就高强度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一)萌芽阶段 明治维新时期,动漫(卡通)由欧美传人日本,并受到民众的青睐与追捧。以美国卡通为中心的动漫浪潮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一些模仿性的动漫作品开始出现,但是具有浓重的欧美色彩。而产生于2O世纪20年代,以《芋川栋三玄关》、《锅凹内名刁》为代表的日本本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漫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的20年间,日本动漫的写作风格逐渐由追崇国外生活向反映社会现实的路线转变,并将幽默元素加入作品之中,此时的代表作为《力与世间女子》。这部作品由政冈宪三与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是日本首部有声动画,对日本动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探索与发展阶段 经过2O多年的发展,独具本土特色的作品框架得以完善,动漫风格逐渐丰富化。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动漫进入新的时期,此时的动漫作品多与国内社会发展相关联。二战期间,受国内军国主义思想宣传的需要,大量法西斯主义宣传性质的动画片被搬上荧幕,动漫这种艺术作品成为了日本宣扬政令的工具。战后,由于政府资金的暂停注入和迪士尼动画的冲击,日本动漫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1947年,手家治虫发表了《新宝岛》,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漫作品给动漫期刊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动漫初具产业雏形。1963年《铁臂阿童木》的上映更是迎合了民众的心理,消弭

最新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

论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因 摘要:日本汽车产业在战后短短几十年里获得巨大的成功,并曾一举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的原 因,试从历史大背景下解析其成功原因。 关键词:战后;日本汽车产业;成功原因 日本之所以能够完成现代化,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离不开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在战后,日本国内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日本却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发展多领域的行业,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汽车产业在日本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从战前汽车生产的无名小卒,一跃成为世界汽车大国,汽车产业已成为现代日本经济的支柱产业,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 1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引导和扶持 战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片废墟,日本不可能再搞军事工业,要发展工业只能寄托于民用工业。但是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贫乏,不可能像美国和苏联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内市场,必须走“贸易立国”的道路。可要想在狭小的国土上养活1亿多日本人,只有靠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实现。年,当时的日本通产省就颁布了旨在促进战后汽车工业发展的“合理化促进法”,明确规定汽车工业和钢铁制造业以及通讯技术要建成国家的

支柱产业。通产省的促进措施包括税收优惠,低息信贷和鼓励汽车企业与外国 制造商合作引进新技术等多项支持产业发展的规划。 到了1955年,政府又推动轿车进入家庭,发展普及型汽车项目,为汽车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而汽车的普及极大地推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外,在日本汽车业发展的初期,日本政府积极顶住了来自欧美的压力,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渗透到日本的汽车工业。这就为日本汽车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而到了日本汽车产业发展的颠峰,日本汽车出口量激增、贸易摩擦加剧时,日本政府为这些贸易摩擦产生的矛盾积极地进行谈判、调和,并且制定出根本对策:转变日本对外出口战略,国外出口限量,并从整车出口转向海外投资建厂,以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为主,为日 本汽车产业国际化开辟了道路。 2 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创新 日产汽车公司于1952年9月与奥斯汀公司合作,购买了制造奥斯汀轿车的专利,合作的内容是日产公司CKD凡是每年组装2000辆A40型轿车,在日本市场上销售,为了实现组装和国产化,奥斯汀公司对日产公司提供技术援助。A40的零部件可以用于日产公司生产的其他轿车上。日产公司引进奥斯汀轿车的目的在于将其技术应用到自己生产的轿车上,因此,在建设奥斯汀装配线时,就考虑了日产 公司达特桑,尼桑轿车的平行生产。 但是,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行生产轿车的道路,丰田公司原本想与福特汽车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结果发现福特公司仅仅想把丰田变成自己的子公司。丰田公司便转向引进关键技术和设备,综合消化吸收,走独立开发轿车的道路。丰田根据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可分创建、成长、全面发展和高速增长四个阶段。 创建阶段(1949~1965年):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驶下总装配生产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汽车的历史。1966年以前,汽车工业共投资11亿元,形成了一大四小5个汽车制造厂,年生产能力近6万辆、9个车型品种。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其中国产汽车17万辆(一汽累计生产15万辆)。 成长阶段(1966~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主要是贯彻中央的精神建设三线汽车厂,以中、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为主,同时发展矿用自卸车。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和济汽,5个老厂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并承担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的任务;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生产,生产厂点近200家。1966~1980年生产各类汽车累计163.9万辆。1980年,生产汽车22.2万辆,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69万辆,其中载货汽车148万辆。 全面发展阶段(1981~1998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汽车工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体现为:老产品(如解放、跃进和黄河车型)升级换代,结束30年一贯制的历史;调整商用车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的生产格局;建设轿车工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国产

轿车形成生产规模;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进行改革,汽车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高速增长阶段(1999年至今):在此期间,我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新车型层出不穷;科技新步伐加快,整车技术特别是环保指标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开发初见进展;与国外汽车巨头的生产与营销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引进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力度不断加深;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稳步前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如今初步形成了“3+X”的格局,“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企业为骨干,“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企业。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原来那个各自独立的散、乱、差局面改变成现在的以大集团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新格局。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 趋势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及趋势汽车是最重要的现代化交通工具。汽车也是数量最多、最普及、活动范围最广泛、运输量最大的交通工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哪种交通工具可与汽车的作用相媲美,因为汽车是在“面”上发挥作用,并且可以实现“门对门”的便利。正因为如此,汽车在过去数十年中已迅速发展成为最主要、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本文旨在通过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得出其发展趋势,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世界以及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一、世界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 从19世纪末卡尔·奔驰发明汽车至今,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按生产方式可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1、手工生产方式。19世纪末,法国巴黎P&L机床公司开始制造汽车,当时是实行手工单件生产。其生产效率极低,制作成本高,质量保证全凭技术工人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2、大批量生产方式。它是由美国企业,主要是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为世界汽车,不仅仅是汽车业,而且是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十分深刻和深远。到20世纪后半期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缺点越来越突出。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的变化。20世纪后半期时不仅在美国,不只在整个汽车市场,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且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状况给制造业提出的新课题是,一方面必须找出办法来使产品的开发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显着缩短,另一方面还必须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这两方面的课题促使汽车制造企业改变原有的大规模的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探索新的模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就比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和转变。

日本汽车产业研究分析

日本汽车产业分析

————————————————————————————————作者:————————————————————————————————日期: 2

日本汽车产业分析 学院:商学院 专业:会计学 班级:会计7班指导老师:张瑞娟 小组成员:邱俊浩洪涛 袁晓超黄梓洋 云鹏宇伍文浩 要解释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会取得成功或失败,更准确的说,为什么特定的国家中某些产业会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要从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关联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行业竞争状态、机遇和政府六个方面来分析。为此,我们小组针对这六个方面对日本汽车产业进行了分析。人们常说,“日本体制发挥优势的全部都是制造业”,其实不然。日本企业擅长的是制造业中专门处理钢板、钢块、树脂、硅晶片等耐久性强、制造难度大的原材料、产品成型后具有难以修正以及易于库存等特征的领域。通俗的说,就是需要“打造”的产业。20世纪后半叶实现高速增长的日本制造业,由于面临长期的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的不足,形成了长期稳定雇佣的传统,在综合性设计、制造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组织能力突出。这种能力在零部件设计、生产间需要密切配合并且具有整体性架构的产品领域能充分发挥,而汽车恰恰是这样的产品。汽车不仅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综合性工业发展水平的试金石。

生产要素状况的影响对日本汽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生产要素分成五类,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其中更细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普通工人等。高级资源是指开发新产品应具备的必要条件,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从基本要素来看,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日本是一个岛国,除了海洋资源丰富外,它的矿产资源贫乏,也就说明日本的铁矿石需要大量进口,是不利于他的汽车业的。地理位置来看,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海洋运输方便。也为日后它的产业定位定好了方向。日本属于加工出口型产业。将外来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口加工,再出口赚取利润。使得它日后的汽车大量的出口到全球各地,成为汽车大国。可以说日本的先天条件不如很多国家,使他成为世界强国的关键还是。它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日本战败后得到美国的支持有了大量的资金发展经济,汽车也就是一项重大的项目。不可否认,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它们的科学家精于研究,它们的工人吃苦耐劳。使得小小的日本岛却有着令人惊讶的日本精神。所以它们有着先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汽车质量好也就不奇怪了。生产要素状况往往是高级要素起了更重大的影响。所以先天不足的日本得到后天的补充,他的汽车产业也就蓬勃发展了。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 启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日本动漫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摘要:动漫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日本国家的一个文化符号,其近邻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受此影响较大。从简单模仿到立于世界之巅,发展过程可谓艰辛曲折,日本动漫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对细节的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利用。本文归纳了日本动漫历史发展过程,并讨论了日本动漫的文化特点,以期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动漫 目录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二)、日本动漫的流行原因 (三)、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 (四)、日本动漫及其有效传播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动漫的产生与发展脉络 动漫,是动画与漫画合并的简称,并逐渐意指具备Et本风格的动画或漫画。日本动漫萌芽于上个世纪2O年代,以《力与世间女子》为代表的幽默路线作品成为日本动漫的标志。2O世纪40年代,日本动漫处于探索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反战题材较多,剧情结构有所改善,受众群体得以扩大。随后日本动漫迎来成熟时期(70__90年代)和黄金发展时期(90年代一上世纪末),动画技术得到极大改进,题材逐渐扩充,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家熟知的《灌篮高手》、《东京巴比伦》、《名侦探柯南》等作品便出自于这一时期。新世纪以来,日本动漫步人分化与创新时期,题材进一步拓展,画风开始突破传统模式,并与当代社会价值相契合。日本动漫凭借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主流文化意识成为了Et本文化的代名词,以动漫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通过形象、叙事和文化张力起到了塑造日本文化形态、凝结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成为了日本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造就高强度文化影响力的传播载体。 (一)萌芽阶段 明治维新时期,动漫(卡通)由欧美传人日本,并受到民众的青睐与追捧。以美国卡通为中心的动漫浪潮对日本产生较大影响,一些模仿性的动漫作品开始出现,但是具有浓重的欧美色彩。而产生于2O世纪20年代,以《芋川栋三玄关》、《锅凹内名刁》为代表的日本本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日本动漫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随后的20年间,日本动漫的写作风格逐渐由追崇国外生活向反映社会现实的路线转变,并将幽默元素加入作品之中,此时的代表作为《力与世间女子》。这部作品由政冈宪三与其学生懒尾光世制作完成,是日本首部有声动画,对日本动漫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二)探索与发展阶段 经过2O多年的发展,独具本土特色的作品框架得以完善,动漫风格逐渐丰富化。20世纪40年代前后,日本动漫进入新的时期,此时的动漫作品多与国内社会发展相关联。二战期间,受国内军国主义思想宣传的需要,大量法西斯主义宣传性质的动画片被搬上荧幕,动漫这种艺术作品成为了日本宣扬政令的工具。战后,由于政府资金的暂停注入和迪士尼动画的冲击,日本动漫经历了短暂的低潮期。1947年,手家治虫发表了《新宝岛》,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漫作品给动漫期刊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动漫初具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分析

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综合分析

一、经营效率状况分析 (一)运营能力分析 1.总资产周转率 长安汽车总资产周转率 2009年2010年2011年周转率 1.27 1.20 0.79 总资产周转率代表的是公司的经营效率,由全年营业收入除以年均资产总额。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长安汽车的经营效率在三年来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在11年经营效率下降明显。 2.存货周转率 长安汽车存货周转率 2009年2010年2011年周转率9.68 10.83 6.77 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成本与平均存货余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状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存货周转率越高越好。从图表看出,长安汽车的存货周转率在2010年得到提升,存货的变现能力较好,但在2011年开始出现大幅回落,已经低于了2009年的水平,企业的产品出现了积压的现象。3.流动资产周转率 长安汽车流动资产周转率 2009年2010年2011年周转率 2.57 2.19 1.65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营业收入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比率。流动资产越高越好,从图表中看出,长安汽车流动资产周转率逐年下降,且趋势明显,2010年的下降在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的提高,而2011年的下降则除了平均流动资产的提高外,还在于营业收入的减少。联系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长安汽车的营运能力一年不如一年,企业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二)盈利能力分析 1.总资产利润率 长安汽车总资产利润率 2009年2010年2011年利润率 4.4368 6.5856 2.5338 总资产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企业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长安汽车的总资产利润率呈现金字塔形,2010年企业的总资产利润率最高,但在2011年下滑很明显,已经低于了2009年的水平,甚至连2010年的总资产利润率的一半都没有达到。说明长安汽车利用资产获取利润的能力明显不足前两年。 2.主营业务利润率 长安汽车主营业务利润率 2009年2010年2011年利润率17.8731 15.3987 12.76 主营业务利润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主营业务利润同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比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效益的主要指标。从图表中看出,长安汽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没有一点回升的迹象,说明长安汽车的经营效益变差,企业的主营业务获利能力变弱。 3.成本费用利润率 长安汽车成本费用利润率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80年代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概述: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为世界汽车行业甚至整个工业领域的发展探索出一套集聚强大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创新理念、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1960—19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日本凭借着汽车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80年代至90年代: 贸易逆差—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资本输出—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一阶段,日本与美欧贸易摩擦增多,国内消费市场的日趋饱和。面对这样的状况,1981年日本对向欧美各国出口小轿车的数量进行限制,迫使日本各汽车厂家重新谋求全球战略,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直接向欧美以及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 国际化扩张—日本汽车国际化趋势愈演愈烈。 1982年,美国本田制造有限公司(本田独资)投产;1983年,美国日产汽车制造公司(日产独资)投产;1984年,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丰田与通用合资)投产;1987年,国际汽车联合公司(马自达与福特合资)投产;1988年,肯塔基丰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丰田独资)投产;同年9月,美国三菱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三菱独资)投产。 设计趋势——日企开始把汽车产品开发重点转向更加节能,节材,安全,舒适,环保和多功能。 以丰田公司为例: 而日本的汽车产业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为跳板,对其进行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不依赖于他国。如丰田,日产等公司都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创新,走技术独立的道路。因此,日本的“自主”则是控制资金,核心技术,真正的自主。 在开发“普锐斯”过程中,内山田要求专家团队研究30款已有的丰田车型,并要求全球四个丰田设计室参与车身方案投标竞争。尤为特别的是,在参与竞标的各个设计室分别独立开展车身造型设计的同时,车身工程部门的专家们从一开始就着

动漫发展历程

动漫发展历程 动漫的起源:动漫跟踪动画起源动画起源於二十世纪初。日本最早的动画完成於1917年,算是较早起步的国家。日韩,欧美,都把中国当成动漫起源国。动漫创始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动漫创始人,所以动漫界的创始人谁也说不清。美洲动漫之父: Father of Animation film in the America 华特迪斯尼:一个动漫神话王国的谛造者,地球居民几乎都看过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动漫作品。 Walt Disney创始了迪斯尼公司, 制作了大批创意人物及动漫, 为世界动漫先锋. 日本动画之父: Father of Cartoon Movie in Japan 手冢治虫为日本画神. 他自漫画开始, 进入了漫画加电影. 再进入了电脑化的动漫, 与美国迪斯尼公司之动漫抗衡. 中国动画之父: Father of Cartoon Movie in China万籁鸣自幼喜欢绘画,1919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主要创作广告画,并为杂志绘插图和封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万籁鸣开始和他的三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研究创作动画片。创作完成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随时又从事了多次动画之设计与创作, 对动画之风潮迭起有其影响力. 日本动画之父、虫工厂创始人——手冢治虫就是从师于万先生最后取得巨大的成就的。中国动漫之父: Father of Animation Film in China 范光陵 Fan KuanLing在1960年代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团合作, 创建了中美合作的第一部动漫‘和平与人生’ Peace and Life’.并在他创始的中国第一届电脑艺术会议发表, 引动了极大创意创新思潮. 他随即在世界各地传送电脑及动画新思想. 他同时被尊为中华电脑之父 Father of Electronic Computers, 新古诗之父. 诗意油画之父 Father of poetic oil painting. 中国动漫实务之父:Father of Practicing Animation Film in China 吴建荣2003年,以建筑起家的民营企业浙江中南集团进入动漫业。董事长吴建荣称,他们做好了花5年时间,不惜“烧掉”2亿元的准备。他们的第一个作品是500集卡通片《天眼》。中南还投资35亿元建造动漫城,希望整合杭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动漫因素,树立一个龙头,形成一

长安汽车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长安汽车员工职业发展通道 长安汽车坚持以以人为本、人才领先为原则,建立了“5大序列、15职系、36职类、97个职位族”的员工职位体系,为员工搭建了五层十八级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见图)。 员工的职业发展,纵向可以分别在高管序列(E)、管理序列(M)、专业序列(P)、操作序列(O)、支持序列(B)内根据定期开展的任职资格认证进行逐级晋升;在横向,员工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发展情况与公司各序列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的匹配情况,选择跨职位序列的发展与晋升。 长安汽车员工培训发展体系 (一)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员工培训发展体系 长安汽车在“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愿景的指引下,以培育世界一流员工为标准,建立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培训开发体系,促进员工不断成长成才。

(二)基于战略、能力模型和员工成长的人才开发系统 长安人才开发系统着眼于T138事业领先计划,以人力资源领先计划为牵引,以领导力模型、任职资格标准、核心素质模型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为基础,从培训制度、培训资源、培训运营三个层面建立培训组织体系、培训流程制度、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运作体系。其中,金字塔课程体系和常青藤师资体系成为人才培训开发系统的核心和关键,在培训运作体系循环下,逐步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实现组织绩效、支撑公司T138事业领先计划。 长安人才培训开发系统 (三)以长安汽车大学为依托,实施全员、全程、全方位员工大培训 长安汽车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与福特、马自达、铃木等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合作的机会,借助全球优势资源,通过传统讲授、赴合资企业或海外研发机构学习交流、带队伍工程、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全面加强全员、全方位的大规模培训培养,每年公司全员平均脱产培训时间达到10天。

走进日本论文日本汽车发展史

看日本汽车发展史 提起日本我是又恨又敬佩,恨是因为他们的侵略历史,永不能忘,敬是他们的民族精神值得每一个想富强的国家学习。关于汽车工业日本与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想从日本汽车发展的成功历史找出我们发展应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少走弯路,快速发展。 让我们先来看看日系汽车的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 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 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 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 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 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应该说确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回顾他们的发展历史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国家的支持作用。日本汽车在起步时,市场上几乎已被美国车占领,到处充斥着美国车,情形和我们现在的外资车差不多,严重影响了日本汽车的发展。于是,日本政府作了以下决策。1、制定军用汽车补贴办法,对汽车企业进行补贴。 2、制定较高的进口汽车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关税达30%后期日本汽车发展起来后被取消一直到现在日本对进口汽车是零关税。 3、严格限制外资流入汽车企业。保证本国汽车的独立发展。在这一点上我们正好走了相反的道路,到处是合资企业。究竟哪种方法更好,现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多的合资企业(全球最强汽车公司基本都来了)已经严重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依靠他们的低价格切入市场,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史

(汽车行业)中国汽车发展 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中国汽车发展史 50年风雨汽车路 进入90年代以来,轿车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买私家车就像70年代的“四大件”、80年代的家用电器一样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而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民族汽车工业的巨大进步。更令人感慨的是,我们是在经历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之后才迎来了这一天。在新中国50年大庆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我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50年代中国轿车呱呱坠地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毛泽东主席为奠基仪式亲自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下线,毛主席又亲自为其命名———解放,对于当时工业整体水平非常落后的中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经济上的解放。1956年是中国汽车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年。5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东风牌轿车,送往北京向党的八大”献礼,这是中国自制的第一部轿车,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同时工厂更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上海汽车装修厂,后更名为上海汽车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在大跃进的年代,这几辆稚嫩的国产轿车确实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了一阵子。 中国汽车发展史 东风牌轿车开进中南海,毛主席试乘之后高兴地说:“好啊,坐上自己制造的小轿车了!”以大跃进的狂热和速度造出的中国第一批轿车,更多地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造出争气

浅析日本汽车的发展史

浅析日本汽车的发展史 【摘要】世界汽车工业诞生于德国,发展于美国,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最自由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而日本汽车竟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击败美国汽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甚至曾创造了世界第一的奇迹,以至于美国年轻人以拥有一辆日本跑车而自豪,可见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的快速和其强大的实力。 【关键词】汽车发展史 现在作为日本第一大汽车生产厂家的丰田公司1933年底才成立,而且只是作为丰田自动纺织机械制造厂的一个部门。1937年8月丰田汽车部门独立出来,成立了丰田汽车公司。1950年,为了学习美国的经验,公司总裁丰田英二专程到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考察了福特公司的轿车厂。当时这个厂每天能生产7000辆轿车,比日本丰田公司一年的产量还要多。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形成完整体系。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西德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1,104万辆,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0%以上,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90年日本以1348 68万辆的汽车产量创出历史新高。 由此看出日本在近百年中就从一个汽车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发展到强大的汽车帝国。下面我想简单谈一下日本第一大汽车集团丰田,借此来看看日本汽车的发展。 丰田汽车公司,简称“丰田”(TOYOTA),创始人为丰田喜一郎,是一家总部设在日本爱知县丰田市和东京都文京区的汽车工业制造公司,前身为日本大井公司,隶属于日本三井产业财阀。丰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创立于1933年。 其旗下品牌主要包括雷克萨斯、丰田等系列高中低端车型等。1895年,丰田汽车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出生于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机械专业。1929年底,丰田喜一郎亲自考察了欧美的汽车工业。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所”设立了汽车部。丰田喜一郎的同学隈部一雄从德国给他买回一辆德国DKW牌前轮子驱动汽车,经过两年的拆装研究,终于1935年8月造出了一辆GI牌汽车。该车是二冲程双缸,木制车身,车顶用皮革缝制。 从1946年起战后生产丰田牌、皇冠、光冠、花冠汽车名噪一时,近来的克雷西达、雷克萨斯豪华汽车也极负盛名。丰田公司的三个椭圆的标志是从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标志中的大椭圆代表地球,中间由两个椭圆垂直组合成一个T 字,代表丰田公司。它象征丰田公司立足于未来,对未来的信心和雄心。而丰田的发展也应证了这一点。通过搜集材料,总结出: 1 国家的支持作用

长安汽车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长安汽车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2010年10月31日,长安汽车全新品牌战略在北京正式发布。四大品牌新标识,包括企业品牌标识、主流乘用车品牌标识、商用车品牌标识、以及公益品牌标识,在万众瞩目之中震撼登场,长安汽车迎来企业发展史上最宏大的品牌盛典,标志着长安汽车品牌战略国际化。 在企业品牌方面,长安汽车对其核心价值和旗下产品品牌进行了新的规划,在架构上进行了清晰的划分,为未来自主品牌的发展奠定基础;在业务品牌方面,长安汽车以发展乘用车为主导,在“科技创新,关爱永恒”的理念下将乘用车品牌向上延伸,通过发展中高端乘用车提升整体形象,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公益品牌方面,长安汽车将在“大爱行于天下,大善造福人间”的理念下推出“长安?爱行天下”公益品牌,强调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品牌标示:四大品牌标识中,企业品牌标识以“长安汽车”的中英文组合形式出现,简洁明确,更符合国际惯例,字体采用了深邃的蓝色,

象征着科技创新,寓意着长安汽车对新技术和高品质的追求,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令人惊喜和感动的产品和服务。 主流乘用车品牌标识:全新发布的主流乘用车长安汽车标识,以“V”为核心创意表现,雄浑刚健的V型,好似飞龙在天,龙首傲立于蓝色地球之上,同时又是Victory和Value的首字母,代表着长安汽车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和为消费者与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责任感。刚柔并济的V型,也恰似举起的双手,传递出长安汽车科技创新、关爱永恒的价值追求。如长安悦翔、CX20等。 商用车品牌标识:长安商用车品牌标识则以太阳图形配合“长安商用”文字。 公益品牌标识:长安公益品牌标识以绿色为基本色,核心则以“长安”为元素,组合成“爱”字,艺术而巧妙地传达“长安”的“大爱”之意。 长安金牛星:金牛星车头的标志是一头浑身肌肉、俯首扬尾的金色公牛,与著名跑车兰博基尼的LOGO颇为相似。这样的车标设计,也显示了长安汽车非凡的野心。奋进的公牛,寓意着“力量、进取、勤劳、可靠、勇于挑战、吉祥”,红色,代表激情与斗志。新颖的双标式设计,车前方采用独特的“奋进的公牛”车标,车尾仍保留长安Logo,除了代表金牛星出色的品质以及在整个长安商用车家族中的至尊地位,也与长安用户踏实奋进的品质相契合,未来金牛星将以“车头牛标+车尾商用车标”的方式悬挂双标,多用在长安金牛面包上,代表其超越了目前普通微车的发展水平,成为新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

汽车工业50年发展与回顾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今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下称一汽)在长春动工兴建,开中国汽车工业之先河。2003年7月15日恰逢中国汽车工业建设50周年,回顾50年的发展历程,顺遂与曲折并存,急起和徘徊同在,汽车工业在不断学习、创新中前进、成长。 一、汽车产品发展 我国的汽车产品发展大体可分两个大阶段。 (一)前30年(1953~1982年) 这30年是汽车产品以载货汽车且以中型(载质量4~5t)载货汽车为主的年代。 。 (二)后20年(1983~2002年) 以1982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为契机,提出汽车产品结构改革方针,包括:实施老产品换型;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缺重少轻”,轿车几乎空白的历史;加大客车、农用车、专用车、柴油车的生产比例;发展系列化多品种生产,结束单一品种生产的历史。 1 1983~1992年 1983~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万辆增长到100万辆(106.2万辆),汽车老产品实现全面换型,引进了一大批商用车新产品,增加了微型客货车品种,轿车工业已经起步,明显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为以后汽车产品结构的更大改变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时期开发引进的产品已步入系列化、多品种的轨道。 3)发展微型商用车 1980年,国内开始试制日本产品技术的微型商用车,先从微型载货车入手,后逐步扩大到微型厢式载货车,再到厢式客车,经引进技术及建设,陆续投产的品牌有:①吉林牌:吉林汽车工业总公司采用日本铃木技术,1983年投产。②五菱牌:柳州微型汽车厂(今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柳微、五菱)采用日本三菱技术,1984年投产。③松花江牌: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今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哈飞)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4年投产。④长安牌:长安机器制造厂(今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长安)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⑤昌河牌:昌河飞机制造厂(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称昌河)引进日本铃木技术,1985年投产。⑥天津大发(后为华利)牌:天津市汽车制车制造厂(今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引进日本大发技术,1985年投产。当时生产的微型商用车还有安徽淮海机械厂的飞虎牌,沈阳微型汽车厂的沈微牌等。通过上述一系列重型、轻型和微型车新产品投放市场,引导了市场需求,改变了汽车产品结构。1982年载货汽车产量中重、中、轻(含微型车的)比例为5%、73%、22%,1992年为6.3%、50.7%、43.0%。明显提高了轻型载货汽车比例,减低了中型载货汽车比例。 1.3 发展轿车产品 2.1 载货汽车 这一时期载货汽车产品明显走向平头化、柴油(除微货)化、大型化、加大功率、提高承载能力,并尽可能多地提供自卸车、牵引车和专用车底盘,多品种系列化生产程度较高。 2.2 微型商用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