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悬念设置法例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悬念设置法例说

喜欢CCTV“鉴宝”栏目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主持人把第一件藏品大肆渲染后,却迟迟不作估价。让人欲知不能,欲罢不忍。然后便转入第二件藏品的正常程序,直到节目最后才回到第一件藏品上。观众要想知道第一件藏品的价格,就得在急切等待中看完全部节目。这就是“鉴宝”栏目组为提高收视率而刻意设置的悬念。

在文学作品里,作者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故意设置一些扣人心弦的谜团,让读者一头雾水,从而产生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手不释卷,要揭开谜团。这就是作者故意设置的悬念。

作文时运用此法,可使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层层设悬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作者层层设置悬念,造成“疑云密布”的艺术效果,使情节波平波起,步步有疑,直到最后,疑窦方释。在《驿路梨花》中,哀牢山里一间小茅屋神奇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屋里火塘灰冷,却有床有草,有水、米、柴、辣子,就是没有主人。这就造成了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谁?”“我们”正在猜测主人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老人便出现了。可老人并不是主人。老人说主人是梨花。我们和这位瑶族老人都以为所见的哈尼小姑娘便是梨花,结果也不是,梨花已出嫁了。最后谜团层层解开:原来,小屋是过路的解放军学习雷锋,专为过路人挡风避雨盖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及过路人发扬雷锋精神,都主动照顾着小茅屋。

层层设疑,使故事跌宕起伏,曲径通幽,让人产生强烈的追索意念。

二、倒叙设悬先说出结果或某个精彩片断,让读者产生探本求源的欲望。《同志的信任》开篇设置了一个神秘的场景,使读者产生了疑问:时间为何是“预先约定的”?为何与“陌生的”女青年会见?这封“已经有点磨烂和破损”、首尾都没有具名的信是什么信?悬念一个接一个涌出,让读者急不可耐地读下去,刨根问底,寻求答案。

三、反常设悬先摆出反常现象,引起读者猜疑,再揭示原因。《第二次考试》开头写“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秀”,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更怪的是苏林教授碰到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是“第一个”,前后判若两人的现象“也还是第一次碰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最后用小孩的话交

代出原因。用反常法设悬,可增加读者的阅读欲望,急于找出原因,释去心中疑惑。

四、哑谜设悬作品中常有这样的描写,人物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地做着某件事,却一直不说明原因,就像打哑谜一样,让人琢磨不透,从而造成悬念。如《枣核》写作者访美之前,在美的一个朋友“再三”托他带“几颗生枣核”去。这就令人疑惑不解:那朋友“再三托付”的为何只是“几颗生枣核”?作者到美后,朋友的言行更令人疑惑:朋友把枣核“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珍贵”!情节波折起伏,悬念叠出。最后才知“思乡”真情。

五、危局设悬作品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常将人物置于生死攸关之际,让读者心悬嗓眼,额头出汗,然后再娓娓道来。如《潘虎》,“我们”到了潘虎的营地,潘虎自称是“红军游击队”,却不认识党组织规定的暗号、暗语,还殴打长工,随便绑人、打人,甚至要杀人。在阴森森的树林里,潘虎喝问“我”:“你还有什么话吗?”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似乎死到临头。正当读者为“我”的命运担忧时,忽然云开雾散,疑团尽释。

危局设悬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每一根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只有看完全文,知晓原委,才能心松神弛,长嘘一口气。

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关键在“悬”。设悬即释,便无“悬”可言。要让“悬”蕴蓄的时间长一些,再告之结局,效果才好。延长释悬时间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抑制法,就是把矛盾冲突阻遏一下,使读者期待的心情逐渐加深加浓,不知结果,决不罢休。《驿路梨花》即属此类。二是间隔法,就是把正在发展的情节突然搁置起来,插进另外的情节,然后在适当时机再接上断碴。CCTV“探宝”栏目即用此法。

20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

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

"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编译。选自《深圳青年》)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