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凌海市原名锦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旧、新石器时代遗址一百三十余处,6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和极富神秘色彩的风物传说。加之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交通要道,为历代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虞、夏时乃冀州之域。商属孤竹国。周系幽州地。春秋、战国时为屠河,属燕国地。

秦灭六国统一后,行郡县制,为辽西郡之辖境。

西汉时属辽西郡徒河县地。新莽改称河福县。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置辽东属国,是为辽东属国之徒河县。

三国魏征辽东后置昌黎郡,郡治昌黎县。晋代时北方的鲜族兴起,前燕之慕容廆复置徒河,至慕容皝置西乐县于此。南北朝时则为北魏之昌黎郡广兴县,辖徒河、永乐、燕昌地。

隋统一后为辽西郡沪河县辖境。唐属汝罗守捉地。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征服契丹硌部后建立了契丹国,后改为辽。始设锦州临海军,置永乐县于此,属京中道。锦州之名始于辽代,系以境内之小凌河绕城西南而东流,以其回旋如锦,名曰“锦川”,县名亦取于此。

金因辽制仍名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县,属北京路。元省军县名入州,称锦州属大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推翻了元朝统治,建都南京国号明,统一了中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置广宁中、左屯卫,锦县是其辖境。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广宁右屯卫,初设于十三山堡。翌年迁治早闾阳县之临海乡(今右卫镇),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宣德三年置大凌河中左千户所(今之市驻地)。松山堡中屯千户所,筑城设守。迄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建立后金国。明崇祯四年(1631年)后金皇太极(清太宗),率兵进围大凌河城,明总兵祖大寿以城降。明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明崇十二年(1639年)困松山城。至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破,明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再而三乐等被俘。从此锦县地区论于清王朝。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了全国。清初大体承沿明代旧制,锦县地区为锦州之辖境。清康熙元年七月(1662年)始改锦州为锦县,隶属奉天府。清康熙三年六月(1664年)改隶广宁府。同年十二月罢广宁,置锦州,县附府。县与府之治所驻锦州。延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锦县西境置江家屯厅,后更名为锦西厅,隶奉天府,清宣统三年(1911年裁县为府,取名锦县名称仍称锦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裁锦州府治,改府为县,称锦县隶属辽沈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除道制,直隶奉天省。同年奉天省改名辽宁,锦县隶属辽宁

省,县治所驻锦州。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占据了中国东北,扶植伪满傀儡政权,翌年(伪满大同元年)设置锦县公署,隶属奉天省,县治所仍驻锦州。伪满康德元年十月(1934年),伪满行锦省制,设锦州省,锦县公署隶属锦州省。伪满康德四年(1937年)设锦州市,县、市分治,县治所仍驻锦州。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五五”光复后,锦县曾一度由八路军解放。同年冬国民党军队进驻。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设锦县政府驻于锦州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一月,辽沈战役结束,锦州解放。锦县人民政府移驻锦州城北流水堡屯。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同年成立辽宁省,锦县隶属辽西省。

1954年并辽西、辽东两省为辽宁省,锦县隶属辽宁省。同年省、市、县的行政名称改为人民委员会。锦县人民委员会,隶属于辽宁省人民委员会。1980年末经县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县人民政府。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环渤海湾对外开放城市,也是辽宁省确定的辽西沿海经济区之一。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改锦县为凌海市。

文化:

民族:

汉族汉族是凌海土著。境内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和汉墓群证明,汉族在此定居的历史很久。明末清初的战乱使大量汉族人流入关内。但从清代中叶以后,关内灾民又流向东北,在凌海定居的很多,汉族遂成为人口的大多数。

满族明代以前境内无满族人居住。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明军战败降清后,满洲八旗进驻锦州地区,从此满族人开始在此定居。清军入关后,虽有一部分满族人随军入关,但由于大凌河牧场和满族皇庄的设置,满族人在此定居的不断增加。1984年开始恢复民族族籍工作,过去误报为汉族的满族人按规定可以恢复满族籍,满族人数增加。

回族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凌海市只有回族10余户。以后,回族迁入者日多。到嘉靖年间凌海始建清真寺。至1933年全市回族人口达到2757人。1985年统计回族人口为1332人,主要居住在石山、闫家、小柳一带。

蒙古族凌海市西北的乡镇,原属义县管辖,地近北票等蒙古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建国前即有少数蒙古族迁入与汉族人杂居,汉族人与蒙古族联姻的较多。建国后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迁入的蒙古族人散居市内各地。

凌海市境内少数民族中,满族、回族、蒙古族人口较多,1964年统计,有朝鲜族323人居住在东部苇场,后苇场划归盘锦地区管辖,此后境内朝鲜族人口减少。[5] 2009年,凌海市除汉族外还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等15个少数民族,[1]朝鲜族、锡伯族、壮族、苗族、鄂温克族、土家族、俄罗斯族等都不足百人。

宗教:

佛教公元4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今凌海市境内,北魏、辽、金、元各代佛教都兴盛一时,锦州的大广济寺和大广济寺塔曾是佛教的圣地。清末,市内佛教僧侣尚有200多人。1912年(民国元年)8月凌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凌海市分部。1917年(民国六年)4月改为中华佛教会凌海分部。1934年统计,全市有佛教寺庙118处。

道教清代,市境内的道教庙宇很多。锦州的离阳宫道院(即火神庙),曾是锦州一带道教的活动中心,隶属于奉天道缘司。民国改元后隶属于关东道教分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统计,全市有道士道姑50余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全市有道教庙宇15处,有道士道姑15人,道教活动比清代显著减少。

伊斯兰教1428年(宣德三年)回民阿訇哈奉先到锦州定居传教。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有10余户,在锦州修建清真寺。1908年统计,全市信奉伊斯兰教的有600户,2300余人。1913年(民国二年)在锦州清真寺内设凌海伊斯兰教俱进会支部。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主要集居在锦州城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迁居到石山镇、大凌河镇和沿海小柳村的逐渐增多。

天主教清代光绪初年,有法国神父到锦州传教,1884年(光绪十年),荷兰神父克来麦亦到锦州传教。光绪末年在锦州建天主教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凌海境内的天主教信徒多参加锦州市的宗教活动。

基督教1883年(光绪九年)英国长老会牧师邵武裴到锦州传教,在城内南街设福音堂,基督教开始在凌海传播。基督教传入之初,只有外国牧师传教,1916年开始选中国信教者当牧师。凌海城厢设基督教长老会,有信教受洗者增多。

“红山文化”:

凌海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境内十三峰与关外第一山医巫闾山一脉相承,像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对凌河儿女讲述着远古旧事。当年乾隆皇帝东巡路过十三峰,惊诧于关外这座清新秀美的所在,欣然挥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巍峨天外见芙蓉,雨夜新天罗带成。自是闾山行尽处,画图云拥十三峰。”这画图般的十三峰也正是一代枭雄张作霖的安眠地之所在。西北的翠岩山地势陡峭、山峰如簇、奇绝秀美,山上殿阁轩昂,文化古迹甚多,吸引着大批游客观光。坐落在其脚下的忙牛屯村是当年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所在地,目前,这里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黄金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凌海还是现代著名作家萧军的故乡,当年他就是从这里走向文坛,走向革命圣地延安的。萧军纪念馆和萧军墓就坐落在市区内的萧军公园,中国萧军研究会每年都要来这里召开年会,研究萧军文化,弘扬萧军精神。萧军纪念馆内藏有萧军文稿、萧军研究资料及萧军生前收集的书刊、字画等文物4086件,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83件,毛主席与萧军先生交往的书信,在这里也有收藏,目前已接待参观来访的知名学者、海外华侨及国际友人等15万人次。新建成的萧军故居和萧军广场每年接待游客也不下万人。作为全国教育、文化、体育工作先进市,凌海有着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

中医文化:

凌海中医的覆盖范围广泛,现保留优秀的传统药方千余种,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疗效显著。凌海中医不仅善于治疗各种妇科疾病,还善于治疗皮肤病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