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土家族探源汪增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东南土家族探源

汪增阳

内容提要:

渝东南地区在殷、周时期居住着百濮之族。本不与蛇巴人接壤,蛇巴人被尧派羿屠于巴陵后,部分巴人向西部逃难,匿于石穴蜕变为白虎巴人,吞并土著百濮,形成巴蜀对峙。旋楚子灭巴,秦灭楚。濮已灭亡,复不称巴人后裔,史称蛮,继称土,后世便以土家人自称。

濮人不甘灭亡,百濮之一,板盾蛮专杀白虎,其民俗流传于渝东南及黔北、湘西、鄂西等古代百濮居住过的广大地区。许多方言流传至今,泄露了百濮人与巴人的关系。为追寻渝东南土家族源头提供了有力证据。

有比较清晰历史线索可以考证的是鱼凫国,她发源于蜀,沿岷江而下,与百濮之族融合,生活于宜宾、重庆、涪陵。然后一支沿长江继续下行至今奉节另一支溯乌江而上,至渝东南乃至“九溪十八洞”。

关键词:

百濮人、巴人、蛮、土蛮、土人、土家人

作者:汪增阳,黔江区濯水中学教师邮编:409000

渝东南土家族究竟是不是巴人后裔?同是土家族,为什么有人崇拜白虎却有人射杀白虎?现存的黔江方言中有许多对巴人大不敬甚至是鄙视的的称谓,这又是什么原因?巴人既用蛇为自己民族的图腾,为何又改为白虎呢?本文力图从历史典籍、风情民俗、方言土语、考古发现、文物考察入手解析这些疑问,搞清楚渝东南土家族族源问题。

一百濮,渝东南的土著人

1985年12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川东古人类旧石器考察组在黔江区冯家坝镇茶花村红土湾老屋基洞发现一个古人类遗址。出土了各种动物化石100多件,24种;采掘到石器800多件,显然是一个石器制作场,人类集中活动地。相继在秀山涌洞乡野坪村扁口洞发现28种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发现了火烧骨。考察组认定至少一万年以前渝东南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早于1900年在黔江区正阳乡茅竹岭发现的刮削器。渝东南地区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都有考古发现。这些古人类应是渝东南远古时代的土著居民。

据典籍记载,最早居住在渝东南的不是巴人而是濮人。

关于濮人的活动最早见于史书的是《尚书·牧誓》,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事、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徵、卢、彭、濮人,称尔干,比尔戈,立尔矛,予其誓”它记载了周武王召集天下八百诸侯共同讨伐残暴的奴隶主商纣王的历史事件。虽曰八百,只不过八大诸侯(部落)而已。历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就著名的巴人却榜上无名呢?在十分讲究大小、尊卑关系的奴隶社会,一个诸侯国在周武王讨伐强敌商纣王的誓师大会上对参战国排名的先后次序都是不敢大意的,更不敢故意把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的名字排除在动员之外。可以肯定,当武王伐纣时濮比巴地位高贵。而巴在当时确实登不得大雅之堂。

濮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左传·昭公九年》记载:景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自武王克商以来,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楚、邓,中夏之国,惟濮远也。”可见,是在“自武王克商以来”巴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诸侯国之间的,从武王到昭王近百年时间,巴竟然从无名地位跃居濮前了。而且其领地与周天子最近,濮在离周最鄙远的南方,巴与濮本来是不接壤的。《史记·楚世家》引孔安国语“庸、濮在江汉之南”。《逸周书·王会》记载:“成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方贡献方物:氐羌以鸾鸟,巴人以比翼鸟,蜀人以文翰,濮人以丹砂,夷人以焦木。”在当时,丹砂是濮人的特产,而丹砂的产地就在丹兴县(今黔江区)。《华阳国志·巴志》:“丹兴县,蜀时省,山出名丹”。

丹砂在古代十分名贵,是炼长生不死仙丹的主要原料,把盛产丹砂的地方称为“丹山”《山

海经·海内南经》:“丹山,乃今巫山”。古人不可能把地理位置了解得很精确。根据董其祥著《巴史新考》46页称:“巫山在哪里?全国以…巫‟名山的地方,从古到今似乎就只有古代楚国所置的“巫郡”,秦改为…黔中郡‟。”而黔江即其辖地。无论黔江区,巫溪县,都是今重庆市之辖区。

可见,濮人是最早生活在渝东南一带的土著人。

濮,又称百濮,他不是某一个民族的名字,实际上包括了今重庆直辖市等广大地区的土著人。西晋人常琚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对“百濮”的解释是“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为聚,故称百濮”。又说“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蜑之蛮。”濮在合川,賨在渠县(《华阳国志·巴志》称宕渠为“故賨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宋史》称之为“板盾蛮”,又根据他们的住处称为“渝州蛮”(《路史·卷496,渝州蛮》)“五溪蛮”(《溪蛮丛笑》)、“涪陵郡…巴之南鄙……多獽、蜑之民。而涪陵郡最初在今彭水郁山镇。至此可以结论:渝东南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濮人中的獽、蜑之民。

有人认为以“蜑”命名是大汉族鄙视蛮族。经分析:“蜑”多为盐井之民,盐与蜑同音。虫,这个形旁是采用“有倮之虫三百六十,圣人为之长”;一说“人为倮虫之长”。而郁山以盐出名,古涪陵郡治于郁山就是因为这里出产盐这一珍贵的生活必需品。直到建国前,郁山的井盐仍然供应渝东南地区人们的食用。可见“蜑”是以其职业命名,并无贬义。

濮人生活在今天的重庆直辖市一带,山高林密,河流纵横宜于渔猎,无数高山盆地,台地,及河边的冲积平坝,宜于农耕。更兼丹砂之富,盐水之利;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东南有武陵山、雪峰山、大娄山,南靠云贵高原,西枕千年积雪的青藏高原,北有大巴山、秦岭山脉、岷山阻隔。避免了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争霸的流血冲突,不会参与掠夺或被掠夺。与之紧邻的蜀本来就是一个仁厚的民族,为了防御来自东北各族的威胁,自顾无暇,来不及对结构松散的百濮采取行动,因而这里远离战火,是宜于生存的桃源胜地。历史上只有巴楚之战、巴蜀之斗、巴濮之争的记载。这个“巴”为什么到处挑起战火与争端?又是怎样与与世无争的濮人发生关系的呢?《舆地纪胜》记载:合川的钓鱼山有座“双墓”,即巴王与濮王“并墓而葬”之地。他们又是何时“会合”在一起的呢?

二,巴人的兴衰

巴人是古代强悍的民族之一,他是继蚩尤与炎黄争霸之后敢于与尧抗衡并被打败的民族。所以,他的名字很早就记载于中国以神话形式记录历史的《山海经》中。根据《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太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其中,太暤、咸鸟都是巴人的发祥地。

太暤在什么地方呢?《春秋左氏传僖公21年》:“任、宿、须勾、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可见,巴人的始祖太暤(昊)原是夏属的诸侯国,无论“太暤”“任、宿、须勾、颛臾”都在山东,与百濮、蜀相距甚远,何时跨过河南进入湖北,进而消灭了濮人建都平都(丰都)、江州(重庆)与蜀争雄呢?

再看巴人的兴衰史。“太暤生咸鸟”《左传·昭公17年》:“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咸鸟生乘厘”其“乘”是使用。“厘”与犁意义相近,“乘厘”就是犁田。一个著名的强大的氏族沦为犁田的奴隶,虽然又是一个谜,但它消解了前面提到的《尚书·牧誓》中,为什么武王伐纣,调集天下八百诸侯独无巴人的谜:一个赶牛犁田的奴隶氏族即使参加了讨伐纣王的战争也决无资格忝立贵族之列。《尚书》不载其名是十分正常的,绝非粗心大意。巴人为什么会沦为奴隶呢?

巴虽小国,其统一中原的雄心毫不弱于其他大国,他们的图腾“蛇”说明其理想。《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对此,连屈原都发出疑问“灵蛇吞象,厥大何如?”(《楚辞·天问》)人们忽视了一个常识,古人往往以图腾称呼该民族。蛇即巴人,象是比喻与巴邻近的比巴国的领土广大大得多的各个氏族部落。正是他蛇吞象的行为引起其他民族的恐慌,必欲灭之而后快。巴人受过三次致命打击,《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修蛇就是长蛇,也就是巴人,其蛇有多大,多长?唐《元和郡县志》卷27云:“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当然这不是一则杀蛇的神话。它记载了尧为代表的中原民族与巴人的生死搏斗,由此我们可窥见五点史实,一,积骨成陵,巴人死亡人数之众之多,民族之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