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K值: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相对稳定。
(3)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4)应用
①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获。
②为保护大熊猫,应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研究方法或步骤:


⇓⇓

——
2.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2)___曲线__图。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J”型曲线
(1)“J”型增长的坐标曲线
种群在资源、空间、食物等无限的条件下,其增长速率不受种群密度限制,通常呈指数增长,又称“J”型增长。如图所示坐标曲线。
①增长:在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剧增。
②稳定和波动: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酵母菌死亡率逐渐升高,当死亡率等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
③衰退:随生存条件进一步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适用学科
高中生物
适用年级
高二
适用区域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使用建议:“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一项有着多方面意义和价值的探究活动:(1)通过亲自研究一个真实的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理解;(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运用抽样检测的方法;(4)运用显微观察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5)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这项探究在写法上给学生留出了较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做出假设、讨论探究思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材中只给予了必要的提示,以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③为控制有害动物,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养殖蝗虫的天敌鸡、鸭、鹅等。
(5)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产生条件
理想条件下:
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自然条件下:
①资源和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增长特点
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连续增长
②λ<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
③λ=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2)在“S”型曲线图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型曲线。但这一段不等于“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趋势,“S”型曲线是在环境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趋势。
“S”型曲线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5)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类似于“样方法”)。
(6)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表)。
时间/d
1
2
3
4
5
6
……
数量/个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的两个注意点
(1)本实验中是有对照组的,除了设置养料或温度等条件不同形成对照外,接种的酵母菌要相同。
1.实验原理:
(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
3.实验结果分析:
(1)酵母菌增长曲线图:
(2)趋势:先增加再减少。
(3)分析。
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66页的表格,并依据表中的数值,画出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和规律可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
使用建议:关于种群的数量变化,教材介绍了四种情况:“J”型增长、“S”型增长、波动和下降。应当注意的是,教材以问题串的形式揭示了这四种情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即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没有天敌和其它灾害等,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而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即使出现“J”型增长,也不可能持续很久,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会在“K”值左右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模型为“S”型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否能在“K”值稳定呢?不是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的,在不利条件下,甚至会出现持续下降乃至消亡。
教学重点
1.尝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1.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使用建议:本节教学可以从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延展开来: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在短时间内,细菌的种群数量就能达到一个天文数字。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得出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4.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1)在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2)每天取样的时间要尽量保持相同,并做到随机取样。
(3)若取出的液体中酵母菌密度过大,可以增加稀释倍数。
(4)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增长速率


数学表
达式
Nt=N0λ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曲线图
两种增长曲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1)λ与年龄组成的关系
①λ>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
(2)特点
种群的增长率保持不变。
当λ>1时,种群呈“J”型增长;
当λ=1时,种群保持稳定;
当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当λ=0时,种群无Biblioteka Baidu殖,下一代将灭亡。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对“S”型曲线的分析
①“S”型曲线的变化是逐渐的、平滑的,而不是骤然的。
②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围绕K值上下波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