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
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
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
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一、39人身亡,(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大力打击腐败分子,加强防腐工作,所以在防腐治腐问题上颇有成效。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网络的开放,公民可以自由开放的发表自己真实的言论,官员的言语行为也都在网上公开,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百姓的监督。
例如周久耕的天价香烟事件。
周久耕是一位深藏不漏的腐败官员,就是因为一盒天价香烟被网民发到网上,引起了人民对官员高消费的猜疑,在纪检部门的调查下,其腐败的丑行得以暴露。
可见,网络舆论监督优于传统舆论监督的地方,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及时的发送到网上,对政府官员及时进行监督,这就扩大了监督范围,提高防腐的工作效率。
以上案例说明了,民意不可驳,网络舆论力量的强大,防腐意识要人人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官是百姓的官,政府是百姓的政府,凡是违背民意的官与政府必会被百姓推翻。
(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网络是一个公众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一个信息集聚的平台。
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好人好事进行褒奖,对高尚伟大的精神加以发扬光大。
一个人优秀的行为可以让数千万的人知晓,成千上万的人推崇一个人优秀的品质,有助于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个人做坏事,道德品质败坏,会遭到网民的指责与唾弃。
东拉西扯:网络效应和网络负效应
东拉西扯:网络效应和网络负效应东拉西扯:网络效应和网络负效应网络效应是说,一个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中的节点数成正比。
典型例子是电话,只有装电话的人多了,电话网络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很多人对QQ充满抱怨,却放不下这个小小的IM软件,因为那几乎等于一个中国网民的网上社会关系。
但现在,我对网络效应的说法有点怀疑了。
我放弃MSN Messenger已经一年多了,放弃QQ也已经几个月了,想要联系我的人,仍然能联系上我,我想找的人,也仍然能找到。
我损失了什么?可能只是不再有“QQ尾巴”病毒来找我麻烦,也不再有中国缘的无耻推广手段骚扰我。
我想,关注网络效应的人,可能忽视了网络负效应。
一个网络的节点数越多,它被滥用的风险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
典型例子是计算机病毒,Windows平台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个人计算机网络,在获得各种便利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承受病毒带来的巨大损失。
很多人开始由IE转向Firefox,并不是因为Firefox更快速或更稳定,仅仅是因为针对IE的各种流氓行径已经让人防不胜防。
另外,网络越大,网络的维护成本也就越大。
以每个人的社交圈子为例,固然,扩展个人的社交网络,可以带来更多的潜在机会,但同时,维护这个网络也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对社交网络的需求也不一样。
在校学生还没有建立广泛的社交关系,而且他们有大量时间需要消耗,所以他们的需求是近乎无节制地扩展网络,我想这是QQ和MySpace得以成功的关键。
但在一个商务人群中,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交网络,时间的价值常常要高于扩展网络所带来的价值,他们只是想更有效地管理和维护这个网络,而不是让它无限制地膨胀。
一个网络的大小,并不一定会直接影响使用者自身对网络的价值判断。
电话网络再大,你能用到的部分,通常也只是电话本上的那几百个人而已;QQ用户再多,日常联系的也只是联系人名单上的几百个人而已。
当然,一个大的网络的优势在于,你的联系人通常“天然地”存在于其中了,你不需要费力地向他们介绍一个新的网络。
网络对青年社会交往的正负效应
第 二,人际 交往方式丰富 多样 。 络文化的发展催生 』 , 更 多网络用语的 出现 ,人们交往使用I 网络热 嗣都 仃背后投特 含义 ,可 以表达不同的感情和 心情 ,其至现 存 占年群体 中流 行的表情包文化 ,简化了青年交{ 乇 过程, 肯年 人际 交住 内容 更丰富。同时针对青年社交的软件不断开发,齿年 r J ‘ 以 这些 社交软件平 台上寻找志同道合的 友 ,大胆地 丧达 自身悄 感棚
成熟 .容 易被不健 的 络舆论所引导导致 价值观扭 曲,存人
际 交往 中走入歧途 。网络宽松的管带 l J 环境也让犯 罪和色情 内容
存 刚络 中传播 ,青年往往存网络生活中避之 不及 ,极易毒害青
年 内心世界 ,使其存I ) c ) 《 络人际交往中出现偏差 。 第二 ,网络环境下的入际交往容易影响现实生活 。网络时 代越来越 多的青年选择存网上交友 ,虽然拓宽 了交往面和交往 渠道 ,也能够克服 5 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障碍 ,但是对现实
网络文化不断发展 ,对青年 交住道德J 、 牛了 响,
往铰之 I 拥仃 r一些新特征 ,但是 网络文化的某些负面影 响也
造成 了f t 会道德 境 ,如伺解决 肯年人际交往道 德困境成为重
要问 题 。
其呈现 出与之前不同的交往特征 ,这些特 何 ! 特 也有
极特 征 ,主 要 表现 存 以 下方 面 : 第 一 ,人 际 交住 更加 平 等 和 透 。 文化 h寄 可 以迎
交往 同样存存两面 陛特征 ,网络给肯年带来的 许多消极 响 人们对网络人际交往产生质疑 ,消极特 如下 :
诈骗书件层出不穷 ,也给青年社交道德问题带来巨大隐患 。
1 1 6 ¨ 【 f 坛/ 、 _
论网络对社会的负效应
戒备心理,使市场调查人员取得真实的信息,提高调研工作效率。
人们对回答问卷参加抽奖的活动已经非常熟悉,如果只需要填写个人兴趣爱好等信息,就有获得奖品或免费下载软件的机会,他们是乐于完成的,而发送电子邮件又只是举手之劳,为什么不做一个小小的期待呢。
利用这种手段市场调查人员很容易就能获取消费者的电子邮箱地址,以便做进一步的访问和调查。
建立沟通关系以后,消费者会逐步提供相关市场信息,明确自己对相关产品的需求特点。
很多专门登载工业贸易信息的站点,提供大量免费信息,授予回答问卷的访问者免费下载软件的权限,同时鼓励访问者提供所在行业的信息和个人需求信息。
四、选择收集真正客户的意见进行网上市场调查,最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从来就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你企业站点的访问者。
当有人进入企业的主页时,你没有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搞清楚这个人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市场调查人员必须采取适当策略来识别访问者的身份,以保证访问者提供的信息是企业客户或潜在客户提出的,而不是上网遨游者的戏言。
如果市场调查人员收集有目标市场中客户的电子邮箱地址,就会向他们发出有关产品和服务的询问,在电子邮件中列出若干问题,请求客户给予回答,再通过收集客户的邮件回复,就能清楚地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及其期望,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第一手资料。
有些企业的市场调查对象范围广泛,数量巨大,为了减少人力物力消耗,提高调查的时效性,往往采用在报纸或电视上发出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来收集答案的调查方法。
但要注意的是,调查问卷不能问题过多,用时不能过长,当涉及个人收入等敏感问题时,要以委婉的方式提问,避免引起客户的反感。
市场调查人员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有关访问者的详细信息,如果信息采集够多,调查人员就能据此作出统计分析,掌握企业产品的销售情况、了解未来市场走势,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不论是网上市场调查还是传统市场调查,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只是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调查的时效因而不同。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辩论辩题
社交媒体是否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辩
论辩题
正方辩手观点:
社交媒体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的过度使用导致人们沉迷于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30%的人每天花费超过5小时在社交媒体上,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不良信息泛滥,包括谣言、虚假信息、暴力内容等,给用户带来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而且,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社交媒体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和警惕。
反方辩手观点:
社交媒体并非完全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渠道,让人们更快地获取新闻和资讯。
其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促进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交流。
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进行品牌推广和自我展示,为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带来了机遇。
因此,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并非全是负面的,而是需要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在这个辩题中,正方辩手可以引用名人名句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等于自我放逐”、“社交媒体是信息的污染源”等,以及相关的案例和统计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反方辩手则可以引用名人名句如“社交媒体让世界更加紧密”、“社交媒体是连接人与人的桥梁”等,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调查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最终,通过充分论证和辩论,可以得出更加客观和全面的结论。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作者:宋洁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3期引言在近几年来的网络事件中,网络渐渐成为社会的泄压阀、舆论场。
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该事件相关讯息都会第一时间在国内各大网站及其论坛上迅速传播,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进而成为舆论焦点,之后再经由网友们轮番发帖、转帖、跟帖、讨论,进而形成网络舆论。
从“躲猫猫”、王帅案、邓玉娇案可以看到网络在社会民主监督以及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也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网络已渐渐成为“观点自由的市场”,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也必将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舆论的内涵和特点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即为舆论。
①而网络舆论是新兴的舆论形式,是网民们针对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或者网络话题所发表的意见的集合。
②网络舆论依托互联网形成,其特点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形成的舆论。
网络舆论的主体就是参与舆论讨论的网民。
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充分的虚拟空间,他们可以在网上扮演多种角色,真实表达观点。
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使网络舆论所涉及的话题丰富多样,再加上网络的快速传播,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很快就会在网上传播、扩散,形成舆论。
借助互联网形成并传播的网络舆论造就了一个开放、自由的表达平台,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都可以在这出现。
网络的匿名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也让更多普通人拥有发表言论观点的表达途径。
但网络舆论主体的虚拟性和情绪化等特征,使其很容易被一些“网络推手”利用,散布谣言、造成社会混乱,或是形成舆论一边倒,造成网络舆论暴力。
网络舆论正效应:邓玉娇案——舆论风暴扭转乾坤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像贫富悬殊、官员腐败等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涌现。
网络上各种热点事件都是现实中矛盾问题在网络上的映射。
在知情权无法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保障的时候,网络成为网民探究真相的突破口。
像2009年发生的邓玉娇案就是一场民意和权力的博弈。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相关技术,如微电子、激光、生物、空间、海洋工程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进而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比以往更为突出和重要,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性要素。
而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使用也因网络而变得更为容易。
在宏观上,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近年,西方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在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徘徊不前。
如在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情况下,公众要求振兴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力投资于以信息技术、技术为中心的电信业、信息服务业,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来拯救美国经济。
巨大的投资换回不菲的收益。
1997年第二季度美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Web广告收入就比第一季度增长83%。
而为数众多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已构成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保持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王牌。
美国的动作和表现,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的新起点和进入世界经济列强的捷径。
网络在微观上的作用,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
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劳动工具为中介、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几个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以往或传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总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越繁重。
然而,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首先,计算机网络使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的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它使人们获得了解放,可以在家中上班。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互联网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互联网所创造和提供的这个全新环境,人们好像还没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而对于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少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一些惊慌失措。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互联网也是如此。
对于它所带来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人们比较容易看到,宣传和肯定也比较充分,而它所产生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却往往为社会所忽视。
最起码,在各个单位和个人都忙于上网的今天,我们对互联网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的研究和关注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又可能使社会及其成员付出沉重的代价。
毋庸置疑,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正面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如它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开放性、多元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独立性社会向群体型的转变等。
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互联网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并将长期存在着许多影响未成年的一些犯罪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飞速发展,人们也不断地看到并感受到了这些行为及其所带来的恶劣后果,如天津市调查资料显示:实用文档未成年人因迷恋上网聊天而引起的刑事案件已达8件有28人嫌疑犯罪.其中就有21人.达到了犯罪人数上的一半以上.与健康的社会文化相比,淫秽、色情、暴力等不良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面也更广,在互联网上也是如此。
虽然世界各国对垃圾文化的传播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要将这些东西如同犯罪行为一样从互联网上杜绝掉,还需要全人类漫长而艰苦的努力,统计报告显示,北京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中心具统计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网民其中让人惊讶的是24岁以下的网民占全国上网总人数的55%,在泡网吧的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
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精选文档】
网络的正面影响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
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同时,上网使青少年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匿 名 性 让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有 表 达 自 己 观 点
在 近 几 年来 的 网络 事 件 中 , 网络 渐 渐 成 为 社 会 的 泄 压 阀 、 论场 。某 一 热 点 事 舆
的欲 望 , 让 更 多 普 通 人 拥 有 发 表 言 论 观 也
点 的表 达 途 径 。 网络 舆 论 主 体 的 虚拟 性 但
件 发 生 后 事 件 相 关 讯 息 都 会 第 一 时 间 该
存 国 内 各 大 网站 及 其 论 坛 上 迅 速 传 播 引 起 网 友 的广 泛关 注进 而成 为舆 论 焦 点 . 之
热 点 问 题 或 者 网 络 话 题 所 发 表 的 意 见 的
集合。 网络 舆 论 依 托互 联 网形 成 , 特点 其
借 助 互 联 网形 成 并 传 播 的 网 络 舆 论 造 就 了 一个 开 放 、 由 的 表 达 平 台 . 流 自 主
和 非 主 流 的 声音 都 可 以在 这 出 现 网络 的
灌 输 式 的 施 压 使 大 众 存 茫 然 的行 为 方 式
中 产 生 了逆 反 心理 . 这 种 心 理 又 恰 逢 物 而
肤 浅 的 , 却是 最 原 始 最 人 性 化 的 。 动 漫 但 “ 式 ” 身 的直 观 和 形 象 性 正 契 合 此 时 人 们 本 的 , 欲求 . 娱 乐 和 笑 容 代 替 思 索 和 严 i f 理 以
肃 对 于 慰 藉 人 们 心 灵 的 孤 寂 是 生 活 化 而
济 、 化 , 是 科 技 、 育 、 想 意 识 领 域 文 还 教 思 都 打 上 了与 以往 截 然 不 同 的历 史 烙 印 。 电
的 快 速 传 播 , 旦 有 重 大 事 件 发 生 , 快 一 很
网络舆论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再次,要提高网民的网络素养。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网民,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对网络舆论的公正、客观性有直接的影响。如果网民对于各种信息缺乏辨别和批判意识,就容易被“网络推手”利用,言论也会成为“网络暴力”。因此,要积极开展网民的素养教育,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创造条件。
结语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开启了网络舆论监督元年;2008年网络舆论对社会国家重大公共问题的关注开网络问政之先河;2009年,网民开始回归对民生、衣食住行等关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这类问题的关注,④“邓玉娇案”和河南新密农民工“开胸验肺”事件、河北容城县“艾滋女”事件,网友都参与到事件的实际行动中,其舆论为推动事件的解决起到积极的作用。网民对于社会事件的讨论和参与,成为网络公共领域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网民公民意识的形成,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舆论失控现象仍然存在,“网络监督”与“网络暴力”也只是一步之遥。如何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络舆论环境;如何正确、有效地发挥主流舆论的正确导向,避免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事件,成为我们急需深入关注探讨的重要课题。(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硕士生)
由上述案例可见,造成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网民将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失衡、紧张、焦虑等情绪带入网络讨论中,对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在此肆意宣泄。一旦有触及某些社会问题或社会道德的问题出现时,网民们就借助网络的虚拟身份畅所欲言,既有理性、建设性的观点,也有非理性的个人情感宣泄。这种非理性宣泄一经网络传播就会被无限放大,并走向极端,形成蝴蝶效应,逐渐演化成网络言论暴力,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公布他人的隐私,践踏他人尊严,侮辱他人人格甚至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样的舆论可能将事件的主角逼上悬崖。因此网络舆论的风暴也会带来“网络暴力”,影响社会的稳定。
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网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网络的正面影响1、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教育者可以以网友的身份和青少年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平等交流,这对于德育工作者摸清、摸准青少年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全方位沟通提供了新的快捷的方法。
此外,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青少年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作用。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网络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
这对于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解脱,它不但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家庭乃至于社会的稳定。
3、开拓青少年全球视野,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上网使青少年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
同样,又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
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网络的负面影响1、对于青少年“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青少年很容易在网络上接触到资本主义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处于极度矛盾、混乱中,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全盘西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
2、网络改变了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
青少年在网上公开、坦白地发表观点意见,要求平等对话,对青少年工作者的权威性提出挑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网络传播根本地改变了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并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它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把人类带入高度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传播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是整个社会的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积极正确地引导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最大地发挥网络传播的正面社会效应。
关键词:网络传播、社会发展、正面社会效应、负面社会效应一、网络传播的涵义:什么是网络传播?所谓的网络传播就是“信息共享”,或者说是“刺激消费,增大影响力”,还可以说成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二、网络传播的特点:1、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传者与受者可以相互交流,BBS、网上聊天等是网络媒体交互性的集中表现。
2、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版面不受空间的限制,频道更新周期短,操作简便,速度极快,可以瞬间发送信息。
例如:网络电视可以快速地传输文字、声音和图像给受众。
3、传播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例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公认的全球性的网络媒体,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其进行全球传播。
4、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超链接,受众能随时看到最新、最详细的信息,网络媒体也没有了种类和行业的限制,不再是只有编辑和记者才能发布新闻。
此外,信息文本的超链接使得传播在空间上,可以通过同一平面或界面,同系统内或系统外的其他信息点进行实时阅读链接;在时间上,可以实现阅读错位,文本信息形成一个无限的信息链。
5、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与手段多元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既是新闻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生活内容服务平台,电子交易支付平台,娱乐消闲平台,涵盖了人的需求的方方面面,显示了强大的包容能力、兼容能力和变化能力,在存储空间上可以无限扩展。
网络的两面性作文
网络的两面性作文网络的两面性。
网络,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网络的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网络的积极一面表现在各个方面。
首先,网络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不论是学术知识还是生活技能,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其次,网络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不论是与家人朋友的联系,还是与陌生人的交流,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再者,网络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手段。
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不必受制于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总的来说,网络的积极一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然而,网络的消极一面也同样存在。
首先,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如色情、暴力、恐怖等,这些信息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人们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容易受骗上当。
再者,网络上存在着隐私泄露的风险,个人信息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总的来说,网络的消极一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面对网络的两面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网络上的信息,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再者,我们应该正确引导网络使用,合理安排自己的上网时间,不沉迷于不良信息之中。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网络可能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网络的两面性是不可否认的,它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做到既享受网络的便利,又警惕网络的风险,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助力而非累赘。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辩论辩题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辩论辩题正方辩手观点: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对社会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知识更加平等地传播。
比如,互联网上有大量的在线教育资源,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互联网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交流,扩大社交圈子。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商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许多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转型升级,提高了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互联网也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等,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名人名句:马克·扎克伯格曾说过:“互联网使世界变得更加透明,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经典案例:以中国为例,互联网的发展为许多人带来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互联网还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了平台,推动了创新和创业的热潮。
反方辩手观点: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尽管互联网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其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真实性难以辨别,造成了网络谣言的泛滥。
许多不实信息和虚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互联网的发展也加剧了个人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问题。
许多个人信息被泄露,导致了个人隐私权的受损。
同时,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名人名句: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能会变得比现实世界更加残忍。
”经典案例: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以应对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是双向的。
它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互联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监管和管理,使互联网更好地造福社会。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负效应
网络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负效应网络文化兴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新形态”,网络文化具有快速传播、载体丰富、影响力大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监管不力、缺乏引导、道德缺失的弊端,因此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是双重性的。
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对比会让人产生突兀、生硬之感。
一方是起源于草根阶层的“网络文化”,其中心思想是“去精英化”;一方是经过长期论证、实践、完善的体系性和理论性文化——前者“出江湖之远”,后者“居庙堂之高”,彼此存在天然的“二元性”生存环境分隔。
但事实上,透过这些表象特征,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共同的精神特质。
无论网络文化形成于何种机制,它都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构建,在文化建设目标上与其他类型文化是“殊路同归”的,只是在表现上更多地突出了网络技术特征。
网络文化建设并不依赖某一个机关或某一个单位,而是全体应用者。
基于网络技术构建的空间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平等、民主和自由,现实中最微弱的声音也可以引起关注,现实中精英的权威、地位、成就也会遭到质疑和批判,推崇人性可贵的精神特质——而这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目的和愿景勾勒。
一致的创新需求。
“创新”是网络技术赋予网络文化的重要基因,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构建体系,与它不断突破、不断质疑、不断探索有直接关系。
几乎每一种网络技术创新,都能够带来网络文化的变革,每一种文化互动要素的刺激,都能导致网络文化快速认同和吸收,并转化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博客文化、拍客文化、创客文化、闪客文化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一种战略,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文化建设等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包括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实践中表现出勇于探索、不甘落后、奋勇向前的精神意志。
因此,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创新需求层面具有一致性逻辑。
因特网对社会正负效应的案例探讨
1因特 网的正面效应
随着 因特网技 术的不断完善 和发展 ,
现 在 因 特 网 作为 大 众 重 要 的通 讯 和 交 流 方 式, 已深 刻地 改 变 了大 众 的 传统 生 活 方 式 和 思 维 模式 , 用 因 特 网处 理 日常事 务 , 运 像 网 上银 行 、 电子 办 公 、网 上 购物 等 已经 在 我 们的 生 活 中随 处可 见。 因特 网 可 以 实现
新 风 尚才 是 正 确 之 举 。 2. 4虚拟的 网络 行为对 现实道德 规范的 影响 由于 网 络 的 虚 拟 性 , 实 中 的 一 些 不 现 社 会 成 员 , 可 能 导 致 严 重 危害 社 会 的 不 道德 行 为 被 映 射 到 网络 上 并 大 肆 传播 。 同 并 良后 果 。 时, 由于 网 络 的 交互 性 很 强 , 使得 信 息 传递 当 今 社 会 生 活 节 奏 快 速 而 紧 张 , 实 者 和信 息 接 受 者 的 身份 在 同一 时 空 中合 二 现 中 由于 竞争 而 产 生 的 压 力 , 人 们 以 强 烈 给 的压抑感, 他们 会 不 时寻 找 机 会 释 放 压 力 。 为一 _, 3 网络 空 间 中产 生 的 不道 德 行为 反过 】 来 又 会对 现 实 中的 人 产 生 重 大影 响 。尤 其 对 青 年 人 危 害 最 大 , 为他 们 的 正 确 人 生 因 观 和 价 值 观 还 没 有 最 终 形 成 , 们 具 有 很 他 强 的 模 仿 能 力 , 却 缺 乏 对 网 络 信 息 的甄 但 别 能 力 和 辨 别 是 非 能 力 , 络 上 的语 言 和 网 行 为 极 有 可 能 影 响 青年 人的 健 康 成 长 。 青 年 人 在 使 用 网 络 的过 程 中 , 不 知 不 觉 地 会 被 网 上 一 些 不 健 康 的 信 息 所 误 导 , 成 某 形 种 不 良 道 德 意 识 , 他 们 的 思 想 产 生 干 扰 对 和 影 响 。如 果 这 种 不 良道 德意 识 支配 了现 实行 为 的话 , 会 对 社 会 造 成 严 重 危 害 。 就 网络 沉 溺 现 象 也 是 最 近 几年 讨 论 较 多 的社 会 问题 , 容 易 引 发 人格 认 知 障 碍 , 它 长
论网络的正功能与负作用
论网络的正功能与负作用作者:张松群陆卫群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辩证分析和论述网络的正功能和负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网民要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不造谣、不传谣,让谣言止于智者。
政府要在听取网络民意时主动引导网民理性发表言论,同时开设“辟谣”平台,澄清事实真相;要不断完善自我建设,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关键词】网络;正功能;负作用;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事业的不断进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网络化时代,网民队伍正在快速扩大,网络交往活动空前活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与2012年底相比提升3.7个百分点。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成为当前人们进行社会互动和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伴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不仅通过互联网了解不断更新的新闻时事,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沟通信息、表达观点甚至评论时事。
[1]网络在国家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越来越多的正功能。
但也不能轻视它所带来的负作用。
一、网络的正功能1、网络有利于培养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网络化时代到来之前民众对时事政治等信息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报刊、杂志上获得,而对时事政治的讨论多集中在茶余饭后与亲朋好友之间进行。
比较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会通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或者做客电视节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一般而言报刊、杂志和电视节目都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在基层群众看到消息时可能时事热点已经“过时”。
在网络化时代到来之前,基层群众的言谈权力比较受限,信息的传递大多是自上而下。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QQ、博客、贴吧等社交网站被广大用户接受并使用,基层群众的言谈权力开始得以扩大,网络化时代新媒体为信息自下而上流动提供了可能。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网络
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为社会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
正面影响1.提高信息获取效率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可以通过浏览网页、搜索引擎或社交媒体来获取所需信息。
信息的获取和分享已经变得更加快捷和便利,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拓展人们的知识面网络可以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历史、文化到科学和技术等多种领域的知识。
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并掌握丰富多样的知识和技能,对自身的发展有所帮助。
3.促进交流和合作网络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人们可以快速地建立联系并分享信息和资源,以便于彼此合作、完成更多的工作。
此外,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
4.提高生活质量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许多人如今都会通过互联网购物、支付和获取娱乐信息等,使得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和便利。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文章、音乐和视频等资源,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
负面影响1.网络成瘾过度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网络成瘾,产生各种心理和生理问题。
一些用户可能会因过度沉迷于网络而感到孤独和焦虑,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
2.信息真假难辨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用户很难分辨,特别是针对那些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审查技能的人群。
这可能会导致虚假信息的误导和影响,损害人们的健康和利益。
3.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网络诈骗、黑客攻击和病毒感染等问题常常会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失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
此外,一些在线社交行为和传播内容可能会对某些人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威胁。
4.过度依赖网络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对传统社会交流、沟通和使用技能的需求减少。
这可能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能,对未来留下很多隐患和问题。
网络讨伐的正_负社会效应及其控制
第13卷第1期石家庄学院学报Vol.13,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Jan.2011网络讨伐是网络主体利用互联网实时、延时的信息交流工具,对道德事件及道德事件实施的主体进行道德判断并通过显性言论方式的表达,形成具有社会影响的网络行为。
网络讨伐作为网络生活的一种形式,已经深入社会生活之中。
例如虐猫事件、“范跑跑”事件、开胸验肺事件、赵作海事件、李刚事件的发生,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
一方面网络讨伐起到了谴责不良道德、监督社会的正向效应,为社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潜在的道德隐患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影响到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需要规制和管理。
一、网络讨伐的正向效应1.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增强网络讨伐增强个体的道德自主性是在网络行为主体参与网络讨伐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网络讨伐的现实环境和客观条件为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增强提供了基础。
行为主体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批评是自主、自发的行为,是出于明确的理性意识而做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一方面,行为主体必须认识到当事人的行为是失范的道德行为,才能作出谴责性的道德评价,如果其道德水平低于当事人的道德水平,也就无法形成道德谴责的价值判断。
行为主体的道德谴责,是一个道德审查和价值评价的过程,对于网络行为主体来说这是一个不断提高道德水平、积累道德品质的过程,促使网络行为主体对自我道德认知不断进行重新审视,达到高尚的社会道德境界,在个人行为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
另外一方面就是责任,当网民认识到进行道德谴责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时候,此时的责任也就带有了道德义务的含义。
依照道德义务的主体自觉意识,如果不进行道德评价,不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批评,本身就构成了不负责任。
黎尔(Alois Riehl)说:“人尽责并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有道德,人变得有道德是因为他尽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设计(论文作业)题目: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学生姓名:层次:高升专所学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班级:函计网大14-5班指导老师:职称:2016 年4 月28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业)成绩评定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 2016 年4月28 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作业)任务书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层次高升专班级:函计网大14-5班学员:学号:1、毕业设计(论文、作业)题目: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2、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课题要求:通过毕业论文,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各科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掌握从计算机应用知识储备能力方面的的知识能力储备,也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有比较好的社会实用性,也有很好的借鉴性。
3、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1)资料要充分,结构要完整,论述要清晰;(2)重要数据及引用他人成果要表明出处;(3)符合我校毕业论文书写规范;(4)字数不少于5,000字;(5)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各阶段工作,不突击、不抄袭;(6)每周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探讨研究内容;(7)形成书面论文周记、论文初稿、论文终稿。
4、文献查阅要求:[1]杨威,王云,刘景宜.《网络工程设计与系统集成》.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3]朱根宜.《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袁家政.《计算机网络安全与应用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5、发出日期:年月日6、学员完成日期:年月日系(教研室)意见: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摘要计算机的发明,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认为它带来的影响可以和蒸汽机的发明相比拟。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络随之而来,而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网络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类社会目前又处于了一个历史飞跃时期,正由高度的工业化时代迈向初步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网络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技术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甚至于一些学者们认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会引起一场新的科学革命。
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而引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一个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
关键字:校园信息化网络目录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1)1.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1)1.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 (2)1.3.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 (2)1.4.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二、网络切入社会的负面影响 (4)2.1.网络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 (4)2.2.网络使世界性贫富分化加剧 (4)2.3.网络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 (4)2.4.网络造成人类退化危机 (5)结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7)论网络对社会的正负效应一、网络下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脑网络正以日益迅猛的速度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何对网络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层面上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层次变化作深刻的理解和清醒的认识,这不仅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社会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1.1.网络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带来的是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一大批相关技术,如微电子、激光、生物、空间、海洋工程等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技术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进而使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比以往更为突出和重要,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力量进入物质生产过程,并成为决定性要素。
而信息作为社会经济、科技赖以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使用也因网络而变得更为容易。
在宏观上,网络使得国家经济决策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信息基础上,使国民经济总体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
近年,西方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在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上徘徊不前。
如在美国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情况下,公众要求振兴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克林顿上台后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大力投资于以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为中心的电信业、信息服务业,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来拯救美国经济。
巨大的投资换回不菲的收益。
1997年第二季度美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Web广告收入就比第一季度增长83%。
而为数众多的网络产品生产企业已构成美国的支柱产业,并成为美国保持其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地位的王牌。
美国的动作和表现,使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已成为各国经济振兴的新起点和进入世界经济列强的捷径。
网络在微观上的作用,使企业可以围绕信息流来组织生产和经营,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后,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2.网络使人的劳动方式发生质变人类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者为主体、劳动工具为中介、劳动对象为客体的几个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以往或传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主体总是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直接结合在一起的,而且生产力水平越低,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越繁重。
然而,网络正在改变着这一切。
首先,计算机网络使人们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于往返的工厂、写字楼和住处之间,它使人们获得了解放,可以在家中上班。
其次,计算机网络正越来越多地把我们思维的任务接管过去。
在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产品加工可用计算机来控制,产品装配过程有机器人柔性化装配系统。
而在一个工厂里,各台分机又是与总机相连接成整体的网络系统,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协调处理。
这样由于网络进入生产过程,人们可以逐步地从生产过程中超脱出来,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从不超脱过渡到超脱,从代替体力劳动到代替脑力劳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1.3.网络开辟了电子化政府时代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化政府”的设想成为现实。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用电子方式行使管理事务的职能,并开发深层次的电子政府信息系统。
政府的网上公告牌,将第一时间发布政府的法令和政治新闻,各种政府电子出版物和各种网上讨论组可为社会提供信息完备、索取方便的资料库;而政府也可以借助网络方便快捷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及时整理反映到政府首脑处,利于其制定和调整政策。
电脑网络使政治家不可能把社会封闭起来,从而方便了群众监督,增强了政治透明度。
电脑网络也改变了传统的投票方式,即利用网络,选民能在投票前审查候选人的生平和政治立场,电子投票既轻松又花费少,这都可以鼓励选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而政府也比较容易经常举行选举和公民决议,从而使政府与公民之间联系更密切。
1.4.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脑网络切入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领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崭新的形式。
四通八达的高速电子网络将向人们提供可以想象得出的任何服务。
如在家庭中,电视机将变成网络终端电脑,再加上电话机,通过联网就可以享受电子邮件、电子付款、特别新闻节目、统计资料检索、居家购物、视频点播、可视会议等服务。
网上大学、网上图书馆、网上会诊等都已成为现实。
二、网络切入社会的负面影响2.1.网络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世界性网络热潮的兴起无疑是科技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但是,表现在政治生活方面,网络日益成为政客们善用的新的政治工具。
美国正是看中了网络中信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必然会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文化特征这一点,通过网络,美国就可以把其意志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成千上万个用户面前,利用信息网络的超国界性,达到打破国界限制进行政治渗透的目的。
谁都知道,未来社会信息就意味着权力和财富,谁控制了信息的发布和传输,谁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世界。
因此,信息产业的竞争也是一场或明或暗的政治斗争。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的政治团体、甚至政府都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宣传,并对持不同政治立场的团体或政府进行攻击和颠覆。
在网络上,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各种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政治观点,形成网络信息多样化的态势。
网络上各种思想并存尖锐对立,形成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虽然没有硝烟,但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2.2.网络使世界性贫富分化加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信息+经营=财富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共认的一个经验公式。
但是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得以实施,又是建立在各国已有的坚实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
这样,将在世界范围内以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形成两大阵营。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的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好的国家,其社会总产值将成倍增长,综合国力越来越强;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加被动,甚至社会总产值会相应大幅度下降。
于是,强的更强,弱的更弱,形成新的世界性贫富两极分化。
2.3.网络导致民族文化的衰落信息网络的国际化趋势,势必造成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萎缩,甚至消失。
世界上几百种语言也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
因为全球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正在增强英语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操其他语种上网者可能会发现,如果要进入信息高速公路,掌握英语是必备的通行证。
最终,英语将成为大多数人的母语。
这样,以英语为语言载体的全球网络文化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而网络文化中所携带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观点也冲击着非英语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逐渐征服当地文化,最终形成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全球网络文化。
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2.4.网络造成人类退化危机人类退化危机起因于群体意识的淡漠。
“人是社会的动物”。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面对面的交谈,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达到信息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并结成各种群体,使之得到发展和巩固。
随着电脑网络的全球性开通,发达的信息传递手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了空间障碍,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成员间的直接交往逐渐被间接交往所代替,感情的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越来越松弛,最终导致各种群体的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