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人物3-1-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人物3-1-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人物3-1-word版有答案

第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克伦威尔

预习导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1.重点:掌握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2.难点: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知识点一 “新贵族”时代 1.成长时代

(1)1599年,克伦威尔出生于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

(2)克伦威尔青年时先后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

2.政治生涯

(1)1628年,克伦威尔被选入议会,开始了政治生涯。

(2)1640年,克伦威尔在新议会中参与起草了《大抗议书》,反对国王的专制暴政。

[名师点拨]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能够结成联盟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一致性是双方结盟的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专制成为两者共同的利益要求。

(2)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薄弱是两者结盟的另一重要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而新贵族不仅经济力量强大,而且拥有一定的政治实力。

知识点二 从马斯顿到纳西比

1.组建军队

(1)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先后组建骑兵中队和“东部联盟”。

(2)1645年1月,在议会授权下组建“新模范军”。

2.军事斗争

(1)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年7月爆发,克伦威尔所率军队赢得“铁骑军”称号。

(2)纳西比战役:1645年6月爆发,是英国内战的转折点。

(3)1646年6月,率军攻克牛津,第一次内战结束。

(4)1648年9月,占领苏格兰,第二次内战结束。

3.政治斗争

(1)1644年底通过《自抑法》,将长老派排除出军队领导层。

(2)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3)1649年5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高峰。

[教材互补] 克伦威尔对军队约法三章:对侵犯和平居民、盗窃、酗酒者严惩不贷;哨兵值勤时偷懒睡觉要被枪毙;巡逻时酗酒要处以死刑;盗窃和抢劫者处死;抛弃武器者处死。(人教版)

知识点三 大权独揽的“护国主”

1.巩固政权

(1)对内镇压了要求保障民权的平等派和主张土地公有的掘地派。

(2)对外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扩大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2.独裁

1653年,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3.复辟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深化拓展] 理解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

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的时代需要以个人独裁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但独裁易激化矛盾,引发社会动荡;而且依靠个人威信维持的民主政体较脆弱,同时为复辟开了方便之门;并且独裁形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主共和原则,如驱散议会。

主题一 克伦威尔的贡献及其评价

【史料探究】

史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史料二 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思考

(1)史料一、二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2)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答案 (1)局限:评价过于片面,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2)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定条件下,个人独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相容的;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制的发展。

【史论归纳】 全面评价克伦威尔

(1)肯定之处: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了革命成果。

①军事上: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④经济上: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

(2)缺点与局限

①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②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

(3)总体评价:功大于过

①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②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并非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主题二 1640~1689年英国政体的演变

【史料探究】 

史料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议会阵营的领导人物对内战的态度有三种:一种是主战,一种是主和,一种是虽然主张继续同国王战斗,但态度却不坚决,希望在国王承认议会权利的条件下同国王言和。……

克伦威尔指责曼彻斯特在战斗中作战不力、贻误战机时,曼彻斯特为他的行为辩护说:“如果我们把国王打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在他死后,他的子孙也仍然是国王。但是国王只打败我们一次,我们就将统统被绞死,我们的子孙将变为奴隶。”——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思考

(1)克伦威尔和曼彻斯特对待内战的态度,分别属于上述材料列举的三种观点中的哪一种?

(2)曼彻斯特叙述的这种矛盾,是如何解决的?

答案 (1)克伦威尔属于主战的一种;曼彻斯特属于虽然主张继续同国王战斗,但态度却不坚

决,希望在国王承认议会权利的条件下同国王言和的一种。

(2)这种矛盾最后是通过“光荣革命”,建立起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制而解决

的。

【史论归纳】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1.1640~1649年为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时期,其间大事有1642年内战爆发。

2.1648年内战结束。1649~1653年为英吉利共和国时期,其间大事有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和

苏格兰。

3.1653~1660年为护国主军事专制时期,克伦威尔在内政外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英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

4.1660年英国恢复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胜利结束。

5.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英国

最终确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被选入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此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新贵族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的矛盾

D.英国同苏格兰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17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越来越成为其阻碍。资产

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朝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并成为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17世纪中叶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的实质是( )

A.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B.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

C.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D.双方争夺财政大权

答案 C

解析 英国国王与议会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与资产阶级限制王权的矛盾。A项与史实不符,

B、D两项是表面现象。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 )

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反对人民的一面

答案 B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新贵族从事资本主义经营,因而和资产阶级有共同的经济利益,这是其结盟的根本因素。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指( )

A.资产阶级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B.英国革命呼唤着社会政治的巨大变革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

D.殖民扩张急需政权的强有力支持

答案 C

解析 17~18世纪,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5.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历史上一个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处死了封建君主

D.确立了议会民主制

答案 A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治统治,从而使英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属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分水岭”的局部表现,不具有整体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三 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

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多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过分”的革命活动是指什么?“不可避免的反动”又是指什么?两者在本质上是否有差异?请简要阐释。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

(3)材料二、三是如何评判克伦威尔独裁体制的?当时英国产生独裁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过分”的革命活动:推翻封建专制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可避免的反动”: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在本质上没有差异,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同意:克伦威尔的专制独裁否定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不同意:克伦威尔的作为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两者任选其一)

(3)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独裁体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独裁体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独裁体制的出现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解析 第(1)问,要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两次活动各是指的什么;本质是否存在

差异要从维护的阶级利益来判断。第(2)问,要运用全面的眼光,辩证地分析克伦威尔的功过

是非。第(3)问,前一小问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信息,后一小问有一定开放性,需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

基础巩固 1.1640年英国新议会的召开是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这是因为( )

A.议会提出了掌握政权的要求

B.国王宣布“讨伐议会”挑起了内战

C.议会组建军队与王军交战

D.内战后议会把持了全国政权

答案 A

解析 因为在1640年议会召开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提出了限制王权、保障议会权力的政治问题;而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政权问题。因此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2.英国内战中,既显示了克伦威尔卓越的统帅才能,又使战局出现转折的战役是( )

A.纳西比战役B.马斯顿荒原战役

C.攻克牛津D.占领爱丁堡

答案 B

解析 马斯顿荒原战役使战局出现转折,克伦威尔的军队赢得“铁骑军”称号。

3.有人说克伦威尔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 )

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答案 C

解析 “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是指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虽无国王之名,但有国王之实。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倾向于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这是因为( ) A.斯图亚特王朝力量强大

B.为保护既得利益,巩固统治秩序

C.革命没有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带来利益

D.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利于镇压人民的反抗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原因的分析。为缓解资产阶级、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的矛盾,他们之间最终达成妥协,让斯图亚特王朝来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体现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阶级本质。

5.克伦威尔统治时期,曾用武力镇压中下层人民的运动,其目的是( )

A.防止旧王朝的复辟

B.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

C.稳定英国国内政局

D.充分显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威力

答案 B

解析 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克伦威尔采取的一切措施,基本的出发点都是维护其所代表阶级的利益。

6.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恩格斯曾说:“他是兼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于一身。”丘吉尔则认为“克伦威尔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的独裁者不是一种类型”。那么,克伦威

尔的最大功绩在于( )

A.打败了王军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颁布《航海条例》

D.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答案 D

解析 A、B、C三项都是克伦威尔的功绩;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克伦威尔的最大功绩。

能力提升

7.查理二世复辟后,下令将克伦威尔鞭尸扬灰,悬头示众,以报弑父之仇。这一事件表明了( )

A.查理二世与克伦威尔性格不合

B.查理二世言而无信

C.克伦威尔罪有应得

D.资产阶级革命的艰难性、曲折性

答案 D

解析 查理二世与克伦威尔分别代表不同的阶级,体现的是先进与落后两种势力的较量。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 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

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幅图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克伦威尔给英国带来“繁荣”的举措。

(3)指出材料三、四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

答案 (1)图一:反对专制王权的斗争(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图二: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

治。

(2)将爱尔兰、苏格兰合并到英格兰;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扩大海外商业利益(或颁布《航海

条例》,或和葡萄牙、丹麦等国签订商约);发展工商业;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完善法律。(任答两点即可)

(3)奠定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4)观点:不同意。克伦威尔的作为符合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同意。克伦威尔否定了资产阶级

民主原则。(任答其中一点理由即可)

【学习思考】

1.《自抑法》通过后不久,议会为什么会破例任命同是议员身份的克伦威尔为新模范军副统帅,

从而成为这支军队的实际统帅?(教材P37)

提示 (1)《自抑法》本身就是克伦威尔为整顿军队而提出的。(2)新模范军的军官大部分来自

“铁骑军”。(3)克伦威尔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赢得军人的信任和威望。(4)当时的战争形势需要

克伦威尔这样的人才。

2.克伦威尔当政时期,为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教材P39)

提示 对内,镇压代表中下层人民利益的平等派和掘地派;对外,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打击

复辟势力,并使大批军官以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得大片土地。颁布《航海条例》,打败海上

主要竞争对手荷兰,并与丹、葡等国签订有利于英国海外利益的条约。

【自我测评】(教材P40)

列出克伦威尔生平大事年表。

提示 ①1628年被选入议会开始政治活动。

②1640年参与起草《大抗议书》,反对国王暴政。

③1642~1648年,组建军队,打败王军,结束两次内战。

④1648年面对压力,宣布议会下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清洗议会,驱散长老派议员。

⑤1649年审判并处死国王,废除君主制和上院,组建国务会议,成立英吉利共和国。

⑥为巩固政权,对内镇压了要求保障民权的平等派和要求土地公有的掘地派;对外征服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

⑦1653年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40)

结合所学,写一篇人物评论,主题为《我看克伦威尔》。

提示 结合克伦威尔的活动进行评论。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其时代背景,应着重看历史人物的作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克伦威尔最主要的贡献是在英国内战中扭转战局,取得胜利。这一胜利的结果是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和加强。他所暴露的缺点与局限,主要是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并非仅是其个人原因造成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

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一)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异同篇一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5)革命纲领方面。从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篇二 一、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与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亿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国民革命是由国共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领导的,决定了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当时的国民党,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内容代表着各革命阶级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领导,动员了群众,促进了团结,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二、群众觉悟程度不同。辛亥革命时群众对革命党人武力推翻清朝的革命手段缺乏认同,决定了其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正如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忆的那样“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漫骂之声,不绝于耳”。二是由于当时改良思潮盛行,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一

第1课百家争鸣 (2012·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战国时期孟子的有关施政中君民关系的论述,其认为统治者能做到“礼、义、信”则民治,因此,B项正确;A项是儒学思想可以体现的,但与题意不符,如民贵君轻、君舟民水;C项是荀子观点,题干无从反映;D为孔子思想,题干也无从反映。 【答案】B (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①迎江寺,曾名“古万佛寺”,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徽州牌坊群中的贞女坊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涡阳老子庙供奉老子的神像,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这个含义也属于三纲五常的内容。所以②④体现儒家伦理思想,故选B。 【答案】B

(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C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治国方针,D项存天理,灭人欲属于个人修养问题,帮故排除A、C、D三项;B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 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2008·上海单科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详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统治者漠视) 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统治者漠视) 重创:秦朝,焚书坑儒。(遭到打击) 正统: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融合:唐宋时期,儒、道、佛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高潮:宋明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明清,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二、专题知识详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及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P4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教育贡献:开创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局面); 从礼乐射御书数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④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儒家学派开创者,儒学以《六经》为基本文献。 (2)孟子思想: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 (3)荀子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和“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其思想吸收了各家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内容。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诸子百家的代表和主张:

页 1 第乐、非命、节葬、节用。简朴的精神,具有苦干和自我认识论“三表法”和逻辑 学“察类明故”牺牲精神。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了解):(2①阶级基础: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各阶级、各阶层、各 集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且为本国或本集团的兴当时诸侯割据,统治者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②社会基础:起,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社会环境宽松。“士”打破了官府垄断文教的局面,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群③人才基础:私学的兴盛,的形成;④其他因素: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等。3)百家争鸣的意义:(人教版必修三: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十院校《中国古代史》 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是我国学术文化《中国历史》先秦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张岂之主编的六卷本年中国古2019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外)都可以从先秦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我们重要启在认识学术文化发展规律方面,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示。页知识链接最后两句)(或见人民版教材7P9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 )原因(了解):(1①秦依法治国,却因暴政速亡;汉初实行黄老无为的方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解决不了王国势大、土地兼并等问题;②战国以来各家学派出现融合趋势,董仲舒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天人感应”,阳家等学说,创立新儒学,提出“大一统”、独尊儒术”的要求,以文化统一巩固政治统一。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④儒家提倡仁政、倡导礼制,着眼于社会和统治的长治久安,适合国家正常发展的需)要。(而汉初经济恢复后,国家生活逐渐转入正轨。)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等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儒学神学化、宗教化。(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实行仁政;君权神授;三纲五常;3)表现:(汉武帝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 太学建立的意义: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改变大官富子嗣垄④使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机会,断××局面;⑤ 进一步推动了入学的传播和发展。4)影响:(页 2 第 ①结束了各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②汉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③有利于巩固专制集权、大一统;利减少暴政。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理学兴起的原因(了解)P13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与专题四练习

必修三专题一与专题四练习 本试卷共分为二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汉书·游侠传》记载:“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竟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新兴地主阶级重视搜罗各种人才为己所用 C.没落奴隶主贵族亲小人,远贤臣,生活腐朽 D.魏、赵、齐、楚四国是战国时期恐怖黑恶势力的策源地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体现新中国成功地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外交事件的有: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③亚非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4.“视人之国若视已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5.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之道”。其核心是 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三纲五常” C.“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6.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7.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 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 8.下列名句属于道家思想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徐明同学设计的历史手抄报,选取了图8—10三个人物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刊物)。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 图8 魏源《海国图志》图9严复《天演论》图10 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阅读以下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应该是( ) A.《孔子改制考》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变法通议》3.陈旭麓:“把‘西用’放在‘中体’的轨道上,使它有个晋身之阶,有个‘用武’之地, 这就是一个进步。而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之内,是很难完全如愿的。”这表明作者强调( ) A.“西用”与“中体”本身就相互矛盾B.“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向西方学习进程C.“中体西用”就是只强调经济改革D.用西方的技术维护中国体制是难以做到的4.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5、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6.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 A.从技术到器物 B.从制度到思想C.从制度到文化D.从器物到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试题

高二历史1 必修三专题一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布置日期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 25 题,计 75 分)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 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 .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所反映出的社会背景是 A .社会的长期动荡不安 B .百家争鸣的趋同现象 C.奴隶制开始崩溃D.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 3、下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成就中,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A .“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4、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 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 确的回答是 A . Li Er B. Zhuang Zhou C. Meng Ke D. Xun kuang 5、《史记·曹相国世家》曰:“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此语 体现了汉初遵循的诸子思想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6、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 .完全更新 B .因循守旧C.继承与发展D.形式上的变化 7、“三教合归儒”的三教是指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伊斯兰教④道教⑤儒学 A .①④⑤ B .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8、董仲舒对儒学内容的发展在于 ①限制君主暴政②大一统③“天人感应”④“君权神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9、下列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在今天还可取的是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 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④“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⑤“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⑤ 10、两宋时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 .程颢 B .程颐C.朱熹D.王阳明 11、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理论12、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两者共同的本质意图是

国民大革命教学设计

《国民大革命》教学设计 基础知识 了解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握 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读图再现情景 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思想意识 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导入新课:回顾,讨论: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3.中共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承上启下: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国民大革命。(布置学生阅读全课内容,做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 组织学习和探究: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 2、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

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二、北伐战争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作出标记)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四个方面原因)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题专题四

第1课三民主义 (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因而D项错。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2011·重庆文综·18)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权主义指的是:创立民国,即为政体问题。而A项说的正是君主专制政体才是革命的根本正确;B项和D项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项说的是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答案】A (2008·海南单科·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解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答案】C (2013·安徽文综·14)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 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 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考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现代文明国家最难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我国的社会问题不严重,但要未雨绸缪,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社会问题的第一步。故选C;中国工商业不发到,社会纠纷不多,但需要未雨绸缪,实行民生主义,解决这个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比较,排除B;材料最后一句虽然讲平均地权,但平均地权不等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而且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只是为实现谋人民全体之福利的第一步。排除D。 【答案】C (2012·海南单科卷·17)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 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 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 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知识点整理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 2., 该著作也是探寻、 思想。 世纪、西学为用”的思想。 .在 维新变法期间,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 6.严复于1898。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9、1903年,章太炎 。 二新文化运动 1 2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 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5”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 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 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0) (2)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2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思想。 3、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

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4、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贡献: (1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 ,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 传社会主义思想。 5、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加试】——(c) (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武器。 (2) 想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教案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掌握军阀混战;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孙中山逝世;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2.能力要求:(1)回顾孙中山的一生,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对五卅运动中各阶级的表现的分析,培养学生用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能够归纳国民革命兴起的主要表现。 3.情感目标:通过孙中山扶病北上,展开国民会议运动,并在北京最终逝世等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和感受孙中山作为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因如此,他的逝世才有举国哀悼、万众悲痛的场面,深切感受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爱戴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孙中山北上是重点。通过这些事件,可以说明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异,且更进一步说明了北方革命任务的艰巨性和孙中山作为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坚韧不拔的人格精神。(2)五卅运动是重点。五卅运动作为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运动中,省港大罢工影响最大,而且成为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事件;在运动中,成立了反帝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这一组织充分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性质。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这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妥协性的两重性特征。通过五卅运动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同时,也能认识到五卅运动对大革命高潮的到来所起的作用。 2.难点分析:大革命兴起时期南北革命形势的差别及其对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到来产生的影响是难点。在冯玉祥北京政变后,北方革命形势虽有很大发展,但毕竟情况复杂,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权后,更加剧了孙中山北上后革命活动的艰巨性。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北方局势仍为封建军阀所控制,他们将成为未来北伐战争的对象。而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却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和坚实的后方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 师: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请大家回忆国共合作有什么意义? 生:(回答) 师:国共合作实现后,大革命迅速开展起来。(板书第二节课题)中国大地上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 一、军阀混战和冯玉祥北京政变

国民革命的兴起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第二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 【知识体系】 一、历史背景: 1、国际方面: 2 、国内方面: “ ”成为人民 的共同愿望。 二、表现 1、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⑴导火线:冯玉祥发动 ①原因:朴素爱国思想;军阀的内讧(主要) ②性质: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武装政变,是北洋军阀走向分化的内在表现 ③影响:直接导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的溃败,推动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 ⑵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对内 , 对外 。要求 。 ⑶中共对孙中山的支持:掀起了一场全国性 的召开国民会议运动 内容:对内 ;对外 。 ⑷孙中山的逝世: ①时间: ②孙中山的活动及评价(见知识联系) 2、五卅反帝爱国运动 ⑴时间、地点: ⑵直接原因: ⑶领导机构: ⑷性质: 领导的, 发动的, 参加的反帝爱国运动。 ⑸结果:面对帝国主义的高压政策,大资产阶级单独退出运动,民族资产阶级被迫退 出,工人阶级为保存实力而停止了罢工。 ⑹高潮: ⑺意义:是大革命时期 的高潮,给 和 以前所未有的打击,为后来北伐战争准备了 基础。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两次东征 ⑴时间及对象: ⑵主力: ⑶特点:得到 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⑷意义: 小结: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为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进行作好政治准备.... ;黄埔军校与国民革命军的创办作好军事准备....;五卅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作好群众基础....;两广统一以及国民政府建立作好牢固根据地...基础.. 。北伐战争的时机成熟了。 【重点难点】 1、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及反映的实质性问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人阶级举行罢工, 并同学生、商人成立统一战线组织——上海工商学联合会。后期,工人阶级在困境中仍在孤军奋战,并取得了一些胜利成果。因此,工人阶级是先进生 (2)民族资产阶级初期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后期民族资产阶级退出了统一战线。说明,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一面,又有与帝国主义封 (3)大资产阶级拒绝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和上海工商学联合会,他们与帝国主义的利益一致,是反动的阶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 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 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 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 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2.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3.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扞卫思想自由原则 4. 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 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5.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主要差异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而成B.倡导人文主义精神 C.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D.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6.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A.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7.下列现象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能够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有( ) ①彼特拉克在《歌集》中抒发对妻子真挚的爱情②许多富商建造的宅第带有美丽的 花园和宽敞的阳台③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④出现了用方言翻译的《圣经》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8.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 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着书立说表达思想 C.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9.英国哲学家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