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起源与未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土楼起源地点考证
• 土楼首先出现在九龙江下游,源于民众为了应付突如其来的倭患而采 取的自卫措施。当时倭寇从海上登陆,沿九龙江迅速向内地流劫,官 兵猝不及防,自身难保。百姓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地取材,建造 土堡、土楼以抵御。这可从黄文豪写作《咏土楼》的时间得到印证。 黄文豪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次年登进士第,而倭寇恰 恰是在嘉靖丙辰同年开始对漳州进行大规模骚扰,当时民间争相建造 楼堡,黄文豪可谓土楼诞生的历史见证人。这首《咏土楼》真实地记 录了土楼诞生的原因,“倚山为城,斩木为兵”,指的是土楼的地理 环境和建楼原由,“接空楼阁兮跨层层”,说明闽南低矮的堂屋已难 抵挡倭寇进犯,只有多层楼阁才能保护生命安全。清康熙《漳浦县志》 也明确指出:“土堡之置,多因明季,民罹饶贼、倭寇之苦,于是有 力者率里人依险筑堡,以防贼害耳。
平和县则提出,希望仿建的土楼能命名为“清溪楼”,并提供空间 展销平和土特产,以进一步扩大平和的知名度。村民却不干了,对此 进行阻挠,理由是:“祖宗遗留下的东西绝不允许他人以任何名义破 坏。”陈振平则称:“此次拆下来的都是一些破旧构件,并没什么历 史价值。”有人又以村民名义在网上发帖称:那些物件很多都相当完 好,只是看上去较旧而已。曾在现场采访的福建媒体同行对本报记者 说:“在城市打过工的村民见过一定世面,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了解, 在网上发出呼吁的人也以他们为主。”两个多月后,夹在村民、投资。 方与政府三方中间的清溪楼只修葺了一半,工程就停滞了。 据了解,投资方先期投资了300万元,修复土楼后将由当地政府 开发清溪楼周围区域,建成“闽南文化生态博览园”。按杨丽华的想 法,平和县的清溪楼、绳武楼可跟周边的南靖土楼、永定土楼连成一 片,为今后冲刺“世遗”扩展项目打基础。而投资人也正是看中了这 一前景。在村民的阻止下,维修工作暂停。即便后来镇政府去做村民 工作,也无济于事,一个看起来很宏伟的计划最终夭折。

土楼建造最早形式来源
• • 土楼模仿官方海防卫城而建 当时民众建土楼,模仿的是什么呢?曾五岳认为,模仿的是明朝江夏侯周德兴建的海防 卫城。明太祖为防倭患,派周德兴管理福建军务,周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奉诏在福建 沿海筑城立所,包括镇海卫城、六鳌城、铜山古城、悬钟城、濠门巡检司。这些城所都有城 楼,可开拓视野,增强防卫能力。
咏春楼门口搭起了猪圈,由于污水长 期渗入地下,导致楼基下沉,墙体倾 斜。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福建土楼的数量超过 3000座,而入选“世遗”的土楼共计46座, 仅占现存土楼的1.5%。 或年久失修、或人去楼空、或面目全非, 非“世遗”土楼似乎难逃无人关注、渐至消 亡的命运。 村民应是土楼最基层的保护者,如何调动 保护者的积极性,发挥最基层保护者的作用, 目前还少有人研究。
土楼源于明代沿海抗倭 曾五岳先生是至今惟一明确提出土楼起源时间的研究者。他认为, 土楼是明代九龙江下游及毗邻地区的漳州人在抗击倭寇的血雨腥风中 创造出来的,它最早出现的时间应是明嘉靖年间。这可从诸多史料得 到证实。 • 在明嘉靖六年(1527年),《龙溪县志》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土 楼”的只字记载。但是明崇祯六年(1623年),《海澄县志》却记 载了嘉靖丙辰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黄文豪的一首《咏土楼》诗, 这是有史可查最早一首咏土楼的诗。在此之前,全国所有史籍中都没 有出现“土楼”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专业名词。 • 明万历元年(1573年)的《漳州府志》记载:“漳州土堡旧时尚 少……嘉靖四十等年以来,各处盗贼生发,民间团筑土围、土楼日众, 沿海地方尤多。”并一一列出了龙溪、漳浦、诏安、海澄的土堡、土 楼数量。这是正式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土楼”这一名词。而当时漳州 府所属的平和、龙岩、漳平都没有关于土楼的记载,可见在嘉靖年间, 土楼仅分布于九龙江下游两岸。 •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龙溪进士陈天定写给漳州知府施 邦曜的《北溪纪胜》说当时“烟火稠密,楼堡相望”。龙岭(今华安 县城华丰镇)以下诸村“连山筑堡”,可见当时九龙江中下游楼堡之 多。如今在九龙江中下游的天宝、上坪、仙都等地仍保留明嘉靖至清 初的土寨圆楼,就是实证。 • •

位于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上坪村的齐云楼,是目前所知的现存最古老 圆形土楼,它有准确的纪年,是我国古建筑文化和民俗研究的重要实 物资料。虽然华安的大地土楼群被列入“世遗”,但齐云楼并未入选。 如今,居民已经全部迁走,古老的夯土建筑变成了一座空楼。“与宫 殿、佛塔等文物建筑不同,土楼是一种活化的遗产,它必须和人结合 起来,才能做到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冻结式保护无法形成可持续发 展,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才是未来发展之道。而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 达到这种认识高度。”黄汉民分析说。
福建土楼的后期开发
•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我国申报的“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 • 中国“福建土楼”获得“世遗”评审通过的原因是:它是东方血缘 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 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 据悉,世界遗产大会当天确定福建土楼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同 时通过世遗审议的还包括毛里求斯奴隶隐匿点蓝梦尼,位于沙特阿拉 伯的纳巴泰Al-Hijr伊斯兰教古迹以及伊朗亚美尼亚修道院等珍贵遗产。

百姓面对倭患时,完全可能效仿官方的卫城,在城内建楼。如濠门巡检司城,嘉靖《龙 溪县志》特别记载:“濠门巡检司城,在一二三都濠门山(今属厦门)……周围一百五十丈 六尺,北辟一门,上建一楼。”至今九龙江西溪下游的天宝墨溪保存有一座完整的土楼,结 构与濠门巡检司城极为相似,完全有理由认为濠门巡检司城是漳州土楼的雏形。
• 故事大概为: •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人造卫星在福建山区拍到了一群或圆或方的不 明建筑物,由于形状酷似导弹发射井,使得美中央情报局大为惊恐, 以为中国正在大规模发展核弹。为此,美国还大费周章地派出情报人 员深入中国调查。多年后,中情局才终于明白:原来这些谜一样的建 筑物是福建土楼!另一版本中,美国中情局谍报人员还以摄影师的身 份来到了闽西南乡村,去调查“核基地”。 • 这10多年来,珍夫一直在探寻这个“故事”的传播始末,想还原一个 真实的土楼。“经过层层探索,我发现最早刊载这个故事的,是始于 1999年《黄金时代》第8期发表的《中国南部核基地揭秘报告》。” 珍夫说,这篇文章是作家老吴与其当时上大学的女儿小吴合写的,文 中详细地叙述了美国是如何将这些土楼误认为是核基地的故事。 “《中国南部核基地揭秘报告》一文在《黄金时代》发表后,在全国 引起强烈的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转载。”珍夫说,其中包括台湾和香 港的报刊,而且这个故事在几年里经久不衰,越传越玄乎。
与山寨、城堡有亲缘关系 除了模仿官方建造的卫所城,漳州圆楼与漳州的古山寨、古城堡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黄 汉民先生在《走进圆楼的世界》一文中指出:从城堡、山寨到圆楼的发展是漳州特定历史环 境的产物。曾五岳也持同样观点。 唐朝时漳州已有山寨,南靖县城至今残留着一处1300多年前的古山寨遗址。从诸多古山 寨遗址来看,它们绝大部分是圆形的平面,因为圆形有最宽广的视野,最有利于防卫。在动 乱的环境中,人们仿照山寨建圆形住宅也是很自然的。无论是客家人还是闽南人,至今仍把 圆楼称为“圆寨”,却没有将方楼称为“方寨”。 圆楼也模仿了古堡建筑。云霄县有一座明代古堡――菜浦堡,是典型的圆型城堡,它是漳 州现存惟一的全部用三合土筑的城堡,而且在城内紧贴土城墙建有两层楼房,形成建筑与土 墙结合的环形城堡,从中可以看出它与云霄、漳浦圆楼的亲缘关系。
关于福建土楼被误认为核基地的事件
• 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在内的“福建土楼”现已为世 界文化遗产,说到土楼,最神奇的“典故”莫过于“土楼被美国卫星 误认为‘核基地’”,至今这个故事还被人津津乐道,并被载入一些 关于土楼的专著作品或导游词中。 • 然而,南靖县文史学者珍夫研究土楼10多年,经过他的研究探寻, 最终得出结论——土楼被误为“核基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的田螺坑土楼群,建筑年代并不算 久远,但由于其建筑形式巧夺天工,遂成为福建土楼的“世遗”标志。 被当地人称为“四菜一汤”的田螺坑是土楼之游的必到景点。站在高 处俯瞰,五座土楼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像一朵梅花盛开于山谷之中。 据了解,当地超过半数的住户仍居住在土楼中,“土楼生意”已成为 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成为“世遗”后,县政府专门在附近修建了旅 游集散中心,随时有旅游大巴发往土楼景区;南靖汽车客运站的土楼 旅游专线,每天也有10多趟班车。 • 与南靖同属漳州的平和县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土楼,并且在建筑形制上 更具多样性。在黄汉民的统计中,各个形制中规模最大的3座土楼云 巷斋、庄上城、淮阳楼均位于平和县。只是因为缺席“世遗”,该县 多数土楼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中——即便是绳武楼这样的国保文物单 位。从南靖县田螺坑景区到绳武楼所在的霞寨镇,20分钟车程内便可 让人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当记者走进绳武楼时,多数房间屋 门紧锁,只有两三户人家在楼中生活。采访中得知,这里的所有住户 均姓叶,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位访客。多数房间由于很久没有住人, 屋内落满灰尘,屋顶生起野草。
建设性破坏与冻结式保护
• 。为了便于收门票,土楼门口搭建了三辊闸检票机;土楼附近建设
大面积的停车场,其代价为侵占稻田、砍伐树木;居民则将门板卸下 来用作摆地摊的工具……他将这些土楼形容为“大超市”“娱乐场”。 • 在土楼保护和开发中,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将楼内居民全部迁出, 然后像保护寺庙等建筑一样,将土楼封存起来。黄汉民将这种方式称 为“冻结式保护”。他指出,尽管土楼属于生态型的生土建筑,但楼 内条件绝非十全十美,比如内院养牲畜极不卫生、楼内不设厕所,这 影响了现代居民的正常生活。“土楼既然是活的,就应该允许进行一 定程度的改造。由于保护意识不够,曾有居民在改造中将原有建筑改 造得面目全非,文物保护部门因此便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
部分土楼现状
未被破坏前的诏安县秀篆 镇大坪村半月楼
如今的半月楼,楼内空地上和楼墙 外,已崛起了一座座红砖白瓷的新 建筑,周围的不少树木也遭到砍伐。
漳州市华安县齐云楼是目前发现 的现存最古老的土楼。居民已经 全部迁出,采取了“冻结式”保 护方式。
位于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的景 云楼,正门的土墙已经部分倒 塌。
• “但如果从推广旅游的角度,通过这篇文章,土楼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这无疑是很成功的营销案例,而且对于土楼的出名,《中国南部核基 地揭秘报告》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珍夫说,现在土楼已成为世界文 化遗产了,今天揭开这个虚构故事的出炉始末,只是想以科学的态度, 还原一个真实的土楼。 • 珍夫说,“土楼被误为核基地”当时作为旅游推介很有意义,但现 在,作为一个严肃的福建土楼文化,如果还提这种传说,就毫无价值 了,因此有必要提出来,以正视听。
福建土楼起源与未来
土楼起源时间
• 关于土楼的起源这一“世纪之谜”,至今仍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 “中原人为避战乱南迁建土楼聚族而居”、“土楼是客家文化的结 晶”。漳州土楼研究专家曾五岳老先生认为:福建圆土楼发源于九龙 江中下游及毗邻地区,是漳州先民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产物。 曾五岳从1986年开始,先后调查了漳州、龙岩境内300多座土楼, 其中明清纪年土楼100多座。1987年,土楼权威专家黄汉民先生为寻 觅漳州土楼找到曾老先生。从此,这两位土楼的痴迷者谈楼论道,相 互启发,共同提出了“圆楼之根在漳州”的观点,并正式提出应将 “客家圆楼”改名为“福建土楼”。
土楼个例探讨
• 当南靖、永定、华安联合申报世界遗产时,平和县上下对此毫无准 备,近几年才开始考虑借“世遗”东风,伺机宣传本地的土楼。 • 2009年8月,由漳州市文管办主任杨丽华牵线搭桥,来自上海一家 企业的老总与当地政府达成了合作意向,欲对清溪楼进行维修、开发。 “选择不是文保单位的清溪楼,比较有开发空间。”杨丽华称,开发 土楼绝不仅仅是修复那么简单,至少要能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听说有人投资修楼,清溪楼的36位业主在第一时间感到高兴。按照 投资计划,所有住户搬离了土楼,以每年1200元/间(土楼共36间) 低价将楼出租给镇政府30年,由上海企业负责出资对土楼进行修复。 2010年1月,来自上海的建筑工人进驻清溪楼,此后土楼常常大门紧 闭,村民无法得知院内情况。不久有村民发现,维修工人从楼中卸下 一些屏风、门窗、石板、石门框等构件,欲将其装车运走。霞寨镇党 委宣委陈振平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些构件要运往上海,并证实“要 在上海的星级酒店里仿造一座土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