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舍生取义》教学反思

《舍生取义》节选自《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议论文。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由此及彼,由浅入深。新课标对此类课文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了解大意,感受真挚的情感。课堂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一、

安排学生将诗文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知文言文的韵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孟子的主要观点。

2、品读体会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感知,读出诗人的情感,感知文章大意,借助自学提示,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能过教师简单介绍,了解议论文的特点,通过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本文的中心句,提炼出本文的主题。

3、精读想象意境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抓住重点词理解文言文的深层意思。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力求学生与文本、孟子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适时进行珍爱生命

的教育。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收集从古至今一系列与“舍生取义”相关的人物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舍生取义的意义,帮助学习通过辩证思考,形成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们把课外搜集的其他有关舍生取义的名言警句展示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本课环环相扣,紧密联结,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导入环节,我通过充分的情绪调动,一下就把学生的精神集中到了课堂上,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解决难点的过程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帮助学生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体会孟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中,我又设计了联系生活,体会主旨这一环节,让学生能过真实的画面,从古至今的人物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然后结合自身谈感受,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学习拓展环节,以讨论的形式出示问题: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这样把问题引申到了课下。学生体会到了“舍生取义”的深层含义,并愿意做孟子那样的人。

不足之处是在联系生活的环节,如果能再深层地挖掘一下学生对“舍生取义”的内涵的感知程度就更好了。

本文是一篇论述道德节操的议论文。作者阐述了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应当能将义置于生命之上,不能“见利忘义”,在两者不能同时拥有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舍弃礼义而去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为是让人唾弃的。

文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立志的行为准则,虽然它是出自《孟子》的一篇文言文,迄今年代也非常之久远,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论点“舍生取义”对而今在市场经济观念影响之下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仍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是课堂教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由、自主地辩论。把课堂作为生生互动的舞台,强调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把教材作为拓展的起点,为学生更生动、更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要面对老师和同学侃侃而谈,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胆量,还懂得联系实际从正反两方面去思考问题,提高论证问题时逻辑上的严密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是课堂教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积累资料,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由、自主的辩论。把课堂作为生生互动的舞台,强调师生之间平等的沟通,而不是教师一味的死守教

学设计,按部就班。改变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把教材作为拓展的起点,为学生更生动、更有效的生成奠定基础。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相应实例,让其在这些实例的佐证下,来实现对“舍生取义”现实意义更深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更提倡的是“取义但不舍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