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的性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静电力就是前面所说的双电层吸引力,由于薄膜和 基体材料的功函数不同,当两者相互接触时发生电 荷转移。电荷层起着把薄膜与基体拉紧的作用,其 吸引能为 2 d
ES 2 0
• 理论计算表明,静电力的吸引能与范德华力 基本相近。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范德华力是 一种短程力,当吸附原子间的距离有增大时, 它便迅速趋向于零。因此靠范德华力来实现 薄膜与基体的附着时,其附着性是较差的。 静电力则与此相反,它是一种长程力。即使 薄膜和基体之间有微笑位移,其吸引力也不 会又较大的变化。因此虽然静电力数值小一 些,但它对附着力的贡献却较大。
(b)化学吸附是薄膜与基体之间形成化学键 结合力产生的一种吸附。化学键的结合有三种:
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产生化学键的原因是 有些价电子不再为原来的原子所独有,而是从一 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上。这样,化学键吸引 力也是一种短程力,但数值上却比范德华力大得 多。在薄膜与基体之间并不是普遍的存在化学吸 附,只有在它们之间的界面上产生化学键形成化 合物时才能形成化合键结合。由此看出,要使薄 膜在基体上有牢固的附着性必须在它们之间产生 化学键。 化学吸附的吸附能一般在0.5~10eV。
(c)通过中间层的附着:在薄膜和基体之间 形成一种化合物中间层,薄膜再通过这个中 间层与基体间形成牢固的附着。这种中间层 可能是一种化合物的薄膜,也可能是含有多 种化合物的薄层。其化合物可能是薄膜与基 体两种材料形成的化合物,也可能是与真空 室内环境气氛形成的化合物,或者两种情况 都有。由于薄膜和基体之间有这样一个中间 层,所以两者之间形成的附着就没有单纯的 界面。
• 当薄膜和基体集中地看做一个体系,在薄 膜形成过程中这个体系的温度大多数都是 上升的。在薄膜形成之后,若这个体系处 于室温下,由于薄膜和基体热膨胀系数的 不同,必然在薄膜的内部产生内应力。由 于这种内应里只是起因于热效应,所以称 为热应力作用并用σ T表示 σ =EF·(aF-as)·Δ T 式中aF和aS分别是薄膜和基体热膨胀系数, EF是薄膜的杨氏模量,Δ T是薄膜与基体体 系的温升。
(3)空位的消除 在薄膜中经常都含有许多晶格缺陷。其中的空 位和空隙等缺陷经过热退火处理,原子在表面扩 散时消灭这些缺陷可使体积发生收缩从而形成张 应力性质的内应力。 (4)表面张力(表面能)和表面层 固体的表面张力大约是102-103达因/厘米。内应 力中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为这种表面张力。但是当 全应力为104达因/厘米时,其内应力就不能作为表 面张力考虑。在LiF薄膜形成的最初阶段它是岛状 结构。这时的晶格间隔比块状材料宽一些。这样, 表面张力是负值,小岛发生收缩。对于薄膜整体来 说则形成张应力形式的内应力。
• 例如:Au(金)膜:室温的微晶玻璃基体上用 真空蒸发法沉积Au膜时,它的附着性较差, 用手轻轻一摸,膜就会脱落。对基体加热到 不同温度进行实验,Au膜的附着性并没有 显著改进。相反,在沉积Au膜之前,在一 定温度的基体上沉积Cr(铬)膜,然后在 Cr膜上面再沉积Au膜,Au膜的附着性就有 很大的提高。实验表明,易于氧化的金属膜 附着性比难氧化的金属膜要好得多。
薄膜的性质
源于薄膜物理课本
薄膜的性质
• 薄膜的力学性质 • 金属薄膜的电学性质
薄膜的力学性质
• 薄膜的力学性质: 附着性质、 应力性质、 张力性质、 弹性性质、 机械强度等。
一、附着性质
1.附着现象 薄膜置备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宏观角度:薄膜和基体表面相互作用将 薄膜粘附在基体上的一种现象。 附着是与薄膜在基体上存在的耐久性及 耐磨性有直接关系的重要概念。薄膜基体 上附着的牢固性因薄膜材料和基体材料的 不同而不同。
(5)表面张力和晶粒间界弛豫 在薄膜形成初期具有不连续的薄膜都是由 孤立小岛或晶粒受基体附着力的作用不能随 意移动,而且表面张力是压缩性的。要向外 扩展,于是显示一种压缩应力状态。随着晶 粒的成长。晶粒间隔逐渐减小并达到接近晶 格常数的数量级。晶粒表面的原子与另一个 晶粒表面的原子相互间受到引力作用,相对 于两个晶粒的两个表面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 晶粒间界。在晶粒结合时因表面能作用形成 的压缩状态得到弛豫。晶粒再进一步长大便 产生张应力。
• 图9-3是各种金属膜在不同基 体上附着力的测量结果。在
这些研究者看来,对于Ag、Al、 Au、Cd、Cr、Cu、Mo、W和Zn 等薄膜与NaCl、KCl、KBr、 TiO2、MgF2、Bi2O3、 Al2O3、 SnO2、Al和Cu等基体进行适当的 组合时,在附着力中起主要作用的 是范德华力。因此在图中给出
• 由于附着现象是出现在两种材料的表面上,因此 它但与基体和薄膜各自的比表面自由能σ s和σ f 有关,而且还和薄膜与基体间的界面自由能σ sf 有关。于是单位面积上的附着能E可以表示如下: E= σ s+σ f- σ sf 这个值可正可负,这就使单位附着力fad是引力或是排斥 力。根据这种情况,具有低表面能的材料其fad最 小。界面自由能σ sf随两种材料的原子种类、原 子间距和键合特征等差别的增大而增大。因此, σ sf和单位附着力fsf按下列顺序减小:相同材料 ( σ sf =0)、固溶体、具有不同类型键合的难 混合溶材料。
的测量结果就是附着力与范 德华能量的关系。其中范德 华能量是从测量的凝聚能量 中计算得到的。对于这种结 果全用黑色原电表示。图中 的白色原电是虽然求得了附 着力,但范德华能量仍是未 知值。
图9-4是附着力与膜厚的关系。 一般认为附着力只与薄膜和 基体间界面状态有关,与薄 膜厚度无关。但实验表明, 在很多情况下附着力与膜厚 有关。这种相关性与基体温 度变化和经时变化有关。从 图中看到,大部分薄膜随厚 度的增加附着力缓慢增加。 但对于在玻璃基体上沉积的 Cu膜,存放270天,在厚度 较小的区域其附着力有减小 的趋向。
(2)相转移效应: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发生的 相转移是从气相到固相的转移。根据蒸发薄 膜材料的不同,可以细分为从气相到液相再 到固相的转移以及从气相经过液相(可能不 经过)再经过固相最后到别的固相的转移。 在相转移时一般都发生体积的变化。这是形 成内应力的一个原因。 例如:Ga膜在从液相到固相转移时体积发 生膨胀,形成的内应力是压缩应力。锑Sb 在常温下形成时为非晶态薄膜。当厚度超过 某一临界值时便发生晶化。这是体积发生收 缩,形成的内应力为张应力。
(d)通过宏观效应的附着:包括有机械锁 合和双电层吸引。(1)机械锁合:一种宏观
的机械作用。当基体表面比较粗糙,有各种微孔 或微裂缝时,在薄膜形成过程中,入射到基体表 面的气相原子便进入到粗糙表面的各种缺陷、微 孔或裂缝中形成这种宏观机械锁合。如果基体表 面上各种微缺陷分布均匀适当,通过机械锁合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可提高薄膜的附着性能。(2)双电层吸引: 由薄膜与基体间界面处形成双电层而产生吸引。 因而薄膜和基体两种材料的功函数不同,两者之 间发生电子转移在界面两边积累起电荷。这种吸 引在能量上类似于范德华吸引。
2.附着机理: 从微观方面研究附着的机理是吸附。根据吸附 能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a)物理吸附:范德华力吸附和静电力吸附。 范德华力是由两种物质互相极化产生的。根据极化 机构的不同,范德华力又可以分为定向力、诱导力 和色散力。定向力来源于永久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诱
导力则是由于永久偶极矩的诱导作用而形成的吸引力。色 散力是由于电子在环绕原子核的运动中所产生的瞬间偶极 矩之间的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吸引力。因为在薄膜材料和基 体材料中大部分都没有具有永久偶极矩的极性分子,所以 定向力和诱导力的作用都很小。但这两种材料中却普遍存 在着色散力。因此,在薄膜与基体之间的附着是普遍存在 的范德华力中的色散力在起作用。
内应力性质
1.内应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在材料内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称为应 力。一般用σ 表示。如果这种应力是薄膜 受外力作用而引起的则称为外应力,如果 它是由薄膜本身原因引起的则称为内应力。 它们的单位通常采用牛顿/米2或达因/厘米2 表示。
用真空蒸发、阴极溅射或气相沉积制作的薄 膜中都或多或少存在有内应力,其最大值可 达109N/m2。它的大小主要由薄膜和基体材 料,以及制备工艺条件有关。在测量方面因 为受各种条件限制,欲测量薄膜中任意断面 上的内应力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实际测量时 就只测量与基体表面垂直断面上的内应力。 另外,在薄膜厚度方向上内应力分布均匀性 的测量也相当困难。因此通常所说的内应力 是忽略膜厚方向的分布不均匀性的一种平均 值。
• 一个沉积到基体表面上的原子A与基体表面上一个 原子B之间的色散力相互作用势能为 U 3 A B U A B Ea 6 2 r U A UB
• 若将每个原子的吸附能相加然后取平均值就可得到 薄膜与基体间的吸附能为 U N A B U A B Ead 3 4 r U A UB
图9-5是附着力与基体温度关系 的实验结果。在薄膜制备工艺中, 为了提高附着力一般都是采用提 高基体温度的方法。但是认真研 究这种关系的实验并不多。从图 中看到有一部分研究是用附着能 来表示的。在玻璃和Fe基体上制 备的金属膜基附着力随基体温度 上升而增加。但是在不锈钢基体 上用等离子体工艺沉积的Cu、 Mo、AlN等薄膜则出现相反的结 果。因为它们是在薄膜沉积之后 再用烘箱加热的。这种反常现象 可能和这种加热方式有关。
3.附着性质的实验结果
测量附着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 有划痕法、拉张法和剥离法等。
图9-2是在玻璃上各种金属膜 的附着力测试结果。横轴是薄 膜材料氧化物的形成能。图中 各种薄膜材料的排列顺序是根 据氧化物形成能大小排列的。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对于 容易形成氧化物的薄膜其附着 力则较大。对于同一种薄膜材 料在附着力方面的差异主要是 测量方法不同或制作方法不同 造成的。
对于内应力产生的原因许多人进行大量研 究,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因为内应力现 象比较复杂,很难用一种机理进行说明。 目前对内应力的成因有下列一些理论。 (1)热收缩效应:在薄膜形成过程中,沉积 到基体上的蒸发气相原子具有较高的动能, 从蒸发源产生的热辐射等使薄膜温度上升。 当沉积过程结束,薄膜冷却到周围环境的 过程中,原子逐渐的变为不能移动状态。 薄膜内部的原子是否还移动的临界标准是 再结晶温度。
• 薄膜厚度d与内应力σ 的乘积称为全应力并用 S表示,S= σ ·d。如果将薄膜看成是一个集 中的表面层,那么全应力S就相当于它产生的 表面张力。全应力S的单位是牛顿/米、达因/ 厘米、焦耳/米2或尔格/厘米2. • 如果通过与基体表面垂直的断面给对面施加 的力使它处于拉伸方向状态则称为拉伸状态。 这时的内应力称为张应力,在数学上用正号 表示。与上述情况相反,则称为压塑状态和 压应力,并用负号表示。
• 电子显微分析表明,薄膜的附着可以分为如图9-1 所示的简单附着、扩散附着、通过中间层附着和 宏观效应附着等四种类型。 (a)简单附着:在薄膜和基体之间存在一个很清楚 的分界面。这种附着是由两个接触面相互吸引形 成的。当两个不相似或不相容的表面相互接触时 就易于形成这种附着。 (b)扩散附着:由于在薄膜和基体之间互相扩散或 溶解形成一个渐变的界面。用阴极溅射法制备的 薄膜其附着性能比真空蒸发法较好,其中一个终 重要的原因是从阴极靶上溅射出的粒子都有较大 的动能。它们沉积到基体上时可以发生较深的纵 向扩散从而形成扩散附着。
T
• 本征应力σ l:从全部内应力中减去热应力σ T之后 剩余的差值。σ l是薄膜物理学研究考察的主要参 数。 • 应力的测量方法:测量晶格畸变和测量基体变形。 测量晶格畸变—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量基体变 形—采用圆形基体或短条形基体。圆形基体时,因受
薄膜内应力作用整个基体都均匀地变形。如果开始时基体 时平面状,然后变成碗状并看作球面的一部分,测量球面 曲率再计算出应力。这时可用牛顿环法、光截面显微法和 触针法进行观察测量。在短条形基体时,将基体一端因薄 膜内应力作用产生的变位作为测量对象。其测量方法有直 视法、光杠杆法、单缝衍射法、干涉计法、电微天平法和 电容量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