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心脏起搏器术护理常规
心脏起搏器术护理常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一种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分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和临时心脏起搏。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通过在皮下植入心脏起搏器,产生电脉冲经过起搏电极导线传送至心脏,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以治疗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
临时心脏起搏是将电极导线经外周静脉送至右心室心内膜,将临时起搏器置于体外,发放脉冲电流来刺激心脏起搏,一般应用时间不超过1个月。
心脏起搏器是由脉冲发生器和起搏电极导线组成的医用电子仪器。
永久性起搏器根据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和三腔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将一根电极导线放置于一个心腔,如右心室或右心房。
双腔起搏器将两根电极导线分别置于心房和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治疗。
三腔起搏器电极导线的放置方法,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分为双房+右室、右房+双室两种。
双房+右室主要用于治疗房室传导阻滞合并阵发性房颤,右房+双室主要用于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以协调房室和(或)室间活动,改善心功能。
永久性起搏器手术适应证包括房室传导阻滞、慢性双束支和三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功能不全、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心动过速起搏、血管迷走性晕厥、肥厚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心脏移植患者。
临时心脏起搏手术适应证主要是用于需紧急心脏起搏、病情可能恢复的患者。
禁忌症包括重度主动脉反流、周身性感染性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手术前需要进行常规心脏介入术前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型、血小板和出凝血功能检查、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X线检查等。
手术需要准备常规心血管介入物品、起搏器、电极导线等器械和物品。
2.术中护理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2)协助医生进行手术操作,保持手术场所清洁和无菌。
3)给予患者必要的镇痛和镇静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情绪。
4)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进行吸痰和吸氧。
3.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临时起搏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临时起搏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电极移位等,一旦发生移位,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预案,对于提高临床救治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急预案目的1. 确保患者在临时起搏器移位后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最大限度地降低临时起搏器移位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
3. 提高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应急预案内容1. 人员准备(1)成立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小组,由心内科、急诊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
(2)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确保应急小组高效运作。
2. 设备准备(1)备齐临时起搏器移位所需的急救设备,如除颤器、心电监护仪、注射器、药品等。
(2)确保所有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3. 术前准备(1)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病情、病史、过敏史等。
(2)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4. 术中应对(1)一旦发现临时起搏器移位,立即停止所有操作,保持患者平卧位。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3)立即通知心内科医生进行会诊,评估患者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更换临时起搏器。
(4)在等待心内科医生到来期间,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必要的急救措施,如吸氧、静脉注射药物等。
5. 术后处理(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
(2)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感染等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6. 教育培训(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临时起搏器移位应急处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应对能力。
(2)加强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原因、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学习。
四、应急预案实施1. 当临时起搏器移位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小组迅速到位,按照预案内容进行处置。
3. 各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及处理(2)
13.起搏器综合征 是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
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VVI起搏方式。
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常伴有:
❖ (1)头晕; ❖ (2)低血压; ❖ (3)呼吸困难; ❖ (4)水肿; ❖ (5)颈静脉怒张; ❖ (6)肺部罗音; ❖ (7)起搏时出现反流杂音: ❖ (8)心音强弱不等、节律升i规则 ❖ (9)脉搏不规则; ❖ (10)肝脏搏动。
。术前30分钟及术后应用抗生素,同
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切口愈合情况
,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切口红肿、发
热、疼痛,应及时处理,定时换药,
密切观察。
8.皮肤粘连和皮肤磨损
▪ 脉冲发生器与皮肤粘连强烈提示感染 ▪ 如果皮肤几乎磨破,应当紧急处理,一旦溃破则感染难以避免
9.皮肤溃蚀:并不常见
可见于以下情况: • 起搏器囊袋无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感染 • 手术时囊袋制作过小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儿童 和瘦小成年人,这些人缺乏 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起搏器置换术后
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必要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并密切观 察起搏心律,如有起搏不良,要慎用抗心律失常药,以防发生意外。
5.脉冲发生器囊袋血肿:
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局部淤血, 无论面积大小,如果不继续扩大,可只观察。
▪ 阿斯匹林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常常忽视的引起血肿的药物 ▪ 不要试图抽吸血肿,因为血肿常常是无菌的,即使注意无菌技
9.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
包括脉冲发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 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新的起搏系 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 造,扩大囊袋
起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1e0bpl l d i cn ap cc,, p r d 吐 t tee l 】 io re sn li l r te c, e e lh vr s f a a ic a i x a n as a
ao  ̄/e Jun o ad t g. h s ord fCr/ 缸 adEerpy・ ne a n / o s a h
l ao .i 吐e w r i o tnFv p i临 ee 『 ci e r r
e i D ae ae n n 】 V Dpcm krO el dw snl d l a dad dwt D D pcm kr ad0eⅦ山 D ae ae. n e a a曲 io t n h s a i sce
2 结果
术, 电极导线脱位后卫转入 本院。基础心血 管疾病 : 高血压 病2 、 例 冠心病 2例 、 心肌病 1 l度房室阻滞 2 、 窦综 例;i t 例 病
电极导线 5例 。i V D起 搏器 者应用心房感知 、 例 D 心室起搏
的特殊电极 导线 。电极 导线均为翼状 或齿 状头 。置人 时 电
极 导线的急性期 参数均符 合心 房起搏 闫值 <I5V, . A渡振 幅 > . m 心室起搏阈值 <1 0V, 2 5 V, R渡振 幅 >50m . V的条
b f ei a I lds c t ed eebp l as T ert fds c tn hsbe cesdt 2 fl wn ewd eo mi Al il ae lasW T io rl d . h ai 0 ioai a e ni rae % ol igt ie r T m o d . a e o l o n o o h
中图分类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临时起搏器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措施,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电极移位,导致起搏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移位的情况。
三、应急预案1. 发现电极移位(1)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心率变化,发现心率低于起搏器设定频率或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怀疑电极移位。
(2)护士应检查临时起搏器电极固定情况,如发现电极线松脱、电极位置异常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 立即采取措施(1)医生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必要时调整起搏器参数。
(2)护士应协助医生进行以下操作:①保持患者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避免电极脱落。
②根据医生指示,重新进行静脉穿刺,植入新的电极。
③在重新植入电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安全。
3. 术后护理(1)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心率变化,确保起搏器正常工作。
(2)护士应做好以下护理工作:①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②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电极脱落。
③观察术侧肢体活动情况,避免过度屈曲或活动。
④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者翻身、大小便等。
4. 预防措施(1)在植入临时起搏器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电极固定牢固。
(2)术后,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活动、避免抓挠局部皮肤等。
(3)定期检查起搏器电极固定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电极移位。
四、应急预案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临时起搏器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本预案,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起搏器电极脱落应急预案及流程
起搏器电极脱落应急预案及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起搏器电极脱落应急预案及流程如下:一、起搏器电极脱落定义及危害起搏器电极脱落是指起搏器导线从植入部位分离。
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
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标签:临时起搏电极;移位;原因;护理干预临时起搏器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发生和传导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临时刺激心脏跳动[1],是一种临时的过渡性起搏方式。
常用于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严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Ⅱ型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伴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而急需心脏起搏者[2],还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急救以及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外科手术前心动过缓或阿托品试验阳性者的保护性应用等。
当病情危重不宜搬动时,常在床边行紧急临时起搏电极植入术,一般非紧急情况下将患者转入导管室在X线投影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外接体外脉冲发生器。
临时起搏电极的放置时间一般在1~2周[2],最长不超过1个月。
临时起搏器在安装和使用过程的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肌穿孔、导管断裂、感染、心律失常、穿刺部位出血、呃逆、周围静脉血栓形成和穿刺并发症[1,3-4],其中电极移位最为常见。
电极移位可通过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并减少发生,现对临时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原因和护理干预措施作综述如下。
1 临时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和常用静脉途径一般采用心内膜起搏,经静脉途径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最佳的心脏起搏部位为右心室心尖部[5]。
临床上常选择的静脉途径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原则上首选术者最熟练、准确、快捷的血管途径进行[6],但病情的危急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所选择的静脉通路。
1.1 股静脉途径右股静脉径路较直,容易将导管送到右房,紧急情况下常采用右股静脉途径直接“盲插”[7-8]。
此法合并症少、操作导管方便易行,缺点是感染机会多,导管不易固定,需要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
1.2 锁骨下静脉途径此静脉较为粗大,变异性小,骨性标志定位后易于穿刺[9-13]。
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较右锁骨下静脉更佳,起搏器电极远端在右侧时易进入右心室流出道,左侧途径可借助起搏电极头端的弯度顺利跨过三尖瓣到达右心室[12-13]。
一例起搏器电极脱位后手术电极重新安置的护理心得
术前 术 前做好青 霉素皮试 、 碘试 ; 备皮 : 下颌部至乳头
包括两侧腋下。
工作 : 起搏器患者术后可以恢复正常工作 , 除非合并器 质性心脏病需要休息治疗 。对起搏器高度依赖 的患者应避 免在强 电磁场 的环境下工作 。
在床上静 卧 3d后 下床活 动 ; 预防感染 : 后 3天每隔 4h 术 测量体温 、 脉搏观察患者有无发 热 、 胸痛等情况 。2 4h内出
现胸痛是囊 袋 出血或 血肿 的最典 型症状, 应通知 医师 , 时 及 处置。 如有发 热, 体温不超过 3 8℃, 做特殊处 理 ; 不 术后遵医 嘱予 以常规应用抗 生素 3—5 预 防感染 ,有感 染者可延 d,
5 讨 论
结合院外其他电极脱位的报告 ,发生脱位的患者多为 老年 , 有人认 为老年患者存在生理性 梳状肌或乳头肌萎 缩 ,
肌小梁变平及松弛 ,使电极导线尤其是双 电极导线难于牢 靠 嵌顿 , 可造成 电极导线微脱位或游走 。 有些老年患者 由于
老年性 瓣膜退行性变可引起三尖瓣关闭不全 ,使心室向心
一
例起 搏器 电极脱 位后手术 电极重新 安置 的护 理心得
徐黎 ( 上海中医药 大学附属 曙光 医院 , 上海 ,0 0 1 202 )
【 要 】 心脏起 搏器是一种医用电子仪器 , 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 工心脏起搏器发 放脉冲 电流 , 摘 人 通过 导线和电极的传导
刺激心肌 , 使之兴 奋和收缩 , 从而代替正常心脏起搏点 , 控制心脏按脉 冲电流 的频率有效地波 动。整个起搏 系统是 由脉 冲发生 器、 电源或 电池 、 电极和导线( 阴极 / 电极 、 负 阳极 / 电极 )人体组织 构成 。而 l床上 电极 脱位发生率 为 2 8 并不多见 , 正 、 临 - %, 本 病 区曾收治 一例起 搏器电极脱落患者 , 现将护理心得做个 总结 , 临 为l 床此类患者 的护理分享本 人的一些经验。 【 关键 词 】 心 脏起搏 器电极 ; 脱落 ; 手术电极重新安置 ; 护理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摘要】目的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广泛应用于临床,电极导线脱位是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的严重并发症,文中旨在探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41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资料及处理措施.结果电极脱位患者12 例,有13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9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主动电极2根及心室主动电极7根;3根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6根发生于术后1个月后.4根被动电极导线脱位,包括心房电极2根及心室电极2根,均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所有脱位主动固定电极均被安全拔除.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发生率与被动电极相似,但远期脱位率呈增多趋势.在起搏器安装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电极脱位.%Objective Active-fixation lead ( AFL ) is widely applied in pacemaker implantation, but has a severe complication of lead displacement.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FL dislocation and the measures for its management.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1341 cases of pacemaker implantation, particularly the factors related to AFL displacement and the treatment measures. Results Lead displacement was found in 12 patients, including 9 AFLs and 4 passive leads. The 9 dislocated AFLs included 2 atria leads and 7 ventricular leads, of which 3 occurred within 1 month and the other 6 after 1 month postoperatively. The 4 displaced passive leads included 2 atria and 2 ventricular leads, which all occurred within 1 month after operation. All the dislocated AFLs were removed safely. Conclusion The displacement rate of AFLs is similar to that of passive leads, the formerwith a higher rate of long-term dislocation. Necessary preven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during pacemaker implantation.【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3(026)003【总页数】3页(P280-282)【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起搏;主动;电极导线;脱位【作者】张航;胡作英;肖平喜;潘昌;戴振林【作者单位】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210006,南京,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110 引言起搏器电极导线的脱位及微脱位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
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脱位7例分析
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脱位7例分析标签: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脱位35随着心脏起搏器植入的广泛开展,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起搏电极脱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这不单增加患者的病苦,也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同时因再次手术增加感染机会而影响预后[1]。
本文结合本院近几年起搏电极脱位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原因。
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53~82(65.57±9.95)岁。
基础疾病:高血压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瓣膜性心脏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例,缓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2例。
1.2起搏器及电极相关资料:7例患者中5例植入DDD起搏器,2例植入VVI起搏器,均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植入DDD起搏器均应用心房双极电极导线,心室均应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固定于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
2例VVI 起搏器植入者中,1例应用普通翼状电极,1例应用翼状电极后改用螺旋电极。
心房电极均采用J形电极。
植入时起搏参数均按心房起搏阈值2.5mV,心室起搏阈值5.0mV的条件,心房、心室阻抗均在300~1000Ω之间。
1.3起搏电极脱位诊断:(1)心电图表现不起搏或间歇起搏,感知异常。
(2)X线透视见心房电极或心室电极游离于心腔,或电极位置较原明显变化。
(3)起搏器程控,可记录到阈值及感知的突然改变。
二者结合作出诊断。
2结果2.1脱位情况:7例患者共有10次电极脱位,其中心房电极脱位5次,心室电极脱位5次。
5例DDD起搏器病例4例心房电极脱位,1例心室电极连续脱位2次;2例VVI起搏病例1例于1年后发现电极脱位,再次手术后二天又发生脱位,换用螺旋电极。
1例术中翼状电极无法固定,换用螺旋电极后仍脱位,放弃手术。
其他电极均在1周内发生脱位,无心房心室全部脱位病例。
2.2脱位患者的临床症状:7例起搏电极脱位后有1例一年后脱位患者再次发生晕厥,1例表现为乏力,其他心房电极脱位者无明显症状。
起搏器故障心电图李学斌
%导 线 折 断 但 包 鞘 完 整 时 , 脉 冲 波 的 斜 率 降
!) 起搏电极导线微脱位。电极导线安置固定后 发生微小的移位, 通过 + 线影像不能分辨是否存在
二、感知功能低下 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也是最常见的故障之一, 属于异常起搏心电图。以 ""# 起搏心电图为例, 当 起搏器感知功能低下时, 表现为起搏器的感知器对
自身 $%& 波群不能感知或间断不能感知,在自身 并与 $%& 波群内或其后的不同时间出现刺激信号, 。引起感知功能低下的原 自主心律发生竞争 (图 ’ ) 因较多, 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
心电学杂志 %&&’ 年第 %% 卷第 ’ 期
图-
因肌电位干扰双腔起搏器, 心房过度感知, 引起快速心室跟踪起搏。
较低, 发生肌电位引起感知过度的现象少见。
和起搏器电路故障。 起搏器电池耗竭程度不同, 心电 图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 其常呈多变性。 可见以下几 种情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内源性感知过度。由患者自身心内信号引发
低, 由锯齿形波变成矩形波, 此时, 起搏系统回路中 导致 电阻增高, 传送到电极 , 心肌界面的电能减少, 起搏失败。
&当导线并不全折断而包鞘破裂时,脉冲波的
斜率增大, 此时起搏系统回路中电阻减小, 电流逸出 起搏系统, 传输至心脏的电流减少, 导致起搏失效。
-) 感知过度。感知过度时可以抑制单腔起搏器
起搏器电极移位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背景起搏器电极移位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起搏器失效,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对起搏器电极移位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目标1. 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防止病情恶化。
2. 快速识别并处理起搏器电极移位。
3.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救治效率。
4.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三、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院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应急工作的全面协调和指挥。
2. 医疗救治组:由心内科、急诊科、ICU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患者的救治工作。
3. 护理支持组:由护士长及护士组成,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
4. 后勤保障组:由后勤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保障。
5. 信息联络组:由信息科负责人组成,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报。
四、应急预案流程1. 患者发现: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起搏器电极移位症状,立即报告应急指挥部。
2. 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救治。
3. 紧急救治:医疗救治组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心电图监测、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体外除颤等。
4. 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电极移位情况。
5. 手术准备: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准备手术器械和药品,安排手术。
6. 手术实施:由心内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电极移位手术。
7. 术后观察: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发生。
8. 信息上报:将救治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起搏器电极移位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完善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 储备应急物资:提前储备必要的手术器械、药品等应急物资,确保应急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4. 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应急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畅通,提高应急响应速度。
永久性起搏器囊袋破溃及电极脱位的处理
条 ,术后应 用抗生素抗感 染 。
电极 完全 脱位 患者 更换 螺旋 电极行 电极 复位 术 .其
聚维酮碘碘伏浸泡起搏器及分离出的电极原囊袋我院2004年7月2007年7月共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创口反复应用聚维酮碘冲洗于同侧原囊袋下方再造一260例次发现电极脱位和囊袋破溃并感染仍为常见并新囊袋将电极引入新囊袋与起搏器脉冲发生器相连发症现将其发生原因及处理报道如下
维普资讯
[0 F J , A A O R N G Y M 1 ] UI N I S N , A A A A M。 e a. Ln . r t 1 o gt m e
o to rtg n rt n meal oo ay se ti lnain uc meo f s・e ea o tlc c rn r tn mpa tt f i i i o i p t nswih c rn r rey ies o srainl su y n ai t e t oo ay atr dsae: b e t a td v o
a u e c r n r y d o il d c e s d lw・ e st io r t i c t o o a y s n r me w t e r a e o d n iy lp p o e n l
oe ad aeJ.Cr J 20 , 19 : 30 16. vr e d[] i , 07 7 ( ) 16 -35 c c
永久性 起搏 器囊袋 破 溃及 电极脱位 的处 理
李林锋 ,洪 浪 ,王 洪,尹秋 林 ,赖珩 莉 ,陈章强 ,李 彬 ( 江西省人 民医院心 内科
二 区 ,南 昌 3 0 0 ) 306
摘要 : 目的 报道 永久性起搏器 囊袋破溃及 电极脱位病例 和处理 ,探讨 其原 因。方 法 复习 2 0例安 6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护理L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⑴电极脱位:电极脱位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的常见致命性并发症,早期主要依赖术后心电图表现对电极导线脱位进行鉴别,心电图可呈无脉冲信号,且未见心室激动波,仅表现为低于起搏频率的起搏心律或存在脉冲信号但缺乏有效起搏波或完全房室传导抑制等。
临床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适感,若患者对起搏器依赖严重,可产生眩晕、黑朦等,甚至会发生阿-斯综合征。
目前临床中认为起搏电极脱位可能与术后患者心内膜条件不良、活动不合理、电极导线固定不当或植入位置不佳等多种影响因素相关。
⑵电极断裂:电极断裂的发生并不常见,起搏电极断裂可引发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
初期断裂多由术者操作不合理所致,晚期断裂多由锁骨下间隙过小,肋骨、锁骨等和电极长时间摩擦引发。
另外,长期剧烈运动也是造成电极断裂的危险因素。
⑶囊袋感染:囊袋感染多由残留在囊袋中的细菌感染所致,常出现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2~4d。
其临床表现为切口红肿热痛、迁延难愈或裂开部位渗出炎性分泌物,也可能导致囊袋处皮肤变薄,产生剧烈痛感,常并发全身症状。
罗军等⑺在研究中发现,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起搏器囊袋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囊袋血肿及起搏器植入频次与囊袋感染存在一定关联。
⑷囊袋出血或血肿:囊袋出血与血肿在术后1周内比较常见。
其临床表现为囊袋处疼痛、麻木感,局部张力高,会触及波动感,使血象轻度偏高,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或是轻微压痛症状,也可能出现瘀斑,色泽紫暗。
⑸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起搏器综合征是指在单腔心室起搏期间,于心房收缩过程中恰逢房室瓣关闭、心室起搏收缩,心房血至静脉返流,同时激发心房压力感受器,从而引起反射性血压降低等血流动力障碍。
⑹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最为多发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见于起搏器安置的不同阶段,且于安置早期的发生风险。
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心内膜感染与电极发生移位是其常见的影响因素,起搏器故障或电磁场影响其性能亦会导致心律失常发生。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
心脏起搏器常见并发症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全文)1819年意大利学者Aldini首先发现用电刺激停跳的心脏可引起心脏的跳动。
1929年Conld等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发现可使心脏产生随电刺激频率跳动的现象。
1932年Hyman等首次制造出了重达7.2公斤的人工起搏器,当时由于正值二次大战,其产品未用于临床。
1952年Zoll将经胸壁起搏应用于临床。
人工心脏起搏是采用微电子技术,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的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和传导功能,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称为人工心脏起搏。
自1958年10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植入人类第一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以来,5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永久起搏器技术也迅速发展,日新月异,起搏器功能日趋完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潜能,开拓了广泛应用前景[1]。
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全世界约有90万人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应用于临床[2]。
1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1.1原理心肌对任何形式的电流刺激都可以产生收缩反应,这是人工心脏起搏的生理基础。
通过起搏器发放一个短时限(0.5~1.5ms)、低强度(5V)的脉冲电流,经导线和电极传递到达心肌,刺激心肌而使其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其有效的刺激使心脏按一定的起搏频率搏动,它犹如一个人工的异位兴奋灶。
若心肌已无兴奋、传导和收缩功能,电刺激则不能激起电极周围的心肌兴奋,即使局部心肌能兴奋,但不能扩散传播,亦不能引起心脏整体的有效收缩。
当病人自身的心率慢于所设定的起搏器频率时,起搏器发放阈上脉冲刺激,引起心脏搏动而维持稳定的心率;当病人出现心动过速时,起搏器按设定形式,发放高于心动过速频率的阈上脉冲刺激,该脉冲刺激一旦夺获心肌,导致原心动过速兴奋灶的输出阻滞;或者发放适当的1个、2个或一串期前刺激打断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从而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
[3]1.2分类NASPE/BPEG(北美心脏起搏和电生理学会/英国心脏起搏和电生理组织)推出了一套起搏器编码系统,编码的五位字母分别代表起搏器不同种类的功能(表1-1)。
起搏器的常见并发症和处理方法
摆弄综合征
Courtesy of Dr. F. Venditti, Lahey Clinic, MA
1. 导线脱位
9. 接口松动
2. 气胸
10. 导线损伤 11. 皮肤粘连
3. 导线引起的心肌穿孔12. 皮肤溃破
开胸手术修复穿孔
心包 覆盖心外膜
的脂肪层
Courtesy – H. Rahn – October 2004
+ 心律失常
– 通常是一过性的,调整导线位置即可消失,很 少持续
– 在植入术后早期,由于导线-心肌接触面的刺激, 可能出现室性期前收缩,通常与心室起搏图形 相同,植入术后24h内消失,极少需要处理
若症状和体征在24-48h内减轻,则不必调整导线位置 如果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都提示心包填塞,则应在
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术
胸部X线诊断穿孔
Furman, A Practice of Cardiac Pacing, Futura, 1990 (3rd Ed)
Courtesy - Dr. Mark Myers
• 埋置过于表浅,尤其是 儿童和瘦小成年人,这 些人缺乏皮下脂肪组织
• 埋置过于靠近腋窝侧
● 皮肤溃蚀
○ 处理方法:
• 手术处理囊袋:唯一选择
• 如果与感染有关,则整个起搏系统包括脉冲发 生器和导线必须取出,另选清洁部位重新植入 新的起搏系统
• 若没有感染,可以对原部位进行改造,扩大囊 袋,修复皮肤使之满意覆盖
– 在PASE试验中,随机统计407位患者,发生 心肌穿孔4例,占0.98%
– 心肌穿孔可能没有症状,或导致起搏阈值升 高
– 其他征象:起搏图形呈右束支阻滞、肋间肌 或膈肌收缩、植入后摩擦音、心包炎、心包 积液和心包填塞
手术进行中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如何应对?
手术进行中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如何应对?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手术期间为何需要起搏器、突发起搏器故障的原因有哪些?一旦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临床医生又应如何应对呢?作者:余奇劲杨云朝来源:医学界麻醉频道手术期间,为何需要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的植入可有效防治患者围手术期的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提高心脏病患者围术期的生存率。
心脏起搏器主要分为临时心脏起搏器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围术期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1-2]为:(1)伴有临床症状的任何水平的完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II型及以上);(2)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伴有症状的心室率经常低于50次/分,或间歇发生心室率低于40次/分;(3)阿-斯综合征发作,各种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洋地黄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引起的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衰竭;(4)双束支传导阻滞所致伴临床症状的各种心律失常;(5)各种伴临床症状心脏病患者行创伤或应激较大的复杂手术,预防性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
围手术期,突发心脏起搏器故障的原因有哪些?围手术期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起搏器本身、患者身体的变化、麻醉因素、手术影响等),极易导致患者围麻醉期间发生心脏起搏器故障,使之不能正常工作运行,威胁着患者围麻醉期的安全。
因此,针对心脏起搏器故障,临床医生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分析处理能力以尽可能确保围麻醉期患者的生命安全。
心脏起搏器的基本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起搏功能障碍和感知功能障碍:起搏功能障碍:(1)电极与心内膜界面障碍,如电极脱位、传出阻滞、心肌穿孔;(2)导线折断或导线损伤;(3)导线与脉冲器连接松动或接触不良;(4)脉冲发生器故障,如电池电量不足或耗竭、脉冲器线路故障;(5)起搏程控调节错误;(6)患者病情恶化,如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等等。
感知功能障碍:(1)感知不足,可能的故障为:①R/P波振幅或斜率降低,可能由于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室颤动、药物影响等;②心电信号在传入脉冲发生器的过程中信号减弱,可能与手术体位变动导致电极脱位、导线破损、线路打折接触不良相关;③程控调节感知阈值过高;④电量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 电极导线脱位可以表现阈值增高而电极导线 阻抗 正常 ( 微脱位 )或降低 (脱 位 ), 在 心电 图上表 现为 起搏失 夺 获而感知正常 (微脱位 )或感知不良 ( 脱位 )。
X 线检查可了解电极导线在心腔内的位置, 对识别 是否 发生电极导线脱位 很有帮 助。要注意 拍后前 位和 侧位两 个 体位确定电极导线位置, 并和置入术时的胸片进行比较 确定 是否发生了电极导线脱位, 如电极导线头部不在原来位 置则 表明电极导线可能 脱位。当 然, 对 一些电 极导 线微 脱位, 很 难通过 X 线检查识别电极导 线头部是 否脱位。 一般主 张在 起 搏器 术前 和置 入术 后 24 h内 常规 拍后 前位 和侧 位的 胸 片。显著脱位在 X 线影像下能观察到电极导 线 ( 电极头 ) 的 明显脱位、有些甚至可见电极导线头端游离在心室腔 内。而 微脱位多为电极导线顶 端 1 ~ 2 mm 微 小的 脱位, 一般 X 线 影像不能发现异常。 此外, 由于缺 乏固定 的解 剖标 志, 一 般 胸部 X 线检查较难识别左室电极导线的脱位。
3 V al ls-B ertau lt V, M ansourat i J, G i lard M, et a.l A dverse events w ith tran svenous left ven tricu lar pacing in patients w ith severe h eart failu re: E arly experience from a sing le centre [ J] . Eu ropace, 2001, 3 ( 1) : 60
深吸气时电极导 线略 有余 地为 宜, 对特 殊职 业 (如 吹号、舞 蹈 )者需要预留的电极导线应更多。
5 结语
尽管各种改良电极和 带有主 动固定装 置的 电极 的普遍 应用, 使目前电极脱 位的发 生率有所 降低, 但电 极脱 位仍是 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了解其发生原因、诊断方法以及预 防和处理原则, 具有重要 的临床意义。
搏器所致。与旋弄者综合征的沿纵轴旋转不同, 卷轴综合征 患者是沿起搏器横轴卷 动起搏 器使电 极导线缠 绕起 搏器致 电极导线脱位 [ 9] 。胸部 X 线片有助于诊断。
外力直接撞击起搏系统 [ 10]不仅可 以引起电极 导线的折 断也可致电极导线的显著脱位或微脱位。强烈的呼吸 疗法, 尤其是起搏器置入侧的胸、背部的 / 拍打 0, 足 以导致 电极微 脱位。任何对起搏系统强 的撞击, 由 于牵引 力的 作用, 都可 能引起部分或完全起 搏功能 不良 [ 2] 。检测起 搏功能 时发现 起搏功能异常, 而感知功能 和电极 阻抗一 般无明 显变化。 X 线检查一般很难发现问题, 但有时 可见心室电极游离在心室 腔内。
3 诊断
患者的临床症状常提示可能发生了起搏器功能不 良; 诊 断电极脱位最简 便、有效 的检 查是 心电 图和 X 线胸 片。此 外, 可以通过程控起搏器 , 测定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等参数 进一步明确是否存在电极脱位。
起搏器依赖的患者发生电极脱位时,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 起搏不良 [ 12]伴有中等度的眩晕、头昏、甚至反 复晕厥。患者 可以有胸部不适感、可因膈 神经刺激 而出现 呃逆, 呃 逆主要 是由于心房电极位置 异常所致。 右侧膈 肌可以 和起 搏器同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 (北京 100044) 作者简介: 易忠 ( 1968 - ), 女 (汉 族 ), 江 西人, 副主 任医师, 医学 博 士, 专业特长为心脏起搏与心脏电生理。 通讯作者: 郭继鸿
脱位的常见原因 [ 8] 。 / 卷轴综合征 ( R eelcs Syndrom e) 0 亦是由于患 者拨弄起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 20卷第 4期
# 367#
起搏 ]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为发 生在起搏器术后 6周内的早期脱位, 心房电极 和双室同步起搏的冠状窦电极的 脱位率较高。诊断电极脱位最简便、有效的检查是心电图和 X 线片, 对疑诊 患者, 应进行起搏器程控。典型的电极 导线脱位表现为起搏阈 值升高 和 /或电 极导线 阻抗降 低, 严重脱位 尚可引 起感知 不良。根据起搏器置入的时间、患者临床表现、脱位的电极导线情况以及起搏器功能 障碍的程度 不同, 处理方法亦 不同, 而积极预防是最好的防治电极导线脱位的方法。 [ 关键词 ] 心血管病学; 起搏; 电极导线; 脱位 中图分类号 R 318.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2659( 2006) 04- 0367- 02
# 368#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
步收缩, 可经视诊或右上腹触诊明确。降低起搏电压可 以减 轻或消除呃逆现象。
由于心电图发现起搏功能 不良可以见于多种临床情况, 如电极导线脱位、起搏器输出电压低于阈值、起搏阈值增加、 绝缘材料破损、心肌穿孔、除颤 后气体 进入囊 袋引 起电路 故 障等等, 单有心电图的起搏功能障碍尚需要结合患者临 床表 现、胸部 X 线检查 以及 起搏 器程 控的 结果 方可 作出 起搏 电 极导线脱位的诊断。
起搏器电极导线 在置入 后发生 的任何 形式的 位置变 化 都称为电极导线脱 位, 可 导致起 搏器的 起搏 和 /或 感知功 能 障碍, 是起搏器术 后常 见的 并发 症。其 中 90% 发生 在起 搏 器术后 1周内, 尤以术后 24 h内发生率 最高, 有 个别患 者可 在术后 3~ 6个月发生 [ 1] 。 VV I起搏器早期脱位率约为 1% , DDD 起搏器的脱位率可达 5. 2% , 以心房电 极导线脱位 率较 高 [ 2] , 而在双室同步起搏中置于冠状窦内的心室电极脱位率 更高 [ 3] 。
2 A rnsbo P, M ollerM. U pdated appraisal of pacing lead p erform an ce from the D an ish Pacem akerR egis ter: th e reliab ility of b ipolar pacing leads has im proved [ J] . PACE, 2000, 23( 9) : 1 401
4 K im GE, H aveson S, Im parato AM. Late d isp lacem en t of card iac pacem ak er electrode due to heavyw eigh t pu lse generator [ J] . JAM A, 1974, 228( 1) : 74
2 分类
根据发生时间的早晚, 电极脱 位分为早期脱位和晚期脱 位。前者是指发生在电极导线置入 6周内的 脱位, 6 周以后 的脱位则称为晚期脱位 [11]。一般地, 早期 脱位发生率 较高, 常累及心房电极, 往 往需要 重新置入 电极, 而晚 期电 极导线 脱位则很少引 起特 殊的 临床 事 件。此 外, 根据 脱 位程 度大 小, 可分为显著脱位 和微脱 位。显著 脱位又 称电 极游动, 即 电极脱在右房或右室心腔内, 有时 甚至右室电极游动到右房 或腔静脉内; 微脱位 又称亚 脱位, 多为电 极导线 顶端 微小的 脱位。
6 Pagon is CP, H essler PC. R ecurren t pacem aker electrode d isp lacem en t in to the right atrium w ith capture [ J ]. R IM ed J, 1982, 65 ( 1): 37
预防是最好的防 治电极 导线脱 位方 法。下列 这些措 施 有助于避免 电极 导线 脱位 [8~ 11]。 ¹ 囊 袋不 宜过 大, 起搏 器 应该固定在胸大肌肌筋膜上, 以防止起搏器在囊袋内位 置变 化对电极导线的牵 拉导致 电极导线 脱位; º 对 于特 别肥胖、 皮下脂肪松弛的患者可考虑将 起搏器置于胸肌上; » 对 心腔 明显扩大 (如扩张型心肌病 )、肌小 梁变平的 患者, 宜采 用主 动固定电极导线; ¼起搏 器术 后 24h内留 术后 正侧 位胸片; ½ 预留足够长 的电极 导线 (尤 其是 儿童 患者 ), 成人 患者 以
5 R am irez Isun za JM, A rgu el lesM ierM A, E sp arza G onzalez JJ. Late perforat ion of the right ven tricle by d isp lacem ent of pacem aker electrodes [ J]. A rch In st Card iol M ex, 1982, 52 ( 2 ): 129
/ 旋弄者综合征 ( Tw idd lercs Syndrom e) 0 是 起搏 器或 埋 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ICD )患 者术后一 种罕见的并 发症, 指 由于患者拨弄起搏 器引起 起搏和 感知功 能失常。 患者有 意 或无意地沿起搏器长轴翻转或 旋转起搏器, 由于牵张力 的作 用, 引起电极脱位。旋弄者 综合征 常见于 中年 肥胖 妇女、囊 袋过大、皮下组织疏松 者。有可能 刺激同 侧膈 神经, 感知 腹 部波动导致膈肌刺 激 [ 7] 。旋弄者 综合征 是引起 起搏器 电极
7 N icholson W J, Tuohy KA, T ilkem eier P. Tw idd lercs Synd rom e [ J]. N Engl J M ed, 2003, 348( 17) : 1 726
1 病因学
电极脱位主要与操作者的 经验及技术熟练程度、电 极的 性状、患者的心脏结构以及术后患者的一些特殊行为等 因素 有关。术者的经验不足, 术中使电极导线在心腔内顶得 太紧 使其张力过大、固定前电极已脱位而固定后未再测定起 搏和 感知参数亦未 再行 X 线 透视、对 特殊情 况 ( 如儿 童、声乐 及 舞蹈演员 )导线预留不足等, 均可造成术后 电极脱位; 柱状头 电极容易发生脱位; 患者心脏腔室过大, 局部乳头肌、肌 小梁 发育不良、纤细, 心 内膜 表面 光滑, 不 利 于电 极头 的 嵌顿 固 定, 术后过早或过大幅度地深呼吸及右上肢的活动等可 使电 极脱位。早期置入的 起搏系 统可因 起搏器过 重 [ 4] 或因 锚状 起 搏电极 导线 较硬 [5, 6] , 可以 引起 电极脱 位甚 至心 肌穿孔。 此外, 下列一些罕见的原 因包括 患者的 特殊行 为、特殊的 局 部治疗亦可造成电极 脱位。